认同、实践、传播:艺术院校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三重向度
Identity, Practice, Dissemination: The Triple Direction of Integrating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Labor Education in Art Colleges
DOI: 10.12677/ae.2024.145677, PDF, HTML, XML, 下载: 64  浏览: 14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陶 泉:广西艺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审美教育劳动教育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Aesthetic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Labor Value Orientation Labor Spirit
摘要: 在当代高等艺术教育中,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将二者有机融合,不仅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更能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艺术人才。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了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路径。在理论层面,阐述了二者在价值追求、方法论和互补性上的共性;在实践层面,提出了在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对策。同时,文章从“认同、实践、传播”三重维度分别论述了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性,审美与劳动融合实践的路径,以及通过教师示范、艺术作品和社会实践传播劳动精神的方式。
Abstract: In contemporary higher art education, the importanc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labor educ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two not only benefits the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ly developed talents but also fosters high-quality artistic talents with humanistic qualities and a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labor education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s.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it elucidates the commonalities between the two in terms of value pursuit, methodology, and complementarity. At the practical level, it proposes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in terms of curriculum setting, teaching reform, and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Simultaneously,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a correct labor value view from the triple dimensions of “identity, practice, and disseminati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aesthetics and labor in practice, and the means of disseminating the labor spirit through teacher demonstrations, artistic works, and social practices.
文章引用:陶泉. 认同、实践、传播:艺术院校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三重向度[J]. 教育进展, 2024, 14(5): 195-20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677

1. 引言

自古以来,审美与劳动就有着天生的亲和力,二者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中相辅相成、孪生并蒂。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上升为国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是人类最神圣、最伟大、最崇高的事物” [1] ,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发扬劳动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高度重视。因此,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融合二者不仅契合了全面发展人的理念,更能为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艺术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审美教育不仅在于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眼光,更要激发创造美的能力。强化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提升美育劳动能力、传播劳动精神,不仅是对新时代艺术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的有力支撑,也是对新时代社会劳动美育进行宏观布局与微观设计;不仅是进一步加强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必然选择,更是推进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

2. 理论探讨: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共性和互补性

2.1. 人的全面发展共同性价值追求

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都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只是着眼点有所不同。审美教育旨在培养人的精神修养和情操陶冶,关注个体的内在精神世界,而劳动教育则侧重培养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发展外在的劳动技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的修养有两方面,一方面为思维上的美德,一方面为操行上的美德。” [2]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也认为:“非博学于文,不足以自广大;非贯彻于行,不足以自美全。”(荀子:《荀子·劝学篇》)可见博学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更应将所学贯彻于实际行动之中,方能全面发展自我。审美教育对应于“广大”自我内在精神层面,劳动教育则对应于“自美全”实践能力的培养,两者统一于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2.2.“教学相长”的共通性教育方法

无论是审美教育还是劳动教育,都强调体验式学习、实践导向,以及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统一。这种“教学相长”的教育方法,源于20世纪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理论”。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当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践操作来获得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教师则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 [3]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真正的教育应当让学生通过亲身劳动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不是空洞的书本理论。他倡导“头脑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4] 的教学模式,强调在生产劳动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一理论为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此相呼应,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倡导教育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遵循“生活即教材,社会即校园” [5] 的原则。学校教育应当模拟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与实践中学习知识、培养品德。基于这些教育理念,学生需要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体会艺术之美、汲取创作灵感,同时也要在审美实践中领会劳动之美、锤炼劳动品格。只有这样,学生方能在劳动中发现美、在艺术中赞美劳动,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方能真正实现融合。

2.3. 相辅相成的互补性作用

虽然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各有侧重,但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其一,审美教育为劳动赋予人文内涵。劳动不应被狭隘地理解为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通过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劳动的审美价值,感受劳动之美,从而提升劳动的人文品质。正如中国现代作家巴金所说:“一切劳动都是神圣的,因为人的全部智慧、全部技艺、全部精神,都凝聚在劳动之中。” [6] 劳动蕴含着人类的智慧结晶和创造力,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其二,劳动教育为审美增添现实基础。审美教育如果仅止于理论层面,脱离现实,难免会流于空谈。通过劳动实践,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艰辛,从而增强审美体验的真实性和艺术创作的现实意义。中国著名艺术家齐白石便曾说过:“艺术家创作,必先劳动。” [7] 他自己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书画家,也是一位勤劳的农人,亲身体会过劳动与艺术创作的内在联系。

3. 思想认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3.1. 劳动的本质属性及其人文价值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也是创造文明的根源。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和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 [8] 劳动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更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体现了人对自身和自然的改造。一方面,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来创造物质生存条件;另一方面,劳动本身也是人对生命意义的实践,是人对自我存在和人性尊严的不懈追求。黑格尔认为:“通过自己的劳动,人才把自己放在客观的东西里面,并从客观的东西确认自己的主观性。” [9] 劳动使人的主体性得以体现,使生命获得尊严和价值。

庄子在《天下》篇中写道:“与天地相扰盪,与日月相参赞,与鬼神为流朋,与物为春生。”这种“与物为春”的生命态度,蕴含着对劳动的高度赞颂和尊重。庄子认为,人应当“与物合其德”,与万物和谐共生,劳动便是人与自然这种和谐相处的必由之路。在庄子看来,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更是人对自身本性的一种实现。正是通过劳动,人才能发挥自身的聪明智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与此同时,劳动也让人领悟到自身对自然的依赖和敬畏,从而珍惜劳动成果,遵循自然规律。这种“天人合一”的劳动智慧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是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3.2. 劳动与个人全面发展的关系

劳动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劳动锻炼了人的意志品质,如勤恳、坚韧、吃苦耐劳等,这些品质是成就事业的基石,这符合中国古训“力行先于言教”的教育理念。真正的德行修养,需要在劳动实践的磨砺中一点一滴积淀、升华,而非只是简单地言传身教,缺乏实践的体悟和内化。劳动实践是人们真挚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领会人生真谛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劳动也是培养人创新精神的熔炉。在劳动实践中,人们常常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运用创新思维来应对和解决。“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书无过于守株待兔者,虽然亦失之矣。”(《孟子·告子上》)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真正的智慧和创新都需要源于亲身实践的体验,劳动实践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在艰难中洞见真理,在棘手中开拓创新。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劳动正是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绝佳平台,通过劳动锻炼,个体才能真正掌握并应用知识,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3.3. 艺术与劳动的内在联系

艺术创作是一种崇高的劳动实践,它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事物执着追求的渴望。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界物质交换的中介,是人类活动最根本、最富有生气的表现,因而劳动本身就内涵着美的力量。习近平新时代文艺观指出:“文艺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劳动创作,方能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 [10] 艺术的创作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劳动的元素和工匠精神,无论是文学、绘画、雕塑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需要艺术家付出巨大的心血和汗水,体现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精益求精的工匠作风。这种创作劳动不仅体现在肉体层面的辛勤,更体现在精神层面对完美的不懈追求和对细节的孜孜以求。

伟大的艺术作品凝聚了艺术家的智慧、汗水和对工艺的炉火纯青,离不开劳动和工匠精神的熏陶。中国书画大师黄永玉便是勤劳和工匠精神的杰出化身,他曾写下“朝至日暮手未闲,圣贤垂戒惜光阴” [11] 的诗句,反映了他刻苦钻研、勤恳作画、精雕细琢的精神。正是这种融合了勤劳和工匠精神的创作态度,造就了他卓越非凡的艺术成就。因此,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锻炼精益求精的工匠作风,对于培养有责任心、敬业精神的高素质艺术人才至关重要。只有将勤劳与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艺术创作才能臻于至精至美的境界。

4. 实践路径: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

4.1. 课程交叉融合的实践

4.1.1. 审美理论与劳动理论相融合

在审美理论课程中,除了传统的美学理论之外,还应当加入劳动美学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劳动的审美意义和价值。马克思主义美学虽然高度评价了劳动对于人的发展和解放的重要意义,但在阐述劳动的审美价值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苏联美术理论家柯林斯基的“劳动美学”理论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柯林斯基认为,劳动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劳动本身就蕴含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人类在与自然界斗争的劳动中,展现出的力量在外化过程充满了生动活泼、击节铿锵的美感。同时,劳动创造出的产品蕴含着美的价值与集体主义的精神之美。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但同时也融合自然的节奏和律动,这种“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相互渗透彰显了生命的大美。” [12] 柯林斯基的劳动美学理论,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劳动审美意义的阐释,为审视劳动之美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此外,在劳动理论课程中也应当涉及艺术与劳动的关系,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例如可以讲授苏联美育家马卡连科的“劳动教育与美育相结合”的观点,拓展学生的视野。

4.1.2. 艺术实践与劳动实践相结合

在艺术实践课程中,可以安排一些体力劳动的环节,如田园生活体验、工厂参观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劳动之美,在劳动实践中融入艺术元素,如园艺设计、手工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中国台湾地区的“生活美学运动”倡导在日常生活劳动中融入艺术元素,追求生活与美的有机融合,认为“美不应只存在于高雅的艺术作品中,生活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美学价值,平凡的劳动也可以成为创造美的过程。” [13] 艺术实践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将审美理念融入各种日常生活劳动之中,如园艺、手工制作、烹饪等,用创意将平凡的劳动提升为艺术,为现代高度工业化的生活注入了回归自然、反思人文的理性思考,提醒人们在劳动中追求美好,尊重生命,让生活因美而更富有意义。同时,可以设置一些跨学科的综合项目,将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如城乡建设规划项目、社区文化活动策划等,学生需要运用审美素养和劳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这符合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4.2. 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

4.2.1. 情境模拟体验式教学

培养学生对劳动美学的理解和体验,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实践能力。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情境模拟体验式教学,在课堂上模拟真实的劳动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劳动之美。例如模拟农村劳作情境,体会农耕的艰辛与乐趣;模拟工厂车间,感受工人的劳动环境与流程。这种情境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亲身体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中国古代“举一反三”教学理念不谋而合,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体验和思辨能力。

4.2.2. 产学研项目式教学

产学研项目式教学则与企业机构开展合作项目,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比如与设计公司合作产品开发,或与文化馆合作策划展览等,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学以致用,这符合中国工匠精神中“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塑造审美品格,通过项目实践,学生可以将审美和劳动融会贯通。

4.2.3. 社会实践导向教学

社会实践导向教学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区、农村、企业等,参与支教、公益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劳动实践中感受艺术的生活化价值。同时,社会实践也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将教育与生活实践紧密融合,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教育,从而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除此之外,还可采取多元化评价激励机制,如过程评价、作品评价、自评互评等,对学生的劳动实践、审美素养、创造力等全方位评价,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激励,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旨在构建一个融合体验性、实践性和生活化的多维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亲身实践、生活体验中对劳动美学有更深刻的认知和内化,从而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工匠精神。

4.3. 校园文化与环境营造的实践

4.3.1 . 融入劳动美学的校园环境

可以在校园内营造一些有关劳动美学的环境,如农耕体验区、手工作坊等,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亲身感受劳动之美。中国美术学院校园内就建有“田园生活体验区”,供学生体验农村生活,感受劳动的乐趣。这种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也有助于激发艺术创作灵感。

4.3.2 . 劳动美育社团

鼓励成立一些劳动美育相关的社团,如手工艺社团、园艺社团等,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审美能力。社团活动可以给予学生自主实践的空间,引导他们在劳动中发现美、创造美。这符合了中国教育学者张伯苓提出的“自学、自治、自乐” [14] 的教育方针,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我管理、寻求快乐。

4.3.3 . 劳动实践基地

学校可与当地企业、农场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劳动实践基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如中央美术学院就与北京市密云区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农村实践基地,这样的实践基地可以增进学生对当地人文的了解和认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4. 实践案例的启示与反思

4.4.1 . 艺术院校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

许多艺术院校都开展了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如每年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支教志愿者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该校在教学研究中始终秉承“以乡土为学院”的教育理念,坚守人民与乡土的根基,用乡土现场磨砺艺术感受力,以乡土精神涵养人民之心,以艺术创作助力乡村振兴,构建了一个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样本 [15] 。该校长期坚持将社会实践作为重要的教育环节。2021年,该校组织1500多名师生赴全国各地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基层一线劳动实践的同时,也将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用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记录和表达劳动之美。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做法,无疑是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生动体现。

同样,中央美术学院每年也会组织大批学生前往农村、工厂等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去“生活实践”教育基地,在那里体验农村生活,学生通过参与农活劳作,亲身感受艺术与劳动的内在联系。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领悟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一些学生在实践后认为,劳动不仅锻炼了意志品质,更启迪了艺术创作的灵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往往能以最平凡的工夫赚得最高贵的事业。” [16] 。

4.4.2. 学生对劳动实践的认知和体验

通过劳动实践,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重新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一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这样说道:“通过这次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更加珍惜劳动者为我们社会做出的贡献。作为一名艺术生,我将用我的画笔歌颂劳动者的伟大。” [17] 可见,劳动实践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劳动意识,更激发了他们对劳动美的体味和追求。有的学生在劳作中获得了创作灵感,创作出了具有浓郁劳动人文气息的艺术作品。此外,一些学生也反思到艺术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缺失。一位学生坦言:“过去在学校里,我们对劳动缺乏足够的理解和体验,这次实践让我意识到,艺术教育应当更多地融入劳动元素。” [17] 这种反思和认识,正是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重要契机。

5. 精神传播:以劳育美、以美育人

5.1. 教师的言传身教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传播劳动精神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教师应当自身以身作则,用勤恳敬业、吃苦耐劳的劳动态度影响学生。中国美术大师徐悲鸿就是这样一位以身作则的典范。他不仅勤奋刻苦、从不马虎自己的艺术创作,还十分重视劳动育人。他曾经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唯有劳动,才是最大学问。” [18] 正是这种劳动精神,让他成为学生心目中永远的楷模;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宣扬劳动文化,向学生诠释劳动的内涵与价值,例如可以讲授中国古代文人的“耕读传家”理念,阐释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内在联系;也可以解读一些富含劳动理念的经典文艺作品,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操。

5.2. 艺术作品的精神震撼

伟大的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劳动的意蕴,对人们产生巨大的精神震撼。劳动及其创造价值,素来是艺术家们青睐的永恒主题。自古以来,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劳动者的身影就时常呈现于绘画、雕塑等艺术品种之中,劳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集中体现,因此成为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纵观中国古代艺术,张萱《捣练图》、苏汉臣《货郎图》、刘松年《耕织图》等,均以质朴笔法描绘劳动生活,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新中国成立后,含有浓郁劳动主题的创作遍地开花,如朱乃正《金色的季节》、王文彬《夯歌》等,刻画了新时期劳动者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美在平凡、平凡之美在劳动” [19] 这一艺术理念。在西方,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播种者》等,真挚朴素地塑造了农民劳动者的民族气节,展现了劳动带来的尊严和价值。而列宾笔下《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则写实地再现了劳动大众的艰辛和困顿处境,引人深思文明进步的代价。进入现当代,改革开放为艺术创作带来新的视野。罗中立的《父亲》传达了对贫苦劳动者的关怀,忻东旺、郑艺等人笔下劳动者形象朴实天真,展现了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变革,徐唯辛《打工图》等作品则着眼于客观记录工业劳动者的生活状态,反映时代新貌。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劳动都是艺术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艺术作品使存在自身率先显现出来,使存在冲入存在之中。” [20] 通过艺术作品中劳动者的形象,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劳动创造的内在价值,汲取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更能传承劳动精神的历史脉络。因此,在审美教育中应当重视介绍和赏析这些蕴含劳动理念的艺术经典,以之化育学生、传播劳动精神。

5.3. 社会实践的锻炼

如前所述,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实践锻炼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从而培养了吃苦耐劳、勤恳努力的精神品质。同时,社会实践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中国现代美术大师徐悲鸿就曾反复强调艺术必须“为人民服务”,艺术家应当“扎根于人民之中”。可以说,社会实践是传播劳动精神的生动实践课堂,更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渠道,正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佛西所说:“劳动创造美,美在于劳动之中。” [21] 只有亲身体验劳动,才能真正领悟劳动之美和劳动精神的内涵,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宝贵的机会。

6. 结语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在价值追求、方法论和互补性方面具有诸多共通之处,将二者有机融合不仅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能培养出具备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在理论层面,我们应当加强对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关系的研究,厘清二者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则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着手,为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营造良好环境。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劳动精神的传播,通过教师的示范、艺术作品的震撼以及社会实践的锻炼,让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实现“以劳育美、以美育人”的教育理想。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堪称“全人”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也唯有如此,我们的艺术教育之树才能在劳动大地上枝叶常青、硕果累累。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劳动教育专项课题“以劳育美:理据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ZJY2101)。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11.
[2] 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下册) [M]. 朱伟,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4: 154.
[3]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Collier Books, New York, 115-120.
[4] 苏霍姆林斯基. 劳动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 32-36.
[5] 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2卷) [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 205.
[6] 巴金. 劳动最光荣[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3.
[7] 齐白石语录[M].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3: 67.
[8]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198.
[9] 黑格尔. 精神哲学[M]. 贺麟, 等,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 195.
[10] 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5年10月14日) [N]. 人民日报, 2015-10-15(003).
[11] 黄永玉诗文选[M].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1: 28.
[12] 柯林斯基. 美学词典[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6: 237.
[13] 李亚伟. 从“手艺”到“生活美学” [J]. 美术观察, 2004(1): 42-45.
[14] 张伯苓. 中国工匠精神[M]. 北京: 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8.
[15] 中国美术学院官网. 把作品写在大地上——中国美术学院“以乡土为学院”助力乡村振兴[EB/OL].
https://www.caa.edu.cn/gmrx/2021/6y/202106/42410.html, 2021-06-16.
[16] 鲁迅. 坚持自己的人生态度[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42.
[17] 中国美术学院官网. 让艺术青春与伟大时代同行——中央美术学院学生2019社会实践活动剪影[EB/OL].
https://events.cafa.edu.cn/2018jwc/c/?NIT=21&N=197, 2019-06-02.
[18] 徐悲鸿. 徐悲鸿艺术思想论著选[M].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 185.
[19] 邱振中. 美术基本理论教程[M].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 144.
[20] 马丁∙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49.
[21] 陆军, 胡传敏. 熊佛西语录[M].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3: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