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作业设计的意蕴与优化策略
The Impl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Homework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Literacy
DOI: 10.12677/ae.2024.145660, PDF, HTML, XML, 下载: 45  浏览: 246 
作者: 陈凤鹃, 康 钊*: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关键词: 核心素养作业设计学生发展教学策略Core Literacy Homework Design Student Development Teaching Strategy
摘要: 当前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作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积极进行科学系统的作业设计,成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后广大教师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核心体现与关键要素。结合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与作业设计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研究从教师的角度提出作业设计的具体优化策略,以期为全面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实践借鉴。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re literacy has become the core goal of educational reform. Homework design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 literacy. It has become a realistic problem that teachers must face up to after the promulg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s to actively design assignments in a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wa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literacy, it is also the core embodiment and key element for teachers to carry out the policy of “double reduction” in teaching practi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core literacy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literacy and homework desig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homework design from the teacher’s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 literacy in an all-round way.
文章引用:陈凤鹃, 康钊. 核心素养视角下作业设计的意蕴与优化策略[J]. 教育进展, 2024, 14(5): 88-9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660

1. 引言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强调坚持素养导向,旨在根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强调明确育人主线,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重视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 。核心素养总是在特定的情境和需要中得以反映,需要在不同教育阶段进行长期培养,而且呈现出一定的生长特性。因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逐步深化的过程,需要教育的长期投入与持续培养,其内涵将随着个体发展需求的增加和社会经验的积累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2] 。可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既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同样关乎国家的未来。作业是课程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其精心设计和有效实施直接影响到课程目标的达成,影响到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作业设计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作业设计的理念和策略。从注重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的发展目标这一背景来看,综合对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梳理,特别是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的多维视野下,教师在设计作业的研究与实践中应当不断优化策略,坚持注重思维化、整合化、个性化、联动化的基本原则,注重将核心素养培育有效融入到作业设计之中,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课题。

2. 核心素养视角下作业设计的意蕴解读

2.1. 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与作业设计的内在关联

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般来说,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系统接受相应学段教育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主体自身应当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不仅将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技能等领域包括在内,更强调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核心素养极为强调的是学生所形成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只是单一学科或局部领域的学习成果。这不仅与全球教育发展趋势相一致,也符合我国教育体系进步的内在要求。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与明确定义,表明我国教育系统已然实现从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向知识创新构建模式的转变,同时也是我国学校课程发展迈向全新发展阶段的基本标志。事实上,教育实践中强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个体,可将其核心内涵概括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层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要求,具体细化为包括国家认同与理性思维等在内的十八个基本要点 [3] 。

结合对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体悟,我们应当看到,核心素养培育与作业设计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作业设计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能为学生提供实践练习和探索进取的平台,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部分,自然应当而且必须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借助教师的精心指导还是学生发起的自主学习,作业设计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控力、专注度以及时间管理等综合素养。同时,作业设计的质量能够直接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技能以及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升需要借助科学有效的作业设计来加以实现。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探究性、实际情境性的作业任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等关键素养。此外,作业设计还具有诊断和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功能体现。教师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的作业实践表现,特别是借助一些特定的作业内容与形式设计,如预习类作业或跨学科类作业等,可以作为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检测工具,可以系统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取得了积极进步,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教师提供更全面的评价依据,进而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和改进思路。

2.2. 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的积极功用

2.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而进行的作业设计,其首要意义在于要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动力。通过将作业内容巧妙地设计成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形式,学生可以在探索中感受到知识的内在魅力,从而产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更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收获并体验到强烈的成就感,以此进一步增强其学习的动力源泉。此外,这种作业设计模式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持续的兴趣激发可以转化为个体持久的学习动力,使学生长期保持对学习的高度热情。特别是那些富于挑战性的作业或问题设计可以促使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在努力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感受知识学习带来的满足感和自豪感,这种积极的反馈与体验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我们不难理解,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来源,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他们的学习动力将大大增强。目标定向理论也提到,掌握目标定向的个体更能全面关注自身的学习和成长,不断追求自我超越和自我提高。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掌握型目标定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2.2. 促进科学学习方法掌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强调反思和总结的重要性,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全面提升学习效果。这符合教育理论中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学习要求,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变化多样的作业形式能够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如记忆技巧、笔记方法等,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挑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调节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培育自己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具体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等基本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观察自己的学习行为,科学判断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作出相应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行为。可见,学生的这种自我调节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习挑战,不断提高学习效果。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让他们学会自我监控和调整学习策略,更加有效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面对的各种挑战。

2.2.3. 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设计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自我管理和规律性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特别是具有明确挑战性和探究性的作业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顽强的意志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科学设计的作业通过合理规划作业完成的时间和资源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富于规律性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同时,教师的作业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不断改进并提升个体的学习品质。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符合教育理论的基本要求,更强调在实际操作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全面发展,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4.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事实上,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作业设计极其注重实践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并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更多地是在实际问题情境的训练中或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中不断培育和发展起来的 [4]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仅仅强调简单的传授知识或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具备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问题情境中并加以有效解决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和应用。学生的实践机会可以从情境性的作业中获得,所以情境性的作业设计可以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知识建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亲身实践。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注重实践性和情境性,通过设计真实或模拟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真正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2.2.5.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作业设计注重学科知识的高度整合与灵活运用,主张通过诸如单元类作业、合作类作业、体验式作业、自主式作业和创智类作业等多种作业形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批判与创新思维、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个体的智力是多元化的,包括语言、逻辑、空间、身体–运动等多种智力,每个人都可以找到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优势领域。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同样强调尊重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通过多样化的作业设计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核心素养视角下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3.1. 增强核心素养意识,树立正确作业设计观

教师应当充分明晰核心素养的实质,确保其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让作业设计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明确自己的核心职责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要传授必备知识,更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同时,教师要科学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但不能简单依赖模仿练习与机械记忆,更需要学生的积极理解和充分感悟,充分调动其主动自觉性,将“学生为本”的设计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 [5] 。比如针对数学课教学内容进行环境保护情境式作业设计,可引导学生设计题为社区需要绿化改造这一主题内容,要求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制定社区绿化改造方案,并计算相关的材料花费。这一作业设计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锻炼其数学应用能力,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社区环保意识。教师要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深刻体悟作业设计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性,合理安排作业内容和形式。此外,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作业设计观,确保作业设计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水平。教育实践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作业的反馈和评价等。

3.2. 深入剖析课程目标,整合教材知识脉络

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核心素养在课程和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积极探索通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路径,精心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6] 。作业设计作为课程教学与实施的重要环节,与教学活动紧密配合,共同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师首先要深入剖析课程目标,仔细研读教材,明确课程要求和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点,这有助于构建清晰的教学计划和作业设计框架,确保作业设计与课程目标能够保持高度一致。其次,教师需要系统整合教材的知识脉络,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全面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和作业任务,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从而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比如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成语接龙”作业,要求学生从所学课文中挑选出一些成语,通过接龙的形式加以串联,并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一作业的设计目的不仅在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运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整体把握和深度理解,从而促进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3.3. 充分了解学生实情,进行作业分层设计

作业设计需要教师树立科学正确的学生观,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个体差异,以此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首先,教师需要学习掌握认知科学理论,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所谓分类指导就是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差异教学原则,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作业的分层设计,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7] 。这种分层设计作业的方法能够确保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挑战和发展机会。比如为有效配合“分数的认识与运算”这一小学数学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可进行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探索。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设计的作业应当侧重于对分数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简单运算的掌握,可给其布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题目;对于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增加分数运算的深度和广度,设计异分母分数加减和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应用题目等作业形式;对于具有挑战性能力的学生,则可以设计分数运算的复杂应用问题,还可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决。其次,教师应该认真思考每个学习任务的功能和特点,并根据所教授的学科内容和特点,系统考虑作业设计的适宜性、类型和时间,更精准地布置适合学生实际需求和能力的作业,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3.4. 注重作业形式多样,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充分运用作业设计技巧,特别是注意作业类型设计的多样化,这既有助于提髙学生的作业兴趣,也有助于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和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整体而言,科学系统的作业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年龄特点和学习成长规律,以素质教育为基本导向,注重突出其基础特性。这种转变应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发展为导向,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包括独立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因此,在设计和选择作业类型时,应鼓励教师首先选择能够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带有创造特性的作业,同时在合作类型的作业中,应注重选择设计那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解决式作业 [8] 。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具有探索创新特性的实践类作业,充分运用小组讨论、实地考察、项目报告等实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时间主题作业设计中,除了设计和布置传统的书面计算题目,教师可增加一些实践探索类的课内外作业,如让学生制作简易的钟表模型,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其次,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作业平台、互动学习工具等,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使作业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和答案的多样性,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5. 注意及时反馈评价,指导学生持续改进

作业设计目标、内容和数量不仅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而且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也能影响新的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高质量的作业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其评价诊断功能,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教师对学生个别指导的效率。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不仅需要充分考虑自身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还要把学生作业反馈的结果作为设计新的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讲解后给学生布置了听说读写方面的作业,在学生完成这些作业后,教师应及时指出学生在发音、拼写以及词汇使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要给予明确的反馈评价意见或具体的改进建议,以此为依据在后续的教学中设计一些更具针对性的练习活动。其次,教师需要及时地批改和反馈学生的作业。瓦特洛特认为,无威胁性的作业反馈和没有等级的作业批改会对学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细致的反馈也比仅仅是等级和对错的简单批改有效 [9] 。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作业的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学习过程和方法,积极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改进与提高。教师需要通过学生作业结果,诊断分析学生掌握情况,并基于此修改设计合理的作业目标和内容,不断完善作业设计的方式,提高对学生指导的针对性,在这种有效的互动过程中,也会促进师生关系的积极改善,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学习兴趣。因此,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有效的作业设计与实施的过程自然应当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10] 。

3.6. 不断进行反思总结,持续提升自身能力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以进一步系统优化作业设计。这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发现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为教师提供改进的方向和动力。首先,教师应该系统准确地把握作业的相关理念与功能定位,对作业设计中的目标、内容、类型与难度等因素作出准确界定,以全面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与效果。比如对初中语文课例《羚羊木雕》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首先可引导学生围绕“我、奶奶、万芳、万芳妈妈”等主要人物形象开展课堂辩论,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多角度地体会父母的感受,学会有效地交流与沟通以及与父母和他人和平共处。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布置课后续写作业,让学生充分想象“我”要回木雕回到家后的场景情形,并可要求学生利用空余时间给父母讲述羚羊木雕的故事,以此帮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作业设计自然也能有效促成教师进一步反思自身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通过自我评估、学生反馈、同行评价等多种方式经常性地回顾自己的作业设计过程和结果,分析其中的优点和不足,这样教师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作业设计方面的长处和短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提升。其次,教师要积极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了解并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使自己的作业设计更加符合当前的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与理念。这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教育领域的学术会议、阅读相关的专业文献、参与线上线下的教育类话题讨论等方式来实现。此外,教师需要持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注重通过参加培训课程、进修学习、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等方式,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的主观需求和身心发展特点的作业,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4. 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作业设计可以通过增强核心素养意识、深入剖析课程目标、分层设计作业、丰富作业形式和及时反馈评价等实践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的时代内涵和基本要求,将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有效融入日常教学与作业设计之中,以此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褚宏启. 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建设[EB/OL].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382/zjwz/202204/t20220421_620104.html, 2022-04-22.
[2] 常珊珊, 李家清. 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 课程·教材·教法, 2015, 35(9): 29-35.
[3]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0): 1-3.
[4] 钟启泉.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 挑战与课题[J]. 全球教育展望, 2016, 45(1): 3-25.
[5] 王尚志. 如何在数学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 中国教师, 2016(9): 33-38.
[6] 余丹, 赖允珏. 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热点分析与思考[J]. 课程教学研究, 2017(3): 47-49 53.
[7] 高小兵.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层次目标和教学过程[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1): 58.
[8] 王学男, 赵江山. “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多维视野和优化策略[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2): 38-44.
[9] 王月芬. 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10] 郭要红. 有效作业的内涵与设计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 2009(6): 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