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A Study on the Path of Improving the Legal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ojls.2024.125386, PDF, HTML, XML, 下载: 134  浏览: 28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潘文瀚, 刘一舟, 陶玉涵, 宋立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法治素养法治精神校园法治文化Legal Literacy Spirit of the Rule of Law Campus Legal Culture
摘要: 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不足,整体体现在校园法治氛围营造不足、学生法律知识基础较差、法治文化保障机制欠缺这三个方面。可以通过对国内外院校的学习和借鉴,吸收和采纳各院校合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方式。除此以外,对于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转变法治素养教育理念出发,培育学生法治精神。丰富法治素养教育活动形式,营造浓厚法治氛围。完善法治知识宣传体系,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让学生多角度接触法治相关知识。健全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机制,保障校园法治文化稳定推进。打破法治相关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壁垒,推进学科融合。融合枫桥经验,将法治教育浸润至学生社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理工类院校法治教育建设。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is a lack of improvement in the legal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insufficient creation of a campus legal atmosphere, poor legal knowledge foundation of students, and a lack of legal culture guarantee mechanism. It is possible to absorb and adopt reasonable ways of cultivating and enhancing the legal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 through learning and reference. In addition, the paths for improving the legal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mainly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 We can start from changing the idea of legal literacy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students’ spirit of rule of law. Another way is to enrich the form of legal literacy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create a strong legal atmosphere. By improving the publicity system of rule of law knowledge and building an integrated online and offline platform, students can be exposed to rule of law related knowledge from multiple angles. We can improve the legal literacy education mechanism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ensure the steady advancement of the legal culture on campus. It’s also meaningful to break the barriers between rule-related majors and other majors,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Integrating the experience of Maple Bridge and infiltrating the rule of law education into the student community are also important. Throug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s will be enabled.
文章引用:潘文瀚, 刘一舟, 陶玉涵, 宋立军. 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 法学, 2024, 12(5): 2725-2731. https://doi.org/10.12677/ojls.2024.125386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贯穿法治思维,50多次提到“法治”、9次提到“依法治国”,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是对新时代10年党执政为民、科学治国实践经验的系统提炼和理论升华。高校应积极推进法治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期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增强法治教育实效。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的通知》,围绕如何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高校法治教学工作作了细致部署。大学生法治教育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融合,可以在青年学生中起到凝心聚气、坚定法治根基的教育作用,从而在根本上抵御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思想和意识形态渗透,同时也可以培养高素质的法治公民,推进高校法制教育的体系创新。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曹玉梅在江苏省暨南京市教育系统“宪法宣传周”启动仪式致辞中指出,希望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宪法信仰,弘扬法治精神、提高法治素养,努力形成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浓厚氛围。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中坚力量,其法治素养的提升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法治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应用法律的能力和素质,是人们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的综合体现。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必须具备高强度的法治素养,这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和生活,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1] 。因此,针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需要研究出适合大学生的提升路径,来为大学生们的法治素质提升提供有效的保障。

2. 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现状

2.1. 以江苏某高校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以江苏某高校的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措施为例,分析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现状。该校的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措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创办法治研究院,探索校企合作助力法治建设体系。学校与律师事务所合作共建法律研究院,旨在进一步促进法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此外,该校的法政学院还下设大数据法治研究院、人类与犯罪学研究院等专门性法律研究机构,助力校园法治建设。第二,打造法律服务课程,打造思政教育主要阵地。该校创设“社区法律服务”国家级实践课程,积极进行法学资源进网格的实践与探索。此外,还设置有罪与罚的故事等通识核心课程,引导学生提升社科知识,锤炼法治思维。第三,创设法律服务工作站点,推动法律援助项目落到实处。学校创新“课程思政”形式与内容,建立法律服务中心,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和全体师生。2020年度,中心以《民法典》普法为主要工作内容,创立并编写包括微普法、校园法律预警等各类电子刊物250余期,接受各种渠道的咨询累积230余人次,参与化解民事矛盾纠纷10余件,支持农民工、残疾人、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法律维权14件,获得包括广大群众一致好评。第四,成立法律讲座社团,引导师生学习法律知识。该校通过打造法律论坛、法律实务工作坊,邀请知名法学家和资深法律实务专家,鼓励师生参与交流。此外,学校还设有法律类学生组织,吸引对法律感兴趣的学生参加其中,通过研读法律图书、分析经典案例等方式学习法律知识,开展反诈工作,助力平安校园建设。

虽然已经实施了以上的措施,但该校的大学生法治素养依旧存在以下四点不足。首先,校园法治氛围营造不足。在风险社会理论与实践视域中,校园安全仍面临复杂情势,集中体现为校园安全事故多样化频发、风险应对体系法治化不足以及赋能增效落入数字化陷阱等,亟待健全完善高校校园安全风险识别机制、研判机制、应对机制和复盘机制,进一步提升校园法治文化理念。此外,校园法治宣传活动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影响大学生法律知识学习、法治精神培养的持续性、发展性,最终导致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效果欠佳,未能达到理想的育人实效。据了解,该校法治论坛和法律实务工作坊或因资金问题而停办,不利于法治校园的构建。其次,学生法律知识基础较差。近年来,校园盗窃、校园裸贷、电信诈骗等问题层出不穷,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习就业、学位纠纷、学生管理、情感心理等方面面临人身或财产权益受侵害的可能性不断增大。而当面临这些侵害时,许多学生可能会因为法律基础知识不够充足、用法维权等于“留案底”等原因而选择其他手段方式解决,甚至选择忍气吞声、消极处理,最终导致其他危害结果发生。此外,该校属于理工类院校,理工科学生占比80%以上,理工科学生接受法律教育往往局限于思政课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而习近平法治思想、社区法律服务等法律专业课程通常只有法律专业学生修习,理工科学生对法律的认知不足,不利于法治精神的养成。最后,存在法治文化保障机制欠缺的问题。法治教育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未将加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没有形成完善的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保障机制。据了解,该校法律服务中心于2023年开始暂停大部分活动,学生欠缺系统、专门的法律咨询渠道;反诈社团下设的平安扣微信群人员杂糅,无法时刻做到预警监控。

对于以上的各种问题,亟须有针对性的多元化解决方案 [2] 。对于解决方案的探寻,需要结合相关院校的成功案例,吸取宝贵的经验,力求最终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长效机制,保障广大学生能在大学校园内建立起内心牢固的法治防线。

2.2. 相关院校的经验借鉴

天津大学开展新质生产力与法治建设融合的思路研讨。该校专家认为,新质生产力将成为衡量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抢占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制高点的过程,涉及如何抢占新技术、新产业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动权,需要在“规则之争”“法理之争”“道义之争”中进一步加强涉外法治建设,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保驾护航。其中,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法律 + 科技”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学校正在推进“法律 + 科技”交叉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既懂技术又懂法律,既会研发又会转化的高质量复合型法治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供给和保障。

北京理工大学打造学科交叉深度融合培养模式。该校以基础研究为支撑,以应用研究为主导,致力学科交叉融合,打造“法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依托北京理工大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大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开办的新型人才培养项目,充分发挥两个学科优势,开展“法学–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教育,“法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贯彻科技与法律深度交叉融合培养理念,以智慧立法、司法、执法、法律服务需求为导向,培养既具有系统法学基础知识、熟悉中外法律和法学动态,又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与方法,在分析和解决人工智能法律领域工程问题、法律问题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能够在国家机关、法律服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法律工作、人工智能工作的兼具卓越法治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特色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展地校合作助推高校法治建设。作为培养工科人才的单位,该校致力于对未来工程师法律素养、法律意识的培养,通过把更多校外的法治资源引入到校内来,成为提高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途径。该校设立了首个设立在高校的公共法律中心,汇聚高校和属地派出所、司法所、律所的法治力量,搭建法治教育平台,为师生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并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同时,该校充分利用校外法治教育基地宣传阵地作用,丰富法治教育形式,成立校外法治专家团,组织法治专家参与高校法治教育与治理。

合肥工业大学打造“平安学生社区”新名片。该校拓展安全教育活动形式,通过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选修课,数百场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小班辅导、法律法规报告会进社区让安全意识入脑入心。并创新道德与法律情景剧大赛、网络安全、消防安全、校规校纪、交通安全活动形式,深化实践活动成果产出,使安全能力见行见效。该校还积极构建属地公安参与,社区配合的联防联控机制体制,通过定期召开属地联席会,邀请辖区派出所深入学生一线开展“反诈教育进军训,共筑安全防火墙”专项教育活动,上好新生开学安全第一课。民警走入军训场、课堂、食堂与宿舍区,指导师生100%安装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自主构建起一道安全防骗防火墙。此外,该校学生社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开展防范学生欺凌和暴力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等工作部署,依托“国旗下的思政课”、安全教育大讲堂、领导干部带头讲等活动落细落实安全建设工作。

湘潭大学推出全国首批《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线上课程。2022年秋季学期,该校面向全校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通识线上课程,线上课程致力于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辐射全国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教学平台。课程紧扣《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内容涵盖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科学方法等三大板块,共45个教学片段,每个片段时长10分钟左右。该门课程上线后,将致力于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尤其是将积极响应教育部“慕课西行”号召,充分发挥该课程对西部高校的辐射效应。

3. 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建议

3.1. 创新教育模式

转变教育理念,培育学生法治精神。应当建设与课堂教育相协同、相促进的校园法治实践活动体系,实现法律知识传授的“第一课堂”与法律实践开展的“第二课堂”协同运作。要充分发挥法治课程与专业课程、思政课程之间的链接作用,持续推进法律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筑牢大学生法律知识基础,让学生树立起法治观念,宣扬法治思维,尊重法律权威 [3] 。可通过聘请校内外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法律专家和法律从业人士担任任课教师,校内外联动开展教学工作。将法治理论教育纳入教师培训计划,组织开展法律知识培训、交流等活动,使广大教师能够熟悉法律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多运用案例分析、法理分析、中西法治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学校还应当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量化考核,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丰富活动形式,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4] 。可开展“法律与道德”“法律与生活”“法律与双创”等主题辩论赛,引导学生探讨法理;编排法治情景剧,还原法律运用生活情景;组织学生编写学习“拒绝校园贷”“消费者权益保护”“劳动维权纠纷”等与学科契合的法律案例;鼓励学生参与送法进基层等公益实践,将社区法律服务课程从法律专业延展至其他专业等,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提高法律素养,丰富法治精神。

打破专业壁垒,推进学科融合。积极促进法学与科学技术、数学、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合作,推动新法学课程的开发,建立跨学科的新法学专业,如计算法学、智能法学、科技伦理法学等,以应对新科技革命的需求,将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法学研究。在思想政治类课程中嵌入法学知识,强调个人法律责任和遵循日常法规 [5] 。此外,我们致力于将法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例如在计算机专业课中讨论版权法和隐私权保护,或在大气专业课中研究大气污染治理和侵权责任等前沿问题。鼓励理工科学生参与跨学科项目,如数字媒体取证,通过在线课程和研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未来科技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法律挑战和伦理问题。

3.2. 加大法治文化宣传力度

完善宣传体系,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通过构建以微博、微信、网站为主体的线上宣传平台,运用新媒体开展普法工作,使得校园法制文化宣传“接地气”,同时通过信息化建设宣传先进模范事迹,树立典型、表彰先进 [6] 。线下举办宪法宣讲活动、大学生普法活动、法律讲堂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充分提供接触法治文化、学习法律知识的机会。

健全机制保障,保障校园法治文化稳定推进 [7] 。不断完善领导组织体系,完善依法治校领导小组体系建设,定期召开依法治校工作会议,制订年度工作实施方案,将依法治校与学校各项工作计划相结合,切实构建依法治校的良好工作格局,从而保证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高校的成功实践。为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同时要考虑构建起制度、文化、教育和社会四位一体的立体防线,成立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和防治的官方或半官方专门机构,强化风险治理,完善大学生司法保护制度,夯实法治教育体系。

融合枫桥经验,将法治教育浸润至学生社区。学生社区是大学生群体聚集的重要场域,随着高校入学率的提升,其日渐成为学生集聚、交流、互动最频繁、最稳定的课堂之外的治理重点,涉及学生、教师、管理部门、家庭多方主体 [8] 。为加强学生参与度,治理规范化体制机制,可引入枫桥经验这一“法治”模式,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充分发动学生、组织学生、依靠学生解决学生自己的事情,做到“小事不出宿舍、大事不出校园、矛盾不上交”。首先,要将学生纳入网格化管理,形成“学生—寝室长–班长–辅导员–院系领导–分管校领导”的合力;同时,信息化部门等应做好数据整合,建立全覆盖、综合性的高校学生社区综合治理数据信息平台,实现信息集成共享;此外,还需构建教师指导下的社区学生自治自管体系,促进学生自主成长,最大化发挥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 [9] 。

3.3. 科技赋能法治教育建设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理工类院校法治教育建设。近年来,大学生犯罪呈现小幅度上升趋势,犯罪类型也从简单型转变为复杂型,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事高智商、高科技犯罪明显增多。伴随《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出台和国家加大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大学生作为电信诈骗的帮助犯,涉及帮信、掩隐、洗钱等罪名的比例也有所提高,大学生犯罪预防工作存在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与此同时,伴随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引入,自然语言处理、大语言模型以及ChatGPT等先进技术带来的学术不端、虚假信息传播、著作权侵犯等问题成为高校担忧的重点。人工智能可以为高校大学生学科研究提供便利,但同时也会成为阻碍学习、滋生侵权甚至犯罪行为的重要工具,亟需约束和保护,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明确人工智能使用的“绿区”和“红线”,是拓宽大学生学科视野、培养跨学科法治人才的良药优策。元宇宙时代下,VR与智能系统、虚拟人及智慧教育等领域成为理工院校研究的重点方向。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涉元宇宙科研中心和学科体系,希望凭借虚拟现实这一前瞻性手段,夯实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产教融合的云端框架。元宇宙具备游戏化、泛娱乐化特质,若能运用到教学方面,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将元宇宙核心技术运用至高校法治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还有助于实现理工类院校法治教育模式、课程内容和技术运用的系统性变革 [10] 。具体而言,利用AI技术,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创设针对性法治学习计划,能够帮助教师分析学生的学习障碍,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适用VR (虚拟现实)和AR (增强现实)等手段开展模拟审判、法律谈判,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法律问题研讨,在体验式学习中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法律逻辑能力 [11] 。

4. 结语

对于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中的诸多问题,需要从学校、学生、教学方式等多方面寻求解决方案 [12] 。可以积极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激发法治相关典型案例的讨论,促进学生对法治话题的理解。通过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趣味性的活动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13] 。通过吸取枫桥经验、组织学生团体等方式,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自主学习法律知识、提升法治素养,在解决法律问题中深入了解法律,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14]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相关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已经渗入方方面面。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将其作为教育效果提升的有效工具,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法律知识转化为学生更易接受的法律常识,鼓励学生通过人工智能的帮助去了解法律,推进在科技发展下学生法治素养的综合提升。

基金项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党建研究培育课题——高校“党建+”模式下公共法律服务质量提升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一. 多元化预防大学生犯罪路径研究[J].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24(1): 10-16.
[2] 刘晓善, 林苗. 压力整合理论模型下大学生犯罪防治机制研究[J].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24(1): 4-9.
[3] 任梅, 李炳烁.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6): 106-115.
[4] 肖璐.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43(12): 178-183 211.
[5] 王万雨, 郭泊钰. 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法治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J/OL].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1-8.
https://doi.org/10.14092/j.cnki.cn11-3956/c.2023.12.28, 2024-03-07.
[6] 王菁菁. 高校校园安全风险治理: 情势、机制与进路[J]. 江苏高教, 2023(12): 64-68.
[7] 刘晨曦. 新时代“枫桥经验”视角下推进高校学生社区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C]//《法学前沿》集刊2023年第2卷——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法治保障研究文集: 2023年卷. 上海: 上海市法学会, 2023: 32-37.
[8] 邹易材, 刘伟琦. 试析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对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价值意蕴[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22): 42-44.
[9] 陈洁. 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复旦大学, 2012.
[10] 蔡晓卫. 论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4(3): 76-79.
[11] 张兵. 大学生法治信仰养成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 2023.
[12] 刘彩. 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2017.
[13] 邓映婕. 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构建[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政法大学, 2016.
[14] 邓巧蓉. 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论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7): 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