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保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Methods for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Middle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DOI: 10.12677/ae.2024.145653, PDF, HTML, XML, 下载: 30  浏览: 56 
作者: 刘一诺: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烟台
关键词: “双减政策”课堂教学教学质量“Double Reduction Policy”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Quality
摘要: “双减”政策的实施,无疑对于中学生学习压力的缓解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对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也有很大影响。“双减”政策本质上没有降低对学生的要求,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中传授知识和学习技巧、完成教学目标,这对于教师而言更是一个挑战也是机遇,教师若能积极能动地调整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发展,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本文立足于历史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在教学方法、作业评价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的有效方法,以保证、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undoubtedly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alleviating the learning pressure and promot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also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in middle school classrooms.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essentially does not lower the requirements for students. Therefore, how to impart knowledge and learning skills, and achieve teaching goals in a limited classroom is a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teachers. If teachers can actively adjust their teaching, it can promote student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ir teaching quality.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oposes a series of effective methods in teaching methods, homework evaluation, and other aspects to ensur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iddle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文章引用:刘一诺. “双减政策”下保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J]. 教育进展, 2024, 14(5): 45-5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653

1. 引言

随着“双减”政策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课程实施从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练习转变为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内容、方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但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教师的立身之本,是家长、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仍然是学生的成绩,这与每位学生的未来都息息相关。通过降低课堂效率和质量的方法减低学生的负担是不可取的,任何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不能忽视。教师如何在响应国家减负政策的同时兼顾课堂效率和学生成绩,这对于每个教师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提高学生成绩是教学的重中之重,简化历史课堂的教学是当务之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方向。

2.“双减”政策下,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2.1. 学生对历史兴趣寥寥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真实事件,往往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此外历史知识广博高深,蕴含着很多专业名词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难以理解,且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局限于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应试类题目,忽视拓展性知识。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忽视学生的学习感受,导致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不高 [1] 。

2.2. 教学理念传统

如今依然盛行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大多数变革浮于表面形式,没有从本质上改变“知识第一”的教学追求,忽视知识与学生生活情景、具体实践的关系 [2]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保持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忽视学生对课堂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片面要求学生机械记忆,不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也限制了教师创新性的发挥,使教学过程变得僵化、缺乏生机。

2.3. 教学方法简单

目前历史课堂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为讲述法,即教师借助语言这一单一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不能与其他教学方法相配合,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被动接受,教师完全成为课堂的中心,学生的兴趣、需要很难被满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也在受到很大限制。教学方法简单也反映出历史课堂教学缺乏创新。

2.4. 历史知识缺乏整合

历史知识缺乏整合主要表现在某些历史知识会重复出现在不同单元、年级和教材中,导致历史知识零散无序,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不理解这些重复出现的知识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难以将这些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整合纳入知识结构,无法总结出历史进程演变的规律,阻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也会受到干扰,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

3.“双减政策”下,保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3.1. 积极探索有效方法,高效利用课堂时间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特别是要减少课后作业量,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能够用更多课余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因此“双减”政策的本质是减轻课业负担而不降低课堂质量 [3]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课后作业是课堂知识补充、巩固、练习的重要方式,在减少学生课后作业的情况下就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够保障学习质量。新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型学习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1.1. 运用多种材料,提高学生兴趣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4] 。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历史知识产生好奇心就会主动融入课堂,配合教师,推动学习进程。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教学材料,包括影视资料、纪录片、文物、书籍资料等等,因此教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也大大增加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自身教学水平、学生特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材料,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秦统一中国》这一课的导入环节时,可以播放央视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中,关于秦始皇派人修筑长城的片段,这一片段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相关联可以借势引出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而且长城景色波澜壮阔,能够震撼学生心灵,吸引学生注意力。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刚刚播放的片段出现于哪个朝代?主持修筑长城的谁?修筑长城最初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引入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通过展示视频材料可以创设历史教学情景,引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更积极主动的探究问题,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减少课余时间补课、作业有着重要影响。

3.1.2. 以学生为中心,重新确定知识重点

一节课的时间是标准的、有限的,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在一节课中想要做到“滴水不漏”,将所有知识点都传授给学生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既定条件下,想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还要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对知识点进行筛选,划分重点、难点,统筹好课程的详略规划,这也是每个教师都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下,教师划分重点、非重点的标准主要取决于自身经验,很少关注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于重点知识的界定,对于重点知识的确定也不十分准确。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程重点知识的确定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学习特点,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科学的确定重点知识。

例如,在《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在学生预习课文时学生布置相关学习任务,在预习阶段给学生布置一些简答题的预作业,然后收集整理好学生的答题情况,教师如果发现学生在京杭大运河的历程、修筑意义方面记忆有偏差,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京杭大运河为重点,通过讲授历史故事、播放影视片段等方法,确保学生真正掌握这个知识点。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点,针对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教师也能提高教学质量,由此,学生的课后负担也能减轻许多。

3.1.3. 合理分组,高效探究

要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合作、多探究,学生分组探究学习问题可以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分组探究的效果取决于分组是否科学合理。合理的分组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反之,不合理的分组容易导致只有小部分学生参与到了探究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被边缘化,毫无参与感,丧失对课题的兴趣。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位学生身上都有着不同的智能,为了学生和课堂顺利进行,教师在分组的同时应考虑到不同学生智能的差异与课堂的方方面面,分组应使学生相互取长补短,保证分组学习的方式能使探究向更深方向发展,以保证课堂质量。

例如,在提倡跨学科综合教学的背景下,历史课堂的学习应综合考虑学生在其他学科的表现。因为历史学科也具有一定综合性,其中有许多文言文、地图、图片等于语文、地理、政治学科相关。在历史课堂的分组中,应使每个小组内的成员都有各自擅长的学科。如语文学科好的同学,在研读带有文言文的文献史料时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使探究的过程更加顺利,少走弯路,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这样可以在有限的课堂中增加学生学习的知识量,还可以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有利于落实“双减”政策。

3.2. 根据学生需要,合理布置作业

作业是对课堂知识补充、巩固、练习的重要方式,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因此作业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布置,而不应该像传统的方式布置单一的作业,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没有积极影响,还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在“双减”政策下,根据学生需要,合理布置作业是十分必要的,这能够减少学生机械而多余的练习,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3.2.1. 分层布置作业,减轻不必要的负担

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水平,作业布置得合理,学生的负担就轻,甚至没有负担。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对整个班级的学生布置相同难度和数量的作业,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往往导致不良的结果,那些对知识已经完全掌握的同学,作业对于他们而言是种重复的练习;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他们难以完成任务,对学习逐渐失去信心。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们提倡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布置作业时,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布置不同的作业,这样学生才能在自身已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这样分层布置作业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还能最大程度保障学习效果,教师应对课后习题做好分类工作,分层布置作业,减轻学生负担。

例如,在《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分层布置作业,对于简单和一般难度的题目要求全班同学完成,比如“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而困难题目则为拓展题,允许有能力的学生选做,比如:“‘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诗中描绘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通过这种分层作业的设置,教师可以把握好作业的数量和难度,将减负提质落实到实处。

3.2.2. 重视数据分析,重点练习错题

作业作为课堂知识的重要补充,对于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有着重要作用,但作业对学生是帮助还是负担取决于教师是否了解学生的薄弱点,且不同学生的薄弱点是不同的,有时还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教师布置作业应该体现这种差异。教师应善于将学生在学习知识、练习习题时出现的错误收集下来进行分析,基于学生常出现的错误而布置的作业体现了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理念,科学合理地促强补弱,不仅响应“双减”政策,减轻学生负担,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效果。教师应在教学中善于对教学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处理,根据错题来布置作业。

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做错的选择题以剪贴的方式整理在错题集上,或者将搞混淆的流派思想制作成表格对比记忆,比如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二者所处的年代不同,思想方面也有差异,如“核心思想是‘仁’是哪位思想家?主张实行‘仁政’的是哪位思想家?”,学生在初次练习时容易出现错误,需要学生将错题整理下来后再次练习。这样通过不断整理错题、练习错题,可以引导学生加强自己学习薄弱点的练习,大大增加了作业练习的意义。

3.3. 优化作业功能,注重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教学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简单的机械记忆,更加注重理解知识,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兼顾坚强负担与提高质量,简单的增加作业量是不够的,教师需要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布置多种形式的作业,实现个性教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作业的正向功能,保证“双减”政策下对作业的更高要求。

3.3.1. 探索作业新形式,增加作业趣味性

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多是源于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的过程,而非教师强制性实施外在干预,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布置的作业主要是课本以及练习册上的练习题,内容生硬,形式单一且枯燥乏味,学生对作业的兴趣极低,不愿参与到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探索作业的新形式,增加学生参与作业的意愿 [5] 。例如,在学习《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汉唐为切入点,设定人物生活情景,给出一个作文题目,如“张三的梦回穿越”,设定所有学生为现代人张三,偶然有天晚上做梦穿越到了汉朝,整个梦境从汉朝开始一直到清朝,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自行设计每个时期的职业与身份,如张三在汉武帝时期任职宰相一职,而到了清朝进入了军机处。布置这样一个由学生自行设计的题目,教师可以明显感觉学生比之前更加主动。

3.3.2. 挖掘乡土资源,增强作业实践性

当代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作业也应该落脚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增强作业的实践性。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抽象性的特点,若能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融合在一起,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优化作业效果有着积极作用。所以,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教师应该善于将课堂所讲授的历史知识与当地乡土环境结合起来,多布置些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实践性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例如,当地属于历史名人故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作业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当地历史资源为素材,多参观当地历史名人纪念馆或博物馆、历史遗址遗迹等,撰写笔记,宣传画报等。为了保证作业的质量,学生会亲自了解当地历史人物生平事迹,体会当地风土人情,感受家乡历史文化的魅力。作业完成后,教师可以在班级内设置展览区,将优秀作品展出,予以表扬。通过结合当地乡土文化资源,布置实践性作业,不仅切实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也提高了作业的质量。

4. 结语

在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多弊端,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和已有的教学经验,不愿花精力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教育目标的功利性含义太大,忽略了学生作为鲜活个体的个性与发展规律,学生课业负担较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堪忧。“双减”政策的出现对于规范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如何在贯彻“双减”政策的同时,又保证学生学习效果,这确实值得广大教师思考,教师需要改变教学观念,推陈出新,将新的教学理念贯彻于课堂讲授、课后作业中,营造轻松、和谐、有趣的课堂环境,教师只有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有效做好减负工作,更好落实“双减”政策。

参考文献

[1] 张萍. 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途径[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课程教学与教育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二). 天水: 秦安县兴国中学, 2023: 5.
[2] 马晓霞, 马庆群, 黄英华. “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 学周刊, 2024(10): 113-116.
https://doi.org/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4.10.029
[3] 陈巧灵. 打造“双减”背景下的高效课堂[J]. 科教文汇, 2022(14): 118-120.
https://doi.org/10.16871/j.cnki.kjwh.2022.14.033
[4] 郭婧. 谈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兴趣激发[J]. 中学时代, 2014(2): 90.
[5] 黄雄姿. 以中国历史培育时空观念素养的历史教学探析[J]. 亚太教育, 2022(10): 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