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conomics Postgraduate Courses
DOI: 10.12677/ces.2024.125269, PDF, HTML, XML, 下载: 81  浏览: 12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马建华: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关键词: 课程思政思政元素经济学专业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Economics Major
摘要: 在高等教育中,课程思政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对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于经济学类研究生而言,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更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经济学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当前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革思路和实践方案,并给出了具体的实践案例,旨在推动思政教育与经济学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从而培养出具备高素质、高能力的经济学人才。
Abstract: In higher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play a pivotal role, having irreplaceabl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shaping students’ values, cultivat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ostering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his is particularly crucial for economics graduate students, as it is essential to closely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is article first delves into the importance of reform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for economics graduate students, and conducts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issues that exist in these courses. Based on this analysis, we propose specific teaching reform ideas and practical plans aimed at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economic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reby cultivating economics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and high ability.
文章引用:马建华. 经济学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5): 183-188.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5269

1. 引言

课程思政旨在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与改革中,以此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自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课程思政”这一理念以来,它逐渐在教育界达成共识,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强调了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要求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落实这一指示精神,以及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和《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的要求,我们需要在扎实开展研究生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系统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学类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经济学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2] 。近年来,国内关于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日益增多。特别是在经济学领域,不少学者尝试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例如,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案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政策差异。此外,还有研究强调加强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在国际上,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在经济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同时,他们也强调思政教育在国际理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然而,传统的经济学研究生课程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思政教育的融入,导致学生在经济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缺陷。因此,对经济学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改革,实现思政教育与经济学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课程思政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在经济学领域,价值观的形成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经济现象、经济政策和经济行为的理解和判断。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经济问题,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课程思政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密切相关。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其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使其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此外,课程思政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国家意识。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学类研究生需要具备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以便在国际交流中更好地展示和传播中国的经济学思想和文化。课程思政教学可以通过引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政策导向等内容,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其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热情。最后,课程思政能够促进经济学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经济学课程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和启迪,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 [3] 。这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还能为培养具备高素质、高能力的经济学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经济学类研究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在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政融入措施和方法的探索和思考,对于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经济学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尽管各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主要聚焦于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的思政改革与实践探索尚显薄弱。研究生课程相对本科生课程更为专业和深入,注重分析、研究与创新,部分知识学习甚至依赖于文献阅读等方式。在经历本科阶段的学习后,研究生心理成熟度较高,在思想意识、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已具备较为稳固的自我判断。因此,针对研究生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难度相对较大。面对这一挑战,如何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研究生专业课程,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这既需要确保思政内容符合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又要以最适宜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从而为研究生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开辟新的路径。这一过程不仅要求教育者有深厚的思政理论素养,还需对研究生教育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以确保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4] 。一些高校在与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思政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1)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学相互融合不够深入。目前,日常专业课程教学大多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在教学过程中生硬地穿插几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说服力,也影响授课内容的逻辑连贯性,空洞的说教更是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如何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理念融合贯通到专业知识教学中,就成为当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面临的一大挑战。

(2) 已有课程思政的有效策略和实践经验借鉴性不强。已有的课程思政主要聚焦于本科课程,在研究生课程方面的探索较少。而经济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显学”,是其它社会科学的基础,对现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经济学类研究生思政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可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观点与举措。目前山西大学经济学类本科课程思政工作已有显著成就,但在研究生教学方法,缺乏有规划的改革路径和实践经验,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基本停留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德育教育的程度。因此,如何面向经济学类研究生课程,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能作为理论参照并向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推广的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路径,寻求更为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紧迫。

(3) 课程思政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和体系。当前,研究生课程的考核评价主要聚焦于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两个方面。平时考核通常涵盖了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堂参与程度等内容,而期末考核则主要通过考试或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样的评价体系中明显缺失了对课程思政方面的考量。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他们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表现,我们亟需构建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这套体系应当具备公正性、客观性,并且能够依托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准确反映研究生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实际成效。通过完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课程思政的发展,提升研究生的思政素养。因此,在课程思政评价方面,需要建立一套“专业性”和“思政性”两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

3. 经济学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与探索

经济学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探索,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学习中,培养既具备深厚经济学理论基础,又拥有高尚品德和坚定理想信念的新时代人才。针对上述问题,以下是我们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思路和探索方法。

(1) 构建融合思政元素的课程体系。经济学类研究生课程应当融入思政元素,使课程内容既符合学科特点,又体现思政教育的要求。在经济学类研究生课程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经济学原理、政策分析等课程中。通过案例分析、理论探讨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思政内容与经济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开设一些跨学科课程,如经济学与伦理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等,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 创新思政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知识的单向传授,却容易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然而,在思政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革新,采用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具体而言,应注重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这些方式能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并发表观点,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积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这些现代教学手段不仅能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平台,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社会调查、企业实习、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同时,邀请企业家、经济学者等作为嘉宾讲师,分享实践经验和行业动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知识。

(4)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思政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关注其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同时,还应建立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5)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效。因此,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可以通过组织培训、交流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时,还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思政教学改革实践,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6)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都存在着紧密的交叉点。在推进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积极促进经济学与这些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构建跨学科的教学体系和研究平台,不仅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社会经济的复杂运行规律,还能培养他们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样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具备宽广视野和深厚素养的新时代经济学人才。

综上所述,经济学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和创新。通过构建融合思政元素的课程体系、创新思政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等措施的实施,有效推动了经济学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经济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4. 经济学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案例

根据本文提出的改革思路和探索方法,分别以经济学类研究生课程《中国近代化研究》和《宏观经济学》为例,下面结合案例给出具体的实践过程。

4.1. 《中国近代化研究》课程中工业近代化研究与民族工业发展的思政融合

工业近代化是是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标志着中国从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它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也深刻影响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走向。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民族工业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为了使学生全面理解工业近代化的历史意义,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本案例将工业近代化研究与民族工业发展的思政内容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和课堂讨论,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

针对这一课堂教学,具体改革内容包括:

(1) 更新课程内容:在原有的研究生课程中增加工业领袖人物案例分析、近代工业遗址、工业近代化过程中的利弊得失等章节内容。通过引入工业近代化过程中纺织业、面粉业、制碱业等各个行业的案例研究,分析中国工业近代化发展的模式、路径和挑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工业近代化对民族工业的意义。

(2)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文献查阅法、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地调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教师可以选取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工业企业,如纺织厂、机械制造厂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直观感受民族工业的发展成就,了解工业近代化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围绕民族工业发展的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讨论内容可以包括民族工业的优势与不足、民族工业领袖人物的爱国情怀、如何推动民族工业的持续发展等。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工业近代化对民族工业的意义和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3) 强化思政元素:在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先,通过介绍民族工业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工业的发展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支撑。其次,课堂讨论中组织学生对工业近代化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进行讨论,引导他们认识到工业发展不仅是经济层面的进步,更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体现,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应该积极投身到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伟大事业中。

通过本次教学改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见解和建议。此外,本次教学改革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通过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强化思政元素,使得课程更加贴近实际、生动有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2.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与金融稳定及风险防范的融合教学

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波动频繁,金融稳定与风险防范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作为经济学研究生,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以及学习如何防范金融风险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某高校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融入了思政元素,旨在通过教学改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宏观经济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经济学人才 [4] [5] 。

具体改革实践内容包括:

(1) 课程内容更新: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增加金融稳定与风险防范的相关章节,涵盖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金融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宏观经济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等内容。同时,结合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讨论。

(2) 教学方法创新: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影响金融稳定,以及如何在实践中防范金融风险。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金融稳定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3) 思政元素融入:在课程中强调金融稳定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金融稳定对于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讲解金融风险的危害性和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风险意识。

通过本次教学改革,学生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还深入了解了金融稳定与风险防范的重要性。他们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金融市场的波动和风险,提高了自己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同时,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得到了增强,他们更加关注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问题,愿意为防范金融风险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两个案例通过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融入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和对金融稳定与风险防范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风险意识。可为经济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提供了具体的示范和参考。这些案例不仅有助于推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的创新发展,还对于培养具备高尚品德和扎实专业素养的经济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语

通过对经济学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本文认为,实现思政教育与经济学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经济学人才的重要途径。未来,我们还需要继续深化对思政教育与经济学专业知识结合的研究,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更多优秀的经济学人才。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到,思政教学改革的成功实施,离不开高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高校应加大对思政教学改革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源保障;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到思政教学改革中来,主动学习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最后,我们期待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索,能够为经济学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为推动高校思政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做出积极的贡献。

基金项目

本文由山西省教育厅2022年度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编号:2022YJJG008)支持。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 43-46.
[2] 蒲清平, 黄媛媛.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8(6): 286-298.
[3] 李贺梅, 王廷贵.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1(4): 104-107.
[4] 胡丽娟. 课程思政案例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3): 157-162.
[5] 李玲娣. 思政元素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典型案例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3(12): 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