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及其疏导
Reverse Psychology and Its Channel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ap.2024.144270, PDF, HTML, XML, 下载: 35  浏览: 64 
作者: 葛 颖: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疏导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verse Psychology Channeling
摘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在大学生群体当中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为评价逆反、情绪逆反和行为逆反。这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研究主题,具有深远的社会重要性。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如果不采取相应的行动,则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该对其进行疏导,因心理疏导的理论基础坚实,实际效果显著,它不仅有助于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Abstract: The reverse psych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common among the college student group,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evaluation reversal, emotional reversal and behavioural reversal. It is a complex and important research theme with far-reaching social importance. The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 reverse psychology are also various, if no action is taken, it will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t should be channeled, becaus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psychological channeling is solid and the practical effect is remarkable, it not only helps to eliminate college students’ reverse psychology and improve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helps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autonomy and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motes their all-around. It also helps to cultivate the autonomy and critical thinking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ir all-round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葛颖 (202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及其疏导. 心理学进展, 14(4), 718-72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4270

1. 引言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逆反心理的产生往往源于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偏差、情感抵触以及行为反抗。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阻碍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及其疏导策略,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概念及其表现

2.1. 逆反心理

逆反是指个体在面对某种事物、行为或思想时,产生的一种与主流观点或期望相反的情感或行为反应。这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对外部压力或权威的抵触、反抗或反叛,是个体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和独立性而采取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逆反心理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尤为常见,尤其是在青少年阶段,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性的追求,他们更容易对父母的管教、学校的规则以及社会的期望产生逆反情绪。这种情绪可能表现为对规定的反抗、对权威的质疑、对传统的挑战等。然而,逆反心理并非总是消极的。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激发个体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理解和应对逆反心理时,需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既要看到其潜在的负面影响,也要发掘其积极的方面。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指的是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如教育内容与其原有认知不契合、教育方式方法不当或教育者的态度和行为引起反感等,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或教育者产生强烈的反感、抵触或反抗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能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和抵触行为,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表现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就逆反心理多种多样,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类,一类是评价逆反,即大学生对教育者在其工作中所做出的事实或价值判断等持相反性倾向,表现出对受教育者的不信任,或厌恶、反感、抵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二类是情绪逆反,即大学生对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蕴涵、表现出的情绪、情感倾向性持拒斥、反感的态度,具体表现为抵触、不信任、反感情绪及对不良情绪的认同。三类是行为逆反,即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与教育者在其工作中所要求相反的行为(崔玲玲,2016)。他们可能心理上没有认同教育者,因此会采取与教育者要求相反的行为。此外,还可能表现为对正面宣传作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认同感,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校纪校规的消极抵制等。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文献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研究主题,它涉及到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与教育主体期望目标相反的心理现象。

首先,从研究内容上看,目前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对逆反心理的定义、成因、表现形式以及消解策略等方面的探讨。例如,有文献指出,逆反心理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由于教育内容、方式或教育者等方面的因素,产生的与教育目标相反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可能表现为对教育内容的抵触、对教育方式的反感以及对教育者的不信任等。

其次,从研究方法上看,现有的文献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实验研究等。这些研究方法使得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模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者可以了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看法以及他们的心理需求;通过个案研究,研究者可以深入剖析特定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通过实验研究,研究者可以检验不同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对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

再次,从研究结果上看,现有的文献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一方面,研究者们对逆反心理的本质和成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为制定有效的消解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一些实证研究也验证了某些消解策略的有效性,如改进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式、加强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等。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性。首先,虽然已经有大量的文献对逆反心理进行了探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未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其次,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逆反心理的宏观描述和理论分析上,缺乏对其微观机制和具体过程的探讨。此外,对于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和实践探索。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探索逆反心理的微观机制和具体过程,加强实证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4. 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社会重要性

4.1. 影响个体成长与价值观形成

逆反心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存在,首先直接影响的是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吴玉刚,2015)。以具体的大学生为例,当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逆反心理时,可能会对这些内容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怀疑其真实性和有效性。这种心理状态不仅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更可能导致他们对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质疑,从而影响其个人品德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4.2. 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逆反心理的存在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时,他们可能会在课堂上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和行为,如不认真听讲、不参与讨论等。这不仅会影响教育者的教学积极性,也会使整个教育过程变得低效甚至无效。长此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将大打折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4.3. 关乎社会和谐稳定与人才培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问题,不仅仅是个体层面的问题,更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人才培养。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如果他们在大学期间没有接受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那么他们未来在社会中可能会产生不良行为,甚至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研究和解决大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4.4.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

对逆反心理的研究,实际上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效果的一种反思和审视。通过深入研究逆反心理的成因、表现及消解策略,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这不仅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可以为未来的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5.1.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有刻板印象

由于刻板印象的存在,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持怀疑态度,认为其过于空洞、陈旧,与现实生活脱节,从而对其产生抵触情绪,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反感。一些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刻板,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对其产生反感情绪。“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在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实际锻炼等方向尚存在一些不足,处于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时期,在看问题的时候常常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懂得用历史的眼光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孙术芳,2017) 。”大学生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主要由于他们看待问题较为感性,并且感性认识大于理性认识,容易导致逆反心理,所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有刻板印象,容易产生偏见。

5.2. 思想政治教育者专业素养的缺乏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诱因(张宁,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负责其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也是其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知识素养,部分人未能够完全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无法把握其中深层次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讲解,不能令学生信服。第二,未掌握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技巧。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桥梁,如果不注重二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难以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导致学生学习的懒散和懈怠。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人格魅力。少数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缺乏思想道德方面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学生从心底无法接受,更无法接受其知识的传授,这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

5.3. 教育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从而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教育环境的影响是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外在因素。从社会角度看来,整个社会更加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产生了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违反法律法规,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主流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同时,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对大学生群体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他们产生矛盾的心理和认知冲突,由此抵触思想政治教育。从学校角度来看,学校的环境因素多种多样,影响复杂。学校、班级、教师和同学等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和组织,难以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容易产生反抗心理。从家庭角度看,不同的家庭环境造就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教育理念、家长的品德素质等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从网络角度看,互联网的发展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有潜在的风险。网络上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有时与学校所宣传的价值观相违背,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

5.4. 教育方法的不当

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灌输,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需求,导致教育过程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手段,包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陈万柏,张耀灿,2018) 。”然而,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运用的方法缺乏创新性,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大课堂”的形式和“灌输”的方式传授学生知识,导致理论性的知识僵硬、枯燥,并且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不仅无法达到原来的教学目的和效果,而且会加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更加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5.5. 大学生自身心理特征的作用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自我意识强烈。他们渴望独立思考、探索未知,对于被禁止或限制的事物往往感到神秘和向往。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方式与他们的心理需求不符时,他们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一方面,大学生的精力充沛,喜欢探索新鲜事物,但是心理还在成长,进入大学这个新的环境会让他们变得更加迷茫。与之前接受教育的环境相比,在大学立更需要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所以有些学生把自己学习的不自觉性归结于学校的管理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使造成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追求自由独立,敢说敢做,特立独行。他们对于家庭的依赖心理和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占有欲较强烈,如果他们干预自己的生活,就会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但是这种逆反心理又不同于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来源于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和外界宣传“自由”的各种信息,倾向于用自己的方式看世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在这种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的影响下,逆反心理自然也产生了。

6. 大学生逆反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6.1. 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产生着显著的影响。这种逆反心理不仅阻碍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和理解,还可能导致他们对教育内容产生怀疑和反感,进而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首先,逆反心理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抵触情绪。他们可能认为这些内容与自己的观念或需求不符,或者觉得教育方式过于单一、枯燥,从而不愿意接受和参与。这种抵触情绪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深入学生的内心,无法产生真正的教育效果。其次,逆反心理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吸收。由于他们可能缺乏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兴趣,或者对教育者的讲解方式感到不满,因此难以真正领会教育内容的深层含义和价值。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无法转化为学生的内在信仰和行为准则,难以产生实际的教育效果。最后,逆反心理还可能影响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和道德判断。由于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感或抵触,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无法运用所学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进行判断和选择。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也难以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无法体现出教育的实效性。

6.2. 干扰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然而,逆反心理的存在使得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负面信息的影响,对主流价值观产生怀疑。这种怀疑可能导致大学生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出现偏差,甚至产生极端思想。第一,逆反心理使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产生抵触情绪,难以接受和理解其中的价值观。他们可能认为这些价值观与自己的观念不符,或者觉得这些价值观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从而对其产生排斥。这种排斥情绪会阻碍大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接受和内化。第二,逆反心理可能导致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上产生偏差。由于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逆反心理,可能会以偏概全、片面看待问题,甚至对正确价值观进行歪曲或否定。这种偏差的价值判断会影响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和道德标准,使其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第三,逆反心理还可能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可能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观念相符的信息和观点,而忽视或拒绝接受与自己观念不符的正确价值观。这种选择性接受会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得狭隘和片面,难以形成全面、正确的价值体系。

6.3. 影响大学生的行为表现与社交关系

逆反心理可能使大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叛逆、对抗等特征,这不仅可能影响他们的个人形象,还可能对校园文化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首先,逆反心理可能导致大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抵触和反抗的倾向。当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方式产生不满时,可能会选择以消极的方式对待,如敷衍了事、逃避参与或故意对抗。这种行为表现不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可能使大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中养成不良习惯,对其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其次,逆反心理还可能影响大学生的社交关系。由于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可能会将这种情绪延伸到与教育者的关系中,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此外,大学生在与同学、朋友的交往中,也可能因为价值观或行为方式上的差异而产生矛盾或冲突,进而影响社交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此外,逆反心理还可能导致大学生在社交中表现出孤僻、冷漠的态度。他们可能因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而拒绝参与集体活动,或者因为与同学、朋友在价值观上的分歧而选择疏远。这种孤僻和冷漠的态度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7.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疏导

7.1. 优化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大学生实际需求,注重更新和创新。同时,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以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理论只有彻底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2007)。所以想要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关注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回应大学生的现实问题,回答大学生的现实疑问,关心大学生的真正关心的,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为学生所感兴趣。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坚持理论与实践二者之间的结合,切忌照本宣科和不切实际,这样才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

7.2. 改进教育方法,提高互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摒弃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等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通过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首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产品进行教育教学,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结合社会实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实践学科,因此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供给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杨志杰,陈洋,2020),更好地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最后,灵活运用综合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在掌握各种教育方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开展活动。

7.3. 加强教育者素质培养,提升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教育能力。他们应时刻保持谦虚谨慎、言行一致的态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同时,要注重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用亲和力和感染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教育者要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理论素养。其次,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最后,改变对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认识。因为大多数人认为逆反心理是有害的,片面地对其持否定态度。实际上,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抑或是未来,还是会出现并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这是因为如此,教育者更加需要客观看待逆反心理,还应该看到逆反心理对自身的提醒和激励作用,促进教育者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所以,教育者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做到循循善诱,提高自身的亲和力,从而有效地消除逆反心理。

7.4.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增强感染力

学校和社会应共同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校园文化、网络环境、社会实践等方面。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建设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验,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优化教育环境,对育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优化社会环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学生树立争取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其次,优化校园环境,加强校风、班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再次,优化家庭环境,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意识地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最后,优化网络教育环境,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创建积极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7.5. 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学习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终是由教育对象所体现的,所以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关注度。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措施:首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设置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同时,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次,建立心理咨询机制。高校应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服务。鼓励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积极寻求帮助,及时解决问题。最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积极心态。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此外,还要加强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让他们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之上,把知识自觉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和社会规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消除逆反心理。

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疏导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效果

8.1. 理论基础

第一,心理学理论。逆反心理疏导深深扎根于心理学理论,特别是关于认知过程、情感反应以及行为动机的理论。这些理论解释了大学生为何在某些情境下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心理疏导策略来改变这种心理状态。第二,教育学原理。教育学中的个体差异原理、因材施教原则等,为逆反心理疏导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这些原理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以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第三,社会学视角。社会学对于社会化过程、群体影响以及社会变迁的研究,也为逆反心理疏导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通过了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压力,可以更有效地制定针对性的疏导策略。

8.2. 实际效果

首先,减少逆反心理现象。通过逆反心理疏导,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和反感态度得到显著缓解。他们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度明显提高。其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逆反心理疏导有助于改善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沟通。这使得教育者能够更有效地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价值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逆反心理疏导不仅关注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还注重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疏导工作,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岳春艳,2012),为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9. 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逆反心理的内涵、主要表现、产生原因和消极影响,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疏导策略来克服这一心理现象。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也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并疏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问题,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 张耀灿(2018).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崔玲玲(2016).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疏导. 法制与社会, (20), 232-233.
[3] 马克思(200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中共党史出版社.
[4] 孙术芳(2017).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问题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辽宁大学.
[5] 吴玉刚(2015).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与优化措施分析. 高教学刊, (16), 185-186.
[6] 杨志杰, 陈洋(202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对策研究. 新西部, (8), 144-145.
[7] 岳春艳(2012).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 硕士学位论文, 焦作: 河南理工大学.
[8] 张宁(2020). 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对策研究.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6(3), 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