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类本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和改革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for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 in Health and Wellness Majors
DOI: 10.12677/ces.2024.125259, PDF, HTML, XML, 下载: 67  浏览: 8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延 永: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院,陕西 西安;薛东前: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 西安;张亦琳:商洛学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陕西 商洛
关键词: 康养类本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Majors in Health and Wellnes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康养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康养类本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不够、师资队伍建设针对性不强等突出问题。随着“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康养行业对具有创新创业的专门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康养类本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驱动、新医科建设要求和康养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这些动力因素能有效推进康养类本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高校开展康养类本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从建立面向康养行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施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师资结构以保障双创教育的师资要求几方面着手,才能从根本上推进康养类本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ivating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health and wellnes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and there are prominent problems i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undergraduate majors in health and wellness, such as incomplet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and curriculum systems, insufficient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and weak targeted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ealthy China” national strategy, new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have been put forward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ealth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qualities.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majors in health and wellness is highly compatible with the pursuit of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new medical scienc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health and wellness industry. These driving factors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dergraduate majors in health and wellness. To carry ou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in undergraduate health and wellness majors in universities, we need to start by establishing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and curriculum systems for the health and wellness industry, implementing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government,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optimizing the teacher structure to ensure the teacher requirements for entrepreneurship and wellness education,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dergraduate health and wellness majors.
文章引用:延永, 薛东前, 张亦琳. 康养类本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和改革[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5): 116-123.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5259

1. 引言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1]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民的健康水平,提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进一步明确了“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康养产业是以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为总目标,建立以康养活动为中心的综合性产业体系,包含健康医疗、健康养老、健康文旅、健康体育、健康医药、健康食品等多个行业 [2] ,涉及直接或间接为其提供文化、信息、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物质或非物质服务与支持的多个领域。康养产业面向我国重大战略规划和社会发展需求,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预计2030年业务总额将突破16万亿元。但目前,我国康养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关键阶段,面临诸多的发展性问题,如,由急速增加的康养产业规模与极度短缺的人才供给导致严重的人才供需失衡;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与从业人员欠缺的创新创业意识导致出现的产业内驱力不足。这些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康养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亟需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专门人才。

本文在全面总结高校目前康养类本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困境的基础上,从理论基础和现实要求两个层面系统分析了高校康养类本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动力机制,并整理提出康养类本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力求为高校康养类相关本科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些许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法参考。

2. 康养类本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困境

康养类本科专业特指围绕“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而部署、建设的一类本科专业。广义上的康养类本科专业是指涉及康养产业发展需求的所有本科专业。狭义上的康养类本科专业是指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发展需要,掌握康复医学基础理论和康复治疗技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如康复治疗学(101005)、康复工程(082604T)、中医康复学(100510TK)等直接服务于康养事业,并涉及一定康复医学相关知识的本科专业。本研究所指的康养类本科专业特指直接面向康养产业发展的狭义上的康养类本科专业。

2.1. 康养类本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审视

康养类本科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康养产业的发展而逐步推进。作为康养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极易受到教育教学系统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从教育政策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始于教育部2002年4月九所高校开展就业教育试点 [3] ,从《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再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在这些政策的驱动下,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代表的一大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专门活动被大力推广,有效推动了康养类本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从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近年来,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领域。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内教育改革家对创新创业的研究主要是国内外比较研究和国内模式的探索研究,通过研究国外“宏观市场与高校协同驱动模式”和“微观高校自主驱动模式”,不断梳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实施,逐步形成了“培养人的高阶能力,培养具有‘运用、批判、创新’能力为核心素养型人才培养模式” [4] 。从康养类专业的发展来看,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建设发展“新医科”,从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五个方面探索“新医科”内涵式发展,进而对高校培育提升涉医专业大学生的创造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言概之,康养类本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均与其他本科专业尚无“显著性”差异。康养专业服务的康养产业是一个朝阳的夕阳行业,发展潜力巨大,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影响,亟需开展针对性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来推动行业领域的高质量健康发展。

2.2. 康养类本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

2.2.1. 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元素少

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康养类本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是建立符合专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特别强调“创新创业教育要特别注重服务于产业的变革、服务于产业需求、服务于产业发展” [5] ,把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要素、全模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价值观教育、开放教育、产业的迭代升级”紧密结合。然而,目前康养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科特色不够突出,教学依旧保持着传统的灌输模式,学生参与课堂有限,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持续增强。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康养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也新增了课堂实训、专业综合实验、社会实践、社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但实施效果一般,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供给与需求脱节的基本情况未得到明显改善。此外,课程体系中还存在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性不强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将专业教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手段,但在实际中,现有的课程体系简单地增加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康养领域的前沿科学、热点问题、发展趋势融入创新创业教学非常有限,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学甚至完全脱离专业知识和行业领域发展的实际,造成创新创业知识独立于行业领域,无法有效转化成为创新创业能力。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仍不能满足康养类本科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2.2.2. 政产学研融合对创新创业教育支撑弱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离不开“政府、产业、学校、科研院所”的广泛参与,政产学研深度合作被证明为新时代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但受限于尚未建立广泛的互惠互利协作保障机制,参与合作个体权益保障的缺失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合作个体参与协作的意愿,导致参与合作的需求主体的积极性高而需求客体的参与意愿严重不足,造成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不够,对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康养类本科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求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学生只有实际参与到政府、产业、学校、科研院涉及康养领域的实践一线,才能真正了解康养产业的实际情况,获得第一手资料,为自身创新创业实施积累经验。而现实情况是“政府、产业、学校、科研院所”参与高校康养人才培养的意愿均不高,从参与合作需求客体投入产出效益来衡量,追求好的产出效益更加符合科学管理的理性诉求,参与合作个体权益保障的缺失化造成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不够,以至于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康养行业核心领域的实践环节。

2.2.3. 师资队伍建设针对性不强

开展双创教育必须储备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师。雅思贝尔斯认为教育过程类似于“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影响另外一个灵魂”,这种摇动、推动和影响要求教师首先具备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只有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才能将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方法传递给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创新思维、掌握创新创业的方法和技巧。当前,高校康养类本科专业专任教师还不能很好满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首先是“双师型”教师有名无实。近年来,受科学主义、指标主义、量化主义的考核评估方式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趋同化有余而特色化不足。高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引育更多是出于满足考核要求的目的,当“指标变成目标后,就不再是一个好的指标” [6] 。多数教师被迫参加技术技能培训或职业技能资格证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以外的资格证书后被评为“双师型”教师的教师,其技术技能能力要求与政策制定者希冀的“双师型”教师存在较大偏差。其次是大学教师与生产一线脱节。部分教师仅具有学术研究生教育经历,工作后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生产一线经验基本为零;部分教师依然把大学当成“象牙塔”,沉醉于讲好自己承担课程的理论教学工作,学术研究依旧延续导师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研究,不了解行业领域的发展实际情况,教师匮乏的行业一线工作经验一定程度上导致培养学生“学、用、创”脱节。第三是教师的创新能力有限。创新创业能力是由多种要素相互作用、多个层次互相嵌套的复杂系统,是涉及到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管理能力等多种特征要素的集合 [7]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有科学的教学模式,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师是保障实施的根本。受经验不足、培训不足、资源不足等因素制约,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具有创新创业素养学生的培养。

3. 康养类本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

改革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是推动发展行之有效的举措。开展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对推进改革的进程、解决改革过程中的具体问题、预测改革发展的趋势有重要作用。康养类本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涉及高校(专业)育人理念、发展理念和服务理念的转变,通过对其动力机制的研究可更好地把握改革的方向,关照各方的利益诉求和关切,实施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改革措施,保障改革的成效。

3.1. 逻辑起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观念。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由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共同驱动,其中,外在动力来源于人所处社会环境的发展,如由科技进步、技术革新引发的“运输、传播、沟通与生产”等领域加速而导致社会“新异化”式的变革,重构了人类社会的时空体制,使原本与人类个体相适应的社会生活的空间和时间的知觉和组织被完全颠覆 [8] 。内在动力来源于人的自然性需求,人类个体主观上总是倾向于追求自身的不断完善,追求新异刺激和挑战 [9] ,人类自身追求全面发展的“自由意志”和“理性认知”存在本质的一致性。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新纪元,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正在面临新的更大挑战,为适应这种“新异化”,“人的全面发展”可能是众多不确定因素中唯一确定的要求。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从破解社会发展难题的角度来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四次工业革命等以创新创造为核心的变革正在重新建构人与社会和谐状态的突破口。在内、外在双重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对创新能力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培养和提升创新创造能力成为高等教育观照社会需求所做出的必然回应,这也是康养类本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逻辑起点。

3.2. 内在要求: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共产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的系统的一项重大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战略实施的关键是创新。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可知,创新的主体是实际从事创新活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和社会团体,创新的内容包含理论、技术、制度、文化等。创新的主题和内容决定其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是高校最根本职能。面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高校积极构建起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既是落实重大战略的内在要求,更是化解困扰高校发展已久“供需脱节”最有效的途径。

3.3. 现实诉求:推进专业的“新医科”建设

新医科是我国为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推进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而进行的相关学科专业结构性改革。新医科建设是“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两个重要战略的重要纽带,一头系着事关国家和人民未来的“健康中国”,一头系着具有基础性、支撑性作用的“教育强国”。创新是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命线,在涉医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理念领域均有显著体现 [10] 。在新医科建设大背景下,新型涉医专业要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新技术,支撑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领域发展,推动卫生健康行业形成新业态。涉医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需突出与理科、工科、文科等学科的融合,更强调学生的人文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4. 实践要求:促进康养行业创新发展

康养行业是我国大健康产业体系的重要领域。大力推进康养行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应对目前急速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和在晚期现代当中由于“社会加速”出现的人类各种心理、生理方面的疾病的一项重要的举措。目前,我国康养产业的发展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受新一轮科技革命影响,康养产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实现高度融合,在理念、模式、策略等领域引发了行业“颠覆性创新”,这种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产业创新、行业发展、创新人才”三者构成了康养产业内部封闭、自我驱动、双向循环的影响要素体系(如图1所示)。在这一体系中,产业创新会显著促进行业发展但又受创新人才制约,行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和产业创新的支撑,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处于体系核心地位,无论是产业创新还是行业发展均需要创新人才来保障。因此,要实现康养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Figure 1. Model of the impact of health and wellness industry development

图1. 康养产业发展影响模型

高等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社会拔尖创新人才的社会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学以成人和创新创业的有机统一 [11] ,最终实现推动社会的发展,在我国的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发挥引领、支撑作用。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更多关注“人的再生产”和“物的再生产”,“人的再生产”主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物的再生产”依托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效率提升,通常,“人的再生产”决定“物的再生产”,决定的核心因素是凝结在人的综合素养中的创新能力。康养产业本身涉及多个学科专业的全新领域,“数智时代”加剧了产业间的交叉融合趋势,以至于康养产业发展更依赖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多种因素叠加形成相互交织的动力网络,为康养类本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4. 康养类本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4.1. 新培养理念:建立面向康养行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开展人才培养的行动纲领,体现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凝结着专业的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理念。康养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必须直面康养行业的需求,建立面向康养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新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人文素养,把创新创业的能力养成摆在优先的位置。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套的课程体系需更加突出实践性和创造性,在理论教学中融入行业一线实践内容和创新创业实践内容,在实践课程中注重专业综合技能和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商洛学院创造性制定了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向地方康养产业发展需求的“双四六”人才培养模式(方案),从根本上改变康养类本科专业与行业领域脱节的现象。构建了“公共基础 + 专业能力 + 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体系,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板块和创新创业课程板块的设置课时达到理论课总量的40%,在专业能力模块包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模块课,总课时量占理论课总量的60%。构建了“基础技能训练、高级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科技创新能力训练”四位一体的实践课程体系。“基础技能模块”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提高技能模块”通过课程设计、技能实训、社会实践调研等环节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技能;“综合应用模块”则是深化校企合作,在实训、实践过程中深化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模块”以学科竞赛为切入点,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 [12] 。整个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课时量的比例控制在6:4。依托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开展“根植地方行动计划”和“校企双走进”专项活动,给学生创造大量的机会深入生产一线,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促进理论能力、技能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实现融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2. 新培养模式:大力实施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政产学研合作是未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通过实施政产学研合作,各参与主体间不仅会产生直接的知识流、人才流、信息流、知识流、物质流等创新要素的交互,又会产生间接的创新要素的交互。高校要积极构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视角下的康养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以面向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为中心,建立“多方共建、多方共享、多方互利”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整合各方优势的人力资源,组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视角下的“政府、企业、学校、研究院”专业技术人员高度参与的康养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团队,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理论实践教学活动实施、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发挥合作整体在人才培养、合作企业实训、行业政策咨询、课题合作研究、企业在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优势,在政产学研合作的大背景下不断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通过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构建了康养类专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新形态,政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三方资源共享、平台共用、人才共育,推动实现专业共建。在省民政厅支持下,该校发起成立了山东长青藤养老产业研究院(社会服务机构),与驻地街道、企业合作,共建华夏山青社区长者日间照料中心,康养类专业师生通过参加“康养政策分析、产业调查研究、养老培训评估、行业实践工作”等专业性活动,实现与行业一流的专家学者、行业高管、行业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接触,接受手把手的专业指导,真正实现面向产业、研究产业、融入产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的全方位融合对接。

4.3. 新培养团队:建立以“双师型”教师为核心的双创教师队伍

丰富行业经验(经历)的“双师型”教师是康养类本科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直接决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结果的好坏,因此,开展康养类本科专业的双创教育必须储备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的“双师型”教师。首先,创新“双师型”教师引育模式,在引进“双师型”教师时把掌握实际双重实践能力列入考察指标体系;注重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投身行业领域一线从事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 [13] 。其次,完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角色转型的动力不足问题,扭转传统“双师型”教师“重形式轻能力”的异化现象,实现“双师型”教师由拥有“两个证书”到掌握“双重技能”的本质转变;再者,建立康养行业导师(教师)参与教学全过程的制度,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康养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理论实践课程的教育教学、学生“双创”竞赛等环节,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协同育人新模式。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以种类多样的产教融合高端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推动教师主动融入康养行业企业。以系列化的教师职业发展培养培训项目体系为着力点,培养高水平师资力量。以全方位的人事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建立了以德行、能力、工作、结果为基础,教师个体自定一个特点为补充的“4 + X”教师能力考评新机制,其中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就包含在X中。通过平台、项目、评价“三维”人才改革体系的深入实施,学校教师职业发展、教师培养项目、教师能力考评等工作呈现出生气与活力,培育了一支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该校的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SGH23Y2602);商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3JYJX145) ;陕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23CXCY02);商洛学院一流课程建设项目(21ylkcx06)。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文件[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2024-04-29.
[2] 黄朝梅. 商洛以优势产业做实叫响中国康养之都品牌[N]. 商洛日报, 2023-11-09(001).
[3] 赵军, 焦磊. 我国高校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取向及理路 [J]. 教育发展研究, 2018, 38(11): 67-72.
[4] 蒋菲, 郭淼磊.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四链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及对策审思[J]. 大学教育科学, 2023(5): 76-84.
[5]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 2021年会暨创新创业创造高峰论坛在广州举办[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12): 2.
[6] 卡尔·伯格斯特龙, 杰文·韦斯特, 著, 胡小锐, 译. 拆穿数据胡扯[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22: 60, 108, 83-84, 296.
[7] 刘畅.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实证研究[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8(3): 147-160.
[8] 哈特穆特·罗萨, 著, 郑作彧, 译. 新异化的诞生[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13.
[9] 扈中平. “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 教育研究, 2005(5): 3-8.
[10] 王放, 辛颖, 张灵, 等. “新医科”背景下生物医学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3, 44(6): 755-757.
[11] 陈亮, 商一杰, 栾培中. 大学评价的指标陷阱及其风险规避[J]. 现代大学教育, 2023, 39(2): 84-92 113.
[12] 曹宝月, 李春, 刘明宝, 等.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化材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创建与成效[J]. 大学化学, 2023, 38(3): 40-45.
[13] 王亚煦. 软硬资源协同的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中国高校科技, 2023(11): 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