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共同体意识及建构路径探究
A Study on the Consciousness and Construction Path of Employment Service Community for College Graduates
DOI: 10.12677/ces.2024.125258, PDF, HTML, XML, 下载: 37  浏览: 7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丽丽:南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共同体路径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Service Community Path
摘要: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人才是国家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就业正是长期教育向人才价值转化的重要桥梁。就业是家事更是国事;是个人的事更是社会的事,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当前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以及学生就业等都产生实质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需要激发“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大关键支撑因素的协同作用,探索就业服务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与实现路径。
Abstract: Education is the great strategy of the country and the party, and talent is the first resou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ociety. Employment is an important bridg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ng-term education into the value of talent. Employment is a family matter, but also a national matter; it is a personal matter, but also a social matter. The employment problem is related to the driving force of national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t is also a basic project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 current changes i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nvironment have a substantial impact on China’s priv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udent employment.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service needs to stimulate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the four key supporting factors of “government, society, school and family”, and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basis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employment service community.
文章引用:刘丽丽.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共同体意识及建构路径探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5): 110-115.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5258

1. 引言

就业是基础民生工程,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之一。就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和民生保障,引起了政府和学者们的高度关注,然而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策略的研究主要是从政府政策、高校服务、毕业生个人素养等层面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所提供的方案策略大多是站在供给角度,其服务的效果和质量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仍存在错位。所以基于服务共同体的视角去构建从单一结构到多元融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共同体意识构建的时代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并指出“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据测算,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 [1] 。然而教育水平的提升需要高质量就业路径作为支撑,同时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问题。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应与更加系统完善的就业体系相匹配。然而当前的就业服务略显单薄,仍是依托政府就业政策的提出和解读以及企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的推送为主。

高校毕业生由于长期处于校园学习状态,对于就业政策、社会需求以及职业前景等问题在认识上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导致学生在择业时容易做出非理性的决定,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虽早就运行,但是在专业需求的差异性、

服务质量的实效性、就业领域的创新性方面仍然要根据时代需求不断与时俱进地进行完善和优化。

2.1.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应体现专业需求的差异性

根据2023届新发学生职位对不同学历应届生的需求情况发现,IT/互联网/游戏对本科生需求最旺盛,占比18.7%;机械/制造、科研技术/商务服务、电子/通信/半导体、医疗健康位居第二至第五,占比均超8% [2] ;通过对2023届、2024届不同学科类别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研,55.3%的理工类(理工农医)应届毕业生认为就业时好找工作,社科类(经管法教)应届毕业生认为好找工作的占比为44.6%,人文类(文史哲艺)这一占比最低,为36.7%。通过部分数据收集,发现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之间的市场需求存在明显的差异化,若就业服务并未能从需求层面去有效分析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盲目的一刀切、笼统化的就业政策将降低就业服务的有效性和灵活性。就业服务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旨在调动就业服务主体的多方优势,为打造有针对性、精准性的就业服务路径提供主体条件。

2.2.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应注重服务质量的实效性

根据调查显示,高校学生获得就业服务的主要渠道32%是实习和实践机会,19%是学校就业中心、5%是校园招聘会、4%是创业与创新教育、用人单位官网等,毕业生对于就业服务的需要并不是将就业服务简单理解为搞活动、办招聘会,或者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就业率,而是要帮助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有深入了解、对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适时为学生提供优质实习机会,引导学生升级就业理念和提升求职技能等,这些都应成为高校就业服务的标配 [3] 。高校毕业生就业本身涉及到学生的自身定位、就业思想、学业状况、职业规划、区情认知、社会行情以及政策解读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仅是学生毕业时才需要面对的问题,就业服务应该从学生入学时就开始渗透到学生整个大学生活和学习之中,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与此同时,还需要教育、人社等部门提供一定指导,从源头上优化高校就业工作的评价机制,引导高校从注重就业率向注重提供高质量就业服务转变,多管齐下推进就业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2.3.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应凸显就业领域的创新性

2023年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多人,创历史新高。整体就业形势虽然依然严峻,但就业岗位中出现18个新赛道,涵盖15个热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ChatGPT相关的三个领域,彰显了新兴产业强大的纳才空间。从近三届应届生投递行业的占比变化看,机械/制造上升趋势最明显,从2021届的4.47%上升为2023届的9.14%;其次是电子/通信/半导体,从2021届的4.67%上升为2023届的8.75%;医疗健康从2021届的8.05%上升为2023届的11.04%。此外,能源/化工/环保、汽车、科研技术/商务服务等亦呈现上升趋势。IT/互联网/游戏、房地产/建筑、金融三大行业的应届生投递占比下降趋势明显。IT/互联网/游戏从2021届28.92%下降为2023届的19.39%;房地产/建筑从2021届的12.86%下降为2023届的7.85%;金融则从10.10%下降为7.03%。就业中涌现出的“新赛道”是在国家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衍生的产业和行业,往往对毕业生的学历以及专业扎实度要求较高,这就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家庭之间发挥好校政、校企、师生、家校的协同效应,为学校的育人成效、企业的人才储备、学生的高质量就业以及社会新质生产力的激活探索路径、凝聚力量。

3.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中共同体意识建构的价值指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人才是国家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而就业正是长期教育向人才价值转化的重要桥梁,其关乎国计民生和家庭幸福,在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个人成长层面具有重大的阶段性意义和全局性影响。

3.1. 国家建设: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

就业不是教育的终结,而是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4]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就业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仍然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202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就业人数持续增长。当前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对民营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压力,2023年12月5日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召开的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中,再次强调了各地各高校必须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摆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通盘考虑,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抓手,把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作为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重大任务,把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局稳定作为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5] 。可见就业工作在国家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协调性的重要作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共同体的构建就是要把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落到实处。

3.2. 社会发展:筑牢社会发展人才根基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中国经济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全年经济总量超过126万亿元,同比增长5.2%,圆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总体呈现“稳”“进”“好”的特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作为智力支持。就业问题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紧密相关,体现了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导向和国家战略需求导向 [6]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就是把蕴含在“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中的育人和就业资源激发出来,形成就业服务的协同力量,助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和人才输送,为社会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3.3. 个人成长:搭建个人价值实现平台

就业是民生之本、经济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7] 。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最终都会彰显在个人的奋斗与价值实现中,莘莘学子终将在社会职场中接受历练和塑造,在时代发展的需求中定位自身的角色和位置。政府的政策导向、社会的需求导向、学校的教育导向、家庭的情感导向都在学生就业阶段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个人价值的实现不能离开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合力搭建的广阔平台。根据2023年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悉,2023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基本稳定、持续好转,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继续增加,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3397万人。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效拉动就业提升。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是拉动就业增长的关键。服务业加快恢复,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4.6%,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除此之外高校的系列专场招聘以及就业跟踪调查等具体工作的开展都在为毕业生实现职业角色转变拓宽渠道、搭建平台。

4.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中共同体意识建构的路径

4.1.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价值共同体

政府、高校、企业、家庭是大学生就业工作中重要的支撑点,分别从政策、专业、实践、情感等不同维度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共同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凝聚力量。政府依托就业政策引导让大学生“愿就业”、高校依托专业与职业教育辅导让大学生“会就业”、企业依托实习与实践指导让大学生“懂就业”、家庭依托情感支持与疏导让大学生“爱就业”,打通政府、高校、企业、家庭之间的信息壁垒,形成思想理念上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为学生的就业保障打通障碍、疏通渠道,以此形成在就业服务上目标一致、协同发力的价值共同体,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共同体的探索奠定思想基础。

4.2.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实践共同体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生的个人努力和积极作为,也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协同发力,就业问题不能让责任和压力完全由家庭、学校以及个人承担。政府、高校、企业、家庭应该在价值共同体的理念认知下积极探索就业服务举措,打造“四位一体”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好各服务主体的协同作用。

1) 校政协同,发挥好政策引导作用。政府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主导者,需主动引导、积极作为,在制定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提供资金和服务保障、营造良好就业市场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充分挖掘大学生就业服务需求,将政策指导、扶持和保障贯穿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全过程,形成就业服务校政协同效应,为就业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 师生协同,发挥好高校育人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重要载体,高校负有解读政府就业政策、拓展就业信息渠道、构建就业实践平台、培育就业基本技能和综合素养等职能。学校应把就业教育体系化,将其融入到大学生专业教育、思政教育、通识教育、实践活动等课程设计中,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思维方法、价值理念以及发展方向进行针对性的就业辅导和跟踪,形成就业服务师生协同效应、筑牢人才培育的就业根基。

3) 校企协同,发挥好实践指导作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入职场的重要经历,企业可以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课和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的需求,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项目化服务和平台,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明确职业素养、掌握就业技能,激发就业热情,把握好就业方向,同时企业也可以实现人才的培育与储备。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更需要校企合作发挥好人才共育效应,为毕业生高层次就业不断拓展渠道。

4) 家校协同,发挥好支持疏导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为个人成长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情感基础和动力源泉。其中吃苦耐劳、勤奋进取、诚信待人等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离不开优良家风的熏陶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的就业观和职业观往往是以家风为底色的,就业服务应该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积极因素,发挥好家庭成员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实现家校就业信息及时沟通反馈机制,让大学生在爱国爱家、爱劳动、爱自己的和谐氛围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在就业服务中发挥家校协同效应,为就业服务注入情感支持。

4.3.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评价共同体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共同体意识作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一次创新实践,其评价体系应当在顶层设计上突出三大转变:一是就业服务理念由“以管理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二是就业服务基点由“方便管理者”向“方便学生”转变;三是就业服务模式由“服务强行输出”向“回应学生个性化发展诉求”转变 [8] 。这三大转变注重体现多元服务育人评价工作的理念创新,通过转变评价理念助推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内涵式发展。

就业服务评价共同体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服务共同体平台和载体的作用,依托“政、校、企、家”的沟通协调机制,构建多维评价反馈路径,分别从学生的就业思想转变、学业水平提升、职业目标明确、就业政策熟悉、区情和社情熟知、就业率提升情况以及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变化对就业服务工作的质量进行全面综合评价,从而推进大学生就业服务共同体评价体系的立体化、多维度和深层次呈现。初步探索尝试如下:一是建立就业率–就业质量–第三方认可度为主体的三级立体化大学生就业服务共同体评价制度,通过自评和多元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提升评价可信度。二是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共同体的多维度评价反馈体系,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家庭评价、学生座谈、填报评价指标考评表等评价渠道,多维度评价贯穿大学生就业服务全过程,检验大学生就业服务共同体运行状况和大学生就业精度和效度。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国家发展以及地方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就业服务既是在帮助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也是在助力国家和民族实现经济价值和发展价值。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共同体不仅是一种理念,其中的制度机制和操作路径仍需要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完善和优化。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大学生就业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四位一体’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项目编号:2022ZJY155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32.htm?eqid=f40fa57d001658e200000003647c8862, 2023-05-29.
[2] 赵子君. 近三年应届毕业生薪资稳中有升[N]. 成都日报, 2023-10-27(10).
[3] 韩韫超. 毕业生需要的是高效务实的就业服务[N]. 工人日报, 2023-05-16(005).
[4]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2(30): 4-27.
[5] 高毅哲. 在特殊节点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N]. 中国教育报, 2023-12-11(02).
[6] 褚思真. 加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体系建设[J]. 科技中国, 2023(5): 44-48.
[7]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32.
[8] 许红星. 基于“服务”理念下的学生工作新路径探析——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服务中心建设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 2016, 2(15):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