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The Idea of the “Real Individual” in the German Ideology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DOI: 10.12677/acpp.2024.134116, PDF, HTML, XML, 下载: 67  浏览: 266 
作者: 柏 薇: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的个人当代价值German Ideology Realistic Individuals Contemporary Values
摘要: 哲学史上的历代哲学家都对人的问题展开了探索,马克思提出的“现实的个人”思想彻底消除了旧哲学对人的认识的抽象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地阐述了“现实的个人”思想,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关于人的抽象认识展开了彻底地批判,认为真正的人是处于现实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通过感性的活动与他人产生社会关系的历史性的人。深入理解“现实的个人”思想的丰富内涵并探析其当代价值,学习马克思考察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独特视角,对于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推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bstract: Philosophers of all dynasties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have explored the problem of human beings. The thought of “realistic individual” put forward by Marx has completely eliminated the abstraction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beings in the old philosophy. Marx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the thought of “realistic individual” in German Ideology, and thoroughly criticized the abstract understanding of human beings in idealism and old materialism, believing that real human beings ar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realistic history a historical person who has social relations with others through emotional activities.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the thought of “realistic individual” and explore its contemporary value, and to study Marx’s unique perspective of investigating the nature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 society.
文章引用:柏薇.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哲学进展, 2024, 13(4): 779-78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4116

1. 前言

在中世纪,神学家用神学替代了哲学的地位,理性成为了信仰的工具,他们认为人虽然具有理性,但只有少数人能够充分发挥理性的作用,仅仅依靠理性去实现目标是不够的、不可靠的,人需要依靠上帝的恩典才能洗脱自身的原罪,获得上帝的拯救从而得到幸福。因此,在宗教神学的世界观中,人只是上帝的被造物,上帝决定着个人是否能够实现自身的目标,作为主体的人缺乏其应有的主体地位。直至近代,理性的光芒驱散了蒙昧落后的思想,此时的人开始逐渐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人的内涵从抽象的被造物转变为具有尊严、才能和自由的主体的人。康德的绝对命令中有一条推论:“始终把人当做目的,而不能把人当做工具” [1] ,这描绘的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即将人自身以及他人都看作是目的,而非实现目标的手段。这一观点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与尊严,在启蒙时期所倡导的人的自由、尊严、平等等精神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但在马克思之前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认知相对来说是片面的、抽象的,更多的局限于在思辨的层面讨论人的问题,并且还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脱离人的实际的社会生活。马克思超越了中世纪和近代时期对于人的片面认识,并对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对于人的抽象解读展开了全面的批判,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现实的个人”思想。

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形成

2.1.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的继承与批判

西方传统哲学一直试图用某个终极的存在或者统摄世界的最高原则作为基点来解释整个世界,黑格尔将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绝对精神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的产物,认为人的产生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只不过这一过程不是在现实生活中展开的,而是需要靠精神运动的发展来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颠倒了物质世界与思想世界的关系,但同时也承认黑格尔哲学中存在着积极因素。黑格尔开创性地将人理解为变化发展的人,人在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创造的过程中实现提升,这其中蕴含的辩证法思想使马克思和恩格斯领悟到要用运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人的发展过程。此外,黑格尔能够从劳动的视角来考察人的活动,将人视为自己劳动的成果,尽管这种劳动仍然处于精神的、意识的范围,但仍然对马克思以人的劳动实践为立足点来探究人的现实问题产生了启发。黑格尔关于人的自我创造的思想以及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过程的思维方式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现实的个人”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价值。

2.2.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的第一卷中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提出的理论始终依赖着黑格尔体系,他们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的活动看作是意识的产物,他们所做的批判依然停留在精神的领域,远离现实的世界,因此未能将哲学观点和现实联系起来。

2.2.1.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鲍威尔“自我意识”的批判

鲍威尔将自我意识作为自己哲学理论的出发点,认为只有自我意识才是实有的,人以及人的社会关系都不是现实存在的,人的活动只是自我意识外化的表现。鲍威尔接受了黑格尔以运动发展的视角考察问题的思维模式,认为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通过不断的自我否定逐渐达到完满状态的过程,自我意识不断完善自我的发展过程需要通过批判来完成,这种批判在马克思看来仅仅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鲍威尔将自我意识作为现实事物存在的依据,设想从自我意识出发去解释整个世界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鲍威尔用唯心主义的方式来认识现实世界,如果以意识为起点去理解人以及人所处的现实世界,那么这种理解只能是思维中的臆想。马克思认为对于人的认识不能脱离现实的人以及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必须深入到人所处的物质世界的每个发展阶段去寻找人的本质。

2.2.2.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施蒂纳“唯一者”的批判

施蒂纳对于世界的把握充分体现了其唯心主义的立场,他将整个世界和全部的历史都看作是自我的产物,提出了唯一者的概念并将其视为唯一现实的存在。施蒂纳还认为神或人类都只关注自身的利益,因此他主张成为为自己服务的利己主义者 [2] 。施蒂纳用观念的形式把握物质世界,坚持人的意识能够决定现实的关系,无疑是颠倒了意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施蒂纳还将人们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冲突看作是观念的冲突,想要解决人生活中的矛盾只需要把人头脑中的观念消除掉就可以了,这意味着在施蒂纳看来观念就等同于现实的关系。施蒂纳关于人的解放的观点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人的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只有通过现实的力量才能消除现实关系对人产生的压迫。

2.3.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继承与批判

费尔巴哈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思想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的重要人物。费尔巴哈不认同黑格尔将抽象的概念作为全部事物的基础的观点并率先对黑格尔体系展开了批判,他反对在思辨的领域内将宗教神学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认为哲学的出发点应该是感性的存在 [3] ,将哲学的主题聚焦到人与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和人是不依赖于任何外物而存在的最真实的实在,这充分体现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和唯物主义的立场,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现实的个人”思想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费尔巴哈指出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是人的意识将类作为对象,强调爱在人的本质中的决定性作用,这种爱更侧重于人在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需求,而忽略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社会性需求,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费尔巴哈对于人的活动的理解始终没有超越感性直观的范畴,费尔巴哈没有认识到人生活的感性世界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都是变化发展的,没有看到物质实践活动对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也没有用辩证发展的历史视野去探索人的社会生活,因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所作的抽象性解读并不能帮助现实中的人获得真正的解放。

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基本内容

3.1. “现实的个人”是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和以往的哲学家一样从想象的东西出发去思考人的问题,而是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出发去考察人的现实生活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在《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4] ,人通过物质生产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直接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人可以根据自身已有的和将来需要的生活资料选择不同的生产方式,新的需要的出现促使人不断的进行再生产,在以不同的生产方式进行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因此,人在参与物质生产活动形成生产力的同时也形成了相应的社会关系。“现实的个人”通过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将自身与现实世界相关联,人的价值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2.“现实的个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

现实的个人在进行物质生产的过程中既生产出了能够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活资料,同时也产生了使人依附于其中的社会关系。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料以维持正常的物质生活必须要参与到物质生产的过程中,个人仅凭借自身的力量难以使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人与人之间更倾向于通过互相联结来产生群体性的优势,此时个人无论是出于主动或是被动的因素都会不可避免地采取不同的形式与他人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形式可以是与他人进行物质交换或者是与他人共同参与物质生产的过程,因此社会关系最初的形成来源于人的最原始的需要,人在不断地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持续地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可以不用被动地参与到一段社会关系中,而是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去选择是否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现实的个人为了满足需要进行物质生产,又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与他人形成社会关系,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这三者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脱离人所处的现实的社会关系去理解人的本质。

3.3. “现实的个人”是历史性的人

马克思对人的深刻认识得益于他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的独特方式,马克思认为应该把人置于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去理解人的本质,批判费尔巴哈将人以及人类社会看作是不变的东西的观点。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在前人所创造的基础之上通过实践的活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5] 个人的发展和历史的发展是同时展开的。并且,人的成长和发展并不会停滞不前,它是一个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的能动的过程,因此,现实的个人通过感性的活动创造自己的历史的同时也成为了历史发展的产物。历史不断地向前发展是每一个个人持续创造的结果,历史的进步不仅反映出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在逐步地提升,也给人们创造出更好的社会提供了充足的动力。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个人是处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不断变化发展的具有历史性的人,这一观点对于我们探究人的本质具有深刻的启发,如果我们想要真正认识一个人,就必须追溯到他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回顾他所参与的相应历史事件,并挖掘他所进行过的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全方位的历史考察方法来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个人”的内涵。

4.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当代价值

4.1. 有助于个人正确理解与他人的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现实的个人”思想指出人是与他人相联系的承载着社会关系的人,没有人可以将自己从社会关系中抽离出来,整个人类社会是一个互相联结的整体。费尔巴哈在探究人的问题时将人的活动和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排除在了自己的研究范围之外 [6] ,导致他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了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和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强调必须要从人的社会关系入手深入考察人的本质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人在现实社会中通过进行实践活动与他人建立起了不同的社会关系,想要脱离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独自创造出社会价值并形成属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在现在这个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应当认识到,正是每个独立的个体的共同努力才构建起了能够促进人类发展的社会,因此,人与人之间不应是互相抵触的状态,而应抱着开放的心态形成互帮互助的良性互动。在当今的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由于出现利益冲突而爆发战争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冲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诸如战争、疫情这类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应当给予对方充分的理解和帮助,各个国家也应该共同承担责任与义务,通过营造安全的社会环境来促进全体人民的协同发展。“现实的个人”思想有助于个人正确理解与他人的关系,通过不断的实践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进程 [7] ,实现每一个个体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4.2. 提供了理性与价值的双重视角,推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

立足于当下的时代重新剖析《形态》中“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发现马克思将自己的理论深深扎根于现实的个人所参与的现实生活中,始终坚持从人的实践活动中去分析人与人之间产生的社会关系。人既是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也通过创造性的感性活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历史,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同向进行的能动的过程,个人在发展过程中迸发出的力量成为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社会的发展又能够激发个人取得更全面的发展。从理性的角度考察社会发展的进程,个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现实基础,必须承认人的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生产力为社会发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但从价值的角度来看,将经济发展的指标作为社会发展水平的首要评判标准,或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会导致人的多样化的个性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还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崇尚物质的不良风气,忽视了全面发展的人所应该具有的精神追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释“现实的个人”思想的过程中,从理性的视角探索出了人的本质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关注着每一个处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价值诉求。正确把握“现实的个人”思想,要求我们从理性和价值的双重视角来考察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直面社会发展进程中个人可能遭遇的现实困境,对于人的个性和尊严给予深切的关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有助于个人发展的社会关系中得到彰显,从而推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5. 结语

马克思提出的“现实的个人”不是达到一个阶段之后就静止不变的人,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状态之中,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在每一个阶段中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当前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现实问题,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个人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更多新的需要。而我们的社会对“现实的个人”思想缺乏深入的理解,长时间的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人的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人与人之间无法建立合理的社会关系进而也就无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在走向当代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见这类问题,因此,需要继续推进对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研究,立足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变革,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解决人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探寻出能够落实“以人为本”理念且具有可行性的发展路径,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 杜媛媛.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现实的个人”思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2.
[3] 莫小丽. 马克思理论视阈中的“现实的人”——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文本考察[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5): 5-14.
[4] 马克思, 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5] 曹得宝.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思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8.
[6] 陆杰荣, 吴霞. 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为基点展开的逻辑进路[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0, 34(3): 150-156.
[7] 王超奕.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 甘肃社会科学, 2019(5): 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