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超星泛雅平台为依托的《历史文献学》混合式教学实践
The Blended Teaching Practice of “Historical Philology” Relying on Chaoxing Fanya Platform
DOI: 10.12677/ass.2024.134342, PDF, HTML, XML, 下载: 44  浏览: 90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杨 超: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关键词: 历史文献学混合式教学超星泛雅Historical Philology Blended Teaching Chaoxing Fanya Platform
摘要: 教师依托超星泛雅平台进行《历史文献学》混合式教学实践时,应充分利用平台的主干内容、讨论、互动、课外作业、参考资源等模块合理建设在线课程,做好在线学习与线下讲授的有效衔接,利用好线上线下各种评价功能或指标,进而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较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Abstract: Relying on the Chaoxing Fanya platform to carry out the mixed teaching practice of “Historical Philolog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platform’s modules such as main content, discussion, interaction, extracurricular assignments, reference resources and other modules to reasonably build the online course, and a good job in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online learning and offline teaching, make good use of online and offline evaluation functions or indicators, and then guide students to deep learning, better achiev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he course.
文章引用:杨超. 以超星泛雅平台为依托的《历史文献学》混合式教学实践[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4): 614-61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4342

1. 开展《历史文献学》混合式教学的背景

《历史文献学》是历史学专业本科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目前,国内大多数历史文献学课程的教学,以线下传统讲授方式为主,辅之以少许课堂或课后实践。文献学中的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典藏等内容涉及面较广、知识性较强、实践性要求较高,而当前情况下,出于古籍保护的考虑,本科学生基本接触不到真正的古书,无法对古籍有切身感受,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门课的实际效果。课程主要变成了知识与理论的传授,部分学生兴趣下降,学习成效不佳。

国内设有历史学专业的高校,多半开设了该门课程,个别学校如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有线下课堂讲授视频或录课视频的网络学习资源,散见于超星学术视频 ‎[1] 、哔哩哔哩 ‎[2] 等网站,但没有进行在线课程的建设,目前也尚未见到有关在线教学的研究。这与本门课的知识性、实践性及讲授传统有很大关系。

中国史古代部分其他方向有一些在线课程,如《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概论》等,但大多也是录课或在线视频教学,仅是将线下教学场地搬到线上,这种情况亦见于超星视频等网站 ‎[3] ‎[4] 。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已有不少 ‎[5] ‎[6] ,某些高校利用精品课程资源开展翻转课堂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为开展《历史文献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7] ‎[8] 。

纵观国内外,有关中国古籍的数据库可谓林林总总,世界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或艺术馆在原有基础上相继开放大量古籍、书画、文物资源,为线上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此背景下,依托超星学习平台 ‎[9] ,利用其丰富的功能,开展文献学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启发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时点拨为辅,充分利用数字化成果加强实践锻炼,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延伸课堂,促进深度学习,应该会增强本门课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为这门传统学问的现代传承提供一点参考。基于此,我们进行了《历史文献学》混合式教学实验。

2. 进行《历史文献学》混合式教学的具体做法

2.1. 在线课程建设

超星泛雅平台为每门课程提供众多学习模块,每一模块均可根据课程实际灵活设置相应学习内容、测试项目和评价标准,教师可以在电脑端、移动端先行操作进行课程创建,也可在课程进行中根据教学实际实时调整。

2.1.1. 主干内容模块

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课程教学大纲,本门课32学时,共分绪论、古典目录学、古籍版本学、古籍校勘学、古籍辑佚学、古籍辨伪学和文献的典藏7章,每章下设若干小节。绪论章第1节为《课程学习须知》,指导学生认识课程性质、基本内容、学习要求、考核方式、参考资源等等。各章每一小节设立本节学习目标、阅读课件、参考教材及文献、参考视频、章节小测等栏目作为学习任务点。利用超星泛雅平台的章节学习功能,合理设置开放时间,学生以闯关模式完成每一节各个任务点的学习。

2.1.2. 讨论模块

首先,在超星泛雅平台讨论模块,为课程每一章节设置学习反馈,搜集学生的学习疑难、对章节内容的意见等。学习反馈根据学习进度,适时发布。教师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后续章节内容,回应学生疑问,同时也为下次开设该课时做好相关部分的调整准备。

其次,根据每一章节内容,教师提出相应的延伸性问题,发帖子供大家讨论,教师亦适时参与,推动讨论的深入。同时,运用计分奖励机制鼓励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积极思考,有疑而问,勇于发帖,互相辩难。

2.1.3. 互动模块

利用超星泛雅平台的选人、抢答、投票、问卷、主题讨论、随堂练习等功能,根据每一章节内容,选择相应功能,设置问题,适时发布。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一方面测试学习效果,另外,还可以延伸课堂教学内容。需要说明的是,互动模块的设计虽然依靠在线平台,但其实际主要是在线下授课时使用的。比如在讲到古籍装帧形式之一的卷轴装时,发布问卷“卷轴装的不足之处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促使书籍装帧形式演变的多重因素,拓展相关教学内容。

2.1.4. 课外作业模块

根据《历史文献学》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发布1~2次课外作业,如对古典目录的校释、古书版本的校勘等。学生既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共同研讨,成果在线提交。教师利用线上线下两种模式进行批阅、反馈,成绩分类评价。鼓励、帮助学生参与籍合网等平台发布的古籍整理项目,入选者可以将整理内容作为课外作业。

2.1.5. 参考资源模块

依托超星平台,提供本课程相关教材及延伸阅读、研究探索的论著;提供有关内容的原始文献,如古籍原著、图录等;提供《历史文献学》课程名家视频资源。学生可以随时下载、观看。另外,提供文献学相关数字资源信息,如海内外收藏研究机构网站、资源导航类网站诸如中国古典文献资源导航系统等,鼓励学生进行数字文献的阅读与探讨。

2.2. 线下课程的讲授

混合式教学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如何利用在线平台和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历史文献学》的兴趣,进而引导其进行深度学习;如何以线下教学模块巩固、深化、拓展线上教学成果,是这一模式的两个核心问题。线上课程建设得当、实施有效,线下课程开展的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线下课程讲授的内容并不是固定的。它需要根据学生线上学习的实际来确定。这要求教师及时有效地利用学习反馈模块的信息、章节测试的结果、话题讨论的参与情况以及平台上的群聊和个别聊天功能,甚至课外的微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掌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学生普遍反映有难度的地方,普遍要求要拓展的地方,学生反映较少但教师了解到的可能会存在问题的地方,教师根据学习实际认为可以延伸的地方,作为线下教学的主要关注点。如简牍书籍的编连问题。在线平台虽然已提供相关课件、视频、参考书籍对简牍进行介绍,但并未涉及编连问题,教师在讨论模块发布“你认为简册是先写后编还是先编后写”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简牍书籍的生成过程。学生们参与度很高,在充分讨论后出现三种意见,线下讲授时教师根据这些意见,进一步讲解“先编后写”和“先写后编”这两种并存的编连方式的具体情况,以及由此造成的两类书籍外部形态的不同,强调这些认识在出土简牍整理中会发挥重要作用。这样,线上教学成果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巩固、深化和拓展。

《历史文献学》涉及目录、版本、校勘等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线下授课中应始终注意这一点,进而选择合适的古书作为教具,给学生展示,增强体认。课外实践性作业,可根据完成情况,组织线下优秀作业展示讲评活动,通过榜样示范,激励探究。对于实践性作业中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教师可在线下亲自示范,解决疑难。对于参与古籍整理平台工作的学生,安排其在线下分享心得体会,发挥激励作用。

2.3. 课程的考核评价

混合式教学成绩考核由线上线下两部分组成。考核以能够理解、运用文献学知识为基本原则。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我们设定平时成绩40%,期末线下考试成绩60%。线下考试内容以知识的了解尤其是运用为主,题目设置注意知识的迁移。

平时成绩即超星平台统计的总成绩,其中课外作业25%,课堂互动15%,签到5%,课程音视频10%,章节测验20%,访问数10%,讨论15%。这里章节测验、课程音视频、访问数等体现知识性的自学部分占比40%,互动、讨论、课外实践性作业合计占比55%,能够较好地实现过程性评价。需要说明的是签到的设置。这并不是单纯地考量到课率。签到包括线上线下两个环节。线上学习时签到的主要目的,是提醒学生进行在线课程的学习,所以延续时间较长;同时也可根据签到时间,掌握学生在线学习的时间段分布。线下讲授时签到也通过平台在线完成,次数不多于3次,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意愿,并推动意愿不强的学生完成学习,同时为教师进行课程反思提供参考。

3. 《历史文献学》混合式教学实践的反思

笔者于所在学校已进行三届学生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分别有151人、120人和114人,总体看,效果达到了预期,是令人满意的。三届学生在线课程学习得分在40~60分区间内者,分别占比2%、0.8%、0%。线上线下总评成绩365人仅有2人在60分以下,70~89分占比约88%。学生教学反馈良好,给出的课程评价分数均在96分以上,处于笔者所在学院的优秀等次。

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总结了一点经验,下面提出来,供大家参考批评。

3.1. 课程建设

在线课程方面,主干章节内容应重点关注历史文献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参考视频和资料应紧扣章节内容,是对知识和理论的可视化讲解或延伸。章节测试应着眼于基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以古书的装帧形式为例,章节内容一般都是分时代介绍各自的形制、特点,虽然有图片展示,但仍不够直观,此时链接相关的古书制作装帧视频,更便于理解,也会给学生更直观深刻的印象。同时,章节练习中还可进一步用具体事例来检测学生理解程度。如东晋以前书籍以简牍形制为主,隋唐书籍主要是纸本写卷,宋代以后主要是雕版印刷本,我们可以据此设置选择题“白居易读过的《王勃集》最可能是哪种形态的本子”,以加深学生印象,启发其进行知识的迁移。

讨论话题设置应避免简单的知识问答,而应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启发式探讨和开放性延伸,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深入思考,广泛讨论。如活字印刷术中泥活字产生最早,但并没有流行起来,古人使用最多的是木活字印刷,这是为什么?该问题让学生深入到印刷内部的原材料、生产、经营等具体环节,理解印刷过程的复杂性。再如,由古典目录看,魏晋时期谱牒类著作大兴,与之前之后形成鲜明对比,为什么?这就引导学生回顾汉魏隋唐史,寻找造成此种现象的社会历史根源。无疑,类似讨论话题的设置,会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互动虽借助在线平台开展,但多在线下课堂进行,应根据课堂教学实施情况,适时适度采取合适方法进行。如选人、抢答功能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主题讨论应在对某一问题基本阐释清楚的关键时刻插入,以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结论进一步思考;课堂问卷的设计应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问题的深广度;而随堂练习则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与运用。教师在课前应对课堂互动有一个预判和计划,并做好临时调整的充分准备。

另外,在线学习与线下讲授的有效衔接尤需注意。内容方面之前已经讲到了一些。技术层面有两点要注意。一方面涉及到课程课时的分配,线下讲授不宜占用太多课时;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教师应对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密切关注,并进行动态把握,以便及时更新线下讲授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3.2. 评价机制

混合式教学采用了多维度的考核方式,较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因覆盖面较广,评价也较为客观。但有些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主要来自线上学习环节。据之,教师应加强动态评价。

一是章节学习的突击性。在线平台的学习本应循序渐进,但个别学生平时不学,临近期末集中突击,这样虽然使得在线成绩得以及格,但失去了设置课程的意义。针对这种情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进度,充分利用超星平台的教学预警功能提醒过慢学生加快相应模块的学习进度。对保持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也可通过加分功能予以适当奖励,推动产生示范效应。

二是讨论参与的有效性。根据超星平台学习规则,学生发帖或跟帖参与某个话题的讨论即可获得设定的分数,帖子获得点赞亦可得分。个别学生不去认真思考问题,回帖时复制网络文字或别人回复,更有甚者,发帖时将毫不相干的内容贴上。这样虽然也可以得分,但失去了讨论的意义,也大大影响了话题讨论的广度与深度,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课程评价的客观性。教师应及时关注讨论区动态,利用加分减分功能对个别“无效帖”进行处理,以示警告,同时,对高质量讨论点赞加分,形成鲜明对比,给学生以明确导向。

另外,教师应对评价反馈的及时性有正确认知。超星平台设置有统计功能,包括课堂报告、学情统计、成绩统计,不但对学生学习的总成绩实时统计,而且对任务点学习、章节测试、课堂互动等等所有计分环节均有统计,可以具体到每个环节每个人。教师应合理利用这些统计数据,适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反馈,让他们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保持清醒的认识,这样利用同龄激励的原理,让评价机制在课程进行中也能发挥作用,而不是仅仅限于课程结束后。

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经过亲身实践,我们认为混合式教学方法是可以被运用到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知识性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在线平台自学,既可提高其效率,又能激发其探索的欲望。教师根据线上学习情况,线下适时点拨,释疑解难,配合学科方法、理论的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实际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而丰富其历史学核心素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混合式教学模式里体现的最为明显。这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当然,这也是教育的本真要求。

基金项目

湖南师范大学2021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超星泛雅平台为依托的《历史文献学》混合式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超星公司. 文献学课程视频[EB/OL].
https://ssvideo.chaoxing.com/pc/search/page?sw=文献学&searchType=0, 2022-10-08.
[2] 上海宽娱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文献学课程视频[EB/OL].
https://search.bilibili.com/all?keyword=文献学&from_source=webtop_search&spm_id_from=333.1007&search_source=5, 2022-10-08.
[3] 超星公司. 中国古代史课程视频[EB/OL].
https://ssvideo.chaoxing.com/pc/search/page?searchType=0&sw=中国古代史, 2022-10-08.
[4] 超星公司.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视频[EB/OL].
https://ssvideo.chaoxing.com/pc/search/page?searchType=0&sw=中国文化概论, 2022-10-08.
[5] 叶波. 翻转课堂颠覆了什么——论翻转课堂的价值与限度[J]. 课程·教材·教法, 2014, 34(10): 29-33.
[6] 刘健智, 王丹. 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评述[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6(2): 68-71.
[7] 高一萍. 基于引进和使用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中国古代史课程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 2018, 4(17): 108-109.
[8] 史萍.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 22(6): 133-138.
[9] 超星公司. 一平三端操作手册[EB/OL].
http://mooc1.chaoxing.com/course/216015793.html, 2021-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