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A Visual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Staff in China
DOI: 10.12677/orf.2024.142221, PDF, HTML, XML, 下载: 39  浏览: 53 
作者: 刘洒洒: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关键词: 身份建构医护人员可视化分析共现分析聚类分析Identity Construction Healthcare Workers Visual Analysis Co-Occurrence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摘要: 目的:通过对我国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的研究,为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相关领域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通过中国知网系统检索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研究内容,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以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聚类形成,以及突现词和时区图对医护人员身份建构主题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国内2005年出现首篇医护人员身份建构为主题的文献,2021年研究达到最高峰27篇。在研究热点上,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的研究热点有:身份建构、身份认同、医患关系、医患会话、会话分析、在线医疗问诊和医生身份等。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研究的最新前沿集中在身份建构、身份认同、医生身份和医患会话等方面。但医护人员研究在作者以及机构合作上研究较少。结论:建议未来拓宽关于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的研究,如被试医护的范围、影响因素、内容、等进行多视角、多领域、深层次的研究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data reference for the field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staff in China through the study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staff in China. Method: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staff was retrieved through the CNKI system, and th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by CiteSpace software, and the theme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staff was visually analyzed by keyword co-occurrence and keyword clustering, as well as emergent words and time zone maps. Results: In 2005, the first literature on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staff appeared in China, and the research reached a peak of 27 in 2021. In terms of research hotspots,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staff include: identity construction, identity,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doctor-patient conversation, conversation analysis, online medical consultation, and doctor identity. The latest frontiers in the research on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healthcare workers focus on identity construction, identity, physician identity, and doctor-patient conversation. However, there are fewer studies of authors and 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s in healthcare worker studies. 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staff should be broadened in the future, such as the scop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ntent of the subject’s medical care, and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fields, and depths.
文章引用:刘洒洒. 我国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 运筹与模糊学, 2024, 14(2): 1237-1244. https://doi.org/10.12677/orf.2024.142221

1. 引言

身份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身份的建构过程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1] 。身份建构“即是一系列自我定义和对自我建构不断修正的过程 [2] ”,也是也是不断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条件 [3] 。医生身份是指从事医疗行业的专业人士所拥有的身份和角色 [4] 。医生作为医疗团队的核心成员,其职业身份不仅仅是职业的象征,更是对社会期望和患者信任的象征。然而,在不断变革的医疗环境中,医生所面临的职业身份建构问题变得愈加复杂。过去,医生身份通常被视为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强调对患者的无私服务。近年来,医疗环境的变革、患者期望的提高以及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医生的职业认同提出了新的挑战 [5] 。在这个背景下,研究医生身份建构的影响因素变得至关重要。如何构建合格的医生身份,满足社会和民众的需求,履行健康中国行动中医生的职责,成为当下关注的重要问题 [6] 。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但目前来看,尚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局限性:首先,现有文献大多从某一个视角(语用、会话)总结身份建构的研究成果,缺乏从多维、整体、全局角度全面身份建构的研究。其次,尽管少数文献从其他角度研究医护人员的身份建构,但与国外文献对比还有差距。鉴于此,本文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以中国知网(CNKI) 2005~2023年收录的国内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研究的114篇中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对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研究的文献量、发文机构、关键词聚类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为推动我国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知网(CNKI)的全文数据库,为保证原始数据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在中国知网中选择高级检索,设定检索条件为学术期刊检索,按照,以“医生或医护人员或护士或护生或护理and身份建构”和“医生或医护人员或护士或护生或护理and身份认同”为主题条件检索文献。剔除报道、会议通知、约稿启示、声明与议题无关的文献。时间截至2023年,首篇相关文献于2005年发表,共检索出114篇相关文献。

2.2. 研究方法

CiteSpace软件可进行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文献、作者和期刊的共被引分析,以及运用突现分析技术总结研究趋势,可形成聚类图、时间线、时区图等可视化知识图谱 [7] 。本文将CNKI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医护人员身份建构文献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主要包括年度发文量分析、核心作者分析、研究热点分析以及重要研究机构分析等,探寻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研究的热点与发展演进。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信息分析

文献信息可以通过导出的文献结果进行频数和构成比分析,包括以医护人员身份建构为主题来总结研究总体趋势、学科分布、文章来源分布、作者分布和作者所属机构分布。其中期刊论文占比47.37%,硕士论文占比33.33%博士论文占比15.79%。为探究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的总体研究趋势,绘制了国内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研究的发文量年度分布图,如图1所示。

Figure 1. The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field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staff in China

图1. 国内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研究领域发文量

3.2. 核心作者分析

作者发表该领域论文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影响力。对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选取文献发表数量为3篇及以上的作者,进行可视化分析,我国关于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的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网络结构分布松散,表明各作者之间合作交流较少,暂未形成紧密稳定的合作网络关系。得到作者合作图谱如图2所示:最大发文量作者为李振,共计20篇。图中仅显示几位作者联系密切,李振、王红丽、郭子生、徐光毅和刘善仕等学者之间具有学术合作和交流;单独节点的学者较多,表明我国学者在医护人员身份建构上的研究与合作有待加强。

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core authors in the study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staff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23

图2. 2005~2023年国内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研究核心作者分布

3.3. 核心机构分析

表1可以看出核心机构关于国内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研究领域核心机构的发文量,表1中呈现以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首(19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应用用于学院(3篇)、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3)、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3)、西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3)、南华大学(3)、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3)等。从生成的图谱中可以发现由于连线密度为0.002,连线数表示节点之间的联系,连线密度越大表示节点之间联系越密切,由连线密度可知各机构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缺乏合作意识。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core institutions for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staff in China

表1. 国内医护人员身份建构核心机构分布

3.4. 研究热点分析

用关键词共现图谱总结研究热点,关键词字体的大小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的多少,关键词字体越大,该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反之同理 [8] 。统计关键词出现频率用来总结身份建构的研究热点。选取CiteSpace软件中的对数似然率算法(LLR算法),对关键词数据进行提取,利用系统生成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图中可以看出从图谱中的聚类折射出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研究领域的热点,包括“身份建构”“医患会话”等聚类标签,如图3所示。

Figure 3. Keyword clustering network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staff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23

图3. 2005~2023年国内医护人员身份建构关键词聚类网络图谱

在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基础上,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如表2所示。

Table 2. Emerging research hotspots in China

表2. 国内涌现研究热点关键词

对各聚类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发现,各聚类研究内容存在相互交叉现象,因此可将我国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究归纳为“身份建构”“身份认同”“医生身份”“医患会话”四个主题领域,详述如下:

1) “身份建构”研究主题。身份(Identity)是个体通过差异而得以区别的某一社会类群的身份归属 [9] 。身份建构是一个过程,是不断变化而非一成不变的,身份是个体在与他人、社会、群体的互动中不断调整和变化的,也是在这个过程中确认的,而这个互动的过程也即身份构建的过程 [10] 。身份建构研究具有哲学基础和语言学基础,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应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论,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跨学科研究 [11] 。

2) “身份认同”研究主题。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以及所伴随的情感体验及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理历程 [12] 。每个人的身份认同都是多维的,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展现不同身份。身份认同为自我提供了意义。身份认同概念的研究跨越了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13] 。不同的学科对身份认同有不同的理解。概括而言,身份认同是一种对价值和意义的承诺和确认。

3) “医生身份”研究主题。医生身份是指具有医学专业支持技能,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专业人员,能够诊断和治疗疾病 [14] 。医生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职业,是社会中备受尊敬和信任的群体,他们承担着诊断、治疗和照顾病患的责任。医生身份不仅仅是一个职业身份,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要求医生在行使职业技能的同时,秉持职业道德,关心病人的健康和福祉 [15] 。

4) “医患会话”研究主题。医患会话是医患双方围绕患者的健康问题及诊断治疗进行的信息对话及交流,所交流的信息既包括疾病诊断的直接内容,也包括同疾病诊治的相关的心理、社会等相关因素 [16] 。其中医患会话中包括技术与非技术方面两的医患沟通 [17] ,这两者相互依赖也相互影响。

3.5. 研究前沿

突现词是某一个时间段内被引频次突然增多的关键词,可以用来反应某一时间段内的研究趋势 [18] 。鉴于此,为探究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的发展趋势,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可视化突现功能,得出突现词结果,代表关键词在某些时间段中引用量出现较大变化的结果。参数设置“身份建构”,得到关键词突现图,如图4所示。

由上图中可看出,2005年开始,关于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的研究进行初步研究,2005~2015年间,突变词主要有非体面工作、职业污名、动态演化、护工、矛盾职业认同等,延续时间较长的两个突现词为非体面工作和职业污名,时长达10年。2016~2017年间社会工作为突现词;2016~2019年间突现关键词是医患关系;2017~2018年间的突现词为精神科医生;2017~2020年间出现合法化语码理论、医患会话和身份认同等突现关键词;2020~2021年间的突现词为医生身份、医疗话语和会话分析;2021~2023年突现关键词为身份建构。其中近几年主要是对医患关系、医患会话、身份认同、医生身份和身份建构等突现关键词的讨论和研究,可说明这五个研究主题为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目前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除此之外,关键词时序图也可以用来反映某一研究主题随时间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时间段内的研究趋势,因此运行CiteSpace,在关键词共现分析基础上,按时间片段生成关键词时序图谱,如图5所示。

4. 结语

当前,医护人员身份建构领域研究不断深化拓展,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历年发文来看,国内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近几年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表明国内学者们对医护人员身份建构领域的关注度和活跃度有所上升。从核心作者看,我国知识共享研究还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体,核心作者

Figure 4. Emergence of keywords in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staff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23

图4. 2005~2023年国内医护人员身份建构关键词突现图

Figure 5. Chronological map of keywords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staff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23

图5. 2005~2023年国内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研究研究领域关键词时序图谱

是研究学术的重要力量,对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的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从图谱中可以看出,仅有几位作者之间有合作关系,若想让身份建构成为热点研究,还需加大作者之间合作。从研究热点看: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的研究热点包括了身份建构、身份认同、医患关系、医生身份以及医生身份建构等,其中身份建构和身份认同是最大的研究热点。因此,还需要作者更加关注当前热点研究。利用跨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对医护人员身份建构领域,促进医护人员身份建构研究的多层面。进一步研究身份建构和身份认同理论研究问题,明晰身份建构对医护人员的影响因素等问题等。此外,未来研究不能局限于理论层面,更应加强身份建构相关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项蕴华. 身份建构研究综述[J]. 社会科学研究, 2009(5): 188-192.
[2] 陈建平. 中英美大学机构身份的话语建构策略比较[J]. 现代外语, 2017, 40(1): 24-36 145.
[3] Marchand, M.H. and Parpart, J.L (2003) Feminism, Postmodernism,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Women and Place. Routledge, London, 81 p.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426098
[4] 夏玉琼. 网络交际空间中的医生身份建构研究[J]. 医学与哲学, 2017, 38(17): 43-47.
[5] 王茜, 隆娟, 游越, 朱宝平. 医生身份建构影响因素的质性分析[J]. 医学与哲学, 2022, 43(6): 63-68.
[6] 曹永福, 曹晓炼. 当代医生角色的多重化问题及其应对[J]. 医学与哲学, 2019, 40(17): 1-5.
[7] 常鹏, 赛云秀.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知识共享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J]. 科技创业月刊, 2022, 35 (07): 157-162.
[8] 王梦岚, 赖应良, 侯佳琪. 我国知识共享对工作绩效的研究热点与演进趋势分析——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3, 44(1): 21-28 34.
[9] 张青. 医护人员的身份认同、组织归属感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江大学, 2019.
[10] 王雨磊. 工人还是农民——消费对于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分析[J]. 南方人口, 2012, 27(4): 39-45.
[11] 曼纽尔∙卡斯特. 认同的力量[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12] 刘杨. 身份认同综述[J]. 跨文化研究论丛, 2019(2): 138-144 155.
[13] 张淑华, 李海莹, 刘芳. 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 心理研究, 2012, 5(1): 21-27.
[14] 何绵锦. 伦理学视角下当代中国医患关系问题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9.
[15] Van De Mieroop, D. (2006) The Complementarity of Two Identities and Two Approaches. Journal of Pragmatics, 39, 1120-1142.
https://doi.org/10.1016/j.pragma.2006.01.009
[16] Chuaqui-Kettlun, J.R., Bettancourt-Ortega, L.P., Leal-Román, V.J. and Aguirre-González, C.A. (2014)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Nursing: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Nursing in Valparaiso (1933-2010). Aquichán, 14, 53-66.
https://doi.org/10.5294/aqui.2014.14.1.5
[17] 谭晓风. 医患会话的身份建构研究[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 31(11): 1390-1393.
[18] 刘一新, 张卓. 中国协同创新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分析——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 管理现代化, 2021, 41(1): 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