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政教育创新促进“产学研”合作体系发展
On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Cooperation System
摘要: 产学研合作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作用,也是我国高校多元协同教育培养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在思政大格局背景下,产学研多元主体在多场景下展现思政元素,对高校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协同思政教育。产学研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是目前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但思政教育如何对产学研合作产生积极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厘清产学研的概念,阐述思政教育发展情况,分析了产学研与思政教育的互动机理,以产学研体系的发展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提出对思政教育的要求,并对思政教育各方面的革新给出建议,以促进“产学研”体系的发展。
Abstract: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cooper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the field of diversifie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andscape, the diverse entities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pres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multiple scenarios, providing high-quality collabora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s currently the main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is field. However, there is relatively little research on how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cooperation. This article clarifies the concept of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elaborat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kes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system as the guide, proposes targeted requirement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innovation in various asp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system.
文章引用:丁吕东. 浅谈思政教育创新促进“产学研”合作体系发展[J]. 教育进展, 2024, 14(4): 1106-111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4634

1. 引言

1.1. 产学研合作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学术界对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非常多,但对产学研的概念却没有具体、统一的定义。这一主题的研究重点主要偏向于学校教育培养方面。比如,姜鸿等人给出了相关定义,“产学研用”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政府部门、企(事)业、高校、科研院所、用人单位利用各自的优势与教育资源,以用人单位、政府部门、企(事)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高校为主体,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科学研究相结合,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模式 [1] 。这个定义相对于产学研,多出了政府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但并不影响接下来的理解。

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产学研可以被理解成一个体系,即产学研合作体系,由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主体组成,其目的是对体系内各主体的特有资源进行规划配置,以获取该系统内某指标的最优结果。该体系的落脚点在于教育,就形成了产学研教育体系,即上述所引用定义的内容。目前大量的论文都涉及这个方面。

“产学研”合作体系可以根据产、学、研每一个主体在整个系统中的不同需求、目标分成三个子系统,分别是以生产为目标的产学研体系(简称产学研生产体系),以教育为目标的产学研体系(简称产学研教育体系),以科研为目标的产学研体系(简称产学研科研体系)。产学研生产目标体系是以满足企业需求为主要目标,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是产学研合作体系发展的主导要素。产学研教育目标体系中,高校有自身的培育人才的教育目标,但是由于资金等资源不足,在产学研合作体系内相对处于弱势,但该体系依然为综合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产学研教育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产学研生产体系的发展所需的配套人才培养需求。目前,产学研生产体系与教育体系是产学研合作体系研究中的主要方向。

“产学研”合作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可优化国内产业资源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是提升我国科技实力,夯实优质人才培养,增强综合竞争力,转变经济结构的关键、重要的方式方法。尤其是在目前世界整体经济低速发展,地缘政治紧张,我国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产学研”合作对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意义更为突出。

1.2. 思政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 。

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培育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将这门课仅仅作为与其他课程性质一样的普通课程来学习,从效果上看并未达成设置思政课的目的。目前,思政教育在持续发展丰富,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再到多元主体协同教育思政大格局建设。思政教育从思政课堂,延展到专业课程中,在专业课程中展示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在思想层面上对学生的品德、三观进行教育引导。多元主体协同教育是集合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力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史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

1.3. 问题的提出

产学研与思政教育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的。以“思政”与“产学研”为关键词搜索文章,发现研究重点多是放在了产学研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创新变革方面。如陈国泉基于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政课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基础上,给出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策略 [3] 。孙丹丹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求,以及基于要求的创新方法进行了阐述 [4] 。扬扬等人通过构建协同模型,建成培养机制,实现高校思政课与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对接,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进行系统性创新 [5] 。

可见“产学研”与“思政”的交叉研究,主要覆盖了如何对思政教育进行创新这部分内容,产学研教育体系更深层的涵义有待更深入研究,思政教育如何促进产学研发展的影响机理研究还有较大延展空间。如果能够弄清楚思政教育对产学研体系的影响机理,则可有的放矢地调整思政教育各个要素,对某些方面进行创新,使之更好得为产学研体系的发展服务。

通过思政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产学研体合作系发展同向而行。产学研合作体系对于我国提升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转换经济结构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产学研合作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培养出适应产学研体系的综合性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可有效促进我国高校综合人才的教育培养,思政教育在产学研框架中可对此施以更为积极的作用,为高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有品德、有能力、有担当的综合性人才提供丰沃的思想土壤。目前,思政教育正在从“思政课程”延展到“课程思政”,多元主体思政教育大格局正在形成,那么在这个背景下,思政教育该如何设计、调整、创新,才能培养出适配“产学研”体系的人才,以满足促进“产学研”体系发展的需求。

2. 产学研合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向

2.1. 产学研合作体系存在的问题

产学研合作体系最早可追溯到自1992年实施的产学研联合工程,到目前为止有30多年,总体来说效果显著,为我国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提供了有效支持,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周正等人针对当前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政策建议 [6] 。赵强提出产学研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未能建立,提出了建立以高校为主导的产学研服务模式与机制 [7] 。杨思佳等人认为南阳市产学研合作中主要存在制定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有限,经济扶持力度不强,各部门间缺乏服务与协调能力等问题,并给出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 [8] 。

由上述研究不难看出,产学研合作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产学研体系中每一个主体在整个系统中所关注的利益点不同,对体系目标的贡献程度不同,因而彼此间协调就处于异常重要的地位。组织协调好了,各个主体可以在系统内发挥出各自优势,达成体系目标的最优效果。如果协调不好,则系统的效率、优势就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上述问题的解决思路大都是针对发现的问题,给出较为直接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2. 产学研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方向

虽然体系中各主体之间有合作协议,但合作协议上的规定往往是各方行为的下限,只有各个合作主体思想上认识一致统一了,才能使得合作体系的各主体的行为以获取最优结果为目标,减少内部摩擦损耗,更好地发挥出合作体系的力量。

思政教育是解决人的思想层面的问题。那么产学研生产体系中出现的问题,是否可以用思政教育的方式,得以改善呢?其实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有不少都是思想层面的问题。因为认知问题导致的态度不坚决,立场不坚定,没有高度,没有格局,没有远见。在产学研合作中,各个主体的由于立场不同,利益不同,会导致无法顺畅合作,造成总体系利益难以达到最优。

产学研生产体系要取得成功,关键是获得合适的人才。而高校的正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高校的专业课程教育使得学生具有专业知识,思政教育使学生们得以正三观,有德行。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合格的适应产学研合作体系的人才,进入到企业,高校,研究所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依然可以在面对关键、复杂问题时排除私利、凝聚共识,有品德、有信仰、有态度、有能力,通过重重考验,最终作出最优的选择、决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9]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产学研教育体系,进而培养出适应产学研生产体系,有德行、有信仰、有态度、有思辨能力、有创新能力、有组织能力的综合人才以满足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发展需要。

3. 产学研背景下思政教育的调整创新建议

对于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要求,在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上,需要在教授课程、教授方法、教师队伍以及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创新。

教授课程上,为了紧跟产学研发展目标,在教材内容上应加入更多生动,有代表性的案例,尤其是在我国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发生的积极、鲜活、正能量的事件,使得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使得思政教育对学生更有亲和力。在课程编排上应丰富教育场景,可以发挥第二、第三课堂的作用,以及在产学研各个主体中组织教育资源进行授课。

授课方法上,应该紧紧围绕索要实现的教育目标选择实施教授方法。为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学生可以轻易接触到大量的讯息,其中有鲜花也有毒草,此种情形下,授课方式不应依旧是传统的照本宣科,宜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及时间,讨论分析时下发生事件,让同学们能更深刻,生动的认识社会现象,可以辩证地分析事物地矛盾点,学以致用,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产学研背景下地思政教育,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于传统课堂拘泥于课本的内容,发展产学研合作,要求教师能及时掌握发生的生动案例,并且备之入课,给同学们分享。要求教师能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有效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对事件进行分析讨论。教师自身必须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立场坚定、有热情、有能力、具有人格魅力,让同学们“因师而乐学”。

制度上,对思政教育进行顶层制度设计。确保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有效性,持久性。防止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应该在制度上进行设计,比如可以设置学校一把手进行思政教育的直接管理,对思政教育对其他专业课教育的主导性进行确认。为了使思政教育有效发挥作用,应该在制度层面对教材内容的更新、教师素质、课堂效果、创新成果进行动态测评跟踪。为使得思政教育体系可以长期发挥有效性,需要在制度上对思政教育体系的稳定要素进行支持。比如教师队伍是思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应在制度层面保障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稳定。如实施增加激励机制,末位考核机制等措施,可以激励思政教师提升创新热情,增加危机意识,形成“高水平进入,落后者出局”的进出机制,保证思政教师队伍的高水平。

4. 结束语

思政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这个目标与产学研合作体系的用人目标是一致的。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产学研合作的大背景下,高校的思政教育有了更为具体的目标要求。通过思政教育培养的合格人才,可以促进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国际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姜鸿, 王卫星, 王永利. 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的动力模型及其应用[J]. 现代教育管理, 2013(9): 54-57.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01).
[3] 陈国泉. 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 经济师, 2022(9): 203-204.
[4] 孙丹丹. 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性研究[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 37(3): 32-36.
[5] 杨扬, 李守军. “双一流”目标驱动下“产学研用思”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 南方农机, 2021, 52(18): 101-104.
[6] 周正, 尹玲娜, 蔡兵.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 软科学, 2013, 27(7): 52-56.
[7] 赵强. 沈阳市建立高校主导产学研服务模式与机制问题研究[J]. 经济师, 2019(11): 174.
[8] 杨思佳, 刘涛, 李继霞. 南阳市推动产学研合作的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1, 42(21): 9-11.
[9]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党建, 2022(11): 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