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正式会谈》高水平汉语学习者高频口语偏误研究
A Study of High-Frequency Speaking Bias of High-Level Chinese Learners Based on Informal Talks
DOI: 10.12677/ml.2024.124284, PDF, HTML, XML, 下载: 41  浏览: 108 
作者: 强欣宇:鲁东大学文学院,山东 烟台
关键词: 高级汉语学习者口语偏误偏误分析Advanced Chinese Learners Speaking Bias Bias Analysis
摘要: 在汉语中,关联词在语句语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联词的教学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非正式会谈》第6.5季为研究内容,以各国青年代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国青年代表的语料进行记录和整理,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中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在关联词中常见的偏误类型,并就主要偏误给出定量分析,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启示。
Abstract: In Chinese, correlative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utterance discourse, and the teaching of correlatives is also a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is paper takes season 6.5 of “Informal Talks” as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the youth representatives of various countr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rough recording and arranging the corpus of the youth representatives of various countries,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common types of bias in related words of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are summarised, and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is given on the major bias, with a view to shedding light o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文章引用:强欣宇. 基于《非正式会谈》高水平汉语学习者高频口语偏误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4): 541-54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4284

1. 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关联词在日常交流中有着至关重要的用途。关联词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能够把上下有联系的分句连接成完整的复句,使语句更连贯,语义更加完整。在汉语学习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在交际时经常会使用关联词,但尚未全面了解关联词知识,在使用关联词时或多或少会出现偏误,容易造成交际不畅。因此,关注汉语学习者使用关联词时产生的偏误并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便于国际中文教师根据偏误部分找出学习关联词的重点和难点,在日后的汉语教学中更具有针对性和预测性。

2. 《非正式会谈》中关联词词偏误统计分析

本文语料来自综艺节目《非正式会谈》第6.5季,经转录共获得关于关联词偏误语料24例。本篇利用录音转文字的方法记录语料,记录完成后,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把关联词偏误摘出来,并在其框架下进一步分析。

以黄伯荣和廖序东版本的《现代汉语》为依据,可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 [1] 。联合复句又可以分为并列、顺承、解说、选择和递进五小类;偏正复句则可分为条件、假设、因果、目的和转折五类。每一类需要的关联词语也各不相同。

根据《非正式会谈》第6.5季中的偏误语料可知,关联词的偏误数据信息如图1所示。

Figure 1. Association word bias data

图1. 关联词偏误数据

由上图可知,共收集到24例关联词偏误,其中,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占比最高,共10例,占此偏误总数的41.6%左右。其后是假设关系和转折关系各4例;并列关系和选择关系各2例;条件关系和递进关系各只有1例。

(一) 《非正式会谈》中关联词偏误类型分析

1) 关联词搭配不当

在汉语中,关联词大部分都是成对出现的,比如“又……又……”“要么……要么……”“一边……一边……”等,成对出现的关联词有时候也能够独立出现,但是成对出现的关联词都是被严格的限制,而不是随意的两个或几个关联词都可以互相搭配,汉语习得者在日常使用中经常会忽视这类问题,所以出现关联词搭配不当的情况。

*(1) 这个故事虽然听起来大家都会觉得非常伤心,是一个非常痛苦的故事,可是好戏还在后头。

*(2) 他那边也有隔离,也在医院。

*(3) 不仅仅是在英国,但是在大部分的国家,没有足够的保护的一些措施在进行中。

例(1)是个转折复句,“虽然……,但是……”是固定搭配,将“可是”改为“但是”。例(2)是个并列复句,“既……也……”是固定搭配,将第一个“也”改为“既”。例(3)是个递进复句,“不仅……,而且……”是固定搭配,将“但是”改成“而且”。

*(4) 所以这个是跟那个跨性别,还有无性别,还是觉得性别没有任何关系。

*(5) 因为他们自己觉得自己是比较好的学校,然后他们就一直不接受。

例(4)是个选择复句,“是……还是……”是固定搭配,将“还有”改为“还是”。例(5)是个因果复句,“因为……所以……”是固定搭配,所以在例(5)中将“然后”改为“所以”。

2) 关联词滥用

外国嘉宾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会在无需运用关联词地方强行插入某些关联词,这样不仅会导致句子变得复杂冗长,而且很容易导致句子变得没有逻辑。

*(6) 所以这个也不好,所以后来改成女性也在看报纸。

*(7) 我身体很好,因为自己很爱护自己,因为我不想生病。

*(8) 我养生,因为我不想生病,因为我一生病,我是感情很脆弱的一个人。

例(6)到例(8)都是表示因果关系,例(6)中,是功必扬想表达女性权力得到增强,因为在广告上女性一直在化妆的形象引起不好的社会反响,所以才导致后一句所展现的结果——女性也在看报纸,应该去掉前一句的“所以”。例(7)和例(8)是中是Oo解释自己为什么身体好,为什么爱护自己,后面一句话已经解释了原因,若后面再次重复会让句子变得啰嗦,所以应该去掉第一个“因为”。

3) 关联词误代

外国嘉宾在进行交流造句的时候,经常出现关联词误代的情况,即在运用此关联词的时候用了彼关联词,导致前后句的逻辑混乱、不通顺。其中,因果关系的偏误出现频率占比最高。

*(9) 想告诉这个全世界新疆是什么样子的,但是还是要说一句。

*(10) 15岁的时候就参加汉语桥比赛,那个时候我得了第二名,其实也是第一名,但是我只学了五个月的时间。

*(11) 我们曾经有过两个女首相,但是我觉得英国还是一个女性权利相对强的一个国家。

例(9)至例(11)都是因果复句,但是都用了转折关系,例(9)中,应该把“但是”改为“所以”。例(10)是功必扬讲述自己只学习5个月就可以拿到汉语桥的第一名,所以应是因果关系,把“但是”改为“因为”。例(11)是欧阳森阐述有关女权问题所说,是想说明英国虽然女权意识比较强,但是还是有不尊重女性的情况出现,所以这句话不应是转折,应把“但是”改为“而且”。

*(12) 我们有那种房顶的传统的做法,是用这个白桦树的树皮来做的,政府为了保留这种传统就会给补贴,就导致树皮的需求就挺高的,价格还不错,而且我们夏天就去会森林里面。

*(13) 萨沙不用说了,然后他天天被骂。

例(12)是顾思达讲述挪威的一个习俗,因为树皮价格不错,所以他才会去森林里采集,这句话应是因果关系,将“而且”改为“所以”。例(13)是唐小强想反驳萨沙,前后两句应该是因果关系,而非顺承关系,所以应该把“然后”改为“因为”。

*(14) 然后为什么只有女性化妆或者女性必须化妆,因为男性在看报纸。

*(15) 所以他很放心去看一些女性的医生,而且一些女性的医生很谦卑,而且很优秀,都是学霸。

例(14)是转折复句,女性是化妆的形象,而男性是看报纸的形象,形成对比,应是转折关系,所以把“因为”改为“但是”。例(15)是并列复句,谦卑和优秀都是用来夸赞女医生,是关系,所以把“而且”改为“并且”。

4) 关联词缺少

在现代汉语中,关联词的加入会使语句表达更连贯顺畅,语意更明确。但是外国嘉宾在发言中,有时候由于疏忽会缺少必要的关联词,因此会导致分句的关系模糊,语意不清。

*(16) 虽然我们美国人最近有很多的变化,就是为了越来越好,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17) 我也是个学霸,我一辈子只有A,一个B都没有,现在我第一份兼职是服务员。

例(16)和例(17)都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例(16)是小白表达对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完善的期待,前者表示对美国有一定程度的肯定,后者表示美国仍然还有进步的空间,“虽然……但是……”是固定搭配,所以应该在“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前加上“但是”。例(17)是欧阳森在阐述自己虽然学习不错,可是在从业兼职却是最普通的服务员。所以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在“现在我第一份兼职是服务员”前加上“但是”。

*(18) 如果你结婚之后,他不认真工作,不赚钱,女生有权力去起诉他要离婚的。

*(19) 如果你去过英国的话,你会发现其实很多基础设施非常的老。

例(18)至(19)都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都是“如果……就……”的固定搭配,例(18)改为“女生就有权力去起诉他要离婚的”。例(19)改为“你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基础设施非常的老”。

*(20) 如果你知道你的这个关系的目标是结婚,那一定要了解为什么我要结婚,为什么我选择。

*(21) 如果参加比赛的话,必须要穿那个兜裆布。

例(20)和(21)也都是假设关系的复句,改为“那就一定要了解为什么我要结婚”。例(21)改为“就必须要穿那个兜裆布”。

*(22)他面临的一个选择,我觉得可能会有一点难,他要抓住这个宝藏机会,还是他要选择他现在这个普通的生活呢。

*(23)这些女孩子就是一到家里,或者跟姐妹出去约会的话,然后她们一下子脱下那个黑袍那个头巾。

例(22)是选择复句,有“是……还是……”的固定搭配,应改为“他是要抓住这个宝藏机会,还是他要选择他现在这个普通的生活”。例(23)是条件关系的复句,有“一……就……”固定搭配,应在“她们”后面加“就”。

(二) 关联词偏误产生的原因及启示

1) 关联词偏误出现原因

参加《非正式会谈》的外国嘉宾的汉语水平较高,但是还是会出现一些偏误。通过外国嘉宾的关联词偏误例句进行分析,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外国嘉宾对前后语句间的关系不明确。

从例句可知,外国嘉宾对自己所述的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并不明晰,前后句的逻辑顺序也没有理清,所以经常出现选错的关联词现象。以本次搜集到的语料为例,外国嘉宾把因果关系的复句误用成转折关系,如例(10)“想告诉这个全世界新疆是什么样子的,但是还是要说一句”,很显然这应该是因果关系,而非转折关系,但学习者却强行使用表示转折的关联词,造成前后句的语意不通。 [2]

第二,外国嘉宾在成对出现的固定关联词把握欠佳,运用单一。

在现代汉语中,有部分关联词必须是成对出现,缺一不可。如“既……也……”,“一……就……”,“如果……就……”等需要同时出现,才能更好的发挥功能。外国嘉宾在运用成对的关联词时,经常出现忘掉其中一个,或者用某些不符合逻辑的关联词替换,从而出现错误。可见外国嘉宾对固定关联词把握仍不牢固。与此同时,表示不同关系的每类关联词语数量也很丰富,并非单一呈现,如因果关系的复句,以黄、廖版本为参考,可以分为说明和推论两类:说明中包括:因为(因、由于) A,所以(才、就、故、于是、因而、以致) B;之所以A,是因为(是由于) B;其次是推论,包括:既然A,那么(就、又、则、可见) B。从搜集到的语料可知,在外国嘉宾的实际口语运用中,更偏爱使用日常、简单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弱化使用其他关联词语的使用度,从而造成了单一的运用某类关联词,导致语言重复。

第三,外国嘉宾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母语对汉语学习者的汉语习得造成一定的干扰,学习者由于更熟悉自己本族语规则,在使用汉语关联词时往往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如在英语中“although”和“but”不可以连用,而在汉语中常常使用“虽然……但……”,这样就易造成关联词的缺少;或者如在英语中“so that”中出现了“so”,学习者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和中文的“所以”对应,就会造成关联词的滥用 [3] 。

第四,外国嘉宾的学习策略的过度迁移。

在学习汉语时,学习者经常会通过回避或者简化来减轻学习的负担,在遇到较为复杂或自己难以理解的关联词时,一些学习者就会通过回避而不去使用这部分关联词,这是造成关联词缺失的一个原因。除此之外,学习者在日常学习中不注重语句之间逻辑的合理性,对语义关系不够重视,因此容易导致学习效果偏差 [4] 。

3. 针对初中级课堂关联词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 对教师的建议

第一,教师在日常教学、练习要加强针对性并且要及时反馈。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要做到一丝不苟并且准确精准的传达每一个关联词的意思,让学生能够初始就把握正确的关联词的意思,避免曲解和误解。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各种练习,如填空题、改错题、判断题等,不断强化某些难以理解的关联词,举一反三,让学生及时理解关联词的意思和作用。同时,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并且对其及时进行反馈,若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应给予表演;若学生出现错误,应及时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并且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并且要求学生积极纠正 [5] 。

第二,结合具体情景,对比讲解。

教师对比讲解关联词,可以从两方面对比:一是母语和目的语关联词的对比讲解,比如“虽然……但是……”,在英语中“although”和“but”并不能同时出现。二是容易混淆的关联词的对比讲解,如“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虽然仅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却大不相同。并列关系强调的是“而是”后面的内容,选择关系中“不是”和“而是”后面强调的内容是一样的,是未定选择。还有充分条件“只要……就……”和必要条件“只有……才……”,充分条件指的是由“只要”的事件引起“就”后面的事件,但是“只要”后面的事件并不是唯一;而必要条件指的是“只有”后面的事件发生,“才”后面的事件才会发生,并且“只有”后面是唯一的条件。教师通过两种相似的关联词进行对比讲解,可以让学习者造句或者填空,加深学习者的印象 [6] 。

与此同时,在对比讲解时,出示例句,对比两句的不同之处,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反馈,可以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大家一起分析讲解。

第三,教师要让学习者掌握关联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讲解关联词的初期,教师就要明确的讲解每个关联词如何运用。尽量摒弃语法翻译法,母语和目的语的词语之间很难做到一一对应,所以教师要按照实际情况教学,在语境中让学生明确关联词的具体用法。最后,让学生特别注意成对搭配出现的关联词,增强记忆。

(二) 对学习者的建议

第一,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回避策略是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采取的学习策略之一,有些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遇到难点时,经常采取回避和简化策略,对学习关联词敬而远之。因此,学习者要调整学习策略,在学习转折类关联词语的过程中尽量不去使用回避策略,努力克服语言表达的心理障碍。在日常交际中,要敢于运用,不能因怕出现问题就采用回避态度,出现错误要及时反思,找到错因并加以改正,在纠错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学习者对转折类关联词语的认识不断加深,偏误也越来越少 [7] 。

第二,转变心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汉语学习者习得转折类关联词语的关键因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该抱着“汉语关联词语无用说”的态度学习,应该以认真的态度学习。课上应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课下应自觉地复习巩固所用汉语关联词语。

4. 结语

综上,关联词语作为虚词之一,是汉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联词语是文段篇章的重要衔接手段,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非正式会谈》第6.5季为语料来源,分析其关联词偏误产生的原因:包括外国嘉宾对前后语句间的关系不明确;成对出现的固定关联词把握欠佳,运用单一;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学习策略的过度迁移。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日常教学、练习要加强针对性并且要及时反馈;结合具体情景,对比讲解;教师要让学习者掌握关联词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培养汉语学习者乐观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学习者则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 廖旭东. 现代汉语[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 苏畅. 《非正式会谈》(第6.5季)中汉语学习者词汇偏误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秦皇岛: 燕山大学, 2023.
[3] 曹原. 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口语非流利产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民族大学, 2023.
[4] 宋立倩. 初级水平留学生汉语学习焦虑与HSK成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5] 聂俊丞. 《非正式会谈》在对外汉语中级口语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3.
[6] 许理世竑. 谈话类节目中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话语标记使用情况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23.
[7] 幸子夜. 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在辩论中的话语标记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交通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