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mily Labor Education
DOI: 10.12677/ae.2024.144627, PDF, HTML, XML, 下载: 77  浏览: 136 
作者: 杨封瑶: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梅雪娇: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州
关键词: 劳动教育家庭家庭劳动教育家庭教育Labor Education Family Family Labor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摘要: 家庭劳动教育对于儿童人生观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劳动教育中发挥其责任体、实践体、育人体的主体作用。我国劳动教育课程发展和劳动教育在家庭中融入,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从说教到实践的演变历程。然而,当下部分家庭中存在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足、家长对儿童期望过高、劳动教育内容不全面等困境。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重视劳动教育,正确进行家庭劳动,建立评价机制、促进家校社合力联动,发挥各方所能。
Abstract: Family labor educati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children’s outlook on life and the formation of good habits. The family i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children’s lives, and it plays its main role as a body of responsibility, practice, and education in labor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family has undergone an evolution from singularity to plurality, from preaching to practice. However, at present, some families have difficulties such as insufficient parents’ awareness of labor education, parents’ high expectations for children, and incomplete content of labor education.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labor education, correctly carry out family work, establish an evaluation mechanism, promote the joint efforts of families,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bilities of all parties.
文章引用:杨封瑶, 梅雪娇. 家庭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4): 1062-106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4627

1. 引言

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阶段中必不可少的教育之一;劳动教育则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并强调劳动教育中蕴含的育人作用 [1] 。新时代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于学校和社会,家庭是一个相对隐私性更高、父母对儿童的了解更深的地方。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将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必将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家庭劳动教育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起着直接、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家庭劳动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责任、实践、育人等主体作用,并进一步促成教育目标的达成。

2. 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2.1. 责任体

责任,即分内应做的事情。在《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家庭教育责任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法律义务的家庭教育责任(见该法第二章);二是作为法律责任的家庭教育责任(见该法第五章),这两种责任的内容是不同的。借鉴某学者研究教育法律责任的观点,可以认为前者是通过规范家庭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以建立家庭教育法律秩序,后者则是通过惩罚、补偿或强制的方式使违法主体承担不利后果,以此消除违法行为对家庭教育法律秩序造成的侵害 [2] 。

不同于一般的教育责任,家庭教育责任的刚性很弱。这是因为家庭教育责任的核心在于日常养育,即道德教养教育、生活基本技能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以及温馨家庭氛围的营造等等 [3] 。“强大的父母不是蛮横的父母,也不是鸡娃的父母,而是理性的父母。”广大父母在国家和全社会的支持下,自觉地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努力按照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要求去做,不断学习成长 [4] 。因此,家长需明确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其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要建立责任意识,并培养自身的教育素养,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能力三个要素。家长要勇担责任,在孩子的劳动教育方面狠下功夫,而不是坐视不管。

2.2. 实践体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劳动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劳动能力培养始于家庭 [5] 。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家庭共同肩负起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责任。学校通过教授劳动相关的知识和组织实践活动,如区域清理和教室彻底打扫等,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劳动的价值。而在家庭中,父母应利用家庭资源和履行其角色的职责,教会孩子们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比如洗衣服和烹饪,这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教育内容,也根据家庭的特点对孩子进行了个性化培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和实践劳动,达到加强练习和培养技能的目的。家庭是孩子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与纽带,能提供孩子实践劳动的基本场所,同时劳动技能的训练能帮助孩子在实践中提升能力,让孩子热爱劳动,体悟劳动带来的快乐 [6] 。

2.3. 育人体

教育影响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影响社会的进步,育人是劳动教育共同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培育孩子的劳动精神,传承勤劳勇毅的优秀传统劳动文化,树立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正确观念,以身作则、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学会尊重劳动行为和成果,从而崇尚劳动、热爱劳动,以锤炼其勤劳向上的品格。在家庭教育中也应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以激发其热爱生活的态度。家长可以根据孩子身心发展水平合理安排参与社会劳动,培育其独立自主和责任担当的意识。因此,家长要教育并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解决个人生活问题,在这个劳动“主战场”中引导、鼓励孩子学会劳动技能和技巧,为独立生活和参与社会生产劳动奠定必要基础,要求孩子参与必要家务活动,增强对劳动的尊重和敬畏。每个家庭形成各具特色、富有深刻内涵和趣味的家庭劳动氛围,形成劳动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联动发展的整体教育局面 [5] 。这些都是家庭所需要发挥的育人作用。

3. 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融入特征演变

纵览我国劳动教育课程发展和劳动教育在家庭中融入的历程,劳动教育展现出趋于完备的态势,家庭中的劳动教育既紧随着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步伐而调整,同时又不断呈现出自身内在独有的特征。

3.1. 单一到多元

在家庭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演变之一是从单一到多元。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劳动教育在现代社会逐渐成为重要的德育内容之一,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我国家庭的劳动教育趋势逐步深化,教育目标也从工具性地单向度设定逐步向多向度育人发展。劳动观念作为一个人基本价值观之一,对于培养儿童正确人生观有着重要意义。在我国的近代家庭中,儿童们从十几岁就开始参与劳动,有些家庭的儿童甚至只有七岁左右。在这个时期,中国家庭并没有对儿童进行劳动观念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时家庭里的父母都希望儿童能够通过劳动来获取生活所需。在此阶段,儿童深知若他们不进行劳动,家庭将会失去一部分经济收入。对于孩童而言,此时他们更最需要接受的是父母对其进行劳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以培养出一个具有一定能力的劳动力群体。因此,当时的家庭劳动教育更多地强调实际应用,更多地关注的是农田是否进行了耕作,以及家中的纱布是否已经织好。当时的劳动教育主要通过父母或祖辈传授一些简单的农业生产技能,或者是通过学校学习一些知识来完成。这样的劳动教育方式相当单调。直到二十世纪初,劳动教育才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得到发展和推广,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教育方式。新时代以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家庭对于劳动者的需求变少,转而培养儿童的劳动精神品格,开始具备涵养美感的特征。现在的养育家庭中,劳动教育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家长们并不期望儿童持有“不劳而获”的观念,他们更倾向于培养儿童的自主能力,并希望教育方式更为多样化。小到家务杂事,大到社区服务,每一项都是不同的劳动体验,可以深刻彰显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征,这也是养育家庭中的劳动教育不断走向科学性与全面性的过程。

3.2. 说教到实践

在家庭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演变之二是从说教到实践。以往的劳动教育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阶段。大多父母通过口述的方式告诉儿童劳动的重要性,但很少主动示范或与儿童一起进行实际劳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劳动教育逐渐从说教转向实践。在这一阶段,父母逐渐意识到劳动对于儿童的重要性,劳动不只是为了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和自理能力。此外,父母以身作则主动参与劳动的共同合作中。父母不仅在家庭中扮演一个积极参与劳动的角色,还鼓励儿童一同参与家庭中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在劳作中向儿童传授劳动技能和知识。此外,父母将劳动教育与儿童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劳动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鼓励儿童主动承担起一些家庭责任,并在其劳动实践过程中,主动沟通交流,并引导其学会思考和解决实践中遇见的各种问题。这种由说教到实践的特征演变让儿童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起他们的劳动意识和习惯,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当前家庭劳动教育中存在问题

4.1. 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足

当前我国家庭中针对劳动教育认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两种问题。一是知行不一。父母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其实际做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家庭中父母能够清晰认识劳动的重要性与开展劳动活动的必要性,对劳动有较为正确的认识。但在部分家庭中,父母缺乏耐心,未能有效引导儿童开展相应的劳动活动。在教育过程中,“不满”儿童操作笨拙,“嫌弃”儿童进度过满等现象的产生,使得父母逐渐放弃让儿童参与到家庭劳动中。种种客观原因促使父母在劳动教育中产生认知偏差、行为脱节,家庭劳动教育的实效性缓慢。二是重智轻劳。当代社会内卷压力不断加强,父母对于儿童的期望从健康成长逐渐变成成绩首要。劳动教育认识不足的另一个现实原因就是父母对儿童智育的重视,远远大于其他四育。对于劳动教育的内涵,家长也是片面认为简单的“扫地、倒垃圾”就是完成了一项劳动,让儿童做好这类项目,便是开展了一次劳动教育。此外,部分家长将劳动看作成一种脑力劳作后的休息活动。儿童在学习后被家长安排劳动活动,家长美其名曰将其成为“劳逸结合”。这种畸形且片面的观念下,儿童会产生逆反心理,受教育者很难真正理念劳动教育的含义。

4.2. 家长对儿童的教育期望过高

家长对儿童都会抱有各种各样的期待,这种期待将会直接关系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绝大部分家庭中,家长总是按照自己的期望要求儿童,往往忽视儿童的想法,这对于引导其子女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偏差。教育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家长作为家庭的主导、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其行为举止起着示范作用,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儿童,儿童则会通过家长的一言一行感知家长对自己的期待与渴望。此外,“知识改变命运”的生存理念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家长的价值观,家长认为只要努力提高文化知识,考上名牌大学,读研读博继续深造,获得一份心仪的工作才是重要的,劳动是无关紧要的存在。因此,成绩成为了儿童是否“孝顺”家长、是否“有价值”的标准,上名牌大学、有理想职业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一要义。在这样片面的“成才观”影响下,家庭劳动教育不得不为文化课的学习让位。而在这样的期望下,儿童的生活被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充斥”着,高压的环境下,儿童根本没有充实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参与劳动;家长认为儿童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就能免除后顾之忧。

4.3. 劳动教育内容不全面

部分家庭开展劳动教育,但对于劳动教育的内容不全面。一是劳动教育的类型过于简单。据调查显示,儿童参与的劳动大多为生活性劳动。例如打扫卫生等,对于步骤复杂的生活起居类的劳动较少。在生产性劳动方面,儿童参与较多的是喂养小动植物,对于动手制作类的手工劳动接触较少。在服务性劳动方面,更多的则是帮忙取个快递,针对社区志愿服务几乎没有。另外,部分长辈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不需要过早的参与家庭劳动中,使得家庭劳动的类型过于简单。二是劳动类型的比例失调。当前劳动活动较多的是生活性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相对较低。新时代以来,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世界潮流,潮流背后就要求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父辈给儿童呈现的劳动世界若没有跟进时代变化,注定会窄化儿童的劳动视野,阻碍儿童对劳动世界的认识,不利于儿童与现代劳动建立良好的链接。

5. 家庭劳动教育的建构对策

5.1. 改变心理状态,重视劳动教育

当代青年需要改变对家庭中劳动教育的心理状态,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一是完成家庭教育角色的转变。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家庭教育中。二是积极引导并设立奖励机制。家长应积极引导青年参与劳动活动,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以增强其对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三是完成劳动教育与学业的结合。家长可以将劳动与学生的学业相结合,通过家庭作业、课外实践等方式,培养儿童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四是参与社会活动。家长可以引导孩童参与社区劳动实践中,让他们与不同年龄和职业的人交流,提高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激励,以及劳动与学业的结合,帮助他人重新认识劳动教育,并提高其劳动意识与能力。此外,社会的支持和参与也是改变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通过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劳动的价值,从而培养出真正重视劳动教育的心态。

5.2. 更新教育理念,正确引导家庭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每一瞬间,你看到儿童,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儿童,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更新教育理念是改变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认识和引导方式的关键。首先,家长的意识转变。家长应当重新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其次,创造劳动机会。家长可以提供给儿童一些劳动机会,如种植花草、养小动物等,让儿童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价值。最后,做好劳动教育的引导和解释。家长在儿童进行劳动活动时,要及时引导和解释其意义和作用,培养儿童的劳动意识和价值观。只有更新教育理念,才能使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儿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3. 建立评价机制,促进家校社合力联动

在家庭教育中建构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是关键的一步。首先,家庭应该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列为家庭教育的一项核心内容。家长应鼓励儿童参与家务劳动,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其次,学校应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学生在学校期间应该有一定的劳动教育时间,可以是课堂上实践活动,也可以是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系统的评价机制,学校可以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指导。此外,社会的参与也是推动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社区和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活动,如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等,并与家庭和学校相互协作,共同培养儿童的劳动素养。因而,建立评价机制是促进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家庭、学校和社区应该合力联动,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和评价。

6. 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因此,劳动教育也被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开展好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而家庭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学习场所之一,其作用也愈发重要。家庭劳动教育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清楚认识到现存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促进家庭劳动教育的发展。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能力和品质,使其成为有能力、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胡睿. 在家庭教育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1): 107.
[2] 程雁雷. 论教育法律责任的基本范畴[J]. 东方法学, 2021(1): 179-188.
[3] 刘姗, 叶强. 父母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的法律困境与合作治理[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3, 22(4): 15-22.
[4] 王春霞. 让家庭教育成为独具魅力的生活教育[N]. 中国妇女报, 2022-05-09(004).
[5] 马军, 阳剑兰. 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高校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及协同策略[J]. 大学, 2022(25): 10-14.
[6] 谢媔媔. 家长应加强家庭教育作用推进家校合作[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1):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