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本位视角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优化实践路径探索
Exploring the Optimization and Practice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Majors from a Student-Centered Perspective
DOI: 10.12677/ae.2024.144586, PDF, HTML, XML, 下载: 37  浏览: 6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 鑫, 田 贺, 肖 旋, 王星卓, 杨乐怡: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学生本位课程思政ARCS动机模型英语专业课程Student-Centere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CS Model English Major Courses
摘要: 基于新时代对英语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和国家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本文以ARCS动机模型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某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观察访谈、课堂实验等方式,研究英语专业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程度和影响因素,并且以此为基础对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优化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提出可行的优化路径:精选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兴趣;积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满足感;深入了解学生学习需求,设计适合学生的课程思政。
Abstract: Based on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English Majors in the new era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untry’s proposal to “vigorously promot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with the goal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RCS model, with student as the main body and English major students from a certain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survey questionnaires, observation interviews, classroom experiments, and other methods, the acceptance level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glish major students towa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studied. Based on this,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is conducted on the optimization methods of English major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 and feasible optimization paths are proposed: selecting teaching content to attract student interest; actively transforming classroom teaching modes to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participation and satisfaction; deeply understand the learning needs of students and desig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at are suitable for them.
文章引用:刘鑫, 田贺, 肖旋, 王星卓, 杨乐怡. 学生本位视角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优化实践路径探索[J]. 教育进展, 2024, 14(4): 776-78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4586

1. 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教育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为了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各部门都开始重视思政教育的实施 [1] 。

随着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进行,许多问题随之出现。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态度却不尽如人意。以济南大学基于学生视角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的调查为例,大部分学生(比重约55%)对于高校英语教学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只有一般了解,甚至有占比33%的学生从未听说过,只有11%的学生非常熟悉这个概念。这表明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还不太成熟,对学生的渗透程度还未达到预期效果 [2] 。

目前有关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大部分都以授课教师为主体,更着重于“老师应该怎样教”,而鲜少有学生本位的、着重于“学生愿意怎样学”的有关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并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要求,这一要求指明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必须坚持“学生本位”的原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怎样突显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位置,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机出发,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调整教学方式和方针非常重要。本文以ARCS动机模型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某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观察访谈、课堂实验等方式,研究英语专业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程度和影响因素,并且以此为基础对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优化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

2. 学生对课程思政接受度的调研和分析

2.1. 调查方式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对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感受与看法现状的调查。在前期调研工作中,本研究依据ARCS模型自编问卷,对于本专业大学生发放关于“新时代背景下思政引入课堂”的相关问卷。问卷从学生对课程思政概念的认知、对现行课程思政模式的感受和学生对课程思政学习的期待等几方面提出问题并设置开放性建议类问题,了解学生们对以往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了解程度和接受范围。

我们进行两次问卷调查,即实验前与试验后。实验前调研利用问卷星小程序和纸质问卷面向某大学英语专业大二全体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答卷101份。试验后调研利用直至问卷当场发放,收回有效答卷52份。

与此同时,本研究还随机抽取了以上样本中的16位学生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采访调查,通过对采访记录的系统分析,与问卷调查结果数据相结合分析得出结论,对本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得出初步了解。

本研究在问卷调查和采访调查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本位的理念,聚焦与被调查的学生的学习感受,目的是尽可能总结出学生最想要的和学生觉得有意义的课程思政要素。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应用(什么)数据分析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初步结论。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得出,英语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规模比较广泛,并且开展的成果显著,学生的满意度不低。但还是存在一些学生接受度没那么高,学生对课程思政也有着新的期待。学生喜爱课程思政的点主要在于:课堂气氛活跃、令人感兴趣的思政话题、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形式、自由开放思想碰撞的课堂讨论环境、切实提升专业素养;与互联网相结合、学习跨文化内容等等;而学生无法接受课程思政的某些特点:材料内容枯燥乏味、老师“一言堂”、大段高难度文字和生词、课堂气氛压抑、课程思政花费时间过长、形式流于表面等。

而采访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的了解即是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所接触课堂思政的途径大多为阅读课堂或是思想政治课,大多都是老师单方面讲授。这也是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的主要模式。而在学生接受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过程中的理解感悟方面,同学们的回答显示对此无感触的同学占比为54%,因此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关注程度远低于专业知识。学生在采访中提出希望在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学习中提高语言能力、积累人文知识以及培养将思政与英语结合的能力等。在关于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上,学生提到他们对历史、文化和社会问题的文章感兴趣,因为这些内容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各种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与此同时,学生在课程思政内容的学习中也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挑战。例如,有时候会因为英文材料的词汇过于专业化和文化差异等原因,难以理解文章中的某些概念和观点。此外,学生也反映有时会因为缺乏相关背景知识,难以深入理解一些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等。

实验过后我们再次组织了问卷调查和采访调查。本次调查样本为参与本次课程思政实操的52人。根据实验前后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了解程度对比,学生对课程思政了解程度有了一定提升,其中一般了解程度从29.7%提升到了60%,不太了解程度从20.79%下降到了10%;从实验前后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态度来看,学生中比较感兴趣的人数有大幅度提升,从32.67%上涨到了62%,而相对应的一般感兴趣和完全不感兴趣分别从18.81%和1.98%下降到了4%和0%,证明了ARCS动机模型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较为正确,引起了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课程思政学习的兴趣。

结合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学习关注点和学习过程中的最大困难两项数据来看:本次教学实验的课堂氛围较好,其中课后问卷中有62%的学生选择此项,而在学习困难中由17.82%下降到12%也印证了这一点。此外,单从学习困难一项来看,学生对课堂内容、形式、氛围的选择均下降,而词汇陌生明显上升可以得出:学生更多地将问题放在了词汇,从侧面反映出本次教学实验的开展设计较为完善,也为我们后续实验提供了改进建议。根据学生对本次课堂思政实验的评价,如“树立主人翁意识”、“思政不只国家大事,还有国际”“思政具有启发性”等言论可以得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思政创新对启发学生思想,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和世界格局等有一定的效果,具有实验可行性和一定必要性。

3.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3.1. ARCS动机模型

ARCS动机模型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约翰·M·凯勒(John M. Keller)教授通过分析动机生成机制提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四种因素,创立形成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型。此模型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注意力环节、学习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关联度环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环节以及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的满意度环节,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并能够维持学习的动力,强调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善教学设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

根据ARCS动机模型,分别从attention (注意)、relevance (切身性)、confidence (自信心)和satisfaction (满足感)四方面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注意动机模型(Attention)是指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来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包括知觉唤醒、激发探究、变化等。关联动机模型(Relevance)是指教学要与学生的知识背景、个人需求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因为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事物,更容易引发关注。包括熟悉化、目标定向、动机匹配。信心动机模型(Confidence)即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维持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包括期望成功、挑战情境、归因方式等。满意动机模型(Satisfaction)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满足。包括自然的结果、积极的结果、公平等。

3.2.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践

根据ARCS动机模型和前期调研结果,本研究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化:第一,课前引入环节设置悬念,吸引学生兴趣,再给学生提供满足好奇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第二,在进行充分的引入后,引出课程思政所要学习的内容,如我们常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哪几方面的共同?将时事热点引入课堂,对事件背后的本质进行分析,如国际形势、相关政策等,有效地将思政与生活联系起来;第三,课下开展活动并在课上进行总结讲解,使学生能发觉生活中的思政,减少课程思政与学生的距离感,带动并提高学生学习思政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课堂互动需要采取一些竞争机制,例如小组合作和积分制度,并且进行实时排名,排名的变动更能直观反映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活动方面,任务和问题的设计将由浅入深,安排学生成果展示及课堂辩论环节,鼓励学生通过自身参与和他人的肯定提高对思政学习积极性和信心。进行国际形势,文化知识,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普及,对于学生学业和未来发展给出相关建议,使学生真正领略学习课堂思政的意义,在课程思政中获得满意的收获。

在课程思政的实操中,我们选取了《理解当代中国》第九单元“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Towards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作为授课内容。该篇出自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的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此次授课进行时间约为40分钟。单元教学设计遵循文秋芳教授的“产出导向法”,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理解以及其蕴含的哲思。

本单元先从世界目前和平与发展的局面入手,引导学生逐步进行篇章解读,文本赏析,词汇应用等方面的深入学习,最终达到预期的思政育人目标。课前要求学生进行课文预习工作,在课中阶段先以“巴以冲突”作为导入,紧跟时事。同时课件配有战地照片及视频,以便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但教学者只提供资料,不对此发表任何意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且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学者再予以评价。

接着先以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为例,引导学生从语句表达、运用技巧、时代背景等方面赏析本单元的两篇演讲稿为什么会获得成功。为学生分析教材内容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分析角度,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在对《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稿进行分析之后,自然过渡到对教材课文的分析。最后授课者对本节实践课进行总结,再次强调中国秉持着为人类谋进步、怀揣着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情怀。我们的祖国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以新的文明形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根据拟定的教案,邀请英语专业的学生共同进行了一次课堂教学实操,由研究组成员担任教师的角色,同时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合作走进课堂,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以学生本位为主的创新理念。我们致力于打造宽松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分享经验、提出问题。通过互动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思维活动。在实践课程推进过程中将课堂实际活动与思政素材科学合理结合,同时思政素材形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视频等,能够从多个方位、立体、生动地将知识、能力及素质教学有机融为一体,为学生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元知识学习环境。

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学生们对于我们导入部分提供的“巴以冲突”国际事件很感兴趣,都积极主动地观看视频并发表自己对以色列和美国的态度的见解。在进行《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稿的片段分析时,我们引导学生从修辞和时代背景多个方面来分析作者的语言特点,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准许学生先用中文来进行文本分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学们对于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还不习惯,即使有一些见解也羞于表达。对于这点我们采用了ARCS动机模型,分别从attention (注意)、relevance (切身性)、confidence (自信心)和satisfaction (满足感)四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课堂思政。先设置悬念,吸引学生兴趣,再给学生提供满足好奇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然后再讲出所要学习的内容,在课堂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参与感。总之,整节思政课程共40分钟,由于学生配合度较高,最终准备的课程思政内容讲授全部得以呈现。

4. 结语

通过以上调查和实验步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在学生本位视角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的可行的优化路径:第一,精选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兴趣。教学实践中所采用的材料不仅要题材新颖,还要贴合时代和学生的实际。本研究所进行的课程思政实践中,我们就采用了当下的热门话题——巴以冲突,同时带领学生去了解加沙人民的苦难引起共情,意识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引入到本单元的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很充分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第二,积极转变课堂模式,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课程思政所涉及的内容大多专业性较强,对于非相关专业领域的英语专业学生难度较大,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只依靠教学者讲授,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因此教学者应当转变教学模式,把课堂的话语权向学生倾斜,引导学生的学习模式从被动接受转变到主动了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课堂不可或缺的一环。第三,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设计适合学生的课程思政。教学者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对英语专业课程的需求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而这也是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区别所在。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应当依旧以英语专业技能素养的培养为主,同时着重思想上潜移默化的影响。

基金项目

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生校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资助课题名称:学生本位视角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优化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10225452。

参考文献

[1] 万春雷.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我国高校的借鉴意义[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8(12): 173.
[2] 刘臻. 基于学生视角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调查——以济南大学为例[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22(4): 39-42.
[3] 张蓉瑞, 张宝文. ARCS动机模型下右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析[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8(1): 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