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角下的中国影院动画设计研究
Research on Chinese Cinema Animation Desig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
DOI: 10.12677/design.2024.92255, PDF, HTML, XML, 下载: 75  浏览: 13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秦皓月, 殷 俊: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关键词: 符号学中国动画动画设计Semiotics Chinese Animation Animation Design
摘要: 本文以符号学视角探讨中国动画设计,旨在深入了解中国动画作为文化符号的表达方式及其在国际传播中的角色。首先,通过对当代中国动画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其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其次,基于符号学理论,探讨中国动画中所运用的符号元素及其象征意义,包括主题、角色和叙事方面的符号构建。最后,提出符号学视角下,中国动画创作的方法与原则,包括彰显中国文化内涵、提升辨识度、讲述中国故事,给出中国动画设计的理论建议,以此思考中国动画发展与设计的探索路径。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Chinese animation design from a semiotic perspective, aiming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xpression of Chinese animation as a cultural symbol and its role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Firstly, it analys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nimation to reveal it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Secondly, based on semiotic theory, the symbolic elements used in Chinese animation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s are explored, including the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themes, characters and narratives. Finally, it proposes the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Chinese animation cre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 including highlighting Chinese cultural connotations, enhancing recognition, and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and gives theoretical suggestions on Chinese animation design, so as to think about the exploratory path of Chinese animation development and design.
文章引用:秦皓月, 殷俊. 符号学视角下的中国影院动画设计研究[J]. 设计, 2024, 9(2): 625-631.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2255

1. 引言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不仅呈现出视觉和故事情节,更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符号学为电影研究提供了一种深刻解读的途径。在电影中,语言、文字、画面、场景、人物及其服饰等元素被视为符号,这些符号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图像或情节,更是文化的折射和艺术家意图的体现。电影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传达和重新诠释。特别是在动画电影中,符号化设计成为突显整体风格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中国影院动画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创作特征,通过引入符号学的解读,可以深入探究这些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从角色的造型设计与性格特征,到动画叙事结构的改编,每一个环节都用符号传递着文化、历史和创作者的独特观点。符号学提供了解读电影风格化内容的多重途径,通过对符号的深入剖析,能够揭示电影中隐藏的文化内涵,理解创作者所追求的艺术表达方式。因此从符号学解读中国影院动画,不仅能够拓展观众对动画电影的理解,也为中国影院动画的设计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考路径。

2. 中国动画与符号学解读

在20世纪初,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在瑞士,皮尔士(Charles Saunders Peirce)在美国,分别创立了现代符号学,两位学者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派别。索绪尔认为,符号由两部分组成,即能指和所指。因此他的符号学又称二元符号学。在二元符号学中存在两条原则:“其一,符号的本质是任意的,即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不是天然的,两者没有内在联系;其二,声音的表意是历时性的,发音和倾听都是一个时间的过程。” [1] 皮尔士倡导逻辑符号学,在其著作中提出了符号的概念。他认为,“一个符号只有被解释为符号才是符号”。此外,皮尔士还提出了符号的三元关系理论,将符号解释为再现体、对象、解释项的三元动态关系,再现体是“对某人来说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种能力代表某一事物的东西” [2] ;对象就是符号形体所代表的那个“某一事物”;解释项即符号使用者对符号形体所传达的关于符号对象的讯息,亦即意义。在皮尔斯看来,正是这种三元关系决定了符号过程的本质。

中国的动画电影在运用视觉符号和语言符号方面拥有更大的自由度,这也使得其诠释具有更广泛的开放性。动画电影的受众群体涵盖了认知水平各异的人群,包括社会经验不丰富的未成年人,因此,动画作品中大量抽象的“所指”必须依赖具象的“能指”,如画面符号、情节走向等来进行更加直观地表达。优秀的动画电影常常巧妙运用符号代码,在叙事中融入深刻的意蕴。例如,《小蝌蚪找妈妈》(1961)中,小蝌蚪一路寻找自己的妈妈,认识各种动物,最终成长为青蛙。这一过程既向儿童观众传达科学知识,同时也隐喻着,人们在追求目标时愿意经历艰辛,最终锻炼出坚韧品质的理念。通过符号学解释,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中国动画电影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理解其在文化、社会以及个体成长等方面的意义。

3. 中国影院动画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大量美日影院动画的涌入,西方动画连续播出系列影片,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这一情况导致中国影院动画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然而,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成功打破了这一低迷局面。接着,2016年上映的《大鱼海棠》也让国内外观众惊艳不已。无论是其美轮美奂的中国画风,还是蕴含中国古典哲理的剧情台词,都让人感受到了浓郁的国韵美感。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票房大卖,达到了50.13亿元,让全国观众真正领略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魅力,也重新树立了观众对国产动画电影的信心。从2020年开始,《白蛇:缘起》(如图1所示)《姜子牙》《雄狮少年》等中国动画电影陆续上映,不仅票房口碑双丰收,而且画面质量逐步提升。观众对中国动画电影的期待也与日俱增。这些影片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成功,也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掀起了新的浪潮。随着中国动画电影的崛起,人们对于本土文化和创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这为中国动画电影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Figure 1. Poster of the animated film “White Snake”

图1. 动画电影《白蛇:缘起》海报

4. 当代中国影院动画艺术创作特征

4.1. “中国风”主题的表达

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在主题上展现出明显的符号化表达,通过对传统题材的持续深耕,逐渐塑造了一系列富有“中国风”特色的动画作品,其中备受瞩目的便是中国神话系列。《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经典民间小说《西游记》为基础进行改编,对其中的原型角色进行演绎性再创作,为孙悟空这一经典角色注入了新时代的认知。类似地,《山海经》《淮南子》《封神演义》等古代经典在电影中经过改编或演绎再创作,塑造了如哪吒、姜子牙、杨戬等角色形象,并围绕这些角色逐渐构建起“众神宇宙”的理念。这一趋势不仅为中国影院动画创作提供了坚实的支点,同时在受众的高度关注下,强化了古代经典与动画制作风尚的热度。目前的研究显示,中国影院动画的主题主要源自对古代经典的改编,即以古代经典故事为背景,通过演绎性再创作展示原型人物的前世今生,围绕受众喜爱的经典角色,结合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呈现关于道、英雄、亲情、爱、成长等主题的深刻思辨与诠释 [3] 。典型的例子包括《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院动画作品。这一趋势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动画电影在主题上的符号化表达,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观众呈现出丰富多彩、富有深度的文化内涵。

4.2. 动画角色符号化的创新

近些年来,中国影院动画在角色塑造方面,取材于经典文化,塑造了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符号的动画角色,例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年)中的大圣、《大鱼海棠》(2016年)中的鲲、《阿唐奇遇》(2017年)中的茶宠、《风语咒》(2018年)中的饕餮、《白蛇:缘起》(2019年)中的小白与许宣、《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年)的哪吒等等不胜枚举。这些角色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符号特征,画面风格倾向于使用传统水墨元素,以柔美的线条、淡雅的配色塑造富有中国韵味的角色形象。同时动画角色的设计,也结合了时代发展的特点,融合了现代风格与时代思考,将经典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例如动画电影《白蛇:缘起》中主角小白的形象(如图2所示)通过结合时代审美特点,展现出鹅蛋脸、清秀的五官以及清澈的眼神,这些细节刻画出了人物的立体感。衣袂随风飘扬,星眸追往长风,塑造出了清新脱俗的人物形象,令人心生爱怜 [4] 。同时,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如图3所示)也展现了创新的符号化表达。哪吒的形象设计突出了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他鲜明的发型、独特的面部特征以及身上的标志性莲花装饰,都传达着他作为古代神话角色的本质,同时又赋予了他玩世不恭、略带邪气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中国动画电影角色符号化的创新之处。

Figure 2. Xiao Bai, the protagonist of “White Snake”

图2. 《白蛇:缘起》主角小白

Figure 3. Ne Zha, the protagonist of “Ne Zha”

图3. 《哪吒之魔童降世》主角哪吒

与此同时,当代中国影院动画中的角色性格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这一变化反映了动画创作者在新时代对于角色符号化的新探索。传统动画中的角色往往呈现出扁平、单一的性格,通常是单一的积极向上、正义、完美的形象。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众审美的多元化,当代中国动画角色的性格展现出更为丰富和多变的特点。《白蛇:缘起》中的小白展现了传统的温柔善良、勇敢坚强的特质,同时,小青、青坊主两位女性角色则展现出了美艳、张扬、叛逆的形象。这些角色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特质,又在现代背景下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体现出了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多样性和活力。动画创作者通过对角色的性格特征进行符号化处理,不仅塑造了更加真实、有血有肉的角色形象,还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与时代精神。这种符号化设计不仅令角色更加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性,同时也更好地适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背景,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意。

4.3. 叙事的改编与重构

在符号学的视角下,中国动画的叙事改编与重构,可以被视为一种符号转换和再解释的过程,涉及到文化符号、象征和意义的重构和再定义。近年来,中国影院动画作品选择的叙事素材,多数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神话、民间故事等,这些故事本身就是文化符号,代表着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和观念。通过改编和重构这些叙事素材,动画作品实际上是在重新诠释和再塑造这些文化符号的含义和意义。例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白蛇:缘起》选择了经典文学作品作为基础,但在叙事过程中,对原有的故事情节和角色性格进行了重新演绎和塑造,从而赋予了这些作品新的符号含义和象征意义。同时,动画作品的叙事改编和重构,也涉及到对符号的转换和再解释。在改编过程中,原有的文化符号可能会被赋予新的意义或者被重新解释,以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背景。例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孙悟空的解封和成长被赋予了更多个体成长和自我发现的意义,与传统的命运安排和设定有所区别,体现了当代价值观念中的独立和自强。同样,《白蛇:缘起》对白蛇传中的爱情观进行了现代性的阐释,使得白蛇与许仙的爱情更加平等和自由,摆脱了传统的伦理观念束缚,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于爱情关系的新认知和理解。由此可见,近年来中国影院动画的叙事改编与重构,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再解释和再定义过程,通过对传统叙事素材的重新演绎和塑造,赋予了这些作品新的符号含义和象征意义,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5. 符号学视角下的中国影院动画设计原则

5.1. 动画主题彰显中国文化内涵

动画的主题是对中国精神和民族性格最为集中的表达与诠释,符号学强调符号的象征意义,使得动画主题不仅仅是一个表面故事,更是对中国文化内涵的深层次反映。主题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最终回归于中国千百年来沉淀的中国精神与民族性格。以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在符号学的视角下,哪吒艰难反抗命运的斗争之旅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情节,更是对中国“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的善恶观的符号化表达。这种符号化的手法使得动画主题更加深刻地传递了中国精神,即在善恶之间找到平衡,勇敢面对命运的挑战。同样,在电影《姜子牙》中,符号学视角下的解读强调姜子牙内心对“苍生”与“一人”取舍的挣扎。这不仅是一种哲学思辨,更是对中国“天人合一”观念的符号化呈现,深刻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舍己为天下人”的思想觉悟。

因此,符号学视角下的影院动画主题设计,应该注重融入优秀经典的中华文化内涵。通过符号的选择和运用,彰显中华民族心怀天下、敢于斗争、宽厚包容的美好品质。这样的符号化设计不仅能够唤醒观众的民族认同感,也使得中国动画具有更深层次的国际影响力,成为文化符号的传播者与使者。

5.2. 角色符号化具有中国辨识度

“角色”是一部动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画角色能与观众产生直接联系,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也是中国文化进行有效意义传达以及文化精髓传承的关键。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动画角色设计可以被视为一种符号系统,其中角色的外貌、性格、动作等元素都成为符号,传达着特定的文化和意义。要塑造一个立体丰满且具有中国辨识度的角色,应保证角色性格与外型内外合一,即角色外型具有鲜明民族符号,角色性格彰显中国精神。

为使角色外型具有中国辨识度,在造型上,可以从中国经典文学中取材,将一些经典角色例如“哪吒”、“孙悟空”进行演绎性再创作,这些形象都极具中国辨识度,有利于中国动画面向国际的推广与传播。在色彩运用方面,动画角色可以充分体现中国的“五色观”色彩文化内涵,采用如唐三彩、敦煌壁画和青花瓷等具有鲜明特征的民族色彩体系。同时,角色造型也可以尝试将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其中,例如京剧脸谱、雕塑、建筑、剪纸、皮影、木偶、年画等。传统文化元素的合理运用,能使中国动画富有更浓厚的民族气息。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大闹天空》中“孙悟空”的形象,便借鉴了我国民间年画、壁画、戏曲脸谱等传统艺术表现形式,造型与服装设计带有浓郁的民族符号特征,在颜色使用方面重点使用红、绿、黄等浓郁的传统喜庆色彩。角色造型与色彩的结合运用,不但丰富了角色的外在形象,也让其性格特征得以立体的呈现,达到了内外兼具的目的,使角色人物兼具传统视觉美感和现代简洁风格。

除了极具辨识度的角色外型外,角色性格也是角色塑造的重要部分。如前文分析,当代中国动画的角色性格已呈现出更复杂化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角色性格塑造可以尝试差异化组合塑造,以摆脱公式化的正反两派角色性格。例如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对于哪吒的性格刻画便十分立体。《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前期性格顽劣不堪,心智偏执扭曲,时常闯祸且毫无同理心,但这样的哪吒却有一颗做英雄的心,在与恶势力斗争中,在身边人一次次温情的鼓励下,哪吒突破自己的心魔,与命运抗争,最终拯救了百姓和自己。通过对哪吒前后性格转变的刻画,一个有血有肉的哪吒便以立体丰满的形象呈现在观众眼前。在塑造角色差异化性格的同时,也应通过角色性格彰显中国精神,体现民族性格特征。例如塑造有勇有谋、心怀大义的角色性格以体现中华民族心怀天下、顽强斗争的民族性格,塑造温柔善良、谦逊内敛的角色性格以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宽厚包容、礼貌谦和的美好品质。将文化符号内涵应用到角色塑造中,增强角色自身的独特意味,给人以鲜明的识别特点,注重角色内在与外在的协调同一,才能塑造出立体丰满且具有中国辨识度的动画角色形象。

5.3. 剧本叙事符号化重构

随着中国动画的发展,影院动画的剧本叙事正在经历一场符号化的重构。早期的中国动画以严肃的叙事方式,通过明确的符号表达社会发展、团结等主题。这些符号可以是具象的,如国旗、链条、和平鸽,也可以是抽象的,如英雄主义、社会正义等。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这些符号的含义可能发生变化,或者需要以更轻松的方式呈现。例如,英雄主义可能从严肃的战争场景,转变为轻松幽默的英雄形象。在当代,观众渴望在传统故事中获得新的理解与感悟,同时也希望在影视作品中找到共情与娱乐,以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因此,动画作品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对传统严肃的剧本叙事进行重构,加入更符合时代要求的精神内容来满足当代观众的需求。

一方面,动画的叙事可以采用新的符号来传达信息,这些符号可能更加幽默、亲近,以轻松的氛围传递中华民族优秀品质与精神形象。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与《姜子牙》等作品已经开始积极改变原有的严肃叙事风格,尝试用轻松的叙事为观众解压,同时保留传统神话故事的精神内核 [5] 。另一方面,中国动画在空间叙事中需要对民族符号重新进行布局,尝试将民族符号以细节的形式融入现代化动画画面之中,这些细节可能是建筑、服饰、道具等。这些民族符号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符号,更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内涵,为故事增添了深度,让观众随着剧情的推移,潜移默化地接受并进一步对中国民族符号产生兴趣。通过对中国动画传统叙事模式的创新传承,将民族符号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传递给观众,唤起中国观众对于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同时也以此面向国外观众,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6. 结语

当前动画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无论是在发达国家,如欧美,还是邻近的日本、韩国,动画产业都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中国影院动画发展至今,已经涌现了许多优秀且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动画作品,例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这些动画作品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增强了对国产动画的信心,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找到了新的亮点和增长点。然而,尽管在实践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理论上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符号学的角度可以为中国影院动画的设计提供指导,使其不再局限于表面形式,而是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以符号为媒介传递文化信息。未来,中国动画应继续从历史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塑造更多具有国际辨识度的角色形象,并不断创新动画内容和形式,真正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目标。

基金项目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符号学视角下中国动画的民族性表达”(SJCX22_1101)研究成果;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国家文化形象建构下的中国动画创作及理论创新研究”(20AC003)阶段性成果。

注释

图1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331149/photos?type=R

图2来源:影片截图

图3来源:影片截图

参考文献

[1]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索绪尔, 高名凯. 普通语言学教程[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2] 皮尔士, C. S. 皮尔士论符号: 查尔斯·S·皮尔士符号学论文集[M]. 上海: 译文出版社, 2010.
[3] 曹小卉, 贾秀清, 于超, 等. 2021年暑期档动画电影热点解析[J]. 当代动画, 2021(4): 6-16.
[4] 杨易轩, 贾秀清. 中国动画角色造型民族特色研究及文化反思[J]. 西北美术, 2020(1): 105-109.
[5] 涂先智.中国动画电影的叙事模式的继承与创新[J]. 电影文学, 2021(8): 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