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视域下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路径探析
An Analysis of China’s Approach to Population Ag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opulation Theory
DOI: 10.12677/ar.2024.112061, PDF, HTML, XML, 下载: 101  浏览: 255 
作者: 朱昱昕: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人口老龄化路径Marxist Population Theory Population Aging Path
摘要: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社会关注度也逐渐提升。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各个国家都在寻求解决之道。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来解决老龄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摸清我国人口老龄化形成的真正原因,为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指明方向。
Abstract: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in China is currently a growing concern, attracting increasing social attention. As a global issue, countries worldwide are actively seeking solutions. Being a socialist country, China should utilize Marxist population theory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aging process, identify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and provide practical directions for problem-solving.
文章引用:朱昱昕.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视域下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路径探析[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2): 447-452.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2061

1. 引言

在全球人口加速增长的今天,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超级大国,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迫切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对策,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我国制定人口政策与解决人口问题的理论指南。我们应以此为指导,找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方案。

2.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

2.1. “两种生产”理论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人口理论的重要基石。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提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1] 。其摆脱了人类社会单一的认为只有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添加了人自身的生产。紧接着对“两种生产”理论的首次具体论述是恩格斯在1884年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内容是“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2] 。两种生产不是相对独立的,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共同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当然二者都没有脱离物质世界,还包含在唯物史观的“物”当中。从“两种生产”理论中不难看出,虽属于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但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人自身的生产起决定性作用,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反作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

2.2. 人口增长理论

人口增长理论要追溯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观点,他认为人口增长是一种自然规律,面对人口增长所产生的人口过剩问题,他全盘归咎于人类自身繁衍,试图掩盖资本主义私有制才是导致人口过剩的真正原因。马克思曾在《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资本主义根据自己的剥削需要来调节劳动力本身的生产,即受资本剥削的人群的生产 [3] ”。马克思在对马尔萨斯错误的人口理论批评的同时对人口增长的原因也做出了科学分析。首先,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制约。其次,经济增长决定人口增长,同时人口的增长反作用经济发展。最后是人口增长理论不能脱离具体实际,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在社会生产中的运用。

2.3. 人口质量理论

作为马克思人口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质量理论在人口增长的现实情况下,更加关注人自身的发展,这也就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马克思曾在《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之所以会和动物有本质区别,就在于人类的社会性。同时也提出人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来源于人自身需要的满足,他指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 [4] ”。那如何提升人口质量呢?马克思认为有三点:首先要拥有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因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的需要被无限放大,那么就要对人的私欲进行控制,不然就会产生不好的社会影响,这就要求人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是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影响着其他素质的发展。最后是科学文化素质,资本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是马克思所处时代的特点,重复的体力劳动逐渐被机器所代替,这就对生产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 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马克思人口理论中提出最重要的创新点就是相对过剩人口理念。之所以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积累。获得剩余价值的资本家不会满足于个人消费,他会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扩大规模的生产,这时就会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而剥削工人所带来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资本家可以雇佣较少的工人而获得很高的剩余价值,从而大批劳动力失业造成相对过剩人口。马克思在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特有的人口现象时,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仅处于闲置的劳动力是相对过剩人口,半闲置的劳动力也属于相对过剩人口的范畴,所以多样性是相对过剩人口存在形式的主要特征 [5] ,对于破解那些城市中心临时失业的工人、大部分农业人口以及停滞过剩人口的现象,马克思认为首先应该改变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其次是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生产率,最后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3.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3.1. 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变得纷繁复杂,其中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预期寿命的延长。我们都知道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在古代以及中世纪都是没有的,因为当时的物质生活水平较差,人的寿命普遍比较短。但是随着近代生活条件的改善,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老年人口的关注度也逐渐提升,人口的预期寿命也得到增加。

第二,人口转变的完成。人口转变实际上是指从原来的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到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过程。我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开启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人口结构的转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医疗条件的改善,并于2000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

第三,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最明显的改变就是我国的高出生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为此带来的就是我国老人与小孩的比例和抚养比例发生改变,一对老人可能从原来的多子抚养变为独子抚养。可见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原因。

3.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点

3.2.1. 老年人口基数大,涨速较快

根据2020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4亿,65岁及以上人口已超1.9亿,占比分别为18.70%和13.50% [6] 。与十年前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占比全部上升,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4.63个百分点。由此数据可见,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远超各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已经比很多国家的总人数还多。这种情况从我国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不断恶化,增长趋势也只高不下,我国老龄化的形势非常严峻。

3.2.2. 老年人口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大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因素差异,南北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这就导致中国国内老龄化人口形势不同。在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辽宁60岁及以上人口在全省占比25.72% [6] ,为全国最高水平。吉林和黑龙江也榜上有名,60岁及以上人口在全省占比分别为23.06%和23.22% [6] 。东三省位列前三,而纵观西部地区,仅有重庆和四川两地区的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20%,西藏这一数值更是只有8.52% [6] ,排名全国末位。与十年前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对比不难看出,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欠发达,老龄化的程度偏缓,内陆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老龄化增速也有明显差距并且差距也在逐渐增大,例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老龄化最严重的上海市与最轻的西藏省的老龄人口占比百分点相差9.55。到了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老龄化程度最深的辽宁省与西藏省之间的差距竟然有17.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老龄人口分布不均,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在逐渐变大。

3.2.3. 老年人口基数大,涨速较快

一般情况下,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是和每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呈正相关的。但由于我国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人为因素控制生育率,导致人口结构的变化。面对只有消费能力而不具备生产能力的老年人,我国社会和家庭的养老压力较大,所以凸显出“未富先老”的态势。国际社会上其他国家进入老龄化的标准一般都是人均GDP在一万美元左右并且国家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建设,这种先富后老或者同步富老的情况。有关研究表明,如果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那么由于人口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人口量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将会在2040年左右达到峰值。这意味着我国将要面临与其他国家相比由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更为巨大的经济增长压力 [7] 。

4.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视域下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路径

4.1. 优化生育政策,助推人口均衡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为,要想实现人口均衡发展,就必须使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达到互相协调,以此来满足人口生产力与消费力达到平衡状态。但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这个平衡就会被打破。所以,我国的生育政策一直以来都是根据国家人口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从新中国成立的鼓励生育到控制生育再到新时代以后的逐渐放开生育,都表明国家灵活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确保我国人口发展总体态势平稳。目前,新时代面对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政策的推行需要做出如下两个方面的优化:

第一,降低中国家庭的生育负担。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大多数家庭的生育成本不断增加,从前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仅仅是吃饱穿暖,如今是不仅“生”还要“育”。通俗来说,鼓励生育最简单直接的就是经济鼓励。比如给予按照政策生育的家庭一定的生育津贴奖励,或者降低个人所得税和生育专项抵扣税等。还有降低家庭的教育成本。随着我国教育强国不断建设,家庭的教育支出大大提高。这就需要国家整治课外培训机构,拉近城乡教育差距,打破教育资源不均衡,降低教育的花销。最后是住房保障问题。居有定所是延续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当前很多年轻人不想结婚的又一原因是住房成本太高,工资水平跟不上贷款利息的增长,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这就需要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严管炒房行为,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降低年轻人的住房压力。

第二,营造良好的社会生育氛围。生育环境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年轻一代的生育观念。对就业来说,已婚已育人士比未婚未育人士的面试通过率更高,原因显而易见,已婚已育人群中女性节省了产假婚假,男性节省了婚假,企业的用人成本就会下降。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应监管企业的用人制度。减少用人单位歧视行为,确保良好的职场氛围,尤其是女性权益的保护。还应发展社会托育服务。谁来看管孩子成为很多家庭矛盾的中心,年轻一代早出晚归没有办法照看孩子,父母是否有时间以及看管方式是否合理,往往成为矛盾的爆发点。幼儿托育班及时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来说托育服务前景广阔,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幼儿安全、食品安全、师资是否健全等问题。

4.2. 提高人口质量,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

人是否能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取决于人口质量,人口质量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重要内容。在我国面对人口老龄化的难题面前,着力提高人口质量,增加劳动力高效供给,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提高人口质量无外乎三个方面的内容,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

首先是身体素质。虽然在2000年以后我们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是人口身体素质呈上升趋势。2019年国务院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为2030年之前的健康中国行动指明了方向。在保障青年一代身体健康的同时,新生儿身体缺陷防治也应该引起重视,加强婚前产检意识的宣传,卫生医疗服务的下沉,缩小城乡医疗条件的差距,给予新的一代健康保障。其次是思想素质,人口的思想素质其核心是指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要将其浸润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形成爱党爱国的良好社会氛围。最后是文化素质,文化素质的提升最重要就是抓教育,新时代就要不断抓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公平,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均衡教育资源,形成全民读书学习的良好风尚。

4.3. 延迟退休年龄,激发潜在人口红利

设定退休年龄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智力体力等身体机能会下降,大都已经不适合社会生产。不过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人均寿命的延长,部分老年人的工作经验丰富,再就业意愿强烈,认为可以多得一份收入并且充实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有利于我国激发老年人口潜在红利,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首先,实施渐进式退休政策。我国自1951年规定老年人口退休年龄之后,一直未作调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9] ,为此应该充分考虑老年人口的实际情况,让公众参与到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将延迟退休政策尽快落实。其次,挖掘老年人口红利。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工种视情况而定,对于劳动力紧缺行业,采取鼓励引导,一般性行业,要采取人性化政策,积极引导老年人投入社会公益当中,形成良好的“老有所为”社会氛围。最后要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大中小一体化教育落实成效显著,但是很多地方的老年教育却很落后,老年人容易与社会脱节,却拥有大量的时间,他们也拥有学习的能力和权利。所以要拓宽老年人受教育的渠道,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尤其是要紧跟时代步伐,融入“互联网+老年教育”,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

4.4. 健全养老体系,构建多元化养老格局

“以人为本”是马克是主义人口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一以贯之的理念。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特点之一就是“未富先老”,这就表明要充分健全我国的养老体系,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第一,在养老主体上,除了老人的子女应尽的义务之外,政府以及全社会也应形成合力,动员起来,让社区工作人员或者志愿者义工做到定点帮扶,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将政策落到实处。第二,在养老方式上,大多数老人是居家养老,也有少部分行动不便的老人选择养老机构,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定期走访养老机构,检查养老设施是否齐全,医疗卫生是否合格,人员配备是否到位。要加强“低保户、五保户、残障老人”的福利性养老机构的建设。第三,在养老经济上,应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养老事业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养老产业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政府应大力支持养老产品开发企业,如老年轮椅、助听器、假牙、按摩工具等产品的研发,注重提高养老产品质量,做好售后保障,让老人用的放心,子女方可安心。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46.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4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3.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38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147.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8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5.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5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738.
[6] 国家统计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 [EB/OL].
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1085.html, 2024-04-11.
[7] 王金营, 杨磊. 中国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实证[J]. 人口学刊, 2010(5): 15-19.
[8] 徐枫. 从习近平教育思想“立德树人”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 37(11): 1-3.
[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摘编[N]. 人民日报, 2020-11-0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