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中数学思想的应用研究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al Thought in Class Management of Primary School
DOI: 10.12677/ces.2024.124224, PDF, HTML, XML, 下载: 39  浏览: 48 
作者: 王 雪: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山东 青岛
关键词: 小学班主任数学思想班级管理Primary School Teacher Mathematical Thinking Class Management
摘要: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难题和困境。这时需要一种方法或思想去指导我们解决困难,从而得到正确的观点与结论,数学思想正是这样一种指导思想;管理学生亦是如此。数学正是一门应用极其广泛的学科,数学思想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地向许多领域渗透。受此启发,我们尝试将数学思想灵活运用到班级管理中,以此来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为教师管理学生及班级提供新的启发和感悟,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Abstract: As we all know, mathematics knowledg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will encounter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At this time, we need a method or thought to guide us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so as to get the right point of view and conclusion. Mathematics is a very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of the disciplin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al thinking is more and more widespread in many fields infiltration. Inspired by this, we try to apply mathematics thought to class management flexibly,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class management, and provide new inspi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for teachers to manage students and classes, so a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文章引用:王雪. 小学班级管理中数学思想的应用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4): 360-368.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4224

1. 问题提出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基层单位,是学生增长智力、增强体质以及思想、行为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班级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规格 [1] 。班级管理状况良好的班级,学生学习主动性强、氛围活跃、情感交流融洽、人际关系和谐,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而班级管理不善的班级,则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人际关系不和谐、班级纪律松散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班级的正常运作和学生的发展。同时,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也主要通过班级来实现,因此,班级管理工作处于学校管理的核心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 。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重视班级管理的重要性,运用一定的教育智慧来管理班级,促进班级不断向好、向上发展。

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的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中提炼出的数学观点 [3] 。是数学知识的内化、数学思维的升华,是数学科学发生、发展的根本 [4] 。它在认识活动中可以被反复运用,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人们学习数学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 [5] 。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有建模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归纳推理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类比思想、整体思想等等。

数学思想的应用范围很广,不仅可以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作为教育者也可以把数学思想应用到教育中,进而对自身管理学生和班级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本文主要谈谈“整体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归纳推理思想”“类比思想”是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应用的,从而给教育者进行班级管理带来感悟和启发。

2. “整体思想”应用于班级管理

整体思想是数学思考逻辑中的一种。数学整体思想是指从整体上考虑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及性质的方法 [6] 。通过采纳整体性或结构化的分析方法,本研究运用全面的视角探讨问题的根本特性。此方法不仅审视问题的整体构成,而且对各个条件进行综合和分析,以揭示它们在问题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采用这种整体性的思考方式,有助于在观察自然现象时,更深入地理解其全面貌,从而更准确地进行判断和思考。将整体思想应用到班级管理,有以下两点应用。

2.1. 把学生看成一个整体

2.1.1. 内涵

把学生看成一个整体,即不能只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强调分数,而是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丰富的鲜活生命体,重视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共同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丰富多样,涵盖了体力、智力、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个体在多个社会领域的才能发挥和创造性贡献;同时,也意味着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个体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并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马克思主义框架下,理论界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应从完整性、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三个维度来把握。所谓完整性,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当前教育体系过于侧重于让学生长时间沉浸于书本知识,这种做法限制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空间。学生们所掌握的知识往往过于抽象且僵化,各知识点之间缺乏有效联系;他们的时间被密集安排,学习活动往往被实用性所驱使,统一化的管理和评价机制削弱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也减少了他们探索个人爱好和才华的机会。这种教育模式使学生们难以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成长的快乐,他们对世界和自我认知的角度也因此变得片面和孤立。因此,我们必须放弃那种只关注成绩或只注重智力教育的狭隘观念,将学生视为一个复杂的个体,一个需要在各个方面全面成长的个体,从而推动他们在各个方面实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2.1.2. 措施

(1) 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我们不能将学生简化为仅仅是追求高分和名校的容器。教育应当从一个全方位的角度审视学生,不能只关注他们的单一维度,而应该认识到他们多角度、多层次的丰富性。每个学生都拥有其独特的宇宙,教育工作者需要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确保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共进。非智力因素的培育不仅能够增强智力因素的发展,反之亦然。道德是需要靠智力去选择与判断的,也需要知识的引导 [7] 。

(2) 正确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

“德智体美劳”五育是紧密联系的辩证统一体,需要统筹兼顾、共同推进。只有通过“五育互育”实现五育的整合与融合,才能涌现“五个一相加大于五”的整体成效,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五育仅仅“并重”还不够,还要注意各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要通过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实施“五育互育”,这样才能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 [8] ,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3) 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① 在评价标准方面,破除“唯分数”的误区。“唯分数”本质上不是教育内在的需要,教育不希望也不需要“唯分数”,它是外在的需要,是满足公众对客观性、公平性想象的需要 [9] 。“唯分数”是对学生发展的片面评价,是教育中功利性的行为。因此要破除唯分数评价,让教育回归本位,转而真正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体系 [10] 。

② 评价方法方面,我们应当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长与发展的机会。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估,同时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推崇动态和灵活的评价体系。我们不盲目追求评价标准的统一,而是提倡从多角度全面评估学生,这包括学业成绩以外的创新思维、实践技能、道德素养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实行激励性、过程性评价,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标准、评价主体都可以多元,促进每位学生个性得以不同发展 [7] 。

2.2. 把班级看作一个整体

2.2.1. 内涵

班级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在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念中,强调了通过集体主义来进行教育,提倡以集体为重心的教育模式,并重视个体在集体中的角色和作用。他认为班集体和学生具有非常强大的相互影响力,通过学生可以促进班集体的整体进步,同时也因为班集体的进步反过来正向影响班级每个学生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班级的凝聚力,成为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同时让学生获得了对班级的归属感,促进班级学生的友好关系,让每个学生能在班级里找到温暖和归属,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亲密关系。促进团体正向积极、团结向上,真正成为一个极具凝聚力和团体精神的强大班集体。

因此,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不但要注重对班级里的每个学生进行管理,更要看到班级作为一个整体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力。把班级看作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整体,营造班级体良好的学习氛围,增进班级学生的亲密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团体精神,对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和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2.2. 措施

(1) 设计恰当的管理目标

为了引导班级持续进步,明确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组织目标的设定决定了成员间的协作方式和行为模式。在制定目标时,需要遵循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性,并结合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确保目标既有现实基础又具有前瞻性,同时能起到引导作用且具备实现的可能性。制定管理目标应满足三个关键要求:首先,目标应当明确,以便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并确保其可操作性;其次,目标应当合理,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以保证其执行力度;最后,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就目标达成共识,形成班级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愿景。

(2) 制定合理的管理内容

管理内容设计旨在实现班级管理目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

① 在思想和行为素质的培养上,重点是深化爱国主义情怀、公民道德建设以及基础的社会知识教育,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知识、初级政治理论以及基本法律意识。同时,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精神,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和劳动意识,培养学生适应其年龄阶段的适当劳动技能。

② 在学习素质的培养上,首先,学生应明确学习的根本宗旨,树立正确的学术态度。这包括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还关系到集体荣誉。其次,学生需优化学习策略,增强学习效率。另外,学生在明确的合作与个人责任的学习目标引领下,应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通过个人努力和小组成员间的互帮互助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掌握知识,巩固所学,进而提高学业成绩。最后,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个人学习的自主性与责任感,引导学生学习合作学习的相关技能,具备合作学习意识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 。

(3) 构建合作型的人际关系

班主任要以加强班集体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为目标,以创设“团结、互赖、互助、合作、友爱”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为核心,形成“相互合作、团结实干、携手进步、争优创先”的良好班风;实行民主化、平等化、自动化管理,构建“相互协调、互相合作、相互监督、共同提高”的合作型班级人际关系;班主任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他管理者(任课教师、政教处、教务处、团委、少先队等)和学生中蕴藏的巨大人力资源,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社交技能;组建启发、引导、多边合作、互助、互动的小组活动体系。以教师诚挚的信任、学生之间真诚的团结互助,使学生产生归属感,强化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其自信心,激发其兴趣,内化其思想行为 [1] 。

3. “分类讨论思想”应用于班级管理

分类讨论思想方法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不同特征,将数学对象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种类的子问题加以研究,并采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逻辑思想方法 [11] 。

分类的根本目的是便于研究事物的属性,揭示事物之间的规律性和内在联系 [12] 。

3.1. 纵向分类

根据学习成绩进行划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成绩好的,第二类是中等的,第三类是学习后进生。

3.1.1. 启发优等生

针对第一类学生,我们应当借助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进行适度引导,并为他们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充裕的机遇,以充分挖掘和提升他们的潜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扮演的不仅是学科教师的角色,更是学生技能和性格塑造的引导者。

3.1.2. 激励中等生

针对中等生群体,他们或许不像优秀学生那样有较高的自我驱动力,但已显著优于成绩不佳的学生。针对这一群体,我们主张通过建立有效的班级规章制度来引导和激励他们,助力其学业成绩的迅速提升。中等生是班级的中坚力量,班级的整体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表现。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需要紧紧抓住这一群体,精心设计并实施一套富有人性化的班级规则,同时自身也要积极融入学生群体中,以身作则,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比单纯依赖规章制度更为重要。这样,我们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教诲是出于对他们的关爱。当然,一旦制定了规则,就必须公平公正地执行,没有人可以享有特权,包括班主任在内。通过鼓励中等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我们将能够推动班级充满活力地发展。

3.1.3. 严管后进生

针对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他们通常面临着自我管理能力的挑战。这类学生往往成为班主任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尤其是那些个别的案例,他们的行为可能会对整个班级的管理带来不小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实施密切监督策略,选拔一些学习态度认真、表现优异的学生,对他们进行持续的观察和指导,确保他们的行为和学习进步得到适当的关注。这种方法可以在与这些学生沟通时,使教师保持主动地位。同时,我们必须致力于成为这些学生的性格导师,深入了解他们学习困难的多方面原因。此外,与家长的沟通至关重要,以便获得他们的配合和支持,共同帮助这些学生发展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成员。

3.2. 横向分类

班级是一个整体,班级中的学生之间既存在共性,也存在独特的个性和专长。根据班集体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专长,更有利于共建一个和谐、美丽而又独具特色的班集体形象。所以根据兴趣和特长进行分类,分为四类,具体为美术类、音乐类、体育类和研究类。

3.2.1. 美术类

美术类学生指具有画画、手工等方面的兴趣和特长的人。例如,美术类学生可以带动其他同学共同完成班级墙壁文化设计,如板报,这样既可以实现班级墙壁文化根据学生自己的想法来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在学生的共同参与过程中,促进了其他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活动方面的了解和参与。

3.2.2. 音乐类

音乐类学生指具有唱歌、乐器等方面的兴趣和特长的人。在学生课余时间或特殊节日,教师可以组织音乐类学生进行适当的音乐展示,为大家展现音乐方面的魅力,这样做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愉悦身心,感受音乐的魅力,起到美育的作用。

3.2.3. 体育类

体育类学生指具有各种运动兴趣和特长的人。体育类的学生可以带动起其他学生对运动的热爱,引领大家共同增强体质,丰富课余生活、愉悦身心。同时也可以定时开展一些班级运动小游戏、班级小运动会等方式,激发学生运动的热情,提升免疫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4. 研究类

研究类学生指喜欢研究、热爱学习,具有理性思维、擅长思考等方面的优势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可以划分学习小组,让学习类学生作为小组组长或重要组员,带动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互帮互助,促进各小组智育方面的共同进步。

将班级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分类,既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优势,增长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学习生活,感受班级独特氛围,开阔眼界。同时不仅能通过互帮互助、小组合作学习来促进了对知识的掌握,还能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的氛围和机会,合作创新,感受班级文化创造的过程,共同携手,打造独一无二的良好班级氛围。

总的来说,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划分和分类,既可以根据他们的学习成绩来实现分级管理,提高效率。同时,又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和专长来划分,在提高成绩的同时,借助兴趣陶冶情操,互相促进。

4. “归纳推理思想”应用于班级管理

归纳推理是命题内涵由小到大的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因此,通过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是或然的。归纳推理包括归纳法、类比法、简单枚举法、数据分析等等。人们借助归纳推理,从经验过的东西出发推断未曾经验过的东西 [13] 。归纳推理也是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过程 [14] 。

4.1. 内涵

鉴于个体差异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展现出各异的特质与情感波动。因此,班主任在执行班级管理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阶段和动态特征,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与指导。借鉴数学思维,可以通过精细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推理出学生的性格特征,并从中挖掘共性,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合理的推断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应避免主观臆断,而应进行全面且多角度的观察,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例如,如果班上有学生常常单独行动,班主任可以通过观察其性格和行为模式,逐步描绘出该学生内向、不擅长与他人交流的特性,这可能会导致同学对其有较差的印象。但在此,班主任需要避免以片面之见评价学生,而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多方面特质,并积极引导学生发掘该同学的优点,以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和合作,进而营造一个和谐友善的班级氛围,有效克服学生的社交孤立问题。

4.2. 措施

(1) 教师自身发展

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包括心理学,儿童发展等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对学生发展规律及特点的熟练掌握,更好了解学生。

(2) 重视谈话交流

多和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学习及学习外的近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和麻烦,及时对学生进行个人的辅导及疏导,帮助学生解决个人问题。

(3) 主动提供帮助

除谈话交流之外,教师也要注意观察学生,对于尤其不喜欢主动向老师家长求助的学生来说,教师通过观察,发现他们的困境,并主动提供合适的帮助,是十分重要的。

5. “类比思想”应用于班级管理

类比是一种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属合情推理,具有猜想与假设的成分,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发现方法 [14] 。类比思想在数学领域中体现为,通过观察和比较相似的数学实例,我们可以将一个对象所具有的已知特性推测并应用到另一个对象上,从而揭示后者的特性。这种推理方式基于对已知和未知对象之间相似性的洞察,促进了对新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发现。

5.1. 内涵

当前,由于社会转型、竞争压力、父母过高期望,以及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差等原因,使得中小学生发生心理疾患的人数出现增加趋势 [15]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得愈发重要。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人的每个成长阶段都伴随着特定的矛盾和冲突,但这也意味着每个阶段都伴随着特定的需要。

婴儿期孩子所处的阶段,具有信任对怀疑的矛盾,同时伴随着被保护、被照顾的心理需要。他们通常以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渴望被满足、被爱护。类比小学阶段的学生亦是如此,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勤奋感和自卑感的矛盾。这个阶段的学生希望做教师眼里的好学生,并时常愿意表现出他们的勤奋来获得表扬,这也恰恰反映了他们的需求,即被关注、被表扬。他们不会像婴儿一样用哭的方式来表达需要,但他们的需求同样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小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等各方面还未定型,身心发育不成熟,也极易受到伤害,所以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关怀。班级是学校中负责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为学生提供了成长为科学文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才的摇篮,是塑造学生未来的关键环境,应当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肥沃土壤。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和组织者,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若能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便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全个性的形成,并携手同学们构建一个团结、奋发、充满活力的班级氛围。这样的教育实践不仅有助于学生们适应现代社会,而且对他们未来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令他们终身受益。

5.2. 措施

(1) 增强教师的自我心理健康的素养和能力

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其心理特征对学生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班主任的核心工作在于塑造学生的人格,其自身的心理健康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更关乎学生人格的塑造与养成。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教育工作的根基在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的唯一源泉便是教师人格的深处。缺乏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影响,真正的教育无法深入人心,只有人格才能触动并塑造人格。”如果班主任自身缺乏健康心理怎么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如果班主任本身性格多疑怪癖、情绪喜怒无常、对学生赏罚无度、冷漠无情,又怎么能使学生的心态平衡、情绪正常 [16] ?因此,班主任应致力于提升个人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并努力成为学生的楷模。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质性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一个心理健康的班主任应该是:热爱教育事业,具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有上进心、进取心、同情心、宽容心、忍耐心,有感受情绪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17] 。

(2)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① 引导学生恰当认识自己,作出客观的自我评价。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准确的自我认知并做出理性的自我评价,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另外,教师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他们正面接受自己的特质和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当设计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并让他们在成就中感受自信心的提升。

② 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家长和教师应当指导小学生识别并遵守学习及生活中的基本准则,以此培育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同时,向学生传授准确的因果分析方法和情绪调控技巧,以增强他们在情绪管理上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家长和教师应以身作则或采用恰当的奖惩手段,辅导学生学会抵制不良诱惑,防止过度沉迷于电子游戏和社交媒体等现象。

(3) 致力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涉及学习、人际交往以及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针对学习适应,家长和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培养其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业观念,并积极预防厌学和嫉妒等不良心态的出现。同时,向他们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确立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确保各项学习任务有序完成。在人际适应方面,我们鼓励学生以诚相待,宽容他人,建立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关系。我们鼓励他们在信任的基础上,积极与教师、家长沟通,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在生活适应方面,主要是提升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18] 。

6. 结语

数学思想,以其严谨的结构和逻辑推理方式,不仅在学术领域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也能渗透到班级管理之中,从而为学生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作为一名教师,掌握并运用数学思想于班级管理实践中,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更能够激励学生运用这种逻辑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班级管理中融入数学思想,意味着要运用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等方法,科学地制定和调整班级管理策略。比如,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行为表现等多维度的数据分析,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成长需求,实现个性化教育。同时,还可以运用概率论和统计学原理,预测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强调的逻辑性和创新性能够帮助教师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鼓励学生跳出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和发现班级运行的规律,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和优化,寻求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的最佳路径。

数学思想不仅可以应用于各个学科的学习当中,同时也可以应用到班级管理中来优化学生管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思想来管理班级,发挥数学思想在教学及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好数学思想这一优势,突破思维的局限,大胆创新,共同迈向班级管理优化的新篇章。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挖掘和运用数学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潜力,不断创新和实践,共同开启班级管理优化的新篇章,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维胜, 田昭广. “合作型”班级管理探索[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 37(5): 23-25.
[2] 王廷波, 卜庆刚, 刘丹. 逐步走向“育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基于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中国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分析[J]. 教育科学研究, 2022(6): 80-84.
[3] 吕义文, 于明华. 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最值问题[J]. 中学生数学, 2015(9): 30-31.
[4] 蒲大勇, 史可富. 如何让数学思想落地生根[J]. 数学通报, 2016, 55(3): 19-21 26.
[5] 屈佳芬. 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 教育探索, 2015(1): 41.
[6] 李小惠, 谢慧杰. 将数学思想应用到班级管理中[J]. 考试周刊, 2011(12): 236-237.
[7] 徐洁. 回归生命的意义世界[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6(6): 1-5.
[8] 崔学鸿. “五育互育”: 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 中小学管理, 2020(2): 37.
[9] 柯政. 学生评价改革的难为、应为、须为[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 41(18): 29-37.
[10] 崔恒清. 小学生减负: 唯分数论的阻碍比我们想象的更顽固[J]. 人民教育, 2021(19): 6-7.
[11] 姬梁飞. 分类讨论思想方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 教学与管理, 2018(28): 40-42.
[12] 刘加霞. 小学数学中基本数学思想的类别与内涵[J]. 课程∙教材∙教法, 2015, 35(9): 49-53.
[13] 史宁中. 漫谈数学的基本思想[J]. 中国大学教学, 2011(7): 9-11.
[14] 刘德宏. 渗透数学思想提升数学素养[J]. 教育探索, 2015(2): 32-35.
[15] 卫萍, 许成武, 刘燕, 等.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教育策略[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7(2): 91-96.
[16] 彭引微, 彭永微. 在数学教学中塑造中职学生的健康人格[J]. 职业, 2017(15): 98-99.
[17] 王欣.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指导[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5(S2): 103-104.
[18] 俞国良. 新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在“两点一线” [J]. 人民教育, 2021(19): 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