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探究
Exploring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ces.2024.124223, PDF, HTML, XML, 下载: 23  浏览: 3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洪保麟: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系,黑龙江 哈尔滨;周 蕾: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高职学生心理品质培养路径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Cultivation Path
摘要: 文章从社会需求导向、产教融合、“大国工匠”精神等新时代背景出发,探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高职院校育人质量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职院院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路径。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new era background of social demand orientation,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the spirit of “great country craftsmanship”,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in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moting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cultivating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poses a path for cultivating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文章引用:洪保麟, 周蕾.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探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4): 354-35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4223

1. 引言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坚定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是2024年度的教育热点之一,也是未来职业教育的重点内容。对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切实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见,教育部等文件中对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视程度。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当下市场形势与教育改革的共同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秉持大国工匠的核心精神,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但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健全的积极心理培养体系、培养方式单一、心理品质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阻碍了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本文将重点探讨在社会需求导向、产教融合、“大国工匠”精神等新时代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对策。

2. 高职院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

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在心理方面的基本性质。马丁·塞利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是由主观幸福感、乐观、快乐和自决等构成,美德和力量是积极心理品质的核心,具有类似缓冲器的作用,是帮助人们战胜心理疾病的有利武器 [1]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具体表现在情绪管理、自我激励、认知管理、开拓创新、协作能力、职业精神等方面,它是是高职院校全面育人、育高素质人的重要目标,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大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之前需要具备的重要心理素养。

3.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3.1. 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要求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坚持与产业结合、与地方和政府政策结合、与社会区域结构结合、与个人终身学习结合,坚定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职业教育对学生和社会的适应性与吸引力。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职学生学习压力大,通常需要面对较为紧张的学习任务和考试压力,这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职业规划不明确,相比于普通大学生,高职学生更加注重职业规划和就业问题,但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和知识,他们可能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不够明确,产生迷茫和不安;社交压力较大,高职学生通常需要在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进行频繁的转换,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社交方面面临较大的压力,需要适应不同的人际关系和环境;自我认同感不强,由于高职学生的学历和职业地位相对较低,他们可能会面临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和质疑,导致自我认同感不强,缺乏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通过对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专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认清专业和学历优势,磨炼良好的意志力,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心,提高情绪管理能力,提高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和塑造积极心理品质,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才能与品德的全面发展。

3.2. 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正处在全面提高质量的发展新阶段,各高校都将工作重点聚焦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在“大国工匠”精神的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具备积极主动、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奉献社会、与时俱进等精神品质。学校的教育教学,除了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方面。学校只有重视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才能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有效手段,也将成为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助推力量 [2] 。

3.3.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及生产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社会对于高素质职业人才在数量与质量上的需求迅速攀升。国家前所未有地重视职业教育,加大力度培养高职学生。培养高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利于更加专注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如实习、社会实践等,通过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技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培养主动创新创业的意识,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如开办小型企业、创新科技产品等;提升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如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 。总之,通过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可以促进高职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积极参与实践、主动创新创业、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从多个方面助推社会经济发展,为社会做出贡献。

4. 高职院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4.1. 对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高职院校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更多地基于“专业”方面的“行”。但是,在“行”之前,还有个对“自我”和“职业”的“知”的问题需要解决。“知”不仅是指专业知识、专业认知,更是对于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活动和规律的认识与了解。根据笔者调查,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虽然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公共课程,但缺少专门关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课程;专业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多以讲授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为主,很少涉及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践中,也缺乏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启发和引导。

4.2. 缺少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具体可行设计

有些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从毕业生的反馈中,发现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要求、课程资源、师资水平、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还缺少全面、系统、具体、可行的设计,未能落实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导致学生的心理品质缺少相应的培养途径。

4.3. 教师职业素质良莠不齐,影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教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线推进者,他们自身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但是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本身的职业素养水平不高,有的教师学历和职称较低,甚至部分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产生职业倦怠感,在育人方面,缺乏积极主动、服务奉献的精神品质,部分教师在科研方面缺乏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精神 [4] 。这些负面情况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5. 高职院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路径

5.1. 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也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日益重视高职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社会生产对人才规格也不断提出更高高新的要求。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增强国家竞争力,提高国家的人力资源质量和创新能力,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高职院校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调查问卷或者走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机会,持续关注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深入调研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在自身发展和工作中的作用,以及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职业心理品质的评价,进一步了解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作用,提高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视程度,并做好经费投入、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习实践、社团活动、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的设计,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建立健全的教育教学体系 [5] 。

5.2. 搭建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体系

1) 建立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培养体系

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并非通过一师一课就可以轻易完成。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切实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实效性,使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贯通管理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形成全程全员全方位的培养格局。从时间维度上来讲,它需要从入学教育、专业学习和毕业实习等全程化的教育引导;从空间上来讲,需要在教室、实验室、实习场所,甚至是宿舍里,都能得到实践和提高;在试教人员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制度建设,让专业教师、学业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企业导师等也参与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中。

2) 在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积极心理品质教育

学校应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中的积极心理元素,将其融入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讲授和练习中。融入的内容要体现在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中。学生接受专业教学的时间是很长的,如果每门专业课的教学都能有效融入思想和心理教育,将使学生受益终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专业教学机会,有意识地将教学和心理品质培养有机地融合起来,不仅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在思政、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等公共课程中增加模拟体验

高职院校的思政、心理将康和就业指导课程,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内容。任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设计相应的活动,创设真实的环境,让学生模拟体验各种心理状态。比如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让学生模拟职场沟通、合作,在心理健康课程中,让学生模拟处理职场人际冲突等。这些模拟体验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4) 引导学生在专业实习实践过程中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经之路,校企合作已成为激发高职院校发展活力的重要办学形式,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主旋律,也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命题。实习作为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企业导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应指导学生认识到积极心理品质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磨炼和提高,在实践中检验和调整自己的心理素质,为将来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5) 整合校友资源,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企业管理者对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中的表现十分了解,他们能够较好地掌握员工的优势和不足。高职院校应该定期邀请企业管理者为在校生做职业心理方面的讲座,让学生对心理品质有足够的重视。学校也可以不定期邀请毕业的校友分享自己的职场经历,这些经历对于心理品质培养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和说服力。此外,高职院校应该贯彻产教融合的教育教学理念,聘请行业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作为低年级在校生的校外指导教师,提前为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各项心理准备,在人际关系处理、团队合作、职业认知、生涯规划、入职适应等职业心理素养方面为学生提供真实案例和实践指导,让企业导师成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引路人。

5.3. 优化教师考核机制,引进、培养“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直接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应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包括教学质量、科研成果、教学改革等多个方面,以全面评价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引进优秀教师,通过招聘、引进等方式,吸引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教师加入高职教育队伍;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即既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备教学能力和教育理论知识的教师,通过培训、研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论素养;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通过教师培训、研修、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论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薪酬、职称评定、荣誉称号等方式,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总之,高职院校应该从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引进优秀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等多个方面入手,优化教师考核机制,引进、培养“双师型”教师,鞭策教师更加注重自身心理素养的提升,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供不竭的动力。

基金项目

①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ZJB1423074。②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JB1422142。

参考文献

[1] 马丁∙塞利格曼. 真实的幸福[M].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0: 7.
[2] 杨军, 李清华. 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与对策研究[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2, 31(2): 81-87.
[3] 葛楠.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路径[J]. 高教论坛, 2018(9): 24-26, 40.
[4] 栾海清.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5, 19(1): 62-65.
[5] 段元梅.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探究[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8, 39(2): 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