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校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View of Rule of Law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overning School by Law
DOI: 10.12677/ae.2024.144578, PDF, HTML, XML, 下载: 52  浏览: 72 
作者: 鲍佳音, 胡婉琳: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关键词: 依法治校大学生法治观Governing the School According to Law College Students View of Rule of Law
摘要: 依法治国背景下,依法治校是高等学校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加强法治观教育是塑造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法律素质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学生的法治观教育存在着高校和学生对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法治观教育的课程安排和内容不尽合理,法治观教育模式单一化,高校思政课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基于此,高校和师生都应加强对法治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丰富法治观念教育内容,完善法治观教育课程设置、创新教育形式,加强法治观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进一步提升法治观教育水平。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by law, governing the university by law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basic strateg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by law.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on the concept of rule of law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hap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aw. Currently,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education of rule of law f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rule of law education,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arrangement and content of rule of law education, unitary education mode of rule of law education, and insufficient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is, universiti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education on rule of law, enrich the content of education on rule of law,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etting, innovate the form of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for education on rule of law, so a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on rule of law.
文章引用:鲍佳音, 胡婉琳. 依法治校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4): 717-72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4578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青年大学生是国之栋梁,承载着振兴民族、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崇高使命,其法律观念的强弱和法律素质的高低,紧密关系到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发展建设的步伐。但大学生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文化多元化、社会转型加速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判断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1] 。部分大学生法律观念淡薄,缺乏依法维权意识,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这些都表现了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缺失。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丰富大学生法律知识,提高大学生法律观念和法律素质。结合当前法治观教育存在的不足,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时代新人,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2. 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和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增强法律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提高法律修养水平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做一个懂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 [2] 。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观教育,无论是对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有利于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例外。对大学生开展法治观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大学不仅只是一个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有学者指出:“事实上,今天的大学已不得不悄悄承担起另外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成了青年人进入现代社会生活之前的最后一个集训营。” [3] 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塑造、法治观念的树立、对法治教育的吸收、内化和反映不仅影响个体成长,更是影响着国家法治进步的关键。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培育学生成为坚定的法治信仰者,促进大学生深刻领悟和践行法治精神,为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活阅历较少,理性认识不足,对于法治信仰还处于模糊阶段,这一阶段,也正是最容易塑造的阶段,而这一时期的思想塑造,无疑对于他们日后的思考和行为模式有着长远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教育及塑造,抢占大学生思想阵地,从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深化学生们对法治重要性的认知,为树立正确的法治观提供良好的土壤。简而言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不仅是高等教育的使命所在,也是夯实法治社会根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关键所在。

(三) 有利于推进高等学校依法治校

当前,高等学校的发展环境、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高校实施独立自主办学,师生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这就要求高校应当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实施民主管理。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实施依法治校,就必须对大学生的法治观教育予以重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水平,丰富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法治素养,增强大学生群体对法治价值的理解与认同。为此,高校应当坚持德育与法治教育并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法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崇尚公正与公平,增强学校管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化,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依法治校深入开展,以构建和谐、民主、法治的校园环境。

(四)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法治观念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加强法治观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通过法治观教育,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形成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良好习惯。这对于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法治观教育不仅要求大学生遵守法律,更要求他们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通过法治观教育,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律背后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有助于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够坚守道德底线,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所以说,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需要,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法治社会的文明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3. 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和师生对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法治观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的重要路径。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将法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塑造学生法治理念的关键途径。当前,尽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已有所铺设,但法律知识的涵盖广度与深度均未达到理想状态。授课教师对法律知识的传授往往仅停留在皮毛之上,缺乏深入探讨;而考核机制过于偏重思想道德层面的提升,未能有效衡量和促进学生法治素养的实质提高。进一步分析高校现状,由于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倾向于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与职业能力,这无形中边缘化了法治观教育的地位,导致其效果大打折扣,成为了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此外,在法治教育的实践领域,同样显现出诸多问题。部分大学生并未能对法治教育予以充分的重视,导致他们在面对法律问题时,难以有效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如同媒体中时有报道的大学生遭受兼职诈骗,或是误入违法活动的困境,均明确指出了当下高校学生整体法律素养的不足。2022年上半年,6.4万人被判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招聘、实习、兼职领域涉案问题较为突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涉罪人数持续增加 [4] 。“帮信罪”呈现低龄化、大量学生涉案特征,法律意识淡薄成为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震惊全国的北大学子弑母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极端案例的出现,背后所反映问题的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极度欠缺。

(二) 法治观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的重要教学手段,当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亟需加强针对法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目前,法治相关的教学环节和课时分配不足,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法律知识与法治素养提高的需求。学生在此体系中获取的法律知识量有限,且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实操性指导不够明晰,致使学生在实际遇到权益受损时往往束手无策。以网络诈骗为例,校园内的学生往往缺乏运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 [5] 。同时,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课程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需要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对于法治的需求,特别是法治实践能力提升的需求。

(三) 法治观教育教学模式单一,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目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通过课堂授课,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尤其是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们所受法治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是有限的,他们的法治思维和法律意识大多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门课程来培养,除此之外,很少接触法治教育内容。“填鸭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产生“隔阂” [6] 。师生间缺乏的深度互动与交流,法治观教育内容涉及的法律条文和法学理论,对学生来说可能非常抽象和难以理解,缺乏具体案例和实际应用教学,学生很难将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课堂学习与实践社会中法律知识应用出现了脱节。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给予了我们无穷的教育资源,高校在此方面却运用甚少,鲜有借助网络平台对学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同时,从学生的视角考量,目前的思政教育模式在内容创新和教学方法上显得相对滞后,难以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大大削弱了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关注度。

(四) 法治观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高校思政理论课授课教师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背景的老师较多,具有法学背景的教师常常处于缺位状态,因此,部分非法学背景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承担起法治教育的重任。然而,他们通常缺乏法律知识的相关储备,只能讲授简单的法律知识,在学生遇到法律支援时无法给予全面专业的指导与帮助。课堂上,思政课教师如果仅停留于课本上的法律条文和法学理论的讲解,缺乏实际案例的生动引入和学生相关法律热点的分析,法治理论课的教育成效无疑会大打折扣。在高校法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过于偏重对学生成绩的关注,而未能充分培养学生们对法治精神的内化以及利用法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部分高校面临思政课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的挑战,导致法治课程常采用大规模授课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在保障教学效果方面难以保证,导致学生对法治的掌握和认识不足,致使教育成效未达预期目标。

4. 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 高校和大学生都应提高对法治观教育的重视

高校作为塑造青年大学生法治观的关键阵地,应着力构建全面而深刻的法治教育体系。在日益复杂的社会脉络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不仅是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高等教育育人宗旨的具体实践。因而,教育者须臾不可放松对法治教育的关注,要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需积极将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教育体系,激发学生对法治精神的认同与尊重。要精心设计教育内容,使之与时俱进、贴近实际;同时,创新教学方法,以案例引导、讨论探究等模式,锤炼学生的法律逻辑与批判性思维。通过这样系统而细致的教育,既可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又能助力其法治观念的根植与发展。此外,高校要优化学校的法治环境,创造良好的法治氛围。积极发挥空间的教育作用,重视每个角落,利用标语、行道树、公告栏等空间,开展普法宣传营造法治氛围。在校园文化方面,要充分发挥其文化浸润的作用,积极地将法治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将法治精神融入到校园活动之中,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法治情感,从而从精神和思想层面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作为教育客体的大学生,学生自身也应深刻认识到法治观教育的重要性,将专业知识与法律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为个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是为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二) 健全法治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

当前,高校设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内容上显露不足:法律基础所占比例较小,课时有限,学生对此多以应试为目标,孜孜于死记硬背,这种做法明显违背了法治教育的根本宗旨。鉴于此,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亟须对课程结构和教材内容进行细致调整,增强法律基础模块在整个课程中的比重,同时,依据大学生认知特点和未来发展需求,将课程内容细化、深化,确保既充满吸引力又贴合实用性,逐步深化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和未来职场中能够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以提升其整体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要优化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开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法律公共课程,合理增设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治课程,增强针对性。最后,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学法用法能力,强化法治化教育的学习效果和实践效果。通过大学生法治教育满足现代化素质教育改革的根本需求,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不断践行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

(三) 创新法治观教育教学形式

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高校法治观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枯燥乏味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于学生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改进传统的形式,探索新的形式,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采取多元化形式来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形成补充。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实践是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最佳途径。所以,在课堂授课以外,教师还应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广泛开展法治学习实践,组织学生观摩法庭审判、开展模拟法庭、普法宣传、送法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将所学的法律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实现学生法律知识、法律意识与守法行为的统一,全面系统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案例分析的形式,通过分析具体的、典型的案例,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教师应当增强对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运用,增强课堂教学活力和吸引力,创新教学策略,持续推进教育模式的优化升级探索利用网络媒体推广优质网络法治学习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 加强法治观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思政课教师在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法律知识、法律素养、教学能力及法治实践技能直接影响到法治观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法治素养的提升,打造一支专业精湛、法治思维深刻的高水平的法治教育师资队伍,使其能够更好的完成法治教育教学任务。首先要加强思政课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训。将思政课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训作为高校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把握重点、循序渐进的推进教师法治素养的提升。其次,思政课教师法治培训要注重过程管理,思政课教师法治素养培训要专题研究、专人落实、全员覆盖,提升思政课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同时也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考核和培养。不断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提高学生教学评价在教师评价结果中的比重。对于思政课教师自身出发,应当提高站位,坚守法治信念,带头维护法律权威,成为法治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播者,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在日积月累中对学生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5. 结语

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治意识的培养和法治素质的提高,关系着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因此,国家、社会、高校及大学生个人都应当提高对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形成大学生法治教育合力,正确引导大学生形成学习法律、遵守法律、信仰法律的内在自觉,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围,促使当代大学生法治素养不断提高,为法治中国和法治社会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蒙晓旺. 当代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缺失与构建[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5(7): 90-92.
[2] 邓演平. 思想政治教育论[M].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0.
[3] 苏力. 走不出的风景——大学里的致辞以及修辞[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官网. 2022年上半年检察机关起诉帮信罪6.4万人[EB/OL].
https://www.spp.gov.cn/spp/xwfbh/wsfbt/202207/t20220722_566409.shtml#1, 2022-07-22.
[5] 张海战.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法治化路径[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2, 44(S2): 54-56.
[6] 魏晨晨, 王玲.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实践探赜[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1): 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