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Chinese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Theory
DOI: 10.12677/ae.2024.144575, PDF, HTML, XML, 下载: 36  浏览: 45 
作者: 郑雨轩: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路径Constructivist Theory Chinese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Practical Paths
摘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非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通过主动探索和实践逐步构建的。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语文跨学科学习尤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以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交融互动。本文挖掘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中的应用价值,发现其不仅能够推动学生跨学科思维的蓬勃发展,还能拓宽语文学习的应用场景,促进合作学习与社会互动的深度开展。鉴于此,提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路径。首先,通过主题式学习,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中心主题,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深入探究。其次,项目式学习则鼓励学生以实际问题为导向,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跨学科实践能力。最后,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通过共同学习、讨论与反思,实现知识与智慧的共享与增值。
Abstract: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holds that knowledge is not passively received, but gradually constructed by learners through activ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Under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Chinese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particularly emphasizes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the integr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ary knowledg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value of constructivist theory in Chinese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and finds that it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 but also broaden the application scenarios of Chinese learning, and promote the depth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social interaction. In view of this, the practical path of Chinese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nstructivist theory is proposed. First, through theme-based learning, students are guided to focus on a central theme, integrate knowledge and skill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conduct in-depth exploration. Second, project-based learning encourages students to solve problems through teamwork by integrating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in a practical problem-oriented way, so as to cultivate their interdisciplinary practical skills. Finally, cooperative learning emphasizes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among students to share and add value to their knowledge and wisdom through joint learning, discussion and reflection.
文章引用:郑雨轩.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4): 696-70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4575

1. 引言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是通过学习者主动探索和实践构建的,而语文跨学科学习则倡导跨越不同学科领域的界限,促进知识的互动融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作为一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宽了语文学习领域与范围、语文学习主题与情境、语文学习方法与资源。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中,学生需要主动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进行关联和整合,从而形成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和解决策略,这种主动性是建构主义与语文跨学科学习共同强调的核心要素。鉴于此,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探讨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践路径,为语文跨学科学习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2. 建构主义理论意涵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决非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表征,而是人们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所建构的一种对于世界的解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知识的四大属性 [1] 。因此,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者在多元化的环境中,通过积极探究和协作交流,进而构建个人理解、创造新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了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则扮演着协助和推动学生意义建构的角色。

2.1. 情境

学习是受到情境和文化背景影响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语文跨学科学习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学习的重要内容。

2.2. 协作

所组成的学习小组可促使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 。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根植于社会之中,通过建立实践共同体并将学习者与更广泛的社区紧密相连,能够有效推动他们的学习进程。协作学习是一种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方式,通过协作和合作,学习者能够共同参与、分享和构建知识。

2.3. 会话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在学习小组中,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来商讨和制定完成规定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会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都可以被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2.4. 意义建构

学习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以建立新的理解和知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通过积极地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个体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3. 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中的应用

3.1. 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中的启示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语文跨学科学习需提供以学生中心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构建知识,并通过整合不同学科、开放性探究、反思和合作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的提升。

3.1.1. 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应该是主动的建构者,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质疑、探究和思考,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对于教师所教学的知识必须有一个理解和消化的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意义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理解” [3] 。学生可以通过文学阅读、写作、讨论等活动,与学科内容进行互动,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和跨学科思维。也可以设计小组项目或合作任务,让学生协同探究语言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共同构建对知识的理解。

3.1.2. 问题驱动的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问题解决的循序渐进性。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中,可以设置主题化或项目化的任务,将大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以此达成最终的学习要求。其中,任务的设置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作为起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激发其对语文知识的需求,调动其他学科知识、方法等,促进跨学科问题的解决。

3.1.3. 真实情境模拟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应当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中,可以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语文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提升跨学科学习的实用性。例如,组织学生模拟历史事件,他们可以扮演其中的角色并体验历史时期的语言和文化,学生可以模拟阅读和书写古代信件、日记或演绎历史事件中的角色对话。这样的模拟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真实事件的理解。

3.2. 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中的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为语文跨学科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通过融合不同学科,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应用场景,培养了学生在复杂环境下运用语文技能的能力,为其跨学科思维的发展、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3.2.1. 促进跨学科思维的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积极的参与和互动来构建知识,通过将语文与其他学科整合,学生可以打破学科边界,理解和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拓展自己的思维领域。语文跨学科学习要求学生将语言能力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进行综合性思考。因此,在跨学科学习中,学生有机会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促进跨学科思维的发展。

3.2.2. 拓展语文应用场景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语文跨学科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学生可以探索语文知识在科学、社会学、历史等领域的应用,拓展语文学习的实际应用场景。通过语文跨学科学习,学生有机会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深入理解语文知识,这种实际应用不仅仅是机械地应用语法规则或词汇,而是通过解决真实问题、参与实际项目,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功能和表达方式。

3.2.3. 促进合作学习和社会互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学习和社会互动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语文跨学科学习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共同探究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强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语文跨学科学习常涉及解决跨领域的问题,这需要学生之间共同合作来解决。通过面对实际问题,小组成员能够协同努力,运用各自的语文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语文跨学科学习通过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仅拓宽了知识领域,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技能以及创造性思维,为其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4. 建构主义理论下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践路径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语文跨学科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合作,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现实生活问题,重视学生自己的反思和评估,以此提出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三种实践路径。

4.1. 主题式学习

主题式学习是一种以跨学科的主题为中心,跨学科地整合与语文学习主题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探索特定的主题,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和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在特定大主题的统领下,跨学科主题教学通过组织两个及以上不同学科知识、整合不同学科间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以任务链的方式解决主题之下的复杂问题 [4] 。这与建构主义的理念相符,因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和探索来建构知识,而主题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意义和具体的学习内容,促进了他们的主动学习。在主题式学习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跨学科意义的主题,下面以“环保”为主题进行主题式语文跨学科活动设计:

【活动主题】:环保行动,构建美丽家园

【活动目标】:

1) 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运用语文知识解读环保文本、撰写环保议论文。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跨学科学习合作解决环境问题。

【活动内容和步骤】:

第一步:环保问题介绍

教师向学生介绍环保的重要性和当前面临的挑战,引导学生讨论环保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学生阅读环保相关的文章、新闻报道,了解各种环保行动和实践。

第二步:环保知识探究

学生分组进行环保主题研究,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深入了解环保知识和技巧。学生撰写小组报告或制作展示板,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提出的环保建议。

第三步:环保实践行动

组织垃圾分类活动、清洁环境活动、节约能源活动等,记录实践过程和成果,反思自己的行动对环保的影响,并分享感悟和体会。

第四步:语文知识应用

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撰写环保议论文、环保主题作文或环保口号,进行朗诵环保作品、举办环保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语文表达和传播能力。

第五步:总结与分享

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整个活动的经验和收获,反思环保行动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在参与环保主题的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中,能够深入了解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并通过实际行动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能启发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4.2. 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开展以语文为核心的项目任务,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达到跨学科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情境对于知识建构至关重要,儿童的语文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各种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会激发儿童语言文字运用的需求 [5] 。项目式学习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使学生在跨学科学习情境中能够主动建构知识,通过社会性学习、整合性学习以及实践性学习,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个体建构的特点,与建构主义的理念高度契合。下面以“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项目式语文跨学科活动设计:

【项目主题】:探索传统文化的多维魅力

【项目目标】:

1)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2) 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

3)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合作能力;

4) 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欣赏。

【项目步骤】:

第一步:了解传统文化

学生团队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调查研究中国或其他国家/地区的传统文化,包括民俗、传说、艺术、文学等方面。

第二步:文化讲解与展示

学生团队选择感兴趣的文化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历史背景、特点、影响等,准备口头或视觉展示,向同学分享研究成果。

第三步:创作与表达

学生团队选择一种文学形式,例如故事、诗歌、戏剧等,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情感。借鉴传统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结构,撰写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修订和编辑。

第四步:跨学科融合呈现作品

学生团队与美术、音乐等课程合作,创作艺术作品,通过视觉艺术、音乐或舞蹈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展示学生的艺术作品,并解释作品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

第五步:成果展示

在班级组织文化展览、讲坛等,和同学分享他们在这个项目中所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创作成果。

通过这个项目,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还能够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并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和展示学习成果。

4.3. 合作学习

语文跨学科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与同伴协作、共同探讨、交流思想和知识,共同解决跨学科性质的语文学科问题或任务的过程。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建构知识,通过合作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这种合作不仅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涉及其他学科领域,以促进综合性思维和跨学科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来构建知识。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探讨、讨论、交流意见等方式,共同解决问题,这种合作建构的知识更具有深度和广度,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应用跨学科知识。

总之,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语文跨学科学习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语言、文学、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知识和概念,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达到综合素养的提升目标。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面对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挑战,拓展视野,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和互动,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概念融合起来,探索、理解和建构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 李子建, 宋萑. 建构主义:理论的反思[J]. 全球教育展望, 2007, 36(4): 44-51.
[2] 王昭君. 建构主义关照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 语文建设, 2015(5): 7-8.
[3] 姚彩清.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34(23): 49-50.
[4] 李序花, 冯春艳, 马红亮, 等. 跨学科主题教学: 基本内涵、价值向度及设计路径[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23, 24(6): 1-6.
[5] 王晓奕. 遵循学习的意义——基于“适性”的跨学科语文实践探索[J]. 语文建设, 2023(4): 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