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视角: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关系
Parenting Perspectiv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s’ Involvement in Parent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DOI: 10.12677/ass.2024.134305, PDF, HTML, XML, 下载: 97  浏览: 285 
作者: 吴婉婷: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关键词: 父亲参与教养父亲教养方式儿童情绪能力Father Involvement in Parenting Father’s Parenting Style Children Emotional Ability
摘要: 父亲参与教养指父亲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直接或间接参与。采用文献综述法对近些年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从父亲教养视角分析父亲参与教养和其教养方式对于儿童情绪能力发展过程的影响机制和调节因素,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关于父亲参与教养的教育建议。关于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本土化研究还需加强,测量方法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以期完善教养理论并应用于实际家庭教育,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Abstract: Father involvement refers to the direct or indirect participation of fathers in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aspects in the process of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The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is used to sort out the relevant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mechanisms and moderating factors of fathers’ participation in parenting and their parenting styles on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thers’ parenting, and to put forward the educational suggestions on fathers’ participation in parenting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Localized research on father involvement in parenting and children’s emotional development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can be further enriched and improved, with a view to improving parenting theories and applying them to practical family education, so as to promote children’s healthy growth.
文章引用:吴婉婷. 教养视角: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关系[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4): 328-33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4305

1. 引言

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在中国家庭教育中父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负有管教和养育子女的责任。然而,由于性别角色分化和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大部分家庭中父亲更多参与家庭之外的事物,负责家庭经济方面;而养育子女被视为母亲的主要责任。但随着新时代女性在家庭外部角色不断扩张,使得男性家庭内部角色发生相应的转变 ‎[1] 。并且在全球化推动下,西方的父亲教养观念也被引入中国社会 ‎[2] 。当前许多父亲不再仅仅是家庭经济贡献者,而是更积极投入子女的日常生活照顾和抚养中,父亲参与教养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3] ‎[4] 。

情绪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从我们出生便开始体验情绪、利用情绪。刚出生的婴儿还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只能通过情绪向外界表达自己的需求,抚养者也可以通过婴儿表现的情绪作出及时的回应。因此,情绪能力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尤为重要。儿童期是个体情绪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情绪能力是儿童与外界建立和维持关系、情绪交流的关键,儿童的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也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 ‎[5] 。生态系统理论指出个体的发展是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中,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先直接接触的微观系统,父母的教养方式、行为态度是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6] 。父亲作为育儿的重要角色,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情绪能力各维度发展相关,更多更积极的父亲参与教养会促进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 ‎[7] 。

文献综述法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有的文献、研究和资料进行系统性地整理、分析和综合,从而总结、评价和归纳某一领域或主题的研究现状、进展和趋势。以往研究较多探讨父母教养、亲子关系、父母元情绪理念对于儿童情绪各方面发展的关系,但对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关系研究较少,目前在父亲对于子女情绪能力发展影响方面还未有一致结论。因此,本研究将整理、分析和综合近些年国内外关于父亲参与教养和儿童情绪的相关研究,探讨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情绪能力以及各维度的关系,从父亲教养角度探索有利于儿童情绪发展的实践干预,在拓展研究内容基础上完善理论研究,促进儿童情绪健康发展。

2. 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情绪能力

2.1. 父亲参与教养的概念与测量

父亲参与教养(Father Involvement/Paternal Involvement)是一个广泛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Lamb所提出的关于父亲参与教养三因素模型被广为接受和使用。他提出父亲参与教养是关于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父亲的互动性(Engagement)、可及性(Accessibility)和责任心(Responsibility)三因素 ‎[8] 。其中互动性是三者中最有限制性的因素,指父亲与孩子直接进行的交流互动,如喂养孩子、辅导孩子家庭作业等;可及性是指父亲在身体或心理上的存在,虽然与子女没有直接互动,但两者有间接接触,父亲能随时为儿童提供帮助,如父母在厨房做饭孩子在脚边玩耍;责任心是指父亲所要承担的对子女的照顾和抚养的责任,及时觉察并满足孩子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需要,如带生病的孩子看医生。随着对父亲参与教养深入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Lamb的定义只强调父亲直接或间接参与儿童活动的重要性,忽视了认知和情感层面。因此,Hawkins在Lamb提出的概念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丰富父亲参与教养的定义,既有直接形式又有间接形式并纳入认知、情感、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管教和培养责任感、鼓励学业、支持孩子的母亲、提供经济来源、陪伴和孩子交流、给予表扬和情感支持、培养孩子才能和关注未来、阅读和帮助家庭作业、关注孩子的生活九个方面,从而也更好地研究父亲参与教养的深度与广度 ‎[9] 。

许多学者将父亲参与教养的概念引入国内并做本土化的研究,岳冬梅对父亲教养方式总结出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六个核心要素并引进和修订了父亲教养方式量表中文版EMBU ‎[10] 。许岩等人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将Hawkins原本提出的九个维度修订为五个维度即互动监督、规则约束、情感表达、间接支持、学业鼓励五个维度 ‎[11] 。伍新春等人 ‎[12] 结合中国家庭教育背景并考虑伴随时代发展新的父亲参与教养方式(网络通讯等)的出现对Lamb的三因素模型做进一步修订,包括互动性、可及性和责任性三个维度。互动性指父亲与孩子直接交流和接触,既有行为层面也有情感交流等内容;可及性是指父亲与孩子间没有直接接触,但儿童有需要时无论父亲在与不在身边能作出回应与反馈,包含空间可及和心理可及;责任性是指父亲为孩子的未来长远发展考虑和规划,支持子女未来发展。该理论虽然保留原有的三个维度,但不同之处在于新理论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扩大父亲的教养范围,符合当前中国文化背景。综上所述,父亲参与教养是指父亲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直接或间接参与,包括互动性、可及性和责任心。

厘清父亲参与教养的概念后,研究者开始基于父亲参与教养的操作定义发展测量工具,但目前学术界主要以问卷方式测量,主要有父亲自我报告、母亲报告和子女报告。最早测量父亲参与教养工具是Lamb ‎[8] 编制的父亲教养投入问卷,考察父亲在教养过程的心理、行为和情感的投入,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后来Hawkins ‎[9] 基于自己提出的父亲参与教养九个维度编制了父亲教养投入问卷(IFI)以父亲自我报告的方式测量父亲教养投入情况,国内学者尹霞云以其为基础,修订成中文版父亲教养投入问卷 ‎[13] 。但由于父亲参与教养研究在国内研究相对较少,测量问卷多改编自西方父亲参与教养问卷,在国内可能存在不适用性的问题。Lamb编制的父亲教养投入问卷更多关注父子互动性,较少对父子可及性和责任性进行测量。因此,伍新春等以Lamb父亲参与教养三因素模型为基础,修订符合中国家庭情况的父亲教养投入测量工具 ‎[12] 。

2.2. 儿童情绪能力的概念与测量

情绪能力(Emotional Competence)是在情绪智力基础上习得的一种能力,指个体利用情绪建立、维持及改变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以此达到为人类服务的能力。而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是指个体准确认知、评价、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14] 。后来发展心理学家们将情绪能力定义为是个体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情绪,以符合文化和情境的方式表达情绪,能抑制或调节情绪以达到目标的能力,主要包括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三部分 ‎[15] ‎[16] ,这一概念也被研究学者认同和广泛使用。国内学者姚端维将情绪能力界定为是个体建立、维持和转变与外界关系的能力,包含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两方面 ‎[5] 。郭真礼借鉴姚端维对情绪能力的定义并在在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基础上增加了情绪表达维度 ‎[17] 。本研究认同Denham等心理学家对于情绪能力的定义,认为情绪能力包括情绪觉察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表达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等能力。

目前对于儿童情绪的测量方法各种各样,不同学者根据研究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常用有问卷法、情境故事法、观察法等。问卷法是指通过儿童自己或他人根据实际情况评估儿童情绪能力的方式 ‎[7] ‎[18] ,但由于学前儿童认知有限,问卷多由父母或者老师填写。情境故事法是指给儿童呈现故事情境,让儿童理解情境故事中人物情绪并回答情绪相关问题,以此来评估儿童情绪发展情况 ‎[19] 。而观察法是研究者以直接参与或间接参与的方式观察儿童的情绪表现 ‎[20] ‎[21] 。

3. 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关系研究

父子激活理论表明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有别于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Paquette提出用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激活关系(Father-Child Activation Relationship)来描述父子之间的关系,而游戏是父子激活关系的核心内容 ‎[22] 。该理论认为父亲通过与孩子的打闹游戏中鼓励和教导孩子,展现给儿童新的经验或新异刺激以激活儿童的情感的机制,有助于儿童产生积极情绪,获得信心并培养儿童的情绪能力 ‎[23] ,其中情绪能力包含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表达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等多个维度。

婴幼儿是情绪发展的初始阶段,父亲在这一时期参与教养越多,儿童对于抑郁情绪、内疚、苦恼等消极情绪的体验越少,并且对儿童主观幸福感的体验也有直接联系即父亲在教养子女过程表现情感温暖越多,子女的幸福感越多 ‎[24] 。为了探究儿童情绪问题与父亲参与教养的关系,邓珂文等人对334名3~7岁的幼儿父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也支持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情绪有显著影响,父亲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显著预测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25] 。不仅如此,父亲在日常照顾这一方面的教养显著正向预测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并在母亲守门行为与儿童情绪能力发展中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 ‎[7] 。

3.1. 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

情绪理解能力是指个体对情绪的信念和情绪反应的认识,包括个体识别各种情绪表达、理解自身和他人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与情绪有关的线索(如表情、情境等) ‎[26] 。已有研究表明学前阶段是儿童情绪理解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3岁儿童已经能识别他人面部表情和情境线索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 ‎[5] ‎[27]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从能理解简单情绪到逐渐能理解复杂的混合情绪。

影响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发展因素方方面面,其中父母教养是子女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父母会通过日常语言交流、行为表现、情绪理念、情感反应等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情绪发展 ‎[28] ‎[29] ‎[30] 。一直以来国内外的学者都十分关注父母教养对于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影响,经实证研究均发现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如情感温暖、理解能促进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能降低儿童不良情绪的产生;而消极的教养方式如惩罚严厉、拒绝忽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 ‎[29] ‎[31] ‎[32] ‎[33] ‎[34] ‎[35] 。然而,父亲作为家庭教育重要的角色,其参与教养的程度、教养方式和态度对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更加关键。倘若父亲能以尊重、接纳、鼓励、支持等积极方式教养子女,会形成温暖而轻松的家庭氛围,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成长的孩子会更容易体验和发展积极情绪 ‎[36] 。加之父亲对孩子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情感反应,教会儿童建立规则意识、掌握社会规则,将有助于提升儿童道德情绪能力 ‎[37] 。国内学者熊莲君在对父母教养方式与3~6岁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父亲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情绪理解能力有显著负相关,但母亲消极的教养方式并没有显著负相关。由此可见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对于儿童情绪理解发展的影响有所不同 ‎[31] 。

综合上述,可以发现父亲参与教养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发展。在教养过程父亲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情感认知和情绪理解能力,与孩子一起探讨情感和情绪,帮助他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从而促进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发展,这些对于孩子的情感健康也有重要的影响。

3.2. 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情绪表达能力

父亲参与教养除了与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发展有关,还可能会影响子女的情绪表达能力。情绪表达能力是指能根据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或语言等方式向外表达自己的内在情绪感受的能力。在子女教养中父母若多些情感温暖,子女的情绪表达能力会越好即父母的情感温暖是可以正向预测孩子的情绪表达能力,进而影响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 ‎[38] 。也有学者以幼儿父亲为研究对象,探究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情绪表达能力的关系,结果发现父亲对幼儿的管教越多,幼儿越倾向正向表达情绪 ‎[39] 。虽然父亲参与教养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幼儿情绪表达能力发展,但目前关于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情绪表达的相关研究较少。

基于已有研究可以发现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情绪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不仅仅是提供物质支持,他们在孩子的情感发展和情绪表达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一,父亲的参与教养可以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和稳定的情感支持。父亲参与教养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安全的情感依恋,这对于孩子的情绪表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感,因为他们知道即使表达负面情绪,父亲也会给予他们支持和理解。其二,父亲的参与教养可以帮助孩子学会有效的情绪调节和表达技巧。父亲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可以教会孩子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父亲为孩子提供一个积极的情绪表达模范,帮助他们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3.3. 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能力也是情绪能力的其中一种,是指个体使用情绪调节策略监控和评估情绪,并以内在或外在的方式改变自己情绪反应的能力 ‎[40] ,常见的情绪调节策略有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大量实证研究支持父母与子女情绪调节能力的联系,Carson和Parke在对4~6岁年龄的儿童与其父母研究时发现儿童在真实生活中所表现的愤怒、沮丧等消极情感与父母的消极情感相关 ‎[41] 。父母的严厉或惩罚性教养与儿童情绪调节有显著负相关,若这类父母经常在公开场合喊叫、生气、情绪失控,表现出情绪失调,其子女的情绪调节能力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儿童会在这一过程习得严厉教养带来的负面情绪,从而可能会造成儿童的情绪问题和学校社会问题 ‎[42] 。国内也有研究表明父亲在子女教养的参与投入也能显著预测儿童对积极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且父亲参与教养程度越高,儿童会越多使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这有益于儿童情绪发展 ‎[18] ‎[43] ‎[44] 。

由此可见,父亲的参与可以为孩子提供支持和关怀,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被接纳,对于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发展至关重要。父亲在教养子女过程中以言传和身教的方式教导孩子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当孩子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父亲为孩子提供一个积极的情绪调节模范,帮助孩子以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处理自己的情绪。此外,父亲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情绪调节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会通过积极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通过运动、艺术、沟通等方式来释放情绪。在帮助孩子发展情绪调节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4. 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情绪社会化

情绪具有社会功能,能通过表情再人际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对于其与同伴交往、社会适应都发挥重要作用。而父亲参与教养是如何在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发展中发挥作用,进而影响儿童社会化的结果?Denham提出的情绪社会化模型认为儿童的情绪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情绪识别、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和情绪理解等多个方面 ‎[15] 。该理论强调家庭对儿童情绪发展的重要影响,儿童通过与父母、老师和同伴的互动,逐渐学会了解和表达情绪,以及适当地调节情绪。父母的情绪理念会在抚养过程影响儿童的情绪社会化,从而间接影响儿童的情绪能力发展和社会化行为。

美国社会情绪学习组织(CASEL)关于社会情绪能力的定义,认为社会情绪能力是指获取并能够有效运用知识、识别和管理情绪、关心他人、做负责任的决定、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处理挑战的能力 ‎[45] 。社会情绪能力于儿童社会化发展十分重要,不仅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在培养社会情绪能力的同时儿童可以学会有效沟通的技巧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在家庭系统中,父亲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儿童社会情绪发展中扮演既独特又核心的角色,常常是儿童的游戏玩伴和导师。父亲对于学前儿童情绪自主的探索和鼓励也能增强儿童之后的情绪安全性 ‎[46] 。

尽管研究者已经关注到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发展的关系,但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发展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关系不明确。然而,尹霞云等人采用横断研究方法探究父子冲突、父子依恋和儿童情绪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与父子的冲突和依恋有相关关系,并且父子依恋在父子冲突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之间具有调节作用 ‎[47] 。除此之外,蒋琴也对300名1~3岁婴幼儿父母进行研究发现父子依恋在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社会情绪能力两者间具有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父子依恋能调节父亲参与教养日常照顾、支持规划和管教约束婴幼儿模仿、游戏之间的关系 ‎[48] 。由此可见,父子依恋可能是父亲参与教养影响子女情绪发展很重要的调节因素。

父亲参与教养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孩子的社会情绪能力发展,当父亲在与孩子互动的时候多一些支持和鼓励是可以促进孩子的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的质量。父亲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也会影响孩子的社会情绪能力发展,倘若父亲能创造一个积极、理解的家庭氛围,孩子在与父母的互动中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也会通过亲子互动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采用恰当的方式管理情绪,与他人交流,致使孩子的社会情绪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反,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也会不利于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可能给儿童造成急躁冲动、喜怒无常等情绪情感问题 ‎[49] 。情绪情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指标和情绪交流、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与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社会适应能力、问题行为等密切相关。而父子交往是儿童成长过程所面临的第一个社会情境,亲子互动中所建立的父子关系会影响儿童的情绪与人格发展。因此,与父子关系不佳或父亲缺位的儿童相比,父亲参与教养多的儿童其情绪各方面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同伴关系都会更好。

5. 父亲参与教养的教育建议

通过对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情绪发展相关研究的梳理和综述,我们可以发现父亲参与教养的总体情况和各维度会影响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父亲越多参与子女的教养,越有益于孩子的人格、情绪、同伴关系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对于父亲参与教养较少或缺失的干预,以及如何将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情绪发展研究应用于实际家庭教育也是研究者一直所关注的焦点。

近二十年来,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受学者们广为关注,也有许多实证研究对其影响进行考察。父亲的学历、职业、教养观念、生活的社会背景,母亲的守门行为、亲子依恋关系及幼儿性别等各种各样的内在和外在因素都会影响父亲参与教养水平 ‎[7] 。为此,结合许多学者实证研究对父亲参与教养提出以下几点教育建议:

第一,转变传统的教养观念,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明确新时代父亲育儿职责。男女性都要摒除“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增加教养投入,发挥家庭教育核心角色的能动性。此外,已有研究表明父亲多使用专制型或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其儿童容易产生情绪发展不良的问题,父亲多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其儿童情绪发展反而更好 ‎[49] 。因而,在教养方式的选择上建议父亲多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以情感温暖、支持、欣赏的方式引导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除此之外,父亲也应不断学习,通过各种途径积累教养知识和技能。加强父亲参与教养的认知和行动,勇于承担父亲的职责,获取有效的家庭教育知识,优化育儿行为。

第二,与其他家庭成员协同教养,共同支持儿童情绪发展。根据家庭系统理论,家庭是按照既定规则运行的,当家庭内部某个成员改变自己的行为后,其他家庭成员也会随之改变自己的行为。由此可见,父母教养会互相影响,相辅相成。若母亲对于父亲参与教养是持鼓励和支持的态度,不仅可以提升父亲在教养中的自我效能感,也能促使父亲更愿意承担教养子女的责任,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儿童健康成长。反之,母亲的劝阻行为会降低父亲的参与教养。因此,家庭的沟通模式是双向的,父母的教养方式需要相契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支持、关怀可以为儿童在情绪发展方面创造条件。

第三,及时予以子女情绪回应,引导恰当情绪表达。儿童在情绪发展的过程常常面对如何表达情绪感受、应对消极情绪和调节情绪等困难和挑战。父亲在参与教养的过程可以倾听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感受并表达鼓励、支持和关心。父亲教导孩子使用言语、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或通过简单的亲子游戏与孩子沟通,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明白无论表达什么情绪都会被接纳。父亲在理解和接纳孩子情绪的同时也是在帮助孩子发展情绪表达能力、情绪理解能力。

6. 研究展望

综合上述,在现有的国内外关于父亲参与教养和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中,父亲参与教养的测量主要是通过问卷和访谈,而儿童情绪能力的测量主要是通过情境测验和问卷。尽管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亲参与教养和儿童情绪能力的情况,但测量过程中仍存在主观偏差。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设置合适的实验情境,采用标准的测量方法和客观的评分标准,以准确地测量所需的内容。因此,为了避免共同方法偏差,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内外部效度,需要采用多种测量方法来获取信息,并比较不同方法的测量结果差异。

虽然研究者在近几十年开始愈发关注父亲参与教养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但是在国内关于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情绪能力各方面的实证研究还不多,二者之间的复杂作用机制和调节因素尚未明确,以往许多研究设计采用横断设计,目前较少采用纵向追踪设计和对中间变量作进一步考量。本研究认为后续可以采用追踪设计,以此进一步考察父亲参与教养在儿童情绪发展过程的影响变化,也便于发现儿童情绪发展的年龄效应,及时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采取相适应的干预措施。另外,仍需要考虑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调节和中介变量,可能影响父亲参与教养的各种因素如儿童的年龄、气质、父母的性格特征等以及父亲参与教养和儿童情绪发展的相互作用。

此外,当前较多数研究考察父母元情绪理念、父母情绪社会化对儿童情绪发展的影响,对父亲参与教养及教养方式与儿童情绪发展的关系关注还不多。并且父亲在参与子女教养的过程可能会以多种角色出现,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情绪发展的关系模式可能与母亲不同。我们还需结合本土文化特点,加大对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情绪发展关系的研究力度。除了研究正常儿童群体,对于特殊儿童群体的父亲参教养和儿童情绪发展情况也是我们所应关注的,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家庭系统理论、父子关系理论,还能帮助我们理解父亲参与教养在儿童群体中情绪能力发展过程的影响途径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Chuang, S.S., Moreno, R.P. and Su, Y. (2013) Moving Fathers from the “Sidelines”: Contemporary Chinese Fathers in Canada and China. In: Kwok-bun, C., Ed.,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hinese Families, Springer, New York, 343-357.
https://doi.org/10.1007/978-1-4614-0266-4_21
[2] Ji, E., Zhao, S. and Chen, X. (2011) Fatherhood in Chinese Culture: Past and Present. In: Leyton, C.H., Ed., Fatherhood: Roles, Responsibilities and Rewards,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New York, 81-92.
[3] Barbeta-Vinas, M. and Cano, T. (2017) Toward a New Model of Fatherhood? Discourses on the Process of Paternal Involvement in Urban Spain. Revista Espanola De Investigaciones Sociologicas, 159, 13-29.
[4] Li, X. (2020) Fathers’ Involvement in Chinese Societies: Increasing Presence, Uneven Progress.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14, 150-156.
https://doi.org/10.1111/cdep.12375
[5] 姚端维, 陈英和, 赵延芹. 3~5岁儿童情绪能力的年龄特征、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20(2): 12-16.
[6] 张春晓, 刘文, 邵姝姮. 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与母亲气质、教养方式的关系[J]. 学前教育研究, 2015(3): 10-16.
[7] 许亚静. 母亲守门行为对幼儿情绪能力的影响: 父亲参与教养的中介作用[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8] Lamb, M., Pleck, J.E., Charnov, E.L. and Levine, J. (1985) Paternal Behavior in Humans. American Zoologist, 25, 883-894.
https://doi.org/10.1093/icb/25.3.883
[9] Hawkins, A.J., Bradford, K.P., Palkovitz, R., Christiansen, S., Day, R. and Call, V. (2002) The Inventory of Father Involvement: A Pilotstudy of a New Measure of Father Involvement. The Journal of Mens Studies, 10, 183-196.
https://doi.org/10.3149/jms.1002.183
[10] 岳冬梅, 李鸣杲, 金魁和, 等. 父母教养方式:EMBU 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3): 97-101, 143.
[11] 许岩, 纪林芹, 张文新. 城市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特点及其与性别角色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22(3): 35-40.
[12] 伍新春, 刘畅, 胡艳蕊, 等. 父亲教养投入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检验[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 23(4): 576-579.
[13] 尹霞云, 黎志华, 杨新华, 等. 父亲参与教养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26(7): 557-560.
[14] Salovey, P. and Mayer, J.D. (1990)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 Personality, 9, 217-236.
https://doi.org/10.2190/DUGG-P24E-52WK-6CDG
[15] Denham, S.A. (1998) 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 The Guilford Series on Spe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Guilford Press, New York.
[16] Eisenberg, N., Cumberland, A. and Spinrad, T.L. (1998) Parental socialization of emotion. Psychological Inquiry, 9, 241-273.
https://doi.org/10.1207/s15327965pli0904_1
[17] 郭真礼. 4-5岁幼儿情绪能力的促进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19.
[18] 李晓巍, 杨青青, 邹泓. 父母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反应方式与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 33(4): 385-393.
[19] 陈琳, 桑标, 王振. 小学儿童情绪认知发展研究[J]. 心理科学, 2007, 30(3): 758-762.
[20] 李英美. 利用体育游戏干预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个案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20.
[21] 魏松. 个案工作介入儿童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的实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22.
[22] Paquette, D. (2004) Theorizing the Father Child Relationship: Mechanisms and Developmental Outcomes. Human Development, 47, 193-219.
https://doi.org/10.1159/000078723
[23] 蒲少华, 卢宁. 父亲教养的研究进展[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10): 1194-1197.
[24] 赵玉奇. 高中生父亲教养方式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 河北大学, 2011.
[25] 邓珂文, 尹霞云, 姜圣秋. 幼儿情绪行为问题与父亲参与教养的关系[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 8(3): 141-143.
[26] 潘苗苗, 苏彦捷. 幼儿情绪理解、情绪调节与其同伴接纳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23(2): 6-13.
[27] Denham, S.A. and Couchoud, E.A. (1990) Young Preschoolers Understanding and Emotions. Child Study Journal, 20, 171-193.
[28] 胡瑞, 梁宗保, 张光珍, 等. 情绪教养视角: 父母元情绪理念与儿童心理社会适应[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 25(4): 599-608.
[29] 张祖娟. 父母教养方式与3~6岁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大学, 2020.
[30] 梁宗保, 严嘉新, 张光珍. 父母元情绪理念与儿童社会适应: 父母情绪反应的中介作用[J]. 心理科学, 2020, 43(3): 608-614.
[31] 熊莲君. 父母教养方式对3~6岁幼儿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黄石: 湖北师范大学, 2017.
[32] 刘璠, 刘雯, 何凤梅.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情绪的影响[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 20(1): 182-184.
[33] Bhide, S., Sciberras, E., Anderson, V., Hazell, P. andNicholson, J.M. (2019) Association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Socio-Emotional and Academic Functioning in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ADHD: A Community-Based Study. Journal of Attention Disorders, 23, 463-474.
https://doi.org/10.1177/1087054716661420
[34] Denham, S.A., Bassett, H.H., Brown, C., Way, E. and Steed, J. (2015) “I Know How You Feel”: Preschoolers’ Emotion Knowledge Contributes to Early School Success.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13, 252-262.
https://doi.org/10.1177/1476718X13497354
[35] Haslam, D., Poniman, C., Filus, A., Sumargi, A. and Boediman, L. (2020) Parenting Style, Child Emotion Regulation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ultural Values in Australia and Indonesia. Marriage& Family Review, 56, 320-342.
https://doi.org/10.1080/01494929.2020.1712573
[36] Nelson, S.K., Killingsworth, M. and Layous, K.S. (2019) Parenthood I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Well-Being for Fathers than Mothers.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5, 1378-1390.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19829174
[37] 冯晓杭, 李雪, 皮忠玲. 父亲教养投入与3~6岁幼儿道德情绪理解的关系[J]. 教育科学研究, 2021(5): 60-66.
[38] 王明忠, 周宗奎, 陈武. 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人际能力: 情绪表达能力和社交性的间接效应[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2): 288-291.
[39] 顾娟, 宋文婧. 父亲参与教养对3~6岁幼儿情绪表达影响的研究——以日照市东港区某幼儿园为例[J]. 心理学进展, 2017, 7(10): 1205-1213.
[40] 马岳毅, 但菲, 李文辉.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情绪能力的影响: 来自中国样本的元分析证据[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 11(10): 620-632.
[41] Carson, J.L. and Parke, R.D. (1996) Reciprocal Negative Affect i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and Children’s Peer Competency. Child Development, 67, 2217-2226.
https://doi.org/10.2307/1131619
[42] Chang, L., Schwartz, D., Dodge, K.A. and McBride-Chang, C. (2003) Harsh Parenting in Relation to Child Emotion Regulation and Aggression.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7, 598-606.
https://doi.org/10.1037/0893-3200.17.4.598
[43] 崔洁阳. 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相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17.
[44] 梁旭辉. 父亲参与教养与3~5岁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20.
[45]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2008) 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and National Center for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and Youth Violence Prevention (CASEL)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 and Student Benefits: Research Implications for the Safe School/Healthy Students Core Elements.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Boston.
[46]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Early Child Care Research Network (2004) Fathers’ and Mothers’ Parenting Behavior and Beliefs as Predictors of Children’s Social Adjustment in the Transition to School.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8, 628-638.
https://doi.org/10.1037/0893-3200.18.4.628
[47] 尹霞云, 黎志华, 苏林雁. 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与父子冲突、父子依恋[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3, 27(1): 33-37.
[48] 蒋琴. 父亲参与教养、父子依恋与婴幼儿社会情绪能力关系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8.
[49] 薄同娇, 魏巍. 父亲缺位对学前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影响[J]. 亚太教育, 2016(36):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