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交焦虑、校园冷暴力的关系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Upbringing Styles and Social Anxiety and Campus Cold Viol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ass.2024.134301, PDF, HTML, XML, 下载: 32  浏览: 55 
作者: 张思媌: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关键词: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校园冷暴力社交焦虑College Student Parenting Pattern Campus Cold Violence Social Anxiety
摘要: 社交焦虑是大学生群体中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危害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探究其成因,本文从家庭教养方式和校园冷暴力的角度出发,探究了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冷暴力、大学生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以及校园冷暴力和家庭教养方式对社交焦虑中的影响作用。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对随机选取的261名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社交焦虑、校园冷暴力现象较为普遍;家庭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拒绝”和“母亲拒绝”对大学生校园冷暴力和社交焦虑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校园冷暴力在家庭教养方式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中存在中介作用。
Abstract: Social anxiety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jeopardiz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explore its cause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upbringing style and campus cold violence,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upbringing style and campus cold violenc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nxiety,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campus cold violence and family upbringing style on social anxiety. Based on existing research, this paper conducted an empirical study on 261 randomly selected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cial anxiety and campus cold violence are relatively comm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father’s rejection” and “mother’s rejection” in family upbringing styles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college students’ campus cold violence and social anxiety; and campus cold violence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ocial anxiety in family upbringing styles. Cold violence on campus mediates the effect of family upbringing styles on social anxiety.
文章引用:张思媌. 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交焦虑、校园冷暴力的关系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4): 293-30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4301

1. 引言

大学阶段是个体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也是其认知、情感和行为迅速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其中,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群体学习生活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近年来,社交焦虑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常见问题,它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还会对其社会化生活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张莲,2008) ‎[1]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本研究为探究社交焦虑的成因,从家庭教养方式和校园冷暴力两个角度出发,进行了调查研究。

1.1. 家庭教养方式

斯滕伯格认为家庭教养方式为父母与子女在相处的过程中传达出具有有意及无意向的态度和情感氛围,这一过程是以建立亲子关系为核心的。并且它具有情境稳定性,长此以往父母无形或有形的教育将会对孩子产生较大的影响。

张文新(1999)在实证研究中将家庭教养方式定义为父母在教养子女过程中的观念、行为和情感的组合,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且能够反映出亲子关系状况 ‎[2] 。

程灶火(2016)等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在家庭父母抚养子女的期间由父母对子女的言语沟通和肢体沟通所形成的一种氛围 ‎[3] 。这种氛围会影响子女生活习惯和人格特征的形成。

美国的西蒙兹是最早对家庭教养方式进行研究的学者,他将亲子关系分为接受与拒绝、支配与服从。鲍姆林德受此启发将其分为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接受–响应”和“要求–控制”。“接受–响应”维度,一方面指父母能否对孩子的需求,如饥饿、需要陪伴等做出及时并且恰当的响应以满足孩子的生理或心理上的需求,另一方面指当孩子照父母的愿望行事后,父母能否表现出相应的鼓励表扬;“要求–控制”维度指的是父母对孩子日常学习生活是否是高要求严标准。将两个方面进行两两组合之后,形成了三种家庭教养方式:权威型(高情感高要求)、独裁型(低情感高要求)、放任型(高情感低要求),此种分类方式是应用最广泛而且影响较深刻的。此后随着对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不断深化,研究者继续补充了一种类型,即忽视型(低情感低要求),这种家庭教养方式是最不良,也是对孩子身心成长伤害最大的一种类型。

众所周知,家庭环境对一个人具有极大的塑造力,父母是个人成长中的第一导师,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个体以后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也会对个体在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方式和行为举止的风格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并且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子女与父母的亲子互动关系已经成为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向导。刘根义(2000)的研究指出,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其与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高度相关 ‎[4] 。

1.2. 大学生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是在他人沟通交往时或之前产生的一种负性情感体验,包括不舒服、不放松,紧张甚至恐惧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

社交焦虑指的是他人会在或将要在社交场合做一些事情的恐惧,比如公开演讲和单独约会等较为重大的社交场合,因恐惧他人将对或已对自己做出负面评价而产生的一种想要逃离此类的社交情景的内部心理体验和外在行为表现。基于国情,国内学者也做了研究,彭纯子(2004)认为社交焦虑是在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交往过程中,因害怕被他人评价并且先行假定了评价为负性的而产生的焦虑状态,并且经常引起一些回避行为 ‎[5] 。综上,国内外学者对社交焦虑的观点是相同的。

社交焦虑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患社交焦虑的后果严重,已经成为仅次于抑郁和酗酒第三大威胁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美国17%的大学生感到过社交焦虑,即使在网络中的非直接社交中,也会出现逃避、退缩等不良表现。于双杰等(2021)的研究发现社交焦虑在青少年中的发生率为5%~16% ‎[6] 。社交焦虑不仅对正常成长百害无一利,还会影响到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容易引发自闭、抑郁等心理问题。张莲(2008)的研究指出,青春期往往会成为社交焦虑发生的关键期,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可能会不断恶化,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交焦虑障碍,不良影响会持续到成年期,影响其心理健康、生活工作的各方面 ‎[1] 。

1.3. 校园冷暴力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冷暴力”因其不发生正面的肢体冲突的特点也被称作软暴力、精神暴力等,它以讥笑、嘲讽、沉默、故意疏远等非殴打方式来解决人际矛盾,不仅使人际关系迅速恶化,还会对受害人的精神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校园冷暴力”主要是指发生在师生或学生间的隐形攻击行为,其结果会对受害者造成的不可磨灭的心灵伤害。

近年来,校园冷暴力越来越常见,形式也越趋多样化。张红霞等(2019)的研究指出冷暴力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隐形杀手”,深深的危害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7] 。校园冷暴力时常产生于同学之间及寝室室友间。相较于暴力行为而言,冷暴力更多影响的是受害者的心理健康,严重的则可能导致受害者对他人和社会采取攻击性行为。王俊丹(2017)的研究也发现,冷暴力行为不仅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疾病,更有可能会损伤认知系统,扰乱对外界信息的加工,无法进行正向信息加工 ‎[8] 。冷暴力行为完全是一种非理性的精神上的惩罚,会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

1.4. 家庭教养方式、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校园冷暴力的关系研究现状

1.4.1. 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现状

不当的父母教养方式会自然形成不良的亲子关系,在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下,孩子很难建立与他人的信任以及和谐的沟通方式,使个体对人际关系产生厌烦、逃避心理,很有可能不断发展成为社交焦虑问题。林晓宇(2020)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过度保护、父母拒绝维度均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且有显著预测作用 ‎[9] 。

尤晨晨(2018)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在父母教养方式这一自变量上各维度存在显著差异。独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下社交焦虑得分最高,其次时放任型和权威型 ‎[10] 。

王明忠等(2015)的研究中指出,家庭教养方式被认为是在影响社交焦虑的诸多因素中关系最大的一个影响原因,其中情感温暖维度可显著预测社交焦虑 ‎[11] 。

1.4.2. 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冷暴力水平关系现状

杨杲(2017)在研究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冷暴力的关系中发现,值得关注的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沟通不到位,子女就难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也会产生偏差 ‎[12] 。除此之外,长期不良的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到人格的健康发展,极易形成一些不良人格特征,难以及时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生活。

张福洋等(2015)的研究中发现独裁型、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导致校园冷暴力发生的重要因素,此类教养方式下,家长与孩子缺乏足够的沟通,难以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不善正确处理人际矛盾,常采用极端的攻击方式来解决困境 ‎[13] 。

1.4.3. 校园冷暴力与大学生社交焦虑关系现状

管冰清等(2010)研究发现在广泛性社交障碍患者中,有冷暴力虐待经历的人占比较高 ‎[14] ,并且舍友之间的关系情况会对个体的学习成绩、身体状况以及精神状况产生明显影响。

陈文星(2012)的研究指出大学生间的非肢体暴力冲突不仅对大学生本人的身心健康有不良影响,而且还可能演变发展成为恶性伤害事件,严重者则可能危害校园与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可见高校中的人际交往以及冷暴力水平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人际交往水平等着直接的预测关系 ‎[15] 。

2. 问题提出

2.1. 已有研究的不足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阅读和梳理,以往大量研究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高校冷暴力以及社交焦虑各自的起因及影响,张福洋等(2015)的研究中发现独裁型、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导致校园冷暴力发生的重要因素 ‎[13] 。陈文星(2012)的研究发现冷暴力水平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人际交往水平等着直接的预测关系 ‎[15] 。

但已有研究缺乏对三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法进一步探究三者间的关系以及其中的中介作用。

2.2. 研究目的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校园冷暴力水平以及社交焦虑水平的现状进行考察。

其次,探究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校园冷暴力水平以及社交焦虑水平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及预测关系,并探究其中的中介作用。

2.3. 研究假设

假设1: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校园冷暴力、社交焦虑有预测作用。

假设2:校园冷暴力在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交焦虑中起中介作用。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网络媒体问卷星发放调查问卷,随机向各地大学生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269份问卷,其中有效答卷为261份,无效答卷为8份,研究对象的人口变量情况如表1所示。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participants

表1. 被试基本情况

3.2. 研究工具

3.2.1. 家庭教养方式量表

本研究使用《简式家庭教养问卷中文版》进行测量,由蒋奖等专家学者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在2010年重新修订的,共42个题目,问卷从“从不”到“总是”采用4级评分。克隆巴赫α系数在0.74~0.84之间,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符合心理测量标准。

本研究问卷第三部分由两个分量表组成,即父亲、母亲家庭教养方式。包含三个维度,即“拒绝”、“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本研究问卷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5,信度良好。

3.2.2. 社交焦虑量表

本研究使用交往焦虑量表(IAS)测量社交焦虑水平。Leary (1983)通过临床的经验,不断修订形成15个自陈式条目,要求被试从“与我一点都不相同”到“与我特别相同”做5级评分。问卷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693,信度良好。彭纯子等(2004)检验了该量表对中国人群的适用性,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对中国人群的适用性良好 ‎[5] 。

本研究问卷的第二部分为该社交焦虑量表。本研究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76,信度良好。

3.2.3. 校园冷暴力量表

本研究使用刘佳(2010)编制的“高校学生间隐性安全问题调查问卷(学生版)”,共32个题目,问卷采用5点评分,程度从“没有”到“总是”,程度越高,得分越高,即证明大学生遭受冷暴力情况越严重。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2~0.88之间,结构效度良好 ‎[16] 。

本研究问卷第四、五部分从施害和受害两个部分,每部分分为三个维度,即言语攻击、冷处理、隐私侵犯。本研究问卷第四部分针对冷暴力施暴行为问卷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62,信度良好;第五部分针对冷暴力受害情况问卷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00,信度良好。

3.3. 数据收集与统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星收集数据,去除未完整作答的无效问卷后将数据录入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t检验、皮尔逊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4. 结果

4.1. 家庭教养方式现状结果分析

1) 家庭教养方式的描述统计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分为六个维度,每一维度得分越高表明该维度程度越严重,其描述结果如表2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family parenting style scores

表2. 家庭教养方式得分的描述统计

2) 家庭教养方式人口学变量差异性检验

Table 3. Differences in family parenting methods in gender, only child status, and single parent families

表3. 家庭教养方式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为单亲家庭中的差异性检验

注:*表示p < 0.05 (下同),**表示p < 0.01,***表示p < 0.001 (下同)。

表3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生在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的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在父母拒绝、父亲过度保护的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在父母拒绝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双亲家庭。

4.2. 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结果分析

1) 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描述统计

表4中可以得出社交焦虑3级及以上占67.5%,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都存在社交焦虑现象。只有5.7%的大学生可以被认定为是一个有自信,行为自然恰当,态度不卑不亢,能够完成与人正常和谐的交往。

Table 4. Social anxiety scores of college students

表4. 大学生社交焦虑得分情况

2) 大学生社交焦虑人口学变量差异性检验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交焦虑在性别和是否是独生子女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Table 5. Differences in social anxie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single parent families

表5. 大学生社交焦虑在是否是单亲家庭上的差异性检验

表5中可以看出,单亲家庭的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非单亲家庭大学生。

4.3. 校园冷暴力结果现状分析

1) 校园冷暴力现状描述统计

根据统计处理问卷数据发现,冷暴力施暴行为在大学中非常常见,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有过冷暴力施暴行为。在言语施暴维度,只有10.7%的大学生没有过言语施暴行为,89.3%大学生对别人都至少有过一次言语施暴行为;在冷处理施暴维度,仅有4.2%的大学生没有过冷处理施暴行为,95.8%的大学生对别人都至少有过一次冷处理施暴行为;在隐私侵犯维度,22.9%的大学生没有对别人有过隐私侵犯施暴行为,70.1%的大学生对别人至少有过一次隐私侵犯施暴行为,该比例低于言语侵犯维度和冷处理维度。

对冷暴力受害的问卷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处理后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都遭遇过冷暴力施暴行为,在言语施暴维度,24.1%的大学生没有遭遇过言语施暴行为,75.9%大学生都至少遭遇过一次言语施暴行为;在冷处理施暴维度16.1%的大学生没有遭遇过冷处理施暴行为,83.9%的大学生都至少遭遇过一次冷处理施暴行为;在隐私侵犯施暴维度,33.3%的大学生没有遭遇过隐私侵犯施暴行为,66.7%的大学生至少遭遇过一次隐私侵犯施暴行为,该比例低于言语侵犯维度和冷处理维度。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间精神暴力的施暴行为比例和受暴感知比例大致是相同的,并且冷处理行为发生比例高于言语攻击高于隐私侵犯。

Table 6.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campus cold violence scores for college students

表6. 大学生校园冷暴力得分的描述统计

关于校园冷暴力施暴和受暴的得分如表6,得分越高表明施暴或受暴程度越高。

Figure 1. Location of Cold Violence

图1. 冷暴力行为发生地点

图1,要求被试回忆的对自己影响最严重的一次情况,并选择该情况的发生地点时,学生宿舍的比例最大,其次是学校教室或自习室。31.4%的大学生报告事件发生在学校宿舍。

2) 校园冷暴力性别差异比较

Table 7. Differential testing of cold violence in gender

表7. 冷暴力施暴在性别中的差异性检验

表7,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总体上大学生间的冷暴力施暴总分在性别上有一定差异,p < 0.05,男生施暴平均值显著高于女生。

4.4. 家庭教养方式、大学生社交焦虑、校园冷暴力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家庭教养方式和校园冷暴力、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

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六个维度以及校园冷暴力的施暴维度和社交焦虑水平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可得表8,大学生校园冷暴力施暴行为和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四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四个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母亲情感温暖呈显著的负相关;大学生冷暴力施暴行为与社交焦虑呈显著的正相关。

Table 8.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family upbringing style and campus cold violence and social anxiety

表8. 家庭教养方式和校园冷暴力、社交焦虑的皮尔逊相关分析

**在0.01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在0.05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4.5. 家庭教养方式、大学生社交焦虑、校园冷暴力的中介效应分析

据以上结果可知,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交焦虑、校园冷暴力三者间都有显著相关,且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所以对此进一步假设,校园冷暴力水平在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交焦虑水平中起中介作用,即家庭教养方式通过影响校园冷暴力水平继而影响社交焦虑水平。采用process中介效应检验程序,以家庭教养方式的各维度作自变量,校园冷暴力的施暴水平作中介变量,社交焦虑水平作因变量。统计处理后发现,家庭教养方式的父亲拒绝和母亲拒绝两个维度中介效应显著。

Table 9. Mediation effect test of campus cold viol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s refusal and social anxiety in college students

表9. 校园冷暴力对父亲拒绝与大学生社交焦虑关系的中介效应检验

Table 10. Mediating effect test of campus cold viol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 refusal and social anxie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表10. 校园冷暴力对母亲拒绝与大学生社交焦虑关系的中介效应检验

表9表10,中介效应通过父亲拒绝→校园冷暴力施暴→社交焦虑、母亲拒绝→校园冷暴力施暴→社交焦虑两条路径产生间接效应,间接效应分别为0.5803和0.7094,其间接效应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的上下限都不为0,所以显著。父母拒绝维度可以通过大学生冷暴力水平的中介作用而对社交焦虑水平产生预测作用,父母拒绝可增加校园冷暴力的施暴,进而影响社交焦虑水平。

中介路径图2图3如下所示。

Figure 2. Mediating effect of campus cold viol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s refusal and social anxie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图2. 校园冷暴力对父亲拒绝与大学生社交焦虑关系的中介作用图

Figure 3. Mediating effect of campus cold viol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 refusal and social anxie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图3. 校园冷暴力对母亲拒绝与大学生社交焦虑关系的中介作用图

5. 讨论

5.1. 家庭教养方式现状分析

在性别上,男生在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四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父母会对男生和女生有不同对待方式,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因为相较于女生,男生精力旺盛,乐于从事大肌肉运动,经常不听从父母的教育,经常反抗父母。因此较多受到父母严厉的惩罚和拒绝。而女生通常比较温顺文静,能够接受父母的建议,反抗父母的程度较低。因此较少受到父母拒绝。父母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会有“重男轻女”、“望子成龙”等思想,对男生的期望值会更高,认为男生在将来的生活需要担负更多的责任,所以对男生的控制和管教都比较严格。

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独生子女在父母拒绝、父亲过度保护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纪艳婷(2018)的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分散父母的注意,往往会被寄予全部的希望,付诸所有的心血 ‎[17] 。在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的思想下,独生子女被当作唯一的希望,一方面对子女要求也会更严格,一方面父母又会把全部的精力放在独生子女身上,事无巨细的照顾孩子,造成了此种差异。

在是否是单亲家庭上,父母拒绝维度差异显著,单亲家庭得分显著高于完整家庭。单亲家庭中的父母可能因为独自养育孩子的负担较重,没有足够的精力关心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独立的要求也较高,所以可能在父母拒绝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完整家庭。

5.2. 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分析

大学生社交焦虑得分描述统计显示社交焦虑问题存在于大多数的大学生身上,12.3%的大学生甚至有着较严重的社交焦虑问题。它不仅是简单的社交问题,还是需要重视的心理问题。

在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上,大学生社交焦虑无明显差异。

单亲家庭的孩子社交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完整家庭中的孩子。尤晨晨(2018)的研究发现,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更缺乏亲密感和安全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表现出敏感、脆弱、焦虑等特点,社交焦虑水平高于完整家庭中的孩子 ‎[10] 。家庭关系一般的孩子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家庭关系亲密的孩子,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因为缺失父母的陪伴,孤独感高于完整家庭的孩子。

5.3. 校园冷暴力现状分析

校园冷暴力得分描述统计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有过冷暴力施暴行为,并且言语侵犯维度和冷处理维度施暴比例高于隐私侵犯维度;受害者报告受侵犯的比例也能够与施暴比例对应,受害者报告受冷处理和言语侵犯维度比例高于隐私侵犯维度。

在冷暴力行为的发生地点中,可以发现施暴行为较多出现在宿舍。宿舍中各舍友间脾气秉性各不相同,又长期生活学习在同一空间,出现摩擦和矛盾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由于没有选择舍友的机会,所以可能面对睡眠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同学,如果没有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矛盾的能力,很可能就会出现冷暴力行为。

在性别上,男生施暴平均值显著高于女生。可能原因是男生相较于女生言语沟通能力较弱,在人际关系中出现了问题不能及时沟通解决,会采用冷处理方式处理矛盾。并且在生理方面,2岁时男女的攻击行为已经出现了性别差异,在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上都多于女生。李强(2020)的研究发现,女生在面临负性事件时的自我调适能力优于男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优于男生。因此这可能是导致男生冷暴力施暴行为高于女生的原因 ‎[18] 。

5.4. 家庭教养方式、大学生社交焦虑、校园冷暴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校园冷暴力在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交焦虑中存在中介效应。父母拒绝不仅会直接增加社交焦虑水平,还可以通过校园冷暴力的作用,进一步增加社交焦虑水平。此结果表明如果父母对待孩子经常表达否认或拒绝等负面态度,一方面会使孩子自尊降低,对自己持有与父母相同的态度,也容易对自己产生否定的评价,长此以往,会对自己的各方面都丧失信心,产生焦虑状态;另一方面在不良相处模式下,孩子也会学习到和父母一样的交往模式,不擅处理人际关系问题,逐渐产生冷暴力行为,由不良关系的受害者变为加害者,在人际交往中得不到相互的信任和积极的反馈,便会逐渐产生社交焦虑。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如果每一个父母对待孩子都能够给予呵护关爱以及正确的引导,少一些呵责和控制,那么孩子就会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坚强的心理素质,就会少一些校园冷暴力行为,少一些社交焦虑。

6. 结论

1) 大学生社交焦虑、校园冷暴力现象较为普遍。

2) 家庭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拒绝”和“母亲拒绝”对大学生校园冷暴力和社交焦虑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校园冷暴力在家庭教养方式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中存在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莲. 父母教养方式和高二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1): 113-114.
[2] 张文新, 林崇德.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互动关系的研究[J]. 心理学报, 1999(4): 418-427.
[3] 程灶火, 金凤仙, 王国强, 张嫚茹, 刘新民. 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和人格对青少年违法的影响及影响路径[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 24(2): 287-292.
[4] 刘根义, 聂继雷, 李晶, 潘红娜. 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个性影响的研究[J].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0(1): 64-65.
[5] 彭纯子, 龚耀先, 朱熊兆. 交往焦虑量表的信效度及其在中国大学生中的适用性[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8(1): 39-41.
[6] 于双杰, 马钰, 赵枫, 付有娟, 关素珍. 家庭环境对学龄期儿童社交焦虑与心理孤独感的影响研究[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21, 35(3): 76-79.
[7] 张红霞, 谢玲平, 周金燕, 杨雯丽. 大学生冷暴力现状及措施研究[J]. 心理素养, 2019, 5(3): 79-93.
[8] 王俊丹. 大学生校园冷暴力的调差分析[J]. 文化产业, 2017(29): 80-81.
[9] 林晓宇. 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同伴依恋的中介作用[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20.
[10] 尤晨晨. 大学生情绪智力对社交焦虑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南昌大学, 2018.
[11] 王明忠, 范翠英, 薛娜, 周宗奎. 家庭压力源影响青少年抑郁体验: 冗思的中介机制[J]. 心理科学, 2015, 38(6): 1398-1403.
[12] 杨杲. 昆明市初中生校园冷暴力调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大学, 2017.
[13] 张福洋, 刘彤彤. 中学校园冷暴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 西部素质教育, 2015, 1(12): 111-112.
[14] 管冰清, 邓云龙, 罗学荣. 有受虐经历的广泛焦虑障碍患儿的行为及自我意识特点[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 18(3): 334-336 316.
[15] 陈文星, 胡菡, 光裕, 曾细花. 大学生宿舍冲突管理方式特点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2): 237-238.
[16] 刘佳. 重庆市高校学生间精神暴力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10.
[17] 纪艳婷. 中学生校园欺凌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自尊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8.
[18] 李强, 牛玉柏, 马洪镇, 吴凤娟. 大学生遭受校园冷暴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J]. 人类工效学, 2020, 26(2): 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