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语用学视阈下“废话文学”的语用特征及机制
The Pragmatic Features and Mechanism of “Nonsense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Pragmatics
摘要: 本文以“废话文学”为研究对象,结合Grice的合作原则,探索“废话文学”在人际语用学视阈下呈现的基本特征、语用特征及语用机制。研究发现:“废话文学”的语用特征主要包含身份构建、情绪表达以及人际交往三方面;其语用机制为违反合作原则以产生会话含义,促进人际交往。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nonsense litera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explores the basic features, pragmatic features and pragmatic mechanism of “nonsense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pragmatic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ooperation principle of Grice. It is found that the pragmatic features of “nonsense literature” mainly include three aspects: identity construction,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ts pragmatic mechanism is to violate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order to generate conversational meaning and promot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文章引用:胡萍. 人际语用学视阈下“废话文学”的语用特征及机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4): 339-34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4256

1. 引言

网络语言是人际语用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涉及网络谐音、“废话文学”和网络缩略语等方面,反映了当代社会网民用语的创新和颠覆性改变。其中,继“凡尔赛文学”“发疯文学”“emo文学”之后,“废话文学”进入网友眼帘,源自社交博主发布的视频,其内容借大量话术予以描述,但实际传递的信息价值极其微小,这一现象却出奇地受到网友青睐、风靡一时。追根溯源,每个时代都在文学作品中赋予了“废话”的烙印,由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形式流传广泛且深远。早期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也早有记载,如《甄嬛传》中“皇后娘娘贤惠起来还真贤惠呢”;鲁迅先生《秋夜》里提到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以及近期浮现出的网络爽文“我上次这么无语的时候还是在上次”等。“废话文学”内容本身并未传递信息差,但这一形式的语言却传递了意义,“废话”本身也是一种意义,在语境中也发挥着语用效果。

迄今为止,网络语言的普遍使用使“废话文学”更加语境化和人际化,此前研究大多关注“废话文学”的分类及流行原因,部分学者从“废话文学”的负面功能、语用功能和社会功能方面展开研究,但鲜有学者提到“废话文学”的语用特征及机制。由于“废话文学”产生的时间较短,大型语料库中搜集的语例远不够体现“废话文学”的实际使用和语用效果。鉴于此,本文从新浪微博、小红书、百度等网络社交平台收集了符合条件的语料,并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作为本文的主要分析对象。本文基于人际语用学和合作原则,旨在探索其语用特征,揭示语用机制,并呼吁语言使用者合理使用“废话文学”以实现更有效的人际沟通。

2. 理论基础

2.1. 人际语用学

作为人际研究的分支,人际语用学主要关注语言使用所涉及的人际问题和关系维度。人际语用学属于不同学科的界面研究 [1] ,其概念由Locher和Watts首先提出,意指交际者在社会实践中对人际关系的建构、维系、复制和改变 [2] 。此外,Locher和Graham认为人际语用学主要关注交际者在社交过程中如何用语言建构人际关系的问题 [3] 。O’Driscol认为人际语用学来自语用学,其本质源于语言哲学,隶属于形式语言学 [4] 。除了信息传递,语用研究还需关注语言的人际方面,如人际关系的建构与维系等。人际语用学和网络语用学相似,都作为研究视角,最终目标不应囿于语言使用本身,而是积极反思语言现象背后所存在的与人类生活相关的本质问题 [5] 。

2.2. 合作原则及准则

哲学家Grice提出合作原则是为了说话者和听话者成功地交流,遵循会话原则,“在对话发生的阶段,根据你所参与的谈话交流的公认目的或方向,做出所需的对话贡献” [6] 。合作原则的数量准则主要指所供信息要包含沟通所需信息,又不超过所需信息。质量准则指不要说虚假或缺乏证据的话。礼貌准则指谈话中所供信息应清晰有理,避免模棱两可和晦涩难懂。关系准则指所供信息要与会话相关。四条准则中的前三条是关于人们在谈话中说什么,第四条是关于人们在谈话时如何说话。为了达到某种语用效果,人际会话往往并不严格遵循每一条准则。

3. 基本特征

3.1. “废话”的界定

“废话文学”中的“废话”与“nonsense”一词对应,结合本文意指网络上以不同形式重复出现的无意义话语。应天常 [7] 将“废话”作为信息冗余的一种表现形式,指出广播电视媒体可以适度使用无意义词,达到不同的语用效果。值得指出的是,口语不同于书面语。广播电视媒体要求语言简洁,人们更需要模拟真实场景的语言表述,但口语更多包含语言信息的重复。人们所使用的口语是按照自然语言的规律来表达的,自然语言相对冗余。信息重复和信息积累是克服信息噪声干扰的有效策略。并且,语境赋予了语篇特殊色彩,故“废话不废”,甚至会更加彰显语言个性,促进人际沟通。

3.2. “废话文学”的界定

追溯起“废话文学”的起源,最早可见于20世纪初,由英国和美国的文学家创作而来,其特点为语言形式随意,鲜有意义价值。然而,“废话文学”是否属于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若要对“废话文学”进行界定,首先得明析文学的界定。程水金 [8] 认为文学是一种语言现象,具有传播功能,其概念的确立受到时间和地域的严格限制。在泛娱乐化的社会环境下,文学也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化和消费化,人们热衷于追逐浮华的时尚潮流和大众兴趣,形成了所谓的文学热点 [9] 。就“废话文学”这一概念而言,目前尚无清晰界定。普遍认为,“废话文学”是语言社会群体刻意创造的一种语言,以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语言意义,主要供网民娱乐使用,逐渐由网络社交走向现实社交。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汉语中的“废话文学”,对其详细分类,细致阐述,以便语言研究者和学习者能够更仔细地观察和理解汉语中的“废话文学”。

3.3. 废话文学的类型

3.3.1. 同义重复

“废话文学”中的重复类型根据句子的形式和语义可分为简单重复和复杂重复两种类型。简单的重复主要表现在形式上,而复杂的重复包含形式和意义。

(1) 恭喜你被我恭喜了!(新浪微博2023-06-20)

(2) 但凡有一点意义也不至于一点意义都没有。(小红书2023-06-21)

例(1)是简单重复,使用同一词汇“恭喜”凸显施事人的行为状态,实则并未指出可喜之事。例(2)属于复杂重复,句中的两次否定陈述使句子理解起来更复杂、不合逻辑。

3.3.2. 形式转换

转换侧重于根据同一事物的不同单位和名称进行替换,实则是利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的匹配展开同义转述。

(3) 这个西红柿,有一股番茄味。(百度2023-06-23)

(4) 从门到窗是七步,从窗到门是七步。(新浪微博2023-06-21)

例(3)的“西红柿”也被称为“番茄”,形式上貌似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意义上就是同一种蔬果。例(4)只切换了门和窗的空间位置,实际距离没有改变,仍然是七步。

3.3.3. 前后矛盾

矛盾类型通常在句子中包含两个部分,一前一后表达完全相反的意思,貌似传递了信息,但实则缺乏语言深度,无可用信息。

(5) 据我所知,我一无所知。(新浪微博2023-06-21)

(6) 我长话短说,但是说来话长。(小红书2023-06-21)

例(5)前半部分给人一种说者处于全知视角的感觉,但是“一无所知”却让听者失望,造成前后反差。例(6)前半部分表明说者本想压缩自己所言之事,但后文“说来话长”又反驳“长话短说”之意,表明说话人前后存在矛盾。

3.3.4. 常规陈述

常规陈述指说话人以言语方式传递出话语中无需言明的信息,将听者已经知道或可以从说者的言语中推敲出来的信息再次进行复述。

(7) 关于明天的事儿,后天我们就知道了。(新浪微博2023-06-20)

(8) 睡觉的时候,一定得闭上眼睛,不然会睡不着。(小红书2023-06-21)

例(7)中,人们的社会常识为明天的下一天便是后天,这是默认的社会规约,不需要另加阐释,故属于“废话文学”。例(8)阐述了人类的生理习惯,人睡觉必然要闭上眼睛,没有必要强调这一自然的人类生理规律。这些怪诞的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匹配使“废话文学”的语用特征和机制更易捕获,极易大规模地复制传播。

4. 语用特征

4.1. 身份建构

由于网络虚拟空间赋予的自由感和陌生感,网民大都选择在网络社交中构建新的身份,并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废话文学”形式奇特,表意简单,易引起交谈者跟风模仿,促使个人的外部身份建构。

(9)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百度2023-06-20)

(10) 如果我有男朋友的话,那我这句话的前面就不加如果了。(百度2023-06-20)

个人形象可以通过礼貌的言语方式来建立。例(9)在未违背事实真相的语境下,既表达了对交谈者的尊重,又委婉地陈述了交谈者内容确实空洞的事实,也从侧面凸显出说话人礼貌的个人形象。例(10)为避免个人尴尬,以自我调侃的方式营造出幽默大方的个人形象,成功塑造了自己外部身份建构。

4.2. 情绪表达

“废话文学”为网民毫无顾忌地宣泄情绪、表达心理需求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人们可以宣泄情感和发表独特观点,维系人际关系。

(11) 我知道你很急,但是你先别急。(新浪微博2023-06-20)

(12) A:你好吗?

B:我还活着。(百度 2023-06-21)

适度的“废话文学”可使会话气氛变得活跃,打破沉默场合,维系人际关系。例(11)对解决问题用处不大,但可以安慰听者,使其在情绪上保持冷静。例(12)用语幽默,打破了公众固化的认知储备,展现的真实调侃拉近了交际者距离,为情绪表达打开了通道。在网络模因文化的特定环境下,“废话文学”不同于正常的语言逻辑,凭借简单幽默的特点,立即占据了社会各大高度,给人们枯燥的生活带来欢乐 [10] 。

4.3 人际交往

利用“废话文学”进行人际交往,具体实施是通过建立和维持交际者共同的认知来实现的,恰当的“废话文学”可拉近人际距离,更好地维系人际关系。

(13) 当你越过了喜马拉雅山你就拥有了越过喜马拉雅山的能力。(小红书2023-6-20)

(14) A:你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

B:红色。

A:我也喜欢红色。

B:嗯。(百度 2023-6-21)

“废话文学”在交际中出现的频率越高,越会使交际双方谈话氛围变得轻松,更加有效地拉近交际双方的人际距离。在谈论个人能力时,例(13)看似“废话”,但实则在鼓励听者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在语境的加持下,双方或许还会就勇气等话题展开讨论。这说明“废话文学”是打破人与人之间沉默、打开话匣子的一条有效路径,例(14)就通过“废话文学”新建了共同话题“红色”,促进交际继续进行,成功建立人际联系。

5. 语用机制

“废话文学”的语用效果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其语用机制基本不变。“废话文学”的语用机制通过违背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义,促进人际交往。

(15) 俗话说得好:“俗话说得好”。(小红书2023-6-20)

(16) 我前脚刚走,后脚就跟上了。(百度2023-6-20)

例(15)未提供会话所需信息,不断重复“俗话说得好”,违反了数量和方式准则,破坏了会话合作原则机制。例(16)陈述的是人类走路这一自然事实,但这种现象是已知的,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数量和关系准则。虽然这些例子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但从交际的角度来看,它们实现了独特的交际目的,在人际关系上拉近了交际双方的距离。从意义角度来看,它们的对话依旧是合作的,部分违反会话准则只是为促进整体语用效果而采用的一种手段。

6. 结语

“废话文学”的使用提高了人际交流效率,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过度使用“废话文学”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易引发文字失语症等现象。当前,网民是“废话文学”的主流群体,网民在交流时更应考虑其正负效应,不可盲目地选择网络语言代替传统语言。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Haugh, M. (2013) Im/politeness, Social Practice and the Participant Order. Journal of Pragmatics, 58, 52-72.
https://doi.org/10.1016/j.pragma.2013.07.003
[2] Locher, M.A. and Watts, R.J. (2008) Relational Work and Impoliteness: Negotiating Norms of Linguistic Behavior. In: Bousfield, D. and Locher, M., Eds., Impoliteness in Language,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77-99.
https://doi.org/10.1515/9783110208344.2.77
[3] Locher, M.A. and Graham, S.L. (2010) Introduction to Interpersonal Pragmatics. In: Locher, M.A. and Graham, S.L., Eds., Interpersonal Pragmatics, De Gruyter Mouton, Berlin, New York, 1-16.
https://doi.org/10.1515/9783110214338.0.1
[4] O’Driscoll, J. (2013) The Role of Language in Interpersonal Pragmatics. Journal of Pragmatics, 58, 170-181.
https://doi.org/10.1016/j.pragma.2013.09.008
[5] 陈新仁, 何刚, 等. 语用学研究前瞻[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2): 137-148 159.
[6] Grice, H.P.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45.
[7] 应天常. 论“废话”的语用功能[J]. 现代传播, 2002(4): 70-73.
[8] 程水金. “文学是什么”与“什么是文学” [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 51-73.
[9] 许高勇, 孙志杰, 罗林丽. 以“废”交友: “废话文学”的社会表征与理性审视[J]. 青年记者, 2023(4): 41-43.
[10] 张琴. 浅析网络流行语: 废话文学[J]. 汉字文化, 2021(23):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