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家校社协同心理育人研究
A Study of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Cooperative Psychology Education Based on Overlapping Influence Field Theory
DOI: 10.12677/ap.2024.144225, PDF, HTML, XML, 下载: 59  浏览: 116 
作者: 王媛媛: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交叠影响域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Theory of 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摘要: 20世纪80年代末,爱普斯坦教授提出了交叠影响域理论。该理论以关怀为核心,构建了家庭、学校、社区互相合作、协同育人的新型理论范式和实践机制。交叠影响域理论认为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并非割裂的存在,而是彼此独立又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当前我国家校社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将交叠影响域理论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审视我国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改进家校社协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构建起家校社协同心理育人机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Abstract: In the late 1980s, Professor Epstein proposed the theory of overlapping domains of influence. The theory takes care as the core, and constructs a new theoretical paradigm and practical mechanism of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cooperation and cooperative education. The theory of overlapping domains of influence holds that schools,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do not exist separately, but communicate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independently.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hortcomings in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pplying this theory to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as important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examining the current work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mproving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nstructing the mechanism of cooperativ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王媛媛 (2024). 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家校社协同心理育人研究. 心理学进展, 14(4), 332-337.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4225

1. 引言

近年来,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引起社会重点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2019年12月,《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中强调,要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学校单个主体的力量作用是有限的。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区这三大主体的协同合作。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爱普斯坦教授(Joyce L. Epstein)提出了交叠影响域理论(theory of 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该理论以关怀为核心,构建了家庭、学校、社区互相合作的新型理论范式和实践机制,其观点旨在表明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并非割裂的存在,而是彼此独立又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将交叠影响域理论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打破学校社主体离散的状态,建立起“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区有效支持的”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不仅能够发挥各主体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还能整合三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发挥各自优势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 交叠影响域理论及模型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爱普斯坦提出了交叠影响域理论,该理论以关怀为核心,构建了家庭、学校、社区互相合作的新型理论范式和实践机制,其观点旨在表明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并非割裂的存在,而是彼此独立又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交叠影响域理论强调家庭、学校和社区应具有一致的目标、承担共同的责任,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会产生交互叠加的影响。交叠影响域包括外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两个模型。外部结构模型(见图1)将学生置于交叠影响域的中心,学生的成长环境由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个主要部分,家庭、学校和社区都分别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独一无二的作用与价值,也可以彼此间协同对学生产生综合性影响。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外部模型强调,家庭、学校和社区三方都对学生具有独特的影响,他们在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产生独特的功效,因此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离不开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同时,交叠影响域理论还重视各主体对学生的累积影响,即家庭、学校和社区对学生的影响是叠加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积累的,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持续的作用。内部结构模型(见图2)依然强调学生是家庭、学校和社区教育的核心,主要阐明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相互交织的关系以及对学生的影响机制,内部模型建立在外部模型的基础之上,是外部模型的进一步阐释。交叠影响域理论启示我们在重视家庭、学校和社区独特的教育作用与影响的同时,更要重视三方形成的教育合力。爱普斯坦在交叠影响域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还总结了六种主要的家校社合作模式,为家校社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指导。这六种模式分别为做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辅导、参与决策、社区合作。其中既包括三方协同共育和三方联结,又包括两两之间的双方共育模式和双向联结,总之,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之间既独立又互相联系,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协同共育体系。交叠影响域理论对指导我国家校社协同心理育人具有较强适用性,将交叠影响域理论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审视我国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改进家校社协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构建起家校社协同心理育人机制、达成家校社合作伙伴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Figure 1. External structural model of 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

图1. 交叠影响域外部结构模型

Figure 2. Internal structural model of 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

图2. 交叠影响域内部结构模型

3. 当前家校社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学校层面

在家校社三方交叠共育模式中,学校与家庭合作是目前较为普遍和常见的。我国的家校合作由来已久,虽然大部分学校都采取家校合作的形式,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有些学校家校合作注重形式,内容单一,缺乏实效。虽然有些学校设置了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等家校合作方式,但是大多数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如家长开放日活动,师生为了迎接家长的参观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积极准备,“表演”给家长最好的一面,为的是完成任务,老师与家长缺乏深层次的交流,有些家长也是走马观花,参与“深度”不够;大部分家校常态化的合作方式便是召开家长会,而家长会的内容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双方的关注点都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许多学校和家庭的地位不平等。交叠影响域理论六大模式中的“决策参与”模式强调通过各种学校委员会和家长组织等,使家长作为参与者关心学校的决定、管理和倡导各种活动。而当前的许多家校合作中,教师和家长并不是处在平等的地位,学校往往把家长当作“教育对象”。在家校合作过程中,教师向家长传输教育理念和方法,仅仅要求家长予以配合,而没有将家长当作“合作伙伴”。

3.2. 家庭层面

首先,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未得到足够重视。虽然我国大力推行“五育并举”及“双减”政策,但是还有一部分家长只看重学习成绩,忽略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有些家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教”的责任由学校承担,自己的主要任务便是“养”,家长只需要配合学校便可,缺乏责任意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责任意识不强等,导致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同时许多家长也没有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关系不和谐、教养方式不恰当等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其次,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不足,存在认识误区。比如有的家长片面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情绪调节,孩子过段时间便会好起来,有些家长甚至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具有抵触心理,讳疾忌医,导致延误孩子的治疗时机。再次,即使许多家长能够认识到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也缺乏主动和学校及社区合作、寻求帮助的意识,也不懂得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不能很好地应对和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3.3. 社区层面

社区教育是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外的由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机构实施的教育,其本质是社会教育,只不过,社区教育是在社区这个空间范围内进行的社会教育(邵晓枫,刘文怡,2020)。社区作为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阵地(霍雨佳,柳铭心,2022)。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区的功能不断增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但我国社区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方面还未发展成熟。一方面,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完善,未能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医疗资源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人才缺口较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技能水平不高,心理健康服务质量较低;另一方面,在家校社协同共育的机制中,社区“缺场”严重,社区同家庭与学校的联动不足,未形成与家庭、学校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

4. 交叠影响域理论对家校社协同心理育人的启示

4.1. 确立协同目标,树立共育观念

确立协同目标,树立合作共育理念,确保两者之间能够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达成一致的意见和重视程度,是达成互相信任的交流合作的基础,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前,由于家校社在观念、立场、利益等方面的不同,家校社的心理育人目标离散,未形成协同心理育人的共识,因此,家庭、学校和社区都应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合作的必要性,在教育理念上达成一致。在家庭层面来看,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奠基作用,而不同的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应着力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家校社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从学校层面来看,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目标的确立上,教师应在充分了解不同学生心理状况与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对症下药,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有针对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若发现有些同学出现持续性地焦虑、烦闷、不安的情况,老师和家长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调节与情绪疏导;针对有些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差,可以着力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提升他们的意志力和心理素质。当发现学生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守护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社区层面来看,社区应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加大社区参与力度,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发挥社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助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4.2. 明确角色定位,理清责任边界

根据交叠影响域理论,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主体在育人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明确各主体的角色定位,理清责任边界至关重要。首先,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学校所特有的教育属性决定了其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师资建设、设立心理咨询室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其次,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位于基础地位,扮演着配合助力者的角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离不开家庭的密切配合。爱普斯坦在交叠影响域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总结了六种主要的家校社区合作模式,其中,“做好家长”就是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应认识到家庭环境在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明确自身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中的责任,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最后,社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居于辅助地位,扮演着服务保障者的角色。社区应不断加快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建设与完善,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资金投入,成立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等。通过明确各主体的角色定位、理清责任边界,发挥各主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4.3. 建立共育机制,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

引发心理危机的因素较为复杂,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个体易感性等,且多存在着综合性或叠加的特点,较难做出科学因果归因(羊子轶,朱文潇,马守兴,2023)。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共育机制。这一机制强调了学校、家庭和社区不仅要扮演好各自所承担的心理健康教育角色,发挥各自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还要构建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家校社协同心理育人共同体,形成教育合力。具体来说,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具体措施包括多个方面。比如,从学校主体出发,要健全家校合作机制,如定期召开家长会、建设家校管理制度和家长委员会制度,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通过“一生一档一策”的家校社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从家庭主体出发,家长应加强与学校和社区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与学校和社区的“主体间性”关系,加强与老师与社区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沟通,为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言献策;从社区主体来看,可以依托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搭建课外活动平台,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如通过校馆合作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研学、夏令营等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锻炼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奉献社会中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幸福感。社区还可以成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织志愿者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宣讲,向家长普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常识,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程度,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4.4. 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进行交流互动

通过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渠道,及时分享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能够发挥家校社协同机制的信息资源共享优势,有助于三方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和需求,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早识别、早干预,防止情况恶化。及时的交流互动还能使三方协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学校和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两者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比如当学生因家中变故而心情低落,在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对此,若没有家校的及时沟通,老师可能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反而适得其反。家校在进行沟通交流时,应注意两点:一是两者之间的沟通应是平等的、双向的。老师能够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条件,在倾听家长的反馈和意见的同时,改善教育策略。家长也能通过与老师的沟通,了解学生在校表现。二是沟通渠道应多元化。家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面对面沟通、电话、利用社交媒体等多种方式灵活进行,实现资源互通。此外,社区也应加强与家校的联系与互动,在相互尊重、互信互赖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教育共同体(唐汉卫,2019)。家庭、学校和社区可以依托互联网拓宽合作渠道,如通过在线平台互相了解学生情况、交流教育经验、分享教育资源、共商活动计划等,通过家校社资源共享和相互协作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5. 结语

交叠影响域理论及其实践框架为我们解决当前家校社合作进行心理健康中的许多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和解决办法。交叠影响域理论启示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抛弃以往家校社分离的观点,代之以家校社结合的理念。家庭、学校和社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各有优势,在预防和矫正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应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同时应加强合作,实现协同共育。当前,家校社协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对此,家校社应在确立协同目标,树立共育观念的基础上,明确角色定位,理清责任边界。同时建立共育机制,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还应注重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经常进行交流互动。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霍雨佳, 柳铭心(2022). 社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机制运行现状及对策建议——基于我国八省(自治区)的调研结果[J]. 中华家教, (6), 15-23.
[2] 邵晓枫, 刘文怡(2020). 百年来中国社区教育的现代性审视及前瞻[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2(3), 97-105.
[3] 唐汉卫(2019). 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启示[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64(4), 102-110.
[4] 羊子轶, 朱文潇, 马守兴(2023). 家校协同视角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域推进[J]. 当代教育家(下半月), (8), 6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