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NC语料库的生态话语分析——以海洋生物为例
Eco-Discourse Analysis Based on the BNC Corpus—A Case Study on Marine Life
DOI: 10.12677/ml.2024.124245, PDF, HTML, XML, 下载: 115  浏览: 174 
作者: 屈周琴: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生态话语分析及物性系统BNC语料库海洋生物Eco-Discourse Analysis Transitivity System British National Corpus Marine Life
摘要: 随着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生态语言学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基于及物性系统,细化语义分类和参与者分类,对BNC语料库中“marine life”、“marine organism”、“marine animal”、“marine plant”的检索结果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旨在探讨海洋生物相关语料的及物性系统的分布特征和过程小句的实现方式,并揭示语料所蕴含的生态思想。研究发现不同过程类型在描述海洋生物的侧重点上各有不同,由此揭示不同话语语义分类所蕴含的生态启示,如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等。本研究有望了解海洋生物生存现状,呼吁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增强责任意识。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roblems on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inguistics has been given widespread attentio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is study, with refined classification of processes and participants based on transitivity system, conducts an eco-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concordance results of “marine life”, “marine organism”, “marine animal” and “marine plant” in 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 The aim is to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of transitivity system of discourse concerning marine organism, to discus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cess clauses, as well as to reveal the ecological enlightenment contained in the related discourse. It is found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process have different emphases in describing marine organisms, which reveals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embedded in various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of discourse, such as anthropocentrism,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etc. This study is expected to understand the living status of marine life, and call for a correct ec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a greate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文章引用:屈周琴. 基于BNC语料库的生态话语分析——以海洋生物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4): 262-27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4245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气候变化、水土流失、臭氧层耗损、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为缓和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中国坚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由于人类生态意识加强,人文社科也开始发生“生态转向” [1] ,文学、翻译学、语言学都相继与生态学相结合,涌现生态批评学、生态翻译学、生态语言学等新兴学科 [2] 。

学界普遍认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Einar Haugen首次提出“语言生态”(ecology of language) [3] ,聚焦语言与环境的互动,生态语言学由此应运而生。Haugen着重关注语言状况调查、语言生长、语言普及、语言活力、语言规划、语言政策等 [4] 。20世纪90年代,M. A. K. Halliday [5] 为生态语言学提供另外一种研究范式,强调语言在环境及生态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突出语言学家的社会责任。Halliday模式下的生态语言学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建构生态语法、绿色语法、环境语篇的批评分析等 [6] 。至今,Haugen模式和Halliday模式被广泛接受为生态语言学的两大研究范式。二者相互补充、裨益,而非相互排斥 [7] 。除Haugen和Halliday外,一大批学者为生态语言学贡献智慧与方案,使其逐渐发展为一门稳定的学科。

生态话语分析(Eco-discourse Analysis)作为生态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8] ,是指在生态理论框架下分析话语,强调话语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现有的生态话语分析研究尝试对新闻、广告、演讲、诗歌、教育类话语进行研究 [9] - [14] 。近来,一些学者借助语料库辅助进行生态话语分析,如赵蕊华 [15] 基于CCL语料库的汉语语言生态研究,但少有研究着手国外语料库,对英语语料进行生态分析。

本文从Halliday模式展开生态话语分析,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通过及物性系统视角,分析BNC语料库中海洋生物相关语料的语言特征,旨在探究英语中有关海洋生物语料背后的生态启示,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增强人类的“生态责任”。

2. 理论框架

2.1. 生态话语分析

Halliday路径下的生态语言学观通常被称为“生态话语分析”。Alexander和Stibbe [8] 将其定义为探索语言对人类、其他生物以及物理环境之间生命维持关系影响的研究。我国学者黄国文和赵蕊华 [4] 进一步将其细分为对生态话语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discourse)和对各类话语的生态分析(the ecological analysis of discourse)。因此,生态话语分析可以用于探究生态文本和非生态文本,可以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哲学等许多不同学科,因此该领域没有公认和一致的分析原则、分析方法和目标。

但现有生态话语分析研究大体呈现以下几种研究范式。首先,大多数研究侧重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即主要关注冲突性话语,批判生态环境语篇中的不友好因素,这种研究范式也被称之为“生态批判性话语分析(eco-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16] ”。其二,一些研究借助积极话语分析路径,着重关注文本中的生态和谐因素,用友好的态度和解冲突,试图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近来,一些学者立足中国语境提出和谐话语分析,强调“以人为本”,关注生态系统中各个参与者之间的和谐因素。此外,不乏有一些研究将生态话语分析与语料库研究相结合,将质性分析与量化数据相结合,更为直观、客观地概括文本中生态因素的语言特征。

生态话语分析的目标是剖析语言与生态(包括人类、非人类生命体、自然环境等)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揭示话语中的生态倾向。为此,许多学者建议细化生态话语类型。语言学家Stibble [9] 从自然生态系统视角,根据其“生存”的生态哲学观,将自然生态话语分为以下三类:有益性话语(beneficial discourse),即表达强烈支持生态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话语,应予以促进;破坏性话语(destructive discourse),即表达反对生态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话语,应予以抵制;矛盾性/中性话语(ambivalent discourse),即表达部分反对、部分支持生态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话语,应予以改善和引导。随后,何伟和魏榕 [17] 又从国际生态系统视角,基于“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生态哲学观,将国际生态话语分为破坏性话语、中性话语和有益性话语。

简言之,生态话语分析者的生态哲学观对文本理解和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生态哲学观反映了分析者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决定了他观察世界的维度,从而影响其对所有现象和概念的态度和评估。持不同生态哲学观的分析者拥有不同的视角,即使对同一语篇也会有不同的分析重点,因此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4] 。

2.2. 及物性系统

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Halliday提出语言的三大纯理/元功能,即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 [18] 。而这三个功能在语法系统中分别由及物(transitivity)系统、语气(mood)系统和主位(thematic)系统来体现。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旨在识解经验意义或概念意义,即理解人类如何编码其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及物性系统将经验世界的所见所闻划分为六个过程(process),并指明与过程相关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ce),以此对小句的及物性进行系统分析。参与者通常由名词词组体现,过程由动词词组体现,而环境成分则由副词词组或介词短语体现。

具体而言,及物性系统包括以下六个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以及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根据Halliday和Matthiessen [19] ,物质过程是对外部世界的表征;心理过程是对内部经验的呈现;关系过程将一个经验片段与另一个经验片段以某种分类关系联系起来,起识别和分类作用;行为过程代表内部工作的外在表现,如意识过程和生理状态的外在表现;言语过程是在人类意识中构建的符号关系,并以语言形式所呈现;存在过程表示所有现象的存在。

每种过程类型都有各自的参与者角色。其中,物质过程涉及动作的发出者,即“动作者(actor)”,和动作的接受者,即“目标(goal)”。心理过程表示感觉、反应、认知和愿望等心理活动,一般有两个参与者,即心理活动的主体“感知者(senser)”和被感知的“现象(phenomenon)”。关系过程可分为“归属(attributive)”和“识别(identifying)”两大类,归属类涉及“载体(carrier)”和“属性(attribute)”,识别类涉及“标记(token)”和“价值(value)”。行为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即“行为者(behaver)”,有时也会有“行为(behaviour)”。言语过程中的参与者有“讲话者(sayer)”、“受话者(receiver)”和“讲话内容(verbiage)”。每个存在过程中都必须有一个参与者,即“存在物(existent)”。除上述参与者之外,过程中还可能涉及两个其他参与者,即“范围(range)”和“受益者(beneficiary)”。范围是指小句中具体说明某一过程涉及范围的成分。受益者可以是接受所给之物的人,也可以是服务的对象。

3. 研究方法

英语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 BNC)由4124篇代表广泛的现代英式英语文本构成,其中书面语样本占90%,口语样本占10%,词容量超过一亿。首先,在语料库BNC中收集海洋生物相关语料,为使结果更为详尽,本研究分别以“marine life”、“marine organism”、“marine animal”、“marine plant”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共得144项结果,具体语料分布见表1。其次,利用文本清洁器对144项含有上述检索词的句子进行清洁。该清洁文本的形符为3725,类符为1382。随后,将清洁文本导入UAM Corpus Tool 6.2e,对四个检索词所在小句进行手动标注,逐项判定其过程类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并反复检查。最后,借助UAM Corpus Tool的Statistics功能得出标注数据。

Table 1. The corpus search results

表1. 语料检索结果

除依据Halliday对及物性系统的六种过程分类外,为更加直观地反映人类与海洋生物的互动关系,并着重关注语篇中的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本文还借助Stibble [9] 所提出的生态话语分类,基于“尊重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哲学观,将过程类型进一步细化为有益性过程、中性过程和破坏性过程。本研究过程系统的具体标注框架见图1

Figure 1. The annotation framework for processes

图1. 过程系统标注框架

何伟和魏榕 [17] 认为,及物性系统的参与者角色分类较为概括,不能体现国际生态话语的特点,需要进行重新界定和细化。因此,他们提出将参与者分为生命体参与者和非生命体参与者。生命体参与者再细分为人类生命体参与者和非人类生命体参与者。非生命体参与者细分为物理性参与者和社会性参与者。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参与者分类,并参考何伟和魏榕 [17] 的进一步分类,形成参与者系统的标注框架(见图2)。其中,依据自然生态话语的特点,将非生命体参与者分为物理性、社会性和其他参与者。物理性参与者指与自然环境相关的物理性因素,如山川、河流等;社会性参与者指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相关的社会性因素,如建筑、政府、政策等;其他参与者指言语内容、属性、身份等其他参与者。

Figure 2. The annotation framework for participants

图2. 参与者系统标注框架

4. 结果与分析

就过程类型分布而言(见表2),海洋生物四个相关检索词所在小句中,六种主要过程共计出现137次。其中,中性过程出现频数最高,共77次;其次为破坏性过程,共44次;有益性过程出现频数最少。137次过程中,物质过程出现频数最多,共73次;其次为关系过程,共38次;心理过程出现16次;其余三种过程类型出现次数较少。

在参与者类型分布方面(见表3),非生命体参与者出现频数高于生命体参与者。生命体参与者中,非人类生命体所占比重高于人类生命体参与者。而在本研究所在语境中,非人类生命体主要指海洋生物。非生命体参与者中,社会性参与者所占比重最高。

本章节将结合不同过程的参与者类型,详述BNC语料库海洋生物相关检索词所在小句中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的具体实现方式。

Table 2. The distribution of processes

表2. 过程类型分布表

Table 3. The distribution of participants

表3. 参与者类型分布表

4.1. 物质过程的实现

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由表1可以看出,海洋生物相关检索词所在小句中,物质过程出现频率占比最高,说明物质过程在反映海洋生物与其他有机体、物理环境等相互作用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73次物质过程中,有31次违反了“尊重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哲学观,属于破坏性过程,占比最高,与“marine life”搭配的破坏性动词词组多为“threaten”、“damage”、“disrupt”、“kill”、“harm”、“affect”、“devastate”、“obliterate”等。有益性过程出现频数最少,共12次,例如“protect”、“preserve”、“conserve”、“benefit”、“support”、“help”。物质过程中,中性过程出现30次,相关动词词组有“explore”、“collect”、“create”、“provide”、“move”、“design”、“adopt”等。

表4展示了物质过程中参与者类型的分布情况,其中动作者出现频数最高,为61次,其次为目标参与者,范围和受益者只是偶尔出现。动作者角色类型中,社会性参与者占比最高,即有人类活动参与创造的产物。而在目标参与者类型中,非人类生命体占比最高,说明海洋生物在物质过程中主要充当目标角色。由此可见,BNC语料库中,海洋生物相关检索词所在小句的物质过程主要描述了人类活动产物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Table 4. The distribution of participants in material process

表4. 物质参与者类型分布表

下面列举物质过程中,“marine life”在有益性、中性和破坏性范畴中的部分索引行摘录:

(1) South Korea, Japa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have agreed to form a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committee aimed at limiting waste disposal, preventing accidents, and preserving marine life. (有益性)

(2) Here she explores, observes and searches for ways to conserve marine life. (有益性)

(3) The undertaking will enable scientists to test theories about how marine life moves about the reef. (中性)

(4) A direct and obvious example is that many marine animals are dispersed around the globe by ocean currents.

(5) ULSTER’S bird and marine life stands to be seriously diminished by new plans to develop areas around its estuaries. (破坏性)

(6) Plastic waste affects marine life. (破坏性)

例(1)和例(2)中,“marine life”充当“preserve”和“conserve”的目标参与者,其语义配置为“物质过程(preserve/conserve) + 目标”,反映了“尊重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哲学观,为有益性话语。例(1)中,韩、日、中、苏联等国家以及区域环境合作委员会均为社会性参与者;例(2)中的“she”在上下文语境中则为一位海洋生物学家,属于人类生命体参与者,因此,有益性过程整体呈现了人类社会对海洋动物的积极态度和保护行动。例(3)和例(4)中,“move”和“disperse”均为中性过程。(3)的语义配置为“动作者+物质过程(move) + 环境成分”,“move”体现海洋生物的移动过程;(4)的语义配置为“目标 + 物质过程(disperse) + 环境成分 + 动作者”“disperse”动词本身并无褒贬色彩,陈述了海洋动物的分布状态,即洋流将海洋动物分散至世界各地。例(5)和例(6)中的“diminish”和“affect”均表达破坏性过程,“marine life”都为目标参与者,动作者分别为“new plan”和“plastic waste”,均为社会性参与者,强调地区开发和塑料污染等人类活动对海洋生物的危害。

本研究中,物质过程主要描述了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为负面的。然而,所有物质过程中,破坏性物质过程占比最高,表明语料重点强调地区建设、污水排放、化学物质等对海洋生物的不利影响,旨在激发读者对海洋生物及相关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唤醒公众的海洋保护意识。同时,有益性物质过程虽占比较少,但主要表现了人类正努力采取相关措施,如构建规章制度、建立保护区等,积极干预自然,发挥正向的保护作用。

4.2. 关系过程的实现

关系过程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在BNC语料库“marine life”所在小句中,关系过程共出现38次,其中归属类关系过程为27次,识别类关系过程出现11次(见表5)。归属类指某个实体具有哪些属性,或者归于哪种类型,如Mary is beautiful.,其中“Mary”为载体,“beautiful”为属性;识别类指某物具有某种身份,其中一个实体用于识别另一个实体,如Mary is the leader of this department.,其中“Mary”为标记,“the leader of this department”为价值。本研究中,归属类关系过程动词词组有“be”、“have”、“look”、“prove”、“include”、“feature”等;而识别类的动词词组较为单一,主要为“be”动词,其余还有“represent”等。

Table 5. The distribution of participants in relational process

表5. 关系过程及其参与者类型分布表

关系过程也可以表达有益性、中性和破坏性色彩,但从表1可以发现,38次关系过程中,中性过程占据大多数,共出现23次;其次为破坏性过程,共13次;有益性过程只出现2次,均为归属类关系过程。下面举例在关系过程中,海洋生物相关检索词在有益性、中性和破坏性范畴中的部分索引行摘录:

(7) Dr. Earle is committed to preserving the seas and ardent in her defence of marine life. (有益性/归属类)

(8) Diatoms, along with many other marine organisms, have an accurate body clock tuned to the rhythm of the tides. (中性/归属类)

(9) The trilobites were one of the dominant forms of marine life in the Lower Palaeozoic. (中性/识别类)

(10) Marine life is dying. (破坏性/归属类)

(11) A similar threat to marine life is the discharge of toxic waste into the sea. (破坏性/识别类)

例(7)出现“is”关系过程和“preserve”物质过程,在此只探讨前者。该小句的语义配置为“载体 + 关系过程(be) + 属性 + 环境成分”,表达了该人类参与者致力并热衷于保护海洋以及海洋生物,与“尊重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哲学理念相一致,因此为有益性过程。例(8)和例(9)均为中性过程,前者的语义配置为“载体 + 环境成分 + 关系过程(have) + 属性”,后者为“标记 + 关系过程(be) + 价值 + 环境成分”。例(8)客观描述了一种海洋生物——硅藻的生理属性,即具有精确的生物钟,可以根据潮汐的节奏进行调整。例(9)则说明了三叶虫的身份——一种主要的海洋生物,并不体现褒贬色彩。例(10)和例(11)均为破坏性过程。例(10)的语义配置为“载体+关系过程(be) + 属性”,表达了海洋生物正在消亡这一现状,反映出海洋生物的生存正在遭受威胁,违反“尊重自然、和谐共存”生态哲学观。例(11)的语义配置为“价值 + 关系过程(be) + 标记”,说明了“向海洋排放有毒废物”这一社会参与者,与“对海洋生物的威胁”两者之间的关系,侧面体现出人类活动对海洋生命的危害和破坏。

由此可见,BNC语料库中,海洋生物相关检索词所在小句的关系过程主要描述了海洋生物和相关自然环境的属性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海洋生物虽具有较强恢复力,但仍对生存环境极其敏感。环境污染对海洋生命带来致命影响,许多海洋物种濒临灭绝。这一问题逐渐成为海洋学家和环境保护者聚焦的重点,无疑也值得所有人关注。

4.3. 心理过程的实现

心理过程用于表示感觉、反应、认知和愿望等心理活动。由表1可以发现,在BNC语料库海洋生物相关检索词所在小句中,心理过程只出现16次。其中表示感觉的心理过程动词词组有“feel”;表示反应的动词词组有“value”、“worry”等;表示认知的动词词组有“discover”、“find”、“observe”、“witness”、“learn”等;表示愿望的动词词组有“require”、“expect”、“call for”等。就过程话语类型而言,其中中性过程占比最高,共13项;其次为有益性过程,共2项;破坏性过程为1项。

心理过程的相关参与者中(见表6),感知者出现8次,现象出现16次。心理过程的感知者通常为有意识行为能力的人类生命体,有时候也可以是拟人化了的动物,因此8项感知者中,人类生命体参与者占比最高,此外也有个别非人类生命体和社会性参与者充当感知者的情况。

Table 6. The distribution of participants in mental process

表6. 心理过程参与者类型分布表

下面举例在关系过程中,“marine life”在有益性、中性和破坏性范畴中的部分索引行摘录:

(12) Tom Polacheck, of the US NMFS, who has been closely involved with the harbour porpoise entanglement problem, believes that the incidental taking of harbour porpoise is an example of the problems that face both the marine scientist and society, in that both marine animals and commercial fisheries are highly valued and represent issues of concern to various segments of society. (有益性/表反应)

(13) In the meantime English Nature calls for the creation of marine nature reserves,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water quality on marine life, and controls on water quality, shipping, fishing and leisure activities. (有益性/表愿望)

(14) The rich variety of marine motifs on the frescoes and in pottery design implies that the Minoans felt a deep familiarity and empathy with marine life. (中性/表感觉)

(15) 75% of blocked drains in public places are caused by sanitary products, while off-shore fishermen are increasingly angered by the number of “buffers” (plastic liners from sanitary towels) clogging their nets and environmentalists worry about the hazard to marine life. (中性/表反应)

(16) We walked round the beach and got very close in to a colony of seals, and later, the others had a trip in a glass-bottomed boat to observe marine life. (中性/表认知)

(17) The coastal regions, those richest in marine life, were found to have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破坏性/表认知)

例(12)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在此我们只关注“marine animal”所在的心理过程小句,该小句的语义配置为“现象 + 心理过程(value)”,“value”意为重视、珍视,属于表反应的心理活动,表达了海洋动物和商业渔业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有利于海洋生物保护事业。例(13)的语义配置为“感知者+心理过程(call for) + 现象”。此处感知者为“English Nature”,即旨在促进野生动物、地质和野生环境保护的英国政府机构,属于社会性参与者;动词词组“call for”意为要求、呼吁,属于表愿望的心理活动。该例句中,英国自然政府机构要求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研究水质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控制水质、航运、渔业和休闲活动,以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与“尊重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哲学理念相一致,为有益性过程。例(14)、(15)、(16)均为中性过程,但分别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心理活动。例(14)有“imply”和“feel”两个过程,此处“marine life”所在小句的语义配置为“感知者 + 心理过程(feel) + 现象”,表达公元前6000年,米诺斯人对海洋生物深感熟悉和共鸣。例(15)的语义配置为“感知者 + 心理过程(worry) + 现象”,强调环保人士的反应,即担心卫生用品会对海洋生物造成危害。例(16)的语义配置为“心理过程(observe) + 现象”,该小句中虽不存在感知者,但结合语境可知,此处的观察者为“others”,他们乘船去观察海洋生物。例(17)有“find”和“have”两个过程,其中前者所在小句的语义配置为“现象 + 心理过程(find)”,此处由于使用被动语态,感知者被省略。结合语境,例(17)旨在表达沿海地区拥有最丰富的海洋生物,但沿海地区铅浓度最高,这对海洋生物产生威胁,因此为破坏性过程。

本研究中,心理过程主要展示了人类所产生的与海洋生物相关的意识活动,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生灵及自然的态度。表认知的心理过程主要描述了对海洋生物现状的观察及分析;表示感觉和反应的心理过程则表达人类愈加担忧其生存困境,重视相关问题;表愿望的心理过程主要旨在呼吁和号召人类社会为解决海洋生物生存问题建言献策,付诸努力。

5. 讨论与结语

本研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细化小句参与者角色,同时遵循“尊重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哲学观,对小句过程进行语义分类,区分有益性、中性和破坏型话语。本文选取BNC语料库中海洋生物相关检索结果为语料,通过及物性分析探讨了物质、关系、心理过程中英语描述海洋生物的语言特征,并总结语料所蕴含的生态思想。

就BNC中海洋生物相关语料的整体分布情况来看,过程是及物性系统的核心,而参与者成分在识解生态思想过程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就及物性过程的实现情况而言,物质过程主要描述了人类活动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关系过程主要描述了海洋生物和相关自然环境的属性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心理过程主要展示了人类所产生的与海洋生物相关的意识活动,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海洋生物的态度。就BNC中海洋生物相关语料中蕴含的生态思想而言,破坏性话语展现了人类社会进程对海洋生物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危害,且生态环境愈发脆弱,凸显了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同时通过各种过程小句的有益性话语,也展现了人类生命体对非人类生命体的生命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各国、各界人士正积极采取措施,希望呼吁和唤醒人类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体现了“尊重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哲学观。

本研究在及物性视角下对BNC中海洋生物相关语料进行生态话语分析,希望从语言学视域探寻海洋生物生存现状,并挖掘语料背后的生态思想。为探究语料库生态语料传递的生态观提供可操作的思路。但本研究仍有一定局限性。第一,本研究虽已设置多个检索词以扩大语料,但海洋生物相关检索结果数量仍为数不多,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扩大语料,如在多个语料库进行检索,所得结论将会更具准确性和普遍性。第二,研究者虽已对语料标注结果进行反复核对,但其判定过程仍为手动标注,因此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主观性,若后续研究进行多人标注,可提高标注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Stibbe, A. (2010) Ecolinguistics and Globalization. In: Coupland, N. Ed., The 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 Wiley Blackwell, West Sussex, 406-425.
https://doi.org/10.1002/9781444324068.ch18
[2] 黄国文. 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J]. 中国外语, 2016, 13(1): 1, 9-12.
[3] Haugen, E. (1972) The Ecology of Language. In: Fill, A. and Mühlhäusler, P., Eds., The Ecolinguistics Reader: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Continuum, London and New York.
[4] 黄国文, 赵蕊华. 生态话语分析的缘起、目标、原则与方法[J]. 现代外语, 2017, 40(5): 585-596.
[5] Halliday, M.A.K. (1990) New Ways of Meaning: The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6, 7-16.
[6] 辛志英, 黄国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话语分析[J]. 外语教学, 2013, 34(3): 7-10 31.
[7] Fill, A. (2001) Ecolinguistics: States of the Art. In: Fill, A. and Mühlhäusler, P., Eds., The Ecolinguistics Reader: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Continuum, London and New York, 43⁃53.
[8] Alexander, R. and Stibbe, A. (2014) From 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Discourse to the Ecological Analysis of Discourse. Language Sciences, 41, 104-110.
https://doi.org/10.1016/j.langsci.2013.08.011
[9] Stibbe, A. (2015) Ecolinguistics: Discourse, 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 Routledge, London.
[10] 周文娟. 汉语环保公示语的生态分析[J]. 外国语言文学, 2018(5): 519-534.
[11] 黄国文, 陈旸. 自然诗歌的生态话语分析——以狄金森的《一只小鸟沿小径走来》为例[J]. 外国语文, 2017, 33(2): 61-66.
[12] 李淑晶, 刘承宇. 基于评价系统的生态话语分析——以特朗普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的演讲为例[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0(5): 65-76, 149.
[13] 于晖, 王丽萍. 生态话语及物性分析模式探究——以教育语篇为例[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0(6): 43-54, 120.
[14] 董典. 新时代新闻话语的多维度生态话语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 2021(1): 92-97 15.
[15] 赵蕊华. 基于语料库CCL的汉语语言生态研究——以“野生动物”为例[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8(5): 12-20.
[16] Carvalho, A. (2005) Representing the Politics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 Discursive Strategies in the British Media.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2, 1-29.
https://doi.org/10.1080/17405900500052143
[17] 何伟, 魏榕. 国际生态话语之及物性分析模式构建[J]. 现代外语, 2017, 40(5): 597-607.
[18]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9] Halliday, M.A.K. and Matthiessen, C.M.I.M. (2013) Halliday’s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4th Edition, Routledge,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