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
On Exploring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Talents for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Studie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New Liberal Arts—Taking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Sichu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摘要: 在推进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好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给外语学科带来的契机,充分整合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资源,在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综合性大学的外国语学院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论述了新文科建设与区域国别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并以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培养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的实践为例,探讨了跨学科、跨院系及跨国联合培养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的可行性,并针对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colleges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need to seriously consider how to fully utilize the opportunity brought by the fact that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studies have become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to the disciplin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how to fully integrate the resources of the discipline of a foreign language with other disciplines, and how to effectively cultivate talents of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studie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disciplin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and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studies in terms of the goal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akes the relevant talent cultivation practice of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Sichu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cross-disciplinary, cross-faculty, and cross-country cultivation of talents of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studies. It also proposes certain solutions to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ultures of Sichuan University in cultivating talents of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studies.
文章引用:严天钦. 新文科背景下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4): 297-303.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4214

1. 引言

2018年5月24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2018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的倡议,并提出要打造覆盖全部学科的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新文科建设对于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加快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新文科建设及国家对国别与区域研究的重视都是应时局之需,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必然要求我们对世界各国、各地区做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研究,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正恰逢其时。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及其管理办法,区域国别学被纳入第14类交叉学科一级学科目录,可授予法学、文学、历史学学位,这使区域国别学拥有了明确的学科归属 [2] 。国家对新文科建设和国别与区域研究的高度重视为外语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论述新文科建设与区域国别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性的基础上,以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探讨了跨学科、跨院系及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的可行性,并针对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2. 外语学科对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的培养符合新文科建设的要求

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为满足国家在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创新发展文科教育,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 [3] 。新文科具有四个动态特征:战略性、创新性、发展性和融合性。融合性意味着新文科应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这既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的融合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外部融合,以建构新的文科体系 [4] 。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教授在接受曾指出,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时间节点,全球新格局要求中国的文科高等教育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要求新文科建设能培养一大批国家急需的、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能担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任的专业人才 [5] 。

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认为樊丽明教授提出的新文科建设的四点新内涵与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定位和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他认为,“新文科建设给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同时国别和区域研究也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主要突破点” [6]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其中在新设的交叉学科门类下,明确把“区域国别学”设置为一级学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充分体现了新文科建设的融合性,符合新文科建设的旨趣,它要求对世界不同区域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人文、地理、资源等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因此,研究者必须具备多学科知识,区域国别学所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知行合一的学术素养,具有跨文化理解与交往能力;应当具有国际传播意识与能力,助力中国知识的全球化传播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 [7] ,这与新文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一致的。

3. 四川大学外国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新文科建设及区域国别学获得一级学科的地位都为外语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使外语学科的内涵得到很大拓展和衍生。事实上,早在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之前,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就已经在培养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一是通过实行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模式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在修读外语专业和学位的同时修读世界史、国际法、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等专业和学位,以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二是依托四川大学跨学科专业——贯通式人才培养计划专项、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联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创建“世界史 + 外国语”实验班。三是通过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成都市“蓉欧+”战略,与波兰华沙大学联合建设“语言 + 专业”创新型波兰语专业。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希望通过联合创新培养模式,把波兰语专业的学生培养成既懂波兰语,又懂区域国别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高端国际人才。

3.1. 搭建跨学科、跨院系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培养平台

按照传统单一学科人才模式培养,外语专业和世界史专业的学生都面临一些问题。外语专业的学生虽然能熟练运用对象国或对象区域的语言,但是对对象国和对象区域的历史了解却非常有限;而世界史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往往很难熟练运用一些对象国或区域的语言从事相关的历史研究。为解决外语专业和世界史专业各自为阵造成的人才培养困境,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从2018年开始依托项目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合作,创建“世界史 + 外国语”实验班。实验班的学生既包括历史学专业学生,也包括外语专业学生,只有专业基础扎实、对国际事务感兴趣且第一外语水平高的学生才能被选拔进实验班,每届实验班大概由20人组成。

实验班历史学专业的学生除了修读历史学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外,还需要修满一定学分的外语(英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和俄语)课程;实验班外语专业的学生除了修读外语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外,必须修满一定学分的历史学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程,总学分不低于60分。修完相关课程后,毕业时,该班的学生均可按照自己的意愿被授予外国语言文学或历史学的主修或辅修学位,也就是说只要满足相关条件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双学位。为了使实验班的学生在两个专业的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每位学生都可得到外国语专业和世界史专业的一位导师的指导。两位导师在学生选修课程、阅读学术专著以及论文写作过程中都会为学生提供具体指导,两位导师会相互协调,把全过程育人落到实处。

“世界史 + 外国语”实验班通过搭建跨学科和跨院系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平台,使得实验班的学生能同时享受到两个专业的学科资源,获得从事国别和区域史研究所需的跨学科知识和研究能力,这无疑是值得推广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自2018年以来,“世界史 + 外国语”实验班已面向外国语学院和历史文化学院招收了六届学生,共计102人。该班毕业的学生去向良好,如2021届实验班试点招收的7位学生都达到授予辅修学位的学分要求,1人被推免到浙江大学、2人被推免到南开大学,1人申请考核进入四川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还有1人由川大转学到柏林自由大学学习。最近几年的毕业生,深造比例高达60%以上,其余学生就业率达到了100%。1

3.2. 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外语学科应该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外语人才,以满足中国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战略需求。由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历史文化学院共同组建的“世界史 + 外国语”实验班的教学团队根据新文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实验班的学生构建了全新的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实验班的学生按要求得修够60学分,就外语专业课程而言,他们必修培养其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的核心课程,文学和语言学等课程则依学生兴趣选修。就世界史专业而言,实验班的学生在修完《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等专业核心课程之外,还需要修满至少20学分的世界史专业选修课,如《西方史学理论原著选读》《世界史学术前沿》《世界史专业文献检索与利用》等课程。此外,实验班的学生还可以从上古中古史、东亚史、欧洲史、美国史等模块化课程集合中按兴趣选修相关课程。经过实验班教学团队的努力,《欧洲的兴衰:历史、文明与精神》《菊与刀:日本文明的过去与未来》等课程已经被打造成跨专业的精品核心通识课,《世界史专业文献检索与利用》《法语历史文献选读》《日语历史文献选读》等课程已经被打造成了跨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团队在每学年结束时将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严格的学业考核,只要有一门课程考核不合格,学生将被迫退出实验班的培养。

为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和成都市“蓉欧+”战略对高水平、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要,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17年建立了波兰语专业。学校也为波兰语专业学生量身打造了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通识、专业、实践三大类课程模块,以期把该专业的学生培养成“波兰通”或“中东欧通”。本专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必修课、选修课以及专业实践课程,课程体系涵盖大学通识教育,波兰语语言文学文化,波兰语语言技能,经济或者国际关系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等。该专业的语言核心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波兰语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也包括少量的波兰文学课程和文学史课程。在学好波兰语的基础上,该专业的学生还必须修读经济方向的微积分、线性代数、国际经济学、经济学导论等课程或国际关系方向的国际关系导论、地缘政治与经济、国际关系史、社会学导论、法律导论等课程。通过在5年内修读完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本专业希望能发挥外语与经济或国际关系交叉融合的优势,培养具有较强的英语 + 波兰语语言技能和扎实的经济学或国际关系专业知识的新型国际化波兰语人才 [8] 。

3.3. 与国际名校合作开展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拓宽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渠道

在钱乘旦教授看来,区域国别研究有四个重要特征,即地域性、全面性、跨学科性和多学科性及在地性和经验性。在地性和经验性要求研究者在对象国学习、生活或工作一段时间,只有实地生活经验和考察才能帮助研究者获取关于对象国或对象地区的第一手知识,帮助研究者把相关研究做得更加深入 [9] 。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国际合作,除英文系外,其他小语种系部都与国外大学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每年都会派出本科生和研究生赴合作伙伴高校插班学习或攻读硕士学位。

建立于2017年的波兰语专业采用“2 + 1 + 2”模式通过四川大学和波兰华沙大学(波兰排名第一的大学)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学生毕业时可获得双学士学位。学生第一、二年在四川大学波兰语系学习波兰语语言文化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经济或国际关系基础知识;第三年在华沙大学继续强化波兰语学习;第四、五年在华沙大学经济学院或者国际关系学院专修专业知识。学生毕业时,只要满足授位条件后,将获得四川大学波兰语专业学士学位和华沙大学经济学或国际关系专业学士学位。这种创新型的联合培养模式是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之前四川大学在培养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方面所作出的非常值得推广的一种尝试,由这种联合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成为国别和区域研究的“通才”也能成为“专才”,也就是说,他们在毕业时不仅熟练地掌握了波兰语,而且三年在波兰的留学生活也使他们对波兰各方面的知识都有了基本的、常识的、广泛的了解,同时它们在华沙大学经济学院或国际关系学院的两年专业知识学习也使得他们将来有可能就波兰经济问题或外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他们将来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4. 反思与启示

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在建设新文科的背景下,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培养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然而受惠于这种跨院系、跨国联合培养模式的学生数量还非常有限,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还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条件,仍需在资源整合、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作出更大努力。

4.1. 跨院系的资源整合力度尚需加大以助力学生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

为了有机整合北京大学不同院系和不同学科的教研团队和资源,北京大学在2018年就成立了校级层面的区域与国别研究交叉学科平台——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以便通过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来更好地从事国别和区域研究及更有效的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通过跨学科、跨院系聘用组建了由40位教师组成的导师团队,他们分别来自外国语学院、历史学系、国际关系学院、哲学系、社会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学科乃至与理工科的交叉 [10] 。2023年底,中山大学成为全国首个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单位,该一级学科下设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东南亚研究、大洋洲研究、中东研究和欧洲研究五大方向 [11] 。有了博士学位授予点之后,中山大学在贯通培养本、硕、博各层次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方面将会获得更多政策和资源支持。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虽然较早开始探索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新模式,但是在整合跨学科资源方面的力度还需加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在欧洲研究和美国研究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为了更好地整合四川大学多学科资源,更好地发挥川大外国语学院的多语种优势,四川大学应该尽快成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管理委员会,负责有效推进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实现高度交叉融合、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顶层设计,并制定相关规则和规范,尽快推动在四川大学成立实体化的国别和区域研究院,真正打破院系和学科之间的藩篱,把包括四川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南亚研究中心等教育部备案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有机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以便在教研和人才培养方面提质增效。在此基础上,经过三年左右的学科建设,争取在四川大学增设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尽管四川大学还没有成立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但目前外国语学院已经有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在从事欧洲问题研究、美国研究、土耳其研究、俄罗斯研究、日本研究、加拿大研究和拉美研究,这些教师既精通对象国和对象区域的预言,也具有历史学、宗教学、经济学或国际政治学等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而且他们都具有在对象国和对象区域学习和生活的经历,这些教师依托四川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所、日本研究中心、法国研究中心等跨学科研究平台在科研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如果在外国语学院的推动下能尽快成立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这一批教师就能与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乃至一些理工科学院的相关教师组成跨学科教研团队,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开展更富有成效的合作。同时,学院也可以鼓励有兴趣从事国别和区域研究的青年教师到其他学院或国外知名大学攻读非外语学科博士学位。另外,学院还需加大从海外引进高端人才的力度,比如一些在海外获得文科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都是应该被引进充实到国别与区域教研团队中的对象,因为他们不仅精通对象国和对象区域的语言,同时也具有专业学科素养和在地经验。

4.3.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由于外语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没能及时跟上新文科建设的步伐,大部分高校的外国语学院目前培养的依然是偏重外国语言文学的传统外语人才,这种同质化的单一外语人才在就业市场既缺乏竞争力,也无法满足新时代对高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12] ,更无法满足国家对高端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的需求。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常俊跃认为我国英语专业课程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过多的语言技能课程限制了区域国别课程的开设空间;二是对发达国家以外的小国和地区关注不够;三是学科专业知识与语言技能培训融合不够 [13] 。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针对“世界史 + 外国语”实验班的学生和波兰语专业的学生量身定制了不错的课程体系,但这种课程体系还并没有惠及绝大多数有志于将来从事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外语专业的学生。今后在成立实体化的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的基础上,四川大学应该根据新的课程建设理念为培养高端复合型外语人才及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在开设《区域与国别研究导论》的基础上,增设国别历史和国别概况等课程。在制定科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兼顾语言、通识和专业,既包含语言模块又包含专业模块的丰富的课程库,供有需求的学生选择。只有这样,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培养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和“蓉欧+”战略。

5. 结语

本文论述了新形势下新文科建设与区域国别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并以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培养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的实践为例,探讨了跨学科、跨院系及与跨国联合培养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的可行性。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对“世界史 + 外国语”实验班的学生和波兰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是外语学科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所做的创新实践,是值得大力推广的模式,但在没有获得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没有成立实体化的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的情况下,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很难针对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把不同院系的师资整合起来组成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教研团队,更难在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有所作为,使更多外语专业的学生受惠,或使毕业生达到新文科建设对外语人才的要求,或达到国家和社会对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的要求。为应对当前的困境,我们必须在跨院系资源整合、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借鉴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的经验,做出更大努力以满足新文科建设和新形势对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的需求。

致谢

作者感谢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欣教授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吕和应副教授在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和提供相关资料。

NOTES

*数据由“世界史 + 外国语”实验班建设,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负责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吕和应副教授提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eqid=deed6aee0004c72800000002648e0dd5, 2024-02-01.
[2] 王珩, 王玉琴. 区域国别学如何担当智库使命[EB/OL].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208/t20220803_5468100.shtml, 2023-12-08.
[3] 教育部. 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eqid=deed6aee0004c72800000002648e0dd5, 2024-02-01.
[4] 王铭玉, 张涛. 高校“新文科”建设: 概念与行动[EB/OL].
https://fzgh.upc.edu.cn/2019/0322/c7460a200328/page.htm, 2023-12-22.
[5] 张清俐, 张杰. 新时代新文科新使命[EB/OL].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11/t20231124_5698608.shtml, 2023-11-29.
[6] 罗林. 加强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EB/OL].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K754VNA0534VQI7.html, 2024-02-07.
[7]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EB/OL].
https://www.acge.org.cn/encyclopediaFront/enterEncyclopediaIndex, 2024-02-08.
[8] 四川大学教务处. 四川大学波兰语专业2023年选拔通知[EB/OL].
https://jwc.scu.edu.cn/info/1069/8493.htm, 2024-02-02.
[9] 钱乘旦. 以学科建设为纲推进我国区域国别研究[J]. 大学与学科, 2021, 2(4): 82-87.
[10] 宁琦. 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以北京大学为例[J]. 外语界, 2020(3): 36-42.
[1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22年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yjss_xwgl/moe_818/202312/t20231205_1093242.html, 2024-01-20.
[12] 张蔚磊, 邹斌. 区域国别外语人才培养: 为什么? 怎么做? [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3(3): 18-25.
[13] 查建国, 陈炼. 培养区域国别研究复合型人才[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06-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