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普法实践的挑战与对策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Legal Popularization Practi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ojls.2024.124344, PDF, HTML, XML, 下载: 62  浏览: 175 
作者: 张增强: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乡村普法乡村振兴乡村治理Rural Law Populariz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Governance
摘要: 普法,即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工程。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普法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乡村普法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普法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乡村普法工作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普法资源不足、农民法治意识薄弱、普法内容与农民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制约了乡村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加强乡村普法工作,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助于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增强农民的自我保护能力。
Abstract: Popularizing the law, that is, popularizing legal knowledge and improving citizens’ legal awareness and legal literacy, is the basic project of building a society ruled by law.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law populariz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Rural law popularization is not only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With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ntry’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rural law popularization work has ushered in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However, we should also clearly see that the rural law popularization work still faces many challenges. The lack of legal resources, the weak awareness of the rule of law among farmers, and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content of legal popularization and the needs of farmers have restricted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rural legal popularization.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work of rural law popularization and improve farmers’ awareness of the rule of law and legal literacy for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rural law popularization work will help to improve farmers’ legal awareness and legal literacy, and enhance farmers’ self-protection ability.
文章引用:张增强.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普法实践的挑战与对策[J]. 法学, 2024, 12(4): 2431-2435. https://doi.org/10.12677/ojls.2024.124344

1.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矛盾纠纷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乡村普法工作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引导农民依法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有助于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农民作为主体力量,其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提升对于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乡村普法有助于推动乡村治理的法治化进程。法治是乡村治理的基石,乡村普法工作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引导农民依法参与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治理向法治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这不仅能够提高乡村治理的效率和公正性,还能够增强农民对乡村治理的信任感和归属感。

2. 乡村普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2.1. 提升农民法治意识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在新时代的一项重要部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农民法治化参与基层治理、诉求表达、矛盾化解。因此,农民法治素养的提升是乡村振兴不可缺少的环节 [1]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提升农民的法治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法治意识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农民维护自身权益,更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当前,尽管普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民法治意识的提升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地区农民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仍然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依法维权的能力。例如,在土地纠纷、劳动争议等常见法律问题中,由于缺乏足够的法律知识,农民往往难以有效维护自身权益。因此,加强乡村普法工作,提升农民法治意识,已成为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

2.2. 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意味着乡村治理在理念上从单向度思维向总体性思维转变,是基层治理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 [2] 。法治乡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和重点,也是要着力解决的难点,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治理现代化必然包括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3] 。乡村普法作为提升农民法治意识和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普法通过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农民法律素养,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基础。乡村治理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和监督机制,往往存在权力滥用、决策不透明等问题。而乡村普法通过加强法治宣传,让农民了解法律的基本内容和法律的重要性,从而促使乡村治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乡村普法通过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了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在乡村地区,由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原因,农民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往往存在“不懂法、不信法、不用法”的问题。而乡村普法通过组织法律知识讲座、发放法律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农民普及法律知识,帮助他们了解法律的基本内容和法律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通过加强法治宣传,能够促进了乡村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2.3. 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显得尤为重要。农民作为乡村的主体力量,其权益的保障不仅关系到农民自身的福祉,更是乡村振兴战略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因此,乡村普法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这一核心目标展开。

近年来,随着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诉求也日益高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农民在土地、劳动、环境等方面的权益常常受到侵害。例如,一些地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土地被征收,但由于补偿标准不明确、程序不规范等原因,导致农民权益受损。此外,农民在劳动就业、环境保护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普法工作的核心任务。通过加强普法宣传、完善法律制度、创新普法形式和内容、建立健全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等措施,我们可以为农民权益保障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3. 现阶段乡村普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3.1. 普法资源不足

法律的力量在于普及,而普及的关键在于资源。只有加强普法资源的投入和建设,才能推动乡村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普法资源的不足成为了制约乡村普法工作深入开展的瓶颈。长久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与公共资源的普及上是落后于城市地区的,在法律普及方面,我国农村地区每万人拥有的法律服务人员数量远低于城市,普法宣传材料的匮乏和普法活动的缺乏也使得农民难以接触到法律知识,这使得农民在面临法律问题时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影响了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3.2. 农民法治意识薄弱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民法治意识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农民法治意识薄弱的是制约基层地区法治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民法治意识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长久以来,我国农村地区主要是以血缘关系构筑的熟人社会,历史传统的影响使得农民更倾向于依赖人情、关系等非正式制度解决问题,而非通过法律途径。其次,农村地区的法治教育资源匮乏,缺乏专业的法律人才和有效的普法渠道,导致农民难以接触到系统的法律知识。此外,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教育资源落后,农民的整体文化素养较低,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也限制了他们对法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村民无法获得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无法正确认识并体会到法律的强制性与权威性,无法树立法治至上的信仰 [4] 。

3.3. 普法内容与农民需求不匹配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普法内容与农民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的现象。这种不匹配不仅影响了普法效果,也制约了乡村法治建设的进程。普法形式单一也是导致普法内容与农民需求不匹配的原因之一。传统的普法方式如悬挂标语、发放宣传册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传递法律知识,但难以引起农民的兴趣和关注。普法内容往往侧重于法律条文的宣传和解释,而农民则更关心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这种差异导致普法工作难以深入人心,农民对法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限。以农村土地承包法为例,虽然法律条文详尽,但农民更关心如何在实际操作中保护自己的土地权益,如何应对土地纠纷等问题。因此,普法内容需要更加贴近农民的实际需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

4. 乡村普法工作的改进策略与建议

4.1. 加强普法队伍建设

当前,乡村普法面临着普法资源不足、农民法治意识薄弱以及普法内容与农民需求不匹配等多重挑战。乡村普法队伍的建设是推进乡村普法工作的先决条件,加强普法队伍建设,让普法工作的内容更加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才能真正缓解广大老百姓对于发条的抵触。

首先,加强普法队伍建设需要注重普法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坚持培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乡村法治建设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5] 。可以通过开展专门的普法培训、组织普法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普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业务能力。同时,还可以引入法律专业人士参与乡村普法工作,为乡村普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其次,加强普法队伍建设需要完善普法工作机制。可以建立健全普法工作考核机制,对普法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估,激励普法人员积极履行职责。同时,还可以建立普法工作信息共享机制,促进普法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最后,加强普法队伍建设还需要注重普法人员的职业发展和激励机制。可以通过设立普法工作奖励机制、提供职业发展机会等方式,激发普法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还需要关注普法人员的心理健康和工作环境,为普法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加强普法队伍建设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普法工作的重要任务。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普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完善普法工作机制,注重普法人员的职业发展和激励机制,才能推动乡村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4.2. 创新普法内容与形式

在我国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的形势下,法治宣传教育作为乡村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正面临巨大挑战。乡村普法教育以往采用的发传单、开讲座等形式达到的普法宣传的效果有限,因而需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探索法治宣传教育新方法 [6] 。因此,我们需要结合乡村实际情况,探索更加生动、有趣的普法方式。

创新普法内容与形式的关键在于“接地气”。我们要深入了解农民的需求和兴趣点,将法律知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农民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法治意识。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普法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及时更新普法内容,确保农民能够掌握最新的法律知识。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发布与乡村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案例。这些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能够迅速将普法内容传达给广大农民。可以制作一系列短视频,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形象的法律解读,让农民在娱乐中学习到法律知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乡村文化特色,开展法治文化活动。比如,在农闲时节,组织农民参与法治知识竞赛、法治文艺演出等,让农民在参与中感受到法治的魅力。还可以利用乡村的传统节日,如庙会、集市等,设置法治宣传摊位,发放普法资料,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我们可以借鉴“案例教学”的方法,选取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案例,组织农民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这种互动式的普法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加深他们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最后,创新普法内容与形式还需要注重普法教育的持续性。我们要建立长效机制,将普法工作纳入乡村振兴的整体规划中,确保普法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普法队伍的建设,提高普法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为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4.3. 完善普法工作机制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完善普法工作机制对于乡村普法工作极为重要。法治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配合协作才能有效推进 [7] 。完善普法工作机制需要建立健全普法工作考核机制。通过对普法工作的定期考核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普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还可以将普法工作纳入乡村治理的整体框架中,与乡村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相结合,形成普法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完善普法工作机制是推动乡村普法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通过加强普法队伍建设、创新普法内容与形式以及建立健全普法工作考核机制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提升乡村普法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5. 启示

普法教育与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普法教育作为提升农民法治意识、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与乡村文化建设紧密相连。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而普法教育则是其法治保障。通过普法教育,可以引导农民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从而推动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普法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普法教育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农民了解自身权利和义务,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为乡村文化的繁荣稳定提供了法治保障。另一方面,普法教育通过引导农民遵守法律法规,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为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普法教育与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通过加强普法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农民的法治意识,还可以推动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而乡村文化的繁荣稳定,又为普法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进一步加强普法教育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杏, 邹贵福.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普法教育新路径探讨[J]. 上海农村经济, 2022(4): 45-46.
[2] 成向东. 新时代“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探析[J]. 甘肃理论学刊, 2020(3): 30-35.
[3] 邓光辉. 治理效能提升视角下的法治乡村建设研究[J]. 法制博览, 2023(2): 130-132.
[4] 韩昱希.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 34(12): 146-149.
[5] 朱春足, 张艺宝, 朱肖陵. 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为视角[J]. 中国法治, 2023(10): 106-112.
[6] 廖伟辉, 赵卓, 秦园园, 等. 乡村普法教育的实证研究——以B村为例[J]. 法制博览, 2020(8): 61-62.
[7] 安徽省司法厅. 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安徽省为例[J]. 中国司法, 2022(12): 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