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陶舞俑艺术鉴赏
Appreciation of Han and Tang Dynasty Dance Figurines Art
DOI: 10.12677/cnc.2024.122048, PDF, HTML, XML, 下载: 115  浏览: 188 
作者: 王 哲: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宁夏 银川
关键词: 汉代陶舞俑唐代陶舞俑文化传承Han Dynasty Dance Figurines Tang Dynasty Dance Figurines Cultural Inheritance
摘要: 汉唐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繁荣的代表时期之一。汉唐时期的舞蹈艺术和陶舞俑是中华民族灿烂瑰宝的代表,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灵感。对汉唐的舞蹈及陶舞俑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的舞蹈形式、风格和文化内涵,还能为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审美和艺术发展提供重要线索,让人们在还原历史场景的同时,还能感受当时的文化氛围。挖掘和了解这些古老而美丽的艺术形式,不仅可以领略汉唐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对于雕塑艺术和舞蹈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were important periods in Chinese history, representing a flourishing era of Chinese culture. The dance art during the Han and Tang periods, as well as the craft of terracotta figurines, are shining treasur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providing artists with abundant creative resources and inspiration. Studying the dance of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along with terracotta figurines, not only helps us understand the ancient dance forms, styl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but also provides important clues for researching ancient social life, aesthetics, and artistic development. It allows people to experience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of the time while reconstructing historical scenes. Explor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se ancient and beautiful art forms not only enables us to appreciate the aesthetic concepts of the Han and Tang periods, but also helps to inherit and promote our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is is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sculptural art and dance art.
文章引用:王哲. 汉唐陶舞俑艺术鉴赏[J]. 国学, 2024, 12(2): 296-302.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4.122048

1. 引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和融合。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有助于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特色。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自信逐渐增强。挖掘传统文化有助于推动民族复兴,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汉唐陶舞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陶俑作为古代雕塑艺术一种形式,反应了古代当时人们生活的社会情况。同时汉唐舞蹈俑通过它们异常生动的形态和精湛的工艺,其独特的形态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古代雕塑艺术水平及汉唐古典舞的艺术魅力,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古代舞蹈盛宴。首先,我们以“翘袖折腰” [1] 为切入点,通过对汉代以及唐代舞蹈俑的赏析,来了解当时社会的人文生活及舞蹈特点,通过对汉唐两代的陶俑中舞蹈俑的对比以及造型变化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汉代舞蹈俑到唐代舞蹈俑的审美变迁,并通过观察其造型、比例、线条等艺术表现形式。并经过对造型、神态、服饰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现代艺术工作者复刻出当时的艺术盛况提供重要参考及素材,从而实现对舞蹈俑研究的现实意义。

2. 汉唐舞蹈俑的雕塑赏析

2.1. 汉代舞蹈俑赏析及艺术特色

首先我们从汉代“翘袖折腰”舞蹈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陶绕襟衣双袖女舞俑(图1)进行赏析。陶绕襟衣双袖女舞俑出土于徐州驮篮山西汉楚王陵,陶绕襟衣双袖女舞俑从造型的线条上来讲,陶舞俑整体的雕塑线条偏向拙而古朴,整体上线条趋于概括,但概括的线条却也透露着一种灵动,陶舞俑其躯干整体呈现出S型,双臂上扬与长袖一起形成C型,袖子成为手臂的延伸,将上肢的韵律通过长袖形进一步的延展,从而使得舞蹈俑的动态及韵律美感形成了延续。而同时期在陕西西安白家口出土的彩绘陶舞俑(图2)相对江苏徐州驮篮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绕襟衣双袖女舞俑,整体表现则更为工整,细节方面也更为细腻,面部刻画与秦代兵马俑的面部刻画更为相近,发丝部分亦有细腻的刻画,长袖方面的塑造相对绕襟衣双袖女舞俑造型变化也更为丰富。陕西西安白家口出土的彩绘陶舞俑与江苏徐州驮篮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绕襟衣双袖女舞俑工艺与造型上有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存在原因,我们是否可以猜测这是由于不同地区工匠的技艺传承有关,陕西地区的陶俑应该与秦时期的兵马俑之间的技艺更为接近。同时,同样是在陕西发掘的泾阳大堡子汉墓乐舞俑(图3),也应该可以更好地对此做出佐证,陕西西安白家口与泾阳大堡子两者在陶俑的细节制作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的细节更为丰富,对袖子的造型处理,以及身上衣物的褶皱处理,人物面部的刻画都十分相近,而两者与江苏徐州驮篮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绕襟衣双袖女舞俑整体造型及细节处理则有着极大的差异。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推测,这种差异的形成与地区有关,陕西西安地区作为秦代以及汉代的都城,其匠人在制作工艺上有着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虽然江苏徐州地区的舞蹈俑与陕西西安地区的舞蹈俑在雕塑造型的塑造方面有所不同,但江苏徐州驮篮山西汉楚王陵、陕西西安白家口以及泾阳大堡子汉墓三者在人物的舞姿,形体,以及衣着和发型方面却是十分一致,首先在陶俑的人物舞蹈造型上,三者皆为长袖舞,其次舞者的腰身在不同角度上都呈现出S型,刚好也印证了“翘袖折腰”舞在当时上层社会的广泛流行。其次在陶俑的人物形体上,三者皆为细腰,由此可以推断出汉代当时对女性的审美风貌,汉代传承了先秦楚地“楚王好细腰”的审美影响,“细腰”依旧是汉朝时期对女性的审美倾向。其次在陶俑着装上,三者都身着绕襟深衣,着装相同也从侧面说明陶俑虽然分布在不同地区,但这些地区舞者的着装是相对统一的。最后在发型方面,三者的发型也是较为相同,都为汉代垂云髻发式。通过人物造型的塑造,可以推断出汉代匠人对汉代陶舞俑的女性舞者的人物塑造及审美倾向于内敛沉稳,温婉优雅,在对人物的审美特征方面趋于统一。

Figure 1. Xuzhou carrying basket, Shanxi Han and Chu King mausoleum, double sleeved female dancer terracotta with wrapped skirts

图1. 徐州驮篮山西汉楚王陵绕襟衣双袖女舞俑

Figure 2. Colored painted pottery dance figurines unearthed from Baijiakou, Xi’an, Shaanxi

图2. 陕西西安白家口出土的彩绘陶舞俑

Figure 3. Dancing terracotta warriors from the Han tomb in Dabaozi, Jingyang, Shaanxi

图3. 陕西泾阳大堡子汉墓舞俑

总的来说汉代彩绘舞蹈俑,作为汉代雕塑的一种,古代墓葬的随葬品,其整体的雕塑语言与同时代其他具有代表性的雕塑都极为相同,例如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中的“马踏匈奴”,河北保定满城县刘胜之妻窦绾墓的“长信宫灯”,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的“击鼓说唱俑”,以及甘肃武威雷台汉墓的“铜奔马”,这些雕塑都呈现出汉代雕塑独特的雕塑语言,雕塑整体造型朴拙浑厚,雕塑整体线条简练概括,雕塑的整体形式呈现出庄重肃穆的美感 [2] 。

2.2. 唐代舞蹈俑雕塑赏析及艺术特色

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又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公认的中国古代强盛的时期之一,其昌盛的国力以及繁荣的文化对周边国家及我国后世都产生及其重要且深刻的影响。唐代舞蹈俑初期,依然延续了前代的“翘袖折腰”的审美特征,这在武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的墓葬——唐岑氏夫人墓中出土的洛阳孟津岑氏夫人墓彩绘乐舞俑(图4)体现较为明显。洛阳孟津岑氏夫人墓彩绘乐舞俑中舞蹈俑的舞蹈动作延续了汉代时期舞蹈俑的“翘袖折腰”,且整体的雕塑造型语言与汉代保持一致,整体造型透露出端庄优雅的神韵。同时洛阳孟津岑氏夫人墓彩绘舞俑在着装上别具特色,其服装的翻领造型应是受到当时胡服流行的影响,而在乐俑的着衣却和舞俑的着衣却不相同,由此可以说明唐代人们的审美多元且包容。在舞蹈俑的着装刻画方面,雕塑的线条灵动且丰富,线条的走向与疏密都十分符合舞者的运动规律,充分体现出当时匠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及高超的制作技艺。最后在发型方面,洛阳孟津岑氏夫人墓彩绘舞俑的发型应属于双环望仙髻,其不仅造型独特,而且在其发型的雕塑技艺及制作方面也存在很大难度。与此同时,同样可能是在洛阳邙山出土后被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陶彩绘女舞俑(图5),从雕塑技法与风格上看,与洛阳孟津岑氏夫人墓彩绘舞俑相同。但是在造型方面分析,彩绘女舞俑整体动态曲线呈现的更为灵动,特别是在手部与腿部,其动态也更为多变,但两者在发型与着装方面两者却有所不同。2021在郑州大象博物馆举办的《太平有象——汉唐乐舞展》,在其中一组唐灰陶彩绘乐舞俑(图6)中有四个舞俑,其优美的舞姿和逼真的动态及造型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目光。该组舞俑与之前两组舞俑整体风格相近,但雕刻细节保存的更为完整,并且在曲线的运用方面,特别是在袖口的曲线塑造上以及裙摆的曲线塑造上,看起来更为流畅。而且舞俑整体的动态幅度也更大,甚至有两个舞俑站立倾斜的角度十分夸张,让人惊叹其匠人在动态塑造上的大胆尝试。另外两个舞俑在上肢的动作塑造方面也是十分精准且优雅。该组唐灰陶彩绘舞俑体态略显圆润,可以看出当时的匠人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已经略微呈现出唐代以胖为美审美倾向。舞俑所着服装也是极具唐代特色,发型也与洛阳孟津岑氏夫人墓彩绘舞俑相同,同为双环望仙髻。从三组各具特色的唐代舞俑来看,唐代的陶舞俑整体给人的感觉华贵高雅,动态异常生动,造型十分写实,刻画栩栩如生,并且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唐代的陶俑在细节上看起来更为丰富,特别是在雕塑的线条处理上,线条疏密的运用恰到好处。另外三组舞蹈俑在着装和发式上均有所不同,这也可以看出唐朝时期文化开放包容的姿态,人们当时的审美也趋于多元化。

Figure 4. Painted music and dance figurines from the tomb of Lady Cen in Mengjin, Luoyang

图4. 洛阳孟津岑氏夫人墓彩绘乐舞俑

Figure 5. The Palace Museum collects pottery painted female dance figurines

图5. 故宫博物院收藏陶彩绘女舞俑

Figure 6. Tang gray pottery painted music and dance figurines

图6. 唐灰陶彩绘乐舞俑

正是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以及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的审美随之也出现了一些的变化,人们开始转而逐步开始接受女性以丰盈为美。武则天的执政可以说是对女性审美的转折点,女性权益的觉醒以及外来文化的输入,让社会的风气开始发生了转变,形成了开放包容的社会形态,这种风气不仅体现在对女性形体审美的转变上,也体现在当时妇女的着装上,唐代服饰可以说是包容且创新的,从胡服到窄袖,再到宽袖,这种创新和包容是历史上极其罕见的,这也正是当时唐朝文化对世界充满吸引力的原因之一,也是我们现如今依然推崇唐朝文化的重要因素。璀璨的唐代艺术以诗歌、音乐、书法、绘画、雕塑等方式保留至今,使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当时的盛唐景象。

3. 汉唐两代陶舞俑的差异及艺术之美的升华

根据对汉代舞蹈俑与唐代舞蹈俑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汉代,舞蹈俑对人的形体审美较为统一,均以瘦为美,以“细腰”为美,延续了秦与先秦的审美特点。而到了唐代:虽然在初唐时期,人们依然延续了这种以瘦为美的审美特点。但随着物质财富的丰富以及女性权益的觉醒,人们的审美也不在拘泥与以瘦为美,转而形成以丰盈为美的审美倾向,这在舞蹈俑不同时期的人物形体的变化可以很好的体现,其次汉代舞蹈在人物的形体刻画上更偏向于简练概括,使陶俑本身显得拙而优雅,透露着质朴的美感。随着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发展, 生产力的进步。到了唐代,在技术和工艺方面,使唐代的陶俑为更加细致的刻画提供了空间,使得唐代的舞蹈俑在人物的刻画方面更为细致华丽,特别是在人物衣服及发式,还有微小的动态等细节方面刻画的尤为传神 [3] 。

总的来说汉唐两代陶舞俑的差异及审美变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汉唐陶俑的雕塑从造型的线条上来讲,汉代陶俑的雕塑线条偏向拙而古朴,整体上线条趋于概括,相反唐代陶俑的线条更偏向流畅且饱满,线条的表现更具有张力 [4] 。并且在唐代中期,就是唐代最为鼎盛的时期,可以看出唐代陶俑及同时期的雕塑和绘画都多少了受到了西方美术的影响。第二,在汉代舞蹈俑与唐代舞蹈俑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在服饰及装扮方面,汉代舞蹈俑几乎从发式以及服饰方面,都相对统一,而在唐代舞蹈俑上,三组舞蹈俑,都有着三种不同的装束搭配,这也可以体现出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唐代审美的多元化,还有唐代文化的包容性及开放性。第三,从汉代到唐代陶舞俑最大的变化,个人则认为是“翘袖折腰”的审美变迁,首先折腰,已经从“细腰”以瘦为美转变为女性的丰盈美,而“翘袖”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了转变。随着唐代服饰的多样化,人们似乎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韩非子那时的“长袖善舞”。随着社会的开放,女性手部的美也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这点从其他雕塑作品以及绘画作品中应有体现。在现代美术的观点中,手是人的第二表情,其丰富且灵活的动态,可以充分表达舞者的情感,以及舞者人体的美感。

所以舞蹈俑从形式较为单一的“翘袖折腰”到“多元化”的审美转变,可以说是汉代舞蹈俑与唐代舞蹈俑的最大差异。 从汉代舞蹈俑到唐代舞蹈俑,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匠人们在对于人物形象、舞姿表现的塑造方面不断的探索与创新。

4. 陶舞俑的现实艺术借鉴意义

舞蹈和雕塑同为人类艺术的瑰宝,两者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相互借鉴的关系。在当代有一种艺术观点认为:“雕塑是凝固的舞蹈,舞蹈是流动的雕塑。”舞蹈是雕塑艺术创作的元素题材之一,雕塑将作为时空艺术的舞蹈凝练成空间艺术,将舞蹈的美定格在空间中并保存至今,而舞蹈也为雕塑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他们之间有着相互依附的关系。以汉唐的舞蹈陶俑和汉唐古典舞为例,汉唐的匠人将古代舞蹈的美定格在那一瞬间,使得陶舞俑历经千年的岁月洗礼,还能使其展现在我们眼前。与此同时当代的舞蹈家通过对汉唐当时的舞蹈俑、画像砖、文献等记载的挖掘,使古人千年以前的时空艺术得以重现在当代人的眼前,使得当代人可以欣赏到古人的舞蹈,感受古人的审美。这也充分说明中国古代雕塑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艺术之间是相通的,相互影响,甚至是相互包含的。我国美学大师宗白华老先生曾在其著作《美学散步》中谈到过:“中国各门传统艺术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相互影响,甚至互相包含。因此,各门艺术在美感特殊性方面,在审美观方面,往往找到许多相同之处或相通之处。” [5] 可见艺术作品之间的相互借鉴与再创作是艺术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之一。我国汉唐古典舞的创始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著名舞蹈编导孙颖先生在对汉唐古典舞的挖掘及研究中,就是通过参考了大量的汉唐舞蹈俑、汉画像砖、汉代玉舞人以及汉唐的诗画,使得汉唐舞这一中国古典舞蹈艺术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 [6] 。近些年随着文化振兴的提出,不少艺术家以舞蹈俑为题材复刻了许多经典的舞剧,如《俑1》《俑2》《俑3》这一系列舞剧,以及通过如绘画及诗歌等其他艺术方式复刻的《唐宫夜宴》《五星出东方》等优秀舞蹈剧作品,其中改编自《五星出东方》,《锦绣》曾登上了202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在全国观众面前展现了汉代舞蹈“翘袖折腰”的美。但《锦绣》在春晚播出后,也曾受到了网友的一些质疑,部分网友认为《锦绣》的舞蹈充斥着日本舞蹈的风格,同时也有网友对该观点进行了反驳,从而引起了网络热议。网友们的积极参与和热烈讨论体现了网友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这使得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网友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但也显露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民众的普及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所以我们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教育方面仍需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仍需要我们去大力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家园,它承载着国家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只有通过全民参与以及共同努力,才能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才能让我们的民族自信更加坚定,才能让我们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 马静娟, 龙华. 从出土文物看汉代长袖折腰舞[J]. 文物世界, 2015(4): 15-18.
[2] 肖长生. 小议汉代雕塑线条的审美特征[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9(5): 273-274.
[3] 张灵. 唐代乐舞陶俑的艺术特征初探[J]. 美与时代(下), 2012(4): 52-53.
https://doi.org/10.16129/j.cnki.mysdx.2012.04.012
[4] 王锋. 唐代雕塑的美学特征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美术学院, 2020.
https://doi.org/10.27361/d.cnki.gtmsy.2020.000002
[5] 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6] 张大鲁. 论汉画像石(砖)舞蹈形态在当代汉唐古典舞创作中的价值与运用[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艺术学院,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