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刺绣传承的教育价值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Inheritance of Miao Embroidery in Southeast Guizhou
DOI: 10.12677/cnc.2024.122045, PDF, HTML, XML, 下载: 102  浏览: 142 
作者: 陈洁丽, 黄 婧, 连云彬: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黔东南苗族刺绣文化传承教育价值Miao Embroidery in Southeast Guizhou Cultural Inheritance Educational Value
摘要: 苗族刺绣是最丰富、最原始、最富内涵的,更是最能再现苗族历史、文化、宗教、艺术、情感及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有型载体。因为这样的文化渊源,对苗绣的保护与传承,就是对中华民族“根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Abstract: Miao embroidery is the most rich, primitive, and profound, and it is also the most tangible carrier that can reproduce Miao history, culture, religion, art, emotions, aesthetics, values, and worldview. Due to such cultural origins,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Miao embroidery is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fundament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文章引用:陈洁丽, 黄婧, 连云彬. 黔东南苗族刺绣传承的教育价值[J]. 国学, 2024, 12(2): 273-279.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4.122045

1. 黔东南苗族刺绣整体概述

苗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苗族人民的生活中蕴含着厚重且独特的本民族文化。刺绣作为苗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苗族人民创造了不同样式、风格的服饰。他们的服饰中记录着苗族整体的文化和历史发展,传达着苗族人民的美好愿景。

贵州省黔东南是苗族集聚地区,她们的刺绣艺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针法和风味。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珍贵的非物资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1.1. 黔东南苗族刺绣的源流

苗族服饰被公认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足可见苗族刺绣与整个苗族历史发展的紧密性。相传,蚩尤是苗族的始祖。苗族部落曾经居于江淮地区,但是由于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战争不断。最终,在“涿鹿之战”中,蚩尤兵败,向南迁徙,在江淮、汉江和洞庭间形成新的部落集团——三苗国。南迁过程中,苗族部落融合土著文化,形成了新的三苗文化 [1] 。而屈家岭文化便是三苗集团的文化遗存。考古学家在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帛制品,还有彩陶纺轮等。这也说明当时纺纱技艺在原始的苗族部落有所发展,不过当时的苗族刺绣可能只是服饰的缝合的针脚线迹。在西汉时期生活在西南地区的苗、瑶等少数民族开始使用“衣裳斑斓”的五彩服饰,学会使用不同的色彩与图案来美化服装。自唐宋朝之后,经过元代、明代和清代的多次大迁徙,苗族人民逐渐向西南等偏远地区转移。在清朝的康熙年间至雍正年间,受到政策的影响,汉人进入苗族地区,为苗族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助推了苗族纺织业的发展,使得花色品种逐渐增多。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苗族人民与其他民族的联系更为紧密,被更多的群体所接受,在中国民间刺绣中独树一帜。

1.2. 黔东南苗族刺绣的技法

苗族刺绣非常讲究的。绣者会根据所绣成品的呈现效果和情感表达等需要选用不同的针法 [2] 。苗族刺绣针法概括起来有:绣、插、锁、缠、织、钉、洒、点、挑、串等。下面介绍几种主要刺绣针法。

1.2.1. 平绣

平绣是最普通的绣法之一。苗绣中的平绣往往与剪纸结合在一起,在布坯上贴好纸模后再平针走线将花样覆盖。平绣单针单线,讲究针脚排列均匀,纹路平整光滑。苗族在平绣中融入了很多独特的技巧,如在一大块画面上,为了避免平针运用带来的长距离造成的绣线松散,绣工们巧妙地增加断面,缩短走针,使绣线牢固贴在绣布上,也以此表现出动物的脊骨、龙鱼的鳞片或牛的毛旋,边缘再以锁绣盖住针脚,既使之更加耐磨,又使画面富有装饰性、层次感和立体感。

1.2.2. 破线绣

破线绣是平绣中极为特殊的一种(图1)。破线绣是将普通的丝线破分成8~12股不等的细线再穿针引线,丝线破开后会起毛易断,绣工们剥开嫩皂角,取出里面透明的浆液包成一团,在绣花前将针线从中穿过,使丝线平顺紧密,然后用平绣的针法,将纹样铺满。这样的绣品光滑细腻,精美华贵,具有绸缎般的光泽,是苗绣中的精华。

Figure 1. Broken thread embroidery

图1. 破线绣

1.2.3. 绉绣、辫绣

绉绣(图2)是苗绣中一种非常独特的传统刺绣,先用自制的编篮把8~12根丝线编成均匀的小辫,以传统的剪纸图案贴布为底,依据图样将丝辫钉地图上,每钉一针都折叠一次,使丝辫绉褶起花,完成后,图案凸现在外,犹如浮雕。绉绣讲究纹理走向,有很好的肌理效果,对于动植物的表现非常独特,同时费工费线,常用于特等盛装上。

Figure 2. Crepe embroidery

图2. 绉绣

把打好的丝带辫子平平地盘成图案缝在布上,这就是辫绣(图3)了,它类似于绉绣的简易版。辫绣纹理清晰且圆润饱满,使图案更加的生动并富有灵气。

Figure 3. Braid embroidery

图3. 辫绣

1.2.4. 马尾绣

马尾绣(图4)的制作方法是,用细线碾裹3~5根马尾毛,再将缠好的马尾盘在已描绘好的花纹轮廓上,接着在白线条的凹缝处绣、挑、补、梭各种彩色丝线,刺绣艺人在布面上挑绣各种图案。

Figure 4. Ponytail embroidery

图4. 马尾绣

1.2.5. 打籽绣

打籽绣(图5)是用来填满图案的。打籽顾名思义就是打疙瘩,这一针法操作流程是,当回针到布面时,先将丝线在针上绕两三圈,再插入布里形成打结的样子,最后的成果就像是在绣品上镶了很多彩色的小珠。

Figure 5. Seed embroidery

图5. 打籽绣

1.2.6. 挑花

挑花的特点是根据布的经纬入针,其图案多呈几何图案。挑花分为十字挑花和平挑两种:十字挑花以十字为基本单位,在布的经纬线上走出横竖两条呈十字交叉的构图方法。平挑在每一个块面上只单一地依经线或依纬线走线,其构图时数纱而做,所以也称数纱绣。

1.2.7. 贴布和堆花

贴布绣是将色布剪成花样,再钉在绣布上形成花纹的技法。如,在凯里舟溪一带,人们用彩色丝絮片剪成1~2厘米的角状小片贴好,再以緾丝线压边,形成牛角纹、水车纹、锯齿纹和卍纹交织的画面,工艺十分精湛。

堆花与贴布略有不同,苗族堆花将色布剪成方块或三角,再一层叠一层地贴在衬布上形成图案,运用色差,使图案显现立方体透视的视觉效果。

1.3. 黔东南苗族刺绣的纹样

1.3.1. 题材内容

纹样题材非常丰富,涉及动物、植物、人物、抽象几何纹样或者是人们以实物为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臆想出来的主体 [3] 。在动物纹样中出现较多的如鸟、苗龙、蝴蝶、蛇、蝙蝠、牛、狮子、鱼、喜鹊、蜈蚣、蟾蜍等;植物纹样包括:石榴、葫芦、桃花、藤蔓,锯齿形花叶等样式;抽象几何纹样则包括:山形、井字纹、万字纹、三角纹、几何状动物纹、太阳纹等。臆想的纹样包括:较为常见的人首兽身、蛇头龙、鸟头龙等,或者人物与动物造型组合的样式。

查阅文献等相关资料,苗族人民依据刺绣纹样所表达的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七种类型:民族历史类、图腾崇拜类、自然崇拜类、生殖崇拜类、吉祥寓意类、辟邪去灾类、装饰补充类 [4] 。

1.3.2. 构图特征

纹样的构图规律通常情况下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以及连续纹样三种,从布局上又可以划分为对称样式、均衡样式和综合式纹样。黔东南苗族刺绣纹样大多以多样化的适合样式和组合样式出现。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纹样也是经常使用的组合方式,多装饰于袖口、领口和下摆等服装边缘位置,在服装中配合主体纹样使用 [5] 。

1.3.3. 色彩规律

苗族色彩绚丽浓烈,高纯度、强对比是其鲜明特点。高纯度的红、绿、蓝、黄、紫等在苗刺绣中较为常见。此外,色彩的表现技法,包括自然配色法、非自然配色法、渐变法、强调法等 [6] 。

2. 苗族刺绣文化传承对人的影响

在教育人类学角度,苗族刺绣文化的传承必然会对人的发展产生系列影响 [7] 。笔者认为,苗族刺绣文化的传承对人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通常是指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即认知能力的总和。它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表现出的心理性,是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智力因素也可称为认知因素,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苗族刺绣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对人的智力因素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2.1.1. 提高记忆力

记忆力是用来保存与检索各种信息的。从苗族刺绣技艺的传承来说,刺绣传承课程流程,首先是教师对刺绣的用布、刺绣针的种类、线、其它材料进行一一介绍;其次是各种绣法的教学;最终督促学生完成作品。因此,在绣品的绘制过程中,会刺激并调动学生回忆大脑中对苗绣的理论储备,让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促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加深对苗绣题材、构图、色彩和技艺针法的记忆。所以绘制绣品的过程必然会锻炼到学生的记忆力。

2.1.2. 培养思维力

人的思维、想象能力的强弱与通过神经元的信息的数量有关,通过的信息流量越大思维就越活跃。然而信息流量与神经元中轴突、树突、棘是否发达有关,如果树突、棘越发达,那么通过其中的信息就越大,则人的思维、想象力也会增强。因此,学生的动手动脑活动对于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有关键性的作用。而苗族刺绣从构图到成品过程都要求眼、手、脑共同协调运动。比如一幅绣品对针法的选择以及构图和主体的选择,都会促使学生锻炼眼手脑的配合。因此,绣品的绘制过程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产生锻炼。

2.1.3. 培养想象力

苗族刺绣要求在大体上尊重传统,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还要求妇女必须在局部或细节之处做出独特的变动,这使女们在从事刺绣活动时,往往在局部或细节之处体现出自己丰富的情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人生的理解以及精神世界的寄托等,从而使想象力得以充分地发挥和锻炼。

2.2. 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对人的认知过程具有制约作用。非智力因素是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对学习活动起着起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的个性心理。

2.2.1. 激发民族凝聚力

苗族刺绣是属于苗族特有的文化形式,表达了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的联系,也是两个群体之间的区别。苗族刺绣是苗族文化传统的造型载体,苗族刺绣传承不仅能奠定苗族民族文化根基,更是促使苗族内部实现民族凝聚的粘合剂。

2.2.2. 磨练意志

意志是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类所独有的,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苗族刺绣复杂,做工精细。这一特点决定了一幅绣品的绘制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并且过程是枯燥乏味的。而且在独立绘制绣品前,需要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刻苦钻研的劲头,可以坐住板凳,在枯燥的实践中,反复操练。因此,绣品的绘制过程没有意志和耐性的调节是无法坚持下去的。这一过程恰好对学生的耐性和意志产生极大的挑战与磨练。

2.2.3. 抒发情感

刺绣是苗族妇女热爱生活、歌颂生活和抒发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刺绣的创造者和制作者,苗族妇女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人生的感悟及母性情感全倾注在刺绣创作之中。如:婴儿的襁褓绣绘的是“蝴蝶妈妈”的图案,祈求蝴蝶妈妈的保佑。莲花与鱼相配表示“年(莲)年有余(鱼)”,在小孩的衣帽、肚兜、背带上绣上蜈蚣、蜂子、壁虎、蛇、蟾蜍五毒图案以表达辟邪、消灾、祛病意念。

3. 苗族刺绣文化传承的教育价值

苗族服饰作为族群社会活动和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和缩影,同时也承担了历史传播、信仰崇奉的角色,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而苗族刺绣是苗文化体系构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形载体和无形表征。苗绣中生成的苗族文化底蕴是苗族人民群众的精神归宿和心灵追求,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3.1. 以民族共同历史记忆为依托,巩固共性心理

民族共同历史记忆作为构建国家认同的重要资源,在唤醒共同体成员的集体情感、增强共同体成员的认同意识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铸牢共同体意识,必须充分发挥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巨大凝结作用。

在高校开展苗绣传承可以为各民族学生走进苗族文化提供一个平台。而且,在传承过程中,不仅是简单的记忆传承,更多的是来自思想精神方面的渗透,这将有助于消除民族间存在的“刻板印象”和偏见。拉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空间的隔阂,缩短情感交融的心理距离,打造“民族互嵌”的校园氛围。

在这种安全且融洽的环境中,学生可以怀着民族文化平等的心态去追溯苗族发展史,感受苗族文化底蕴。同时,也会促使各民族的学生在历史的维度和文化的维度上主动与苗族历史发生碰撞,挖掘到各民族所共有的历史记忆,进而巩固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 [8] 。

3.2.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增进文化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作为中华民族根和魂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不能丢掉也不可能丢掉的“根本”、不能割断也不可能割断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而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根植于中华文化,继承、弘扬、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充分发挥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

首先,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得益于各民族共同努力,其作为集大成之作,是由多样文化融合统一而成,其中既包括汉族的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因此各民族的文化地位是平等的,要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借鉴,杜绝任何形式的优越感和歧视感。另一方面,对于中华文化要始终保持认可。

其次,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大一统”、“和合”、“团结友爱”、“群体至上”等诸多思想体系无不深刻蕴含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智慧启迪。而苗绣中传承的文化底蕴也是与中华文化是互通的,那么在高校推进苗族刺绣的传承,必然会使得学生在感受苗绣的同时加深对“大一统”、“和合”、“团结友爱”、“群体之上”等思想的理解,启迪着学生们的共同体意识 [9] 。

4. 小结

苗族刺绣是最丰富、最原始、最富内涵的,更是最能再现苗族历史、文化、宗教、艺术、情感及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有型载体。因此笔者通过对黔东南苗族服饰的刺绣的用色、构图和纹样等进行系统阐述,领略其中蕴含的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内涵,以及苗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深知对黔东南苗族刺绣文化的传承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美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星宇. 苗族刺绣相关研究综述[J]. 西部皮革, 2023, 45(24): 126-128.
[2] 杨巧. 传统苗族刺绣技艺的特征研究[J]. 西部皮革, 2023, 45(23): 139-141.
[3] 李安娜, 梁燕, 沈吕婷. 黔东南苗族刺绣纹样特征与民族精神内涵关系研究[J]. 服装设计师, 2022(1): 74-84.
[4] 金钰. 苗族刺绣图腾图案的源起、文化含义与艺术性——以贵州黔东南苗族刺绣为例[J]. 中国民族博览, 2020(6): 148-150.
[5] 骆醒妹. 黔东南西江镇苗族刺绣图案的艺术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12.
[6] 耿心入. 贵州苗族刺绣的色彩表现研究[J]. 文艺争鸣, 2022(5): 188-191.
[7] 李彦. 台江县苗族刺绣文化探析[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民族大学, 2012.
[8] 叶荫茵. 社会身份的视觉性表征: 苗族刺绣的身份认同探析[J]. 贵州民族研究, 2018, 39(3): 123-127.
https://doi.org/10.13965/j.cnki.gzmzyj10026959.2018.03.030
[9] 青觉, 王敏. 认知、情感与人格: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政治心理建构[J]. 民族教育研究, 2021, 32(6): 26-36.
https://doi.org/10.15946/j.cnki.1001-7178.2021.0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