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芍种质的本草溯源
Herbological Tracing of the Germplasm of Paeoniae Radix Rubra
DOI: 10.12677/tcm.2024.134113, PDF, HTML, XML, 下载: 33  浏览: 50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 淼, 田洪昭: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曹雪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赤芍种质本草考证Paeoniae Radix Rubra Germplasm Herbal Research
摘要: 赤芍的药用历史悠久,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大宗药材。赤芍的种质来源古今认识不尽相同。而种质的差异关乎药材质量以及疗效,是决定药物临床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赤芍的种质来源、产地、与白芍分用沿革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及本草考证,明晰赤芍古今种质来源变化情况,旨在为赤芍的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提供文献基础。
Abstract: Paeoniae Radix Rubra has a long history of medicinal use, and is still commonly used in clinical medicine. The germplasm source of Paeoniae Radix Rubra is not the same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The difference of germplasm is related to the quality and efficacy of medicinal materials, 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o determin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rugs. In this paper, the germplasm source, origin, and history of separation from paeoniae radix alba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herbal research were conducted to clarify the changes of germplasm sources of Paeoniae Radix Rubra i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literature basi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basic research of Paeoniae Radix Rubra.
文章引用:张淼, 田洪昭, 曹雪丹. 赤芍种质的本草溯源[J]. 中医学, 2024, 13(4): 721-724.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4.134113

1. 引言

赤芍作为芍药的一种,从芍药中分化出来独立应用。受到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人文等因素,以及药物植物学认识的不断丰富的影响,赤芍的种质来源古今认识不尽相同。而种质的差异关乎药材质量以及疗效,是决定药物临床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1] 。明晰赤芍古今种质来源变化情况,有助于更好地应用赤芍为临床服务。本文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历代本草医籍中关于赤芍种质来源的相关记述,旨在为临床更好地应用赤芍提供文献依据。

2. 先秦至汉魏时期——赤芍尚未分化,种质描述缺如

赤芍作为芍药的一种,魏晋南北朝以前并未从其中分化出来,统以芍药收载。先秦两汉时期,《山海经》《五十二病方》等古籍中即已有芍药的相关记载,但均未明确提及其形态性状,因此无从判断此时芍药具体的基原、种质情况。《神农本草经》中指出芍药“生川谷及丘陵”,初步描述了其生长环境。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2] 中引述《名医别录》谓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二月和八月采根,晒干”,指出芍药以根入药,大抵生长于现今河南嵩山一带山谷丘陵之间;此外,尚提出“(芍药)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指出现今江苏南京市、句容县等地生长的芍药质量上乘,色白而形长大,而其他地方生长的芍药则大多色赤。虽未明确区分赤芍、白芍,但首次提及不同生长地域的芍药根色上有赤、白之别。

3. 隋唐五代时期——赤芍分化初见雏形,植物学描述模糊

隋唐时期已明确见有赤芍之名,但就其种质基原等内容鲜有详述,赤芍、白芍植物学的分化界限大多较为模糊混乱。而就其产地的描述,则有散在记录可窥一斑。如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通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其中提及唐玄宗在位的天宝年间赤芍药是榆林郡的土贡之一,从侧面反映唐朝时期榆林郡,大抵今之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为赤芍的道地产区 [3] 。五代十国时期的《日华子本草》则指出赤、白芍功效不同,但均为芍药花根,尤以“海盐”“杭越”,即江苏、浙江、陕西等地所产为佳。

4. 宋金元时期——赤芍已明确分化,以“花色”论来源盛行

自宋代以降,关于芍药形态性状、产地及种质分化等描述日趋详尽,赤芍作为独立药用业已成熟。《开宝本草》中明确指出芍药花色有赤、白二色,而芍药分为赤、白两种,可见此时以花色区分赤芍与白芍成为芍药分化的一种趋势。其后的《本草图经》描述了芍药的具体形态,谓其“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长,高一、二尺;夏开花,有红、白、紫数种;子似牡丹子而小;”其植物学特征与现今的芍药属植物高度吻合,同时又指出“芍药有二种,一者金芍药,二者木芍药。……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 [4] ,虽未明言赤芍、白芍之名,但已暗含赤芍、白芍形态、种质有别之意。同时代的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推衍《本草图经》未尽之义,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指出芍药的品种多样,入药用根,根皮大多色赤,味涩苦,而其中尤以山中生长的开红花的单叶芍药为最佳,与今之赤芍野生品形状相似,或进一步提示赤芍、白芍的分化与种质关系密切,认为赤芍主要来自野生品,成为宋代赤芍从芍药中分化的重要依据。

5. 明清时期——赤芍的种质来源依据渐趋丰富

明代诸本草著作中依旧延续宋代关于赤芍分化依据,主要从根皮颜色及种质加以描述。陈嘉谟《本草蒙筌》 [5] 提出芍药花色虽多,但根皮颜色只有赤、白两种,因此有赤、白芍之别。虽与今之芍药属植物实际的根色不尽相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赤、白芍分化的确切性。此外书中尚提出:“山谷花叶单,根重实有力;家园花叶盛,根轻虚无能。”可见当时芍药已有明确的栽培品和野生品的区别,虽未直言,但或许能够提示当时已认识到芍药有不同种质之别。同时期的李时珍游历各地名山大川,以期考证调研本草真实资料。其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芍药的生长习性,“十月生芽,至春乃长,三月开花。其品凡三十余种,有千叶、单叶、楼子之异。入药宜单叶之根,气味全浓”,且入药“多取扬州者” [6] ,表明此时药用芍药以江苏所产为佳。

在清代,用花色来区分赤、白芍的方法依然是主流。《本草崇原》中明确指出,芍药根据其花朵颜色的不同被分为赤芍和白芍,其中开赤花者被称为赤芍,而开白花者则被称为白芍。这一分类方式在《本草从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明确提到“赤白各随花色,单瓣者入药”。这一观点在当时的本草文献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人们普遍认为,根色与花色之间是一致的,可以根据花的颜色来判断药材的种类 [7] 。然而,也有一些本草载有不同的见解,对于赤、白芍的区分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杨时泰《本草述钩元》 [8] 一书中就提及“近用赤芍多于白芍中寻取”的观点。该书详细记载了从白芍中分出赤芍的两种方法,一者根据药材的真实味道区分,白芍的味道偏酸,而赤芍的味道偏苦;二者则借助炮制区分,即经过火酒润后覆盖过夜之后,白芍的根依然保持白色,而赤芍的根则会变成红色。可见杨氏认定白芍、赤芍本为种质不同,因此根的真实本味不同,而炮制后亦会产生不同的物化反应,不失为是赤、白芍种质区别的一种新思路。

6. 近现代时期——赤芍种质来源尚需深入探讨与规范

清末民初,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详细描述了白芍和赤芍这两种药材的来源和特性,其中记载:“白芍产于南方,杭州产者最佳,其色白而微红,其皮则红色又微重。……赤芍出于北方关东三省,各山皆有,肉红皮赤,其质甚粗,若野草根,故张隐庵、陈修园皆疑其非芍药花根。愚向亦疑之,至奉后因得目睹,疑团方释,特其花叶皆小,花皆单瓣,其花或粉红或紫色,然无论何色,其根之色皆相同。” [9] 指出白芍产于南方,其中杭州所产最为优质。这种白芍色泽白皙而微红,皮色也呈现出淡淡的红色。相对于白芍,赤芍主要产于北方的关东三省,多为漫山野生,其肉质部分呈现红色,皮色也是红色,但质地较为粗糙,有时甚至被形容为像野草根一样。由于这种特殊的外观,使得一些医学家如张隐庵、陈修园等人曾对其是否为芍药花根表示过怀疑。然而,张氏通过实地考察,确认了赤芍的确属于芍药花根的一种,只是其花叶较小,花瓣单瓣,花色有粉红或紫色之分。民国《药物出产辨》中记载:“赤芍,原产陕西汉中府……近所用者俱产自北口外由天津运来,山西产者为京赤芍,四川亦有出,次之”指出此时赤芍以长城以北的内蒙、河北北部等地所产为佳,与今之赤芍主产地相近,趋于北移。可见,近现代医家普遍认为赤、白芍产地不同、性状不同,分属不同种质,具有明显差异 [1] 。

为规范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应运而生。196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指出赤芍来源于芍药或草芍药多为内蒙古、辽宁、河北等地的野生品;而白芍为浙江、安徽、四川等地的栽培品,提出赤芍、白芍种质有别,赤芍以野生品入药,多分布于内蒙古、东三省等北方地区,白芍以栽培品入药,分布以安徽、江苏等南方地区为多。1977年版《药典》较前一版做出明显调整,删除了赤、白芍主产地和种质的相关记载,仅以炮制方式不同作为区分,同时赤芍增加了川赤芍的药材来源。1985年版《药典》对于赤芍的药材来源又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在上一版赤芍来源的基础上减去草芍药这一来源。此后历版《药典》在赤芍的植物来源方面未作变动。

7. 结论

通过古籍文献考证,先秦至汉魏时期,赤芍尚未从芍药中明确分化,赤芍、白芍应用较为模糊混乱,但总体以野生者为主要应用品种。隋唐时期,虽已有赤、白芍之分,但就其植物学来源描述较少,尚无法明确其具体种质情况,但已发现其南、北皆有分布的特点。宋金元时期,赤、白芍已明确划分为两种药物,但划分标准不一,多以花色区分,科学性及真实性存疑。明清时期,赤白芍划分标准进一步发展,出现野生品与栽培品的区别描述,并指出赤芍多为野生品入药,拓展了赤芍分化的种质来源依据,为区别应用赤、白芍提供新的思路。近现代或因交通运输相较更为便捷,对于赤芍的种质来源提供更确切的植物学依据,明确赤芍在种质及产地上均有别于白芍,因此药味功效有别。然而1977版以后的《药典》将种质区别弱化,或许因为考虑到赤、白芍的药用资源状况和需求不断变化,但不精确的种质区别是否能达到赤芍预期的用药目的和临床疗效尚需深入探讨。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中医药经典普及化专项课题重点资助项目(ZYW2022-00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面上项目(2019MS32)。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姚杰, 王文姌, 郭盛磊, 等. 白芍与赤芍种质问题探讨[J]. 中国现代中药, 2020, 22(11): 1933-1937.
[2] (梁)陶弘景, 编. 本草古籍辑注丛书 第1辑《本草经集注》辑校[M].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190.
[3] 李文飞, 赵威维, 孟庆鸿, 等. 历史地理视域下赤芍、白芍分化的文献考证[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3, 38(5): 2150-2154.
[4] 苏颂. 本草图经[M].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154-156.
[5] 陈嘉谟. 本草蒙筌[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 38-39.
[6] 李时珍. 本草纲目[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 369-370.
[7] 史素影, 杜倩倩, 邢丽花, 等. 白芍赤芍分用的本草沿革[J]. 中药材, 2021, 44(10): 2464-2469.
[8] 杨时泰. 《本草述钩元》释义[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222-228.
[9]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M]. 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