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种全球时代下的英语教学实践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s in Multilingual Global Times
DOI: 10.12677/ml.2024.124241, PDF, HTML, XML, 下载: 77  浏览: 154 
作者: 勒忻培:墨尔本大学教育学院,澳大利亚 墨尔本
关键词: 多语种实践第二语言习得语言教学Multilingual Practic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Teaching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第一语言如何在目标语言课堂上发挥积极作用这个问题。文章关注全球范围下多语言在学校课堂实践的使用,尤其关注在中国国情下的学校,其英语课堂中英语和中文的使用情况,包括为什么要使用到第一语言(中文),使用第一语言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等,旨在为中国教师在教学英语时提供合理的教学理念和可行性高的教学策略。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question of how the first language can play an active rol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classroom.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use of multilingualism in the school classroom globally, especiall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the us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including the reasons for the use of the first language (Chines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use of the first language, and so on, aiming to provide Chines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reasonable teaching concepts and feasible teaching strategies when teaching English.
文章引用:勒忻培. 多语种全球时代下的英语教学实践[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4): 234-23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4241

1. 引言及研究意义

本文选择讨论学生的第一语言如何在目标语言课堂上发挥积极作用这一话题。在介绍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关系的基础上,本文旨在说明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积极迁移作用。并且进一步列举了几种教学方法,以便教师有效利用第一语言的积极作用进行思考,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是指一个人出生之后最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1] 穆里埃尔,2008)。学生的第一语言在目标语言课堂中有着积极的作用。第二语言的学习包含多种情况,可以通过在学校课堂上的学习、与母语使用者的直接对话、明智地阅读大量出版的资料、经常观看一些电影和用心聆听人物的第二语言对话结构来获得。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学习英语语言结构可能只是一种深化理解自己文化的心理练习,他们可能觉得这只是对已知事物的一种学术上的探究。然而,对于英语非母语者来说,学习第二语言需要学习者面对挑战,有意义地、熟练地理解第二语言的语义成分和句法结构。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涉及多种情境和方法。除了在学校课堂上的正式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与母语为英语的人进行直接对话来练习语言。此外,明智地阅读大量出版的英文资料、经常观看英语电影以及用心聆听人物的英语对话结构,都是提升第二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能增强他们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衡量学习者在所有宏观技能(听、说、读、写、看)方面的交际能力的一套既定标准,是基于对语言领域的充分或大量知识( [2] Fontiveros-Malana, 2018)。语言教学实践通常认为,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大部分困难是由母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和相互干扰造成的( [3] Wikipedia Contributors, 2019)。由于母语的影响,语言学习者经常会出现句法和发音错误,包括语法模式与第二语言的映射不当、某些单词的发音不正确或难发音、词汇项目混淆等。例如,他们可能会受到母语语法模式的影响,导致在英语中使用了不恰当的语法结构;或者某些在母语中容易发音的单词,在英语中可能难以准确发音;又或者,他们可能会混淆两种语言中的词汇项目。这就是所谓的第一语言迁移或语言干扰。但第一语言并非只有阻碍作用,只要教师和学生合理、明智地使用第一语言,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语言计划,第一语言同样可以在英语学习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学生可以利用第一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词汇基础,来辅助理解和记忆英语的语法和词汇;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第一语言,来解释和翻译英语中的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因此,第一语言在目标语言课堂中的作用,应当被充分认识和合理利用。

2. 文献综述

对于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关系,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语言迁移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

语言迁移,指的是那些双语或多语个体在掌握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将一种语言的特点、习惯、规则等转移到另一种语言的现象( [4] Jarvis & Pavlenko, 2008)。在目标语言中,语言学习者试图用母语的发音、语义、语法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意思。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这种迁移现象在学习初期尤为明显。当他们在尝试用第二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往往会不自觉地运用母语的发音、语义、语法规则或文化习惯。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类型:正迁移、负迁移;有意识和无意识迁移。正迁移,是指母语的习惯、模式和规则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正迁移中,第一语言的习惯、模式和规则有助于第二语言习惯的形成。例如,如果学习者的母语是英语,他们在学习法语时,可能会发现英语和法语在某些语法规则上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就能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法语的相应规则。负迁移则是指母语的习惯、模式和规则干扰了第二语言的学习,使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 [3] Wikipedia Contributors, 2019)。当第一语言的习惯、模式和规则干扰了第一语言的习惯和模式,从而阻碍了第二语言的发展时,就会出现负迁移。例如,某些英语学习者可能会因为母语的发音习惯而影响他们对英语发音的掌握。在目标语言课堂上,正迁移促进了第二语言的学习,而课堂上的负迁移则阻碍了第二语言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们需要认识到这种语言迁移现象的存在,并尽可能地利用正迁移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预防和纠正负迁移。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和对比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第二语言的特点。

语言迁移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试图用第一语言的知识通过猜测和总结来谈论和学习某个知识点。这些学习者并没有学习过这个新知识点,也没有意识到目标语言的结构和内部规则可能有所不同。即使他们知道结构和内部规则,也没有足够的技能将其付诸实践。因此,他们往往会求助于自己的母语。例如,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汉语中不同的主语来应用谓语,但他不知道英语中主谓一致的规则,于是他就尝试使用他已经知道的格式,看看是否可行。无处转移原则指的是语言的概念组织而非句法属性。语言被描述为一套无意识的假设,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假设,这决定了说话者如何将经验概念化( [5] Littlemore, 2009)。在学习新语言时,如果学习者对新语言的社会、文化和语言特点并不特别感兴趣,那么他们就很难掌握新语言的构思模式。更好的办法是寻找语言工具,让他们保持基于第一语言的视角( [6] Robinson & Ellis, 2008)。

双语是指一个人在不失去母语的情况下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 [7] Beardsmore, 1986)。双语者用两种语言听、说、读、写,能力各不相同。对于双语者来说,他们需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切换,这就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语言管理能力和语言认知能力。而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他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最终达到流利的程度。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教师需要熟悉这一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以确保学生成功地学习第二语言。同时,他们还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母语的优势,避免母语的负面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语言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过程,而是与母语进行动态互动的过程。教师教授第二语言(L2)的过程必须得到第一语言(L1)的支持。事实上,如果一个双语学生就读于一所双语学校,他或她在学习环境之外可能几乎没有接触过外语。理解对于确保理解和学习非常重要( [8] Dixon et al., 2012)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有一个阶段被称为“沉默期”,即在语言习得的第一阶段,使用第一语言来辅助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 [9] Krashen, 2003)。

一个人的第一语言,是他们使用最频繁的语言,是他们的主要交流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语言会融入他们的认知系统,塑造他们的语言思维和认知。这种根深蒂固的第一语言系统会极大地影响以后的语言学习经历。当一个人开始学习新的语言时,这些语言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他的认知环境中。相反,它们开始与母语的现有结构发生动态互动。在学习者吸收新语言特征的过程中,他们会无意识地将母语和目标语言进行比较和对照,尤其是当他们发现两者有相似之处时。这种比较和对照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语言,但也可能导致语言干扰现象的出现。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这种联系会导致语言干扰现象。语言干扰是指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受到母语的影响而产生的错误或偏差。从根本上说,母语根深蒂固的习惯和规则有时会误导学习者对新语言的句法、语法或词汇的理解和应用。因此,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往往是第一语言干扰的结果。此外,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这种无意识的比较也会导致错误,这种现象归因于第一语言的干扰。这种干扰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学习者可能会错误地将母语的语法规则应用到目标语言中,或者他们可能会进行直译,但却没有抓住第二语言的实际含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错误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为学习者提供了宝贵的反馈,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语言。

然而,尽管语言干扰可能会给第二语言的学习带来一些困难,但这些困难也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学习者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这些困难,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同时,教师们也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表达,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第二语言。

3. 批判性分析

语言传承理论依赖于在语言习得的早期阶段不断参照母语来建立联系( [10] Cummins, 2001)。在语言传承中,第一语言被理解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使用,这是语言习得的第一阶段( [9] Krashen, 2003)。此外,发展学生的母语也很重要。事实上,发展母语对于制定过渡到新语言的正确策略十分必要。如果学生的母语缺乏良好的策略,就会对其过渡到新语言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对其认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1] Friedlander, 1997)。在向学生教授第二语言时,教师必须使用母语作为教授新语言的辅助手段,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目标语言,还能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为将来在学业和职业上取得成功打下基础。第二语言教师,尤其是双语学校的第二语言教师,其任务是确保学生在整个学年中都能自如地应对学习内容,这是双语学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第二语言课堂上,与学生已有的母语知识相比,人们发现第一语言的使用会促进第二语言层面的理解过程。然而,很难说学生活动的哪些部分是有意识的,哪些部分是无意识的,因此很难讨论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语言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是否有用。

二语习得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重大影响和潜在干扰。这一理论还提出了所学多种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使语言学习者的外语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流利程度,他们(包括母语使用者)偶尔犯错误也是很常见的。双语学习的环境和交流的文化背景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由于地理和自然环境的不同,交际文化的概念也可以被视为语言系统中蕴含的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代表了一个社会的价值观、道德标准、社会习俗、精神状态和思维模式。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特点上,也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上。来自不同母语背景的人可能会犯与英语母语使用者不同的语法错误。然而,第二语言中的这些错误不应被视为掌握母语的干扰因素。相反,它们代表了学习者为理解新语言结构所做的努力( [12] Lightbown & Spada, 2013)。

4. 立场声明

母语思维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和理解有积极作用。

首先,第一语言(L1)在学习第二语言(L2)的过程中起着润滑剂的作用。与目标语言相比,母语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更大,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母语的积极作用。人们的思想有其共性,反映人们思想的语言也有许多共性。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普遍性和相似性也能帮助学生认识和记忆目的语中相对陌生的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可以用母语讲解抽象的问题,让学生对目的语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母语讲解抽象问题。在讲解英语语法时,用汉语讲解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的区别、从句语气、倒装句等难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英语语法要点,减少学生对学习的负面影响,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母语思维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利用大脑中的语言学习能力来理解新的语言知识。理解语言的产生和生产是前提,母语知识、技能、智慧和经验是第二语言理解的基础( [13] Li, 2017)。第二语言学习者熟悉母语的语言知识和母语的学习过程,这有助于他们学习第二语言。在目标语言课堂上,那些母语表达能力强、语言反应快的学生,往往在第二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方面表现突出。把通过母语获得的对语言共通性的理解运用到第二语言学习中,可以加深学生对第二语言的认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对于母语是汉语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掌握汉语的内涵和写作技巧对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在英语阅读中,对于一个长难句,有些新单词可能不认识,但其他单词的意思却很清楚。这时,根据我们潜意识中的母语思维和上下文,就可以大致猜出这个句子的意思,那几个新单词并不会影响你对句子的理解。在教低年级学生用英语写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用汉语构思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然后大致用汉语写出提纲。甚至可以让他们先用中文思维写作,然后再翻译成英文。

5. 结论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第一语言(L1)与第二语言(L2)之间的共通之处,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极为宝贵的资源和一个不可忽视的优势。通过利用这些共通点,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结构,还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知识和大脑中的语言学习能力来理解第二语言知识,从而更有效地学习第二语言,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这也为教授者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教授和解释语言的难点和重点。

参考文献

[1] 穆里埃尔·萨维尔·特罗伊克. 二语习得引论[M]. 北京: 外语教研出版社, 2008.
[2] Fontiveros-Malana, M. (2018) First Language Interference in Learning the English Language. Journal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13, 32-46.
[3] Wikipedia Contributors (2019)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Wikipedia Founda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nglish_as_a_second_or_foreign_language
[4] Jarvis, S. and Pavlenko, A. (2008)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Routledge, New York.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935927
[5] Littlemore, J. (2009) Apply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https://doi.org/10.1057/9780230245259
[6] Robinson, P. and Ellis, N.C. (2008)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utledge, New York.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938560
[7] Beardsmore, H.B. (1986) Bilingualism: Basic Principles. Multilingual Matters, Clevedon.
https://doi.org/10.21832/9781800418196
[8] Dixon, Q.L., Zhao, J., Shin, J.Y., Su, J.H., Burgess-Birgham, R., Gezer, M.U. and Snow, C. (2012) What We Know abou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 Synthesis from Four Perspectiv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2, 5-60.
https://doi.org/10.3102/0034654311433587
[9] Krashen, S.D. (2003)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ergamon Press Inc, Oxford.
[10] Cummins, J. (2000) Language, Power and Pedagogy: Bilingual Children in the Crossfire. Multilingual Matters, Clevedon.
https://doi.org/10.21832/9781853596773
[11] Friedlander, A. (1997) Composing in English: Effects of a First Language on Writing i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Kroll, B., Ed.,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The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ambridge, 109-112.
https://doi.org/10.1017/CBO9781139524551.012
[12] Lightbown, P.M. and Spada, N. (2013)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 4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3] Li, Z.J. (2017) Talking about the Influence of Mother Tongue Thinking 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peed-Read Journals, No. 4,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