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视角下婴幼儿指令行为的会话分析研究
Conversation Analytic Study of Infant Directives from a Multi-Modal Perspective
DOI: 10.12677/ml.2024.124235, PDF, HTML, XML, 下载: 130  浏览: 31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池柳, 张兵欣, 董博宇: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关键词: 指令行为婴幼儿多模态会话分析Directives Infant and Children Multi-Modal Conversation Analysis
摘要: 亲子互动中指令行为是十分常见的社会行为,婴幼儿的指令行为能力对婴幼儿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及互动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两位汉语为母语的婴幼儿约9个小时的家庭亲子互动录像(6月~1岁10月),运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转写并析出169例婴幼儿指令的会话片段。在此基础上,描写婴幼儿在前语言阶段,执行指令行为的多模态互动资源。研究发现,婴幼儿执行指令的互动资源包括眼神、手势、身势。虽然该年龄段的婴幼儿执行指令行为的复杂程度不高,但是在家长的配合下,婴幼儿已然能够成功完成基本的指令行为。当婴幼儿指令行为并未得到及时回应时,8月龄的婴幼儿已经能够扩展指令序列,协助成人完成对其指令行为的识解。本文对汉语婴幼儿指令行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对亲子互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
Abstract: Directives is a very common social behavior i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nd the directive ability of infants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ir language ability, cognitive ability and interaction ability.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wo families’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video recordings (ranging from 6 months to 1 year and 10 months), and two infants whose native language is Chinese. By using conversation analysis, translating and analyzing the language materials, we have got 169 cases of infant directive fragments. On this basis, it describes the multi-modal interaction resources of executing the directives in the previous language stage. The study reveals that interactive resources for infants and children to perform directives include eyes, gestures and body potential. Although the complexity of infants in executing the directives in this age group is not high, infants can successfully complete the basic directives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their parents. When the infant directives are not responded in time, the infants at 8 months have been able to expand the directive sequence to assist the adults to understand their directives. This paper has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infant directives and some enlightenment for the study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文章引用:王池柳, 张兵欣, 董博宇. 多模态视角下婴幼儿指令行为的会话分析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4): 174-19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4235

1. 引言

近年来儿童心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更好地进行亲子互动成为了众多学者探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情绪问题,前人大多围绕儿童指令展开探究,很少关注婴儿阶段。婴儿阶段的孩子便有了自我意识,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婴儿阶段能力的发展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现有文献来看,儿童指令行为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两岁及以上儿童,而很少关注婴儿阶段。因此,现阶段,弥补婴儿阶段指令行为研究的空缺很关键。婴儿如何使用具身资源执行指令行为?婴儿在会话的什么位置执行指令行为?婴儿具身资源的类型有哪些?本文将以这三个问题作为切入点展开深度探讨。本文基于录制的两位汉语为母语的婴幼儿的家庭亲子互动录像,运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析出的会话片段进行研究。希望这一研究可以帮助家长和婴儿阶段的孩子进行有效的互动,和孩子建立联结,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从而有效地预防孩子的心理问题。

2. 文献综述

2.1. 什么是指令行为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指令几乎无处不在。指令(diretives)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简单来说,就是使役性行为,一个人既可以是指令的发出者,又可以作为指令的接收者和执行者 [1] 。指令,具体在家庭成员和孩子的互动中,可以分为家庭成员对儿童发出的指令和儿童对家庭成员发出的指令。

2.2. 儿童指令行为与婴儿指令行为研究

长久以来,为了更好地理解儿童,学界给予儿童研究较大的关注。目前亲子互动中儿童指令的研究多聚焦于家庭成员对儿童的指令。人们普遍认为在指令过程中,家庭成员发挥的作用要大于儿童,然而在亲子互动中,儿童指令发挥着积极作用。由于当前儿童指令的研究受语料收集的限制,对儿童指令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两岁及其以上儿童。章婷 [2] 等(2022)在文中记录了2~6岁儿童的日常会话;Bucciarelli [3] (2003)提到他们的实验对象为2.6至3岁幼童;刘森林 [4] (2007)重点对一名3~4岁的男童和一名5~6岁的男童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程璐璐 [5] 等(2023)收集了3~6岁儿童的语料作为实验数据。

20世纪是儿童语言研究快速发展的时代,李宇明 [6] (2023)指出由于研究缺乏个案资料,现有阶段对0~2岁婴儿指令研究相对较少。诸多研究者对0~2岁婴儿理解“意指(aboutness)”进行研究,Meltzoff [7] (1995)研究发现18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够推断出别人将要做什么,这说明这个年龄的儿童可能开始理解人的指令是有意图的、有目标导向的。

韩戈玲 [8] (2004)指出人类的交际行为根据其表现形式可以区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其中非语言行为指采用交际性的身体语言,包括手势、面部表情以及身体态势等来表达交际意图。Bates (Bucciarelli, 2003: 209)等人的研究表明:婴儿最初依靠非言语手段进行交际,其中手势最为重要;手势交际的发展过程呈倒U形曲线:在8~10个月阶段手势交际呈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从15个月起开始逐步下降,3岁后则主要依靠语言交际。Bucciarelli (2003)的研究指出幼童大多依靠语言之外的渠道进行交流,而手势在他们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程璐璐 [9] (2019)提出就言语行动而言,幼儿借助于指令等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即调用语言和行为来表达交际意向。尚晓明 [10] (2013)发现幼儿由于知识和知识处理缺陷,只能通过采用重复信息、运用语调、伴随动作、手势等策略,来克服语言表达的不清晰。

2.3. 不足

李宇明(2023)指出人们重视儿童语言结构的发展研究,相对忽视语言运用的发展研究。首先,以往的研究大多数关注于儿童指令,极少研究婴儿阶段的指令,0~2岁这一年龄段存在空缺。其次,以往亲子指令的研究多聚焦于家庭成员对儿童的指令,而较少的研究关注儿童对家庭成员发出的指令。再次,大多研究关注于儿童的言语指令,很少关注非言语指令。在以往研究的数据收集中,多利用日记记录、现代语言录制技术、自然观察法、话题法、访谈法等获取儿童语言数据。黄华新 [11] 等(2012)采用录音的方式;罗黎丽 [12] (2012)通过录音笔收集录音材料;章婷(2022)等采用日常跟踪录音法进行语料库建设;王岩 [13] (2013)主要采用日记记录与录音录像相结合的方式采集语料。录音的形式无法记录手势、身姿等非语言形式,相比于录像形式,无法直观形象地真实反映出亲子互动过程。自然观察法、话题法无法全面客观的进行记录和分析。访谈法具有引导性,无法真实自然的反应孩子举动。

当代数字录像技术发展和存储技术的革新,极大促进了儿童语言研究的发展。陈依菲 [14] (2013)等通过分析录像得出结论;程璐璐(2019)以录像的方式录制视频语料;董博宇 [15] (2023)录制视频语料,进行多模态会话分析。刘钦宇,吴亚欣(2023)录制视频并采用多模态会话分析的方法对亲子间指令性互动进行研究。本研究同样录制视频并采用多模态会话分析法,因为婴儿阶段语言能力不足,但是肢体动作、神态表情等发展较成熟,因此必须用录像形式展现肢体动作等,便于研究。

3. 语料及研究方法

3.1. 语料介绍

本文以两个家庭的儿童为研究对象,为个案纵向研究法,分别录制时间为6~14个月的视频和7~23个月的视频,总时间跨度长达17个月,时长共计550多分钟(如表1所示),分析出169例婴儿发出指令行为。本文主要研究两岁以下儿童指令的发起,这一阶段即皮亚杰 [16] (1980)所说的感知运动阶段——儿童言语发生期。现有研究对0~2岁儿童指令的发起未曾多见,为了弥补这一年龄段的空缺,本文主要研究0~2岁儿童主动发起的指令。所有视频均在自然情境下录制,展现了真实的亲子互动情景,具有直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视频互动情景多样化;时间方面贯穿全天;活动方面包括玩玩具、看书、吃饭、刷牙洗脸等多种日常活动,均避免了因情景单一化而不能展示亲子互动全貌的问题。语料涉及家庭成员较广,包括儿童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和小姨多个成员。但部分语料中只录制到了婴儿的身姿、眼神、手势等,并未录制到家长。因为我们主要聚焦于对婴儿指令行为的分析,所以这并不会影响我们的研究。

Table 1.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corpus information

表1. 亲子互动语料信息

3.2. 研究方法

此文采用纵向个案研究法。“简单地说,个案研究就是对某一个事例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唐本予 [17] ,1984)”。并且采用多模态会话分析法 [18] ,李晓婷 [19] 指出多模态互动既指互动的多模态性,也指通过对构成互动的多模态资源的全面考察来研究人类互动的一个研究领域。这些多模态资源包括词汇句法、韵律、身体活动、环境中的结构物体等。本文从语言学、心理学、学前教育三个学科对儿童发起指令的序列位置和话轮设计进行多维度分析,从微观角度定性分析两岁以下儿童主动发出的指令。儿童发出的指令可以分为语言指令和非语言指令,包括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姿等。因为手势和显性语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手势成为观察语言产生过程的第二个渠道 [20] 。

4. 语料分析

4.1. 序列位置

4.1.1. 序列始发行为始发

例1 过胶带[QAUC-KAIC-2023DC-王池柳-过胶带00:53~01:17]

01 GP2: 爬

02 K2: ((沿着胶带走,停止哭泣))

03 GM2:想个办法进来

04 K2: ((看向奶奶,看向胶带的一端,看一眼奶奶,走到胶带的一端,试着扯下胶带))

05 M2:((走过来))

06 K2: ((看一眼妈妈继续扯胶带))

07 ((看一眼胶带的另一端,继续扯胶带))

08 GP2: 拽也行

09 GM2:个人想法揭,哈

10 K2: ((走掉,走到门前))

在例1中,婴儿K2想要拿到球失败了,对于爷爷GP2的提示“趴下”也并未做出回应。在例1中,01行中爷爷GP2给予提示“爬”,从图1中可以看出K2同样没有做出回应,K2对家长并未直接给予帮助而哭闹。在第02行中,看到胶带后,K2想到了解决办法,停止哭泣,指令由想要玩具转换为想要通过胶带。在第03行中奶奶对K2进行提示,第04行中K2看向奶奶GM2 (如图2所示),向奶奶确认自己通过胶带可行性后,立刻走到胶带的一端开始拽胶带(如图3所示)。在妈妈M2走过来以后,K2看一眼妈妈M2,继续扯胶带(如图4所示)。例1中婴儿K2发出的想要通过胶带的指令位于会话序列的初始位置,并且为主动发起指令。因此,我们将其归类为序列始发行为始发性指令。

Figure 1. Facial expression in line 02

图1. 第02行的面部表情

Figure 2. The look in his eyes in line 04

图2. 第04行的眼神

Figure 3. Action in line 04

图3. 第04行的动作

Figure 4. The look in his eyes in line 06 and action in line 07

图4. 第06行的眼神和07行的动作

4.1.2. 序列中间行为始发

例2 要皮筋拿零食[QAUC-KAIC-2023DC-王池柳-玩小鼓00:36~01:08]

01 K2: ((摇响小鼓))

02 S2: [我害怕惹他生

03 A2: [你给我吧,行吗((伸手))

04 K2: ((往后退一步))

05 S2: 我害怕惹他生生气了

06 A2: 姐姐怕惹你生气了,你给我吧,行吗

07 M2:给阿姨玩一玩

08 S2: ((递零食)) ((笑))

09 K2: ((拽阿姨的皮筋))

10 M2:诶吆,看重你阿姨的金手镯啦

11 S2: [啊?你看旁边这条路

12 A2: [这个送你送你((摘下皮筋给K2))

13 S2: 你看-你看旁边-你看旁边还有一条道路,hehehe

14 K2: ((将皮筋还给阿姨拿起姐姐手里的吃的))

15 M2:奥,又看到吃的了

16 S2: hahahaha ((仰脸笑))

17 A2: 金手镯瞬间不香啦

18 S2: hahaha, hahahahaha

例2节选自亲子游戏的互动片段,婴儿在例2中发起指令的位置处于序列中间行为始发。婴儿K2分别在09行和14行发出请求,上述两个指令均处在会话序列的中间位置。从第10行可以看出母亲M2将婴儿K2在09行中的行为识解为“想要阿姨的金手镯”,从第15行中母亲M2将14行中的行为识解为“想要姐姐S2手里的吃的”。

在01行中,婴儿K2在玩小鼓,处于本位状态(如图5所示)。在03行中,阿姨A2说出“你给我吧,行吗”并且伸手后,婴儿K2后退表示拒绝,(如图6所示)。在06行中阿姨A2重复了自己的恳求“你给我吧,行吗”,婴儿K2予以忽略。由于婴儿K2所处位置面向阿姨,很容易便看到了阿姨A2手上的皮筋,因此有了第09行中“拽阿姨的皮筋”的行为(如图7所示),但是由于母亲M2所处位置视线受阻,误解为想要阿姨A2的金手镯。

Figure 5. Initial position in line 01

图5. 第01行中的初始位置

Figure 6. Position in line 04

图6. 第04行中的位置

Figure 7. Action in line 09

图7. 第09行中的动作

Figure 8. Action in line 14

图8. 第14行中的动作

在拿到阿姨A2手镯,阿姨A2手缩回去以后,婴儿K2观察到原本位于阿姨A2手下的姐姐S2手中的零食,因此有了第14行中的动作(如图8所示),婴儿K2将皮筋放回阿姨手中,并拿姐姐S2手中的零食。母亲M2在第15行中“奥,又看到吃的了”一句中“又”字表明母亲M2将K2的行为理解为再次发出请求。17行中阿姨A2说的“金手镯瞬间不香了”说明了零食相比于金手镯对婴儿K2更具吸引力,同时也是对婴儿K2在第14行中动作的解释说明。

4.1.3. 第三位置指令

例3 吃烤肉[QAUC-KAIC-2023DC-WCL-吃烤肉01:40~01:57]

01 K2: 妈妈,

02 M2:嗯?

03 K2: 我吃烤肉↓

04 M2:奥..

05 K2: [我吃,我吃烤肉

((手抬起,示意妈妈))

06 M2:[奥..

07 K2: 我吃烤肉↑

08 M2:好的.

09 K2: [我吃,我吃烤肉

[边说边走

例3的互动场景取自于吃烤肉的视频片段。K2为了传达自己吃烤肉的指令,首先呼叫妈妈M2(如图9所示),M2回答K2“嗯?”。这时的K2在确定M2回应自己之后,才向M2表达自己想吃烤肉的意愿。M2这时回答“奥”。表面上看,M2回应了K2,话轮结束。K2又一次发起指令,同时伴随声调的上扬,看向M2以及手势的指示(如图10图11所示),让M2帮他拿烤肉。虽然这时M2回答“好的”,但是K2已经解读出M2并未行动,不想完成这一指令的言外之意。于是K2向后撤并重复自己的指令(如图12所示)。K2所处的年龄已经明白“言有所为”和“言有所述”的区别。奥斯汀认为对于某些语句,说话者没有明显表明真假,而是在说话的同时完成了某种行为,即言有所为。表面上看M2一直在回应K2,但K2知道M2一直没有帮自己拿烤肉的动作。这时的K2采用了言语的重复,声调的变化以及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施为言语,让他们完成自己指令。

Figure 9. K2 in line 03

图9. 第03行的K2

Figure 10. Gestures of K2 to mom

图10. K2用手势示意妈妈

Figure 11. Facial expression in line 07

图11. 第07行中K2的表情

Figure 12. Action of K2

图12. K2的动作

4.2. 指令行为的话轮设计

单一具身资源

1) 身体

例4 纸尿裤[QAUC-KAIC-2023DC-ZBX-玩车车01:40~01:57]

01 K1: ((咬布书))

02 M1:啊.再翻一个.

03 M1:[纸尿裤,纸尿裤下面是什么呐?=

[((右手食指指向书中的纸尿裤))

04 K1: [((左手手掌拍打布书))

05 K1: =((眼睛看向左前方的东西))

06 ((身体突然向左前侧方探去))

07 M1:你的纸尿裤包着什么呢,

08 M1:屁股.

09 K1: [((右手向左侧方用力拍))=

10 M1:[哦:((向左侧转头))

11 =还要-[还要去啊,

[((右手扶住宝宝的腰))

12 M1:((将玩具拉近))这里这里,妈妈帮助你来. [这里.哦:,农场运动会.

13 K1: [((抬头,眼睛看向书的封面))

例4节选自亲子阅读的互动片段,婴儿在例4中使用身势来发起请求行为。婴儿K1在第1行用力咬布书,发起了请求的行为,母亲M1第2行的话轮设计展示出其将前1行K1的行为理解为“翻书”的请求。

第3行母亲通过询问讲述书中的内容,K1在母亲讲述过程中同时拍打书籍(如图13所示)。第5行K1的眼神展示出其发现了新的感兴趣的事物,眼神的转向(如图14所示)表明其感兴趣的事物处于自己身体的左侧。婴儿在第6行的身势语(如图15所示)展现了自己想要获取左前方感兴趣的物品,然而此时M1并未注意到婴儿的行为,仍旧在第07行追问布书的内容。M1在第08行回答的自己在第03行发起的询问,同时也是回答自己在第07行发起的追问,M1并未立即回应K1在第06行发起的请求行为。M1第10行拖音的知情状态变化标记“哦”(change of state token) (Heritage, 1984),以及眼神变化(如图16所示)展示出此时M1终于识别出K1第06行的行为,接着M1在第11行的话轮设计“还要去啊”,清晰明了的展示出M1对K1第06行身势语的理解(action ascription)。M1接下来在第12行以具身资源“拿来玩具”,言语资源“妈妈帮助你”接受了K1的请求行为。K1第13行的行为(如图17所示),作为后一话轮验证机制(next turn proof procedure)展示出M1对K1第06行行为识解的正确。例6中婴儿也采用身势语执行了请求行为。

Figure 13. Action after the end of line 03

图13. 第03行结束后的动作

Figure 14. The look of K1 in line 05

图14. 第05行K1的眼神

Figure 15. Body potential of K1 in line 05

图15. 第05行K1的身势

Figure 16. Body potential of M1 in line 10

图16. 第10行M1的身势

Figure 17. The look of K1 in line 13

图17. 第13行K1的眼神

2) 手势

例5 让妈妈戴口罩[QAUC-KAIC-2023DC-王池柳-我要出门00:00~00:15]

01 K2: ((拿着口罩往鼻子上放))

02 >啊啊啊< ((扬着胳膊,手里拿着口罩))

03 M2:揍嘛,妈妈戴口罩啊 ((拿起口罩))

04 K2: 嗯((指着自己鼻子))

05 M2:啊,妈妈戴上啊.

06 K2: ((仍然指着自己鼻子))

07 M2:啊,戴上

08 K2: 嗯,[妈妈

09 M2:[行了,戴上了

10 K2: 哎吆((抽鼻子))

Figure 18. Action in line 01

图18. 第01行的动作

Figure 19. Action in line 02

图19. 第02行的动作

Figure 20. Action in line 04

图20. 第04行的动作

例5节选自亲子互动片段,婴儿K2在例5中主要采取手和上肢动作发出指令,即让妈妈戴上口罩。如图18,婴儿K2在第01行中将口罩往自己鼻子上放,示意妈妈戴上口罩。婴儿K2在第02行中通过上肢动作“扬着胳膊,手里拿着口罩”给出非语言指令(如图19所示),在03行中妈妈并未完全理解K2的意思,妈妈M2的“揍嘛,妈妈戴口罩啊”,这句话既是揣测,也是询问。04行中的K2处于回应位置,并且给予肯定回应,此时妈妈并未戴上口罩,因此K2做出图20中的动作“捂着鼻子”继续示意妈妈戴口罩。在妈妈戴上口罩后,婴儿K2流露出高兴且得意的表情。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在构建指令后,02行、04行、06行是K2用手势给出非语言指令让妈妈戴口罩,03行、05行、07行是M2逐渐明白并完成指令的过程。

3) 眼神

例6 玩皮球[QAUC-KAIC-2023DC-ZBX-玩球00:14~00:40]

01 K1: ((双眼盯着球看))

02 M1:四,五.

03 M1:想要吗?来,拿一拿.

04 K1: ((舒了一口气))

05 M1:哦::哟,球跑了.

06 K1: ((刚把球拿过来球就跑了,眼神盯着滚走的球看))

07 M1:哎:::球回来了.

08 A1: 这里啊.

09 M1:哦,球球::哟,哦,噔,啾.

10 K1: ((这段时间虽然球一直动,但婴儿一直盯着球看))

11 M1:哦::你,给你,你抱一抱.

12 K1: ((接住球并抱起))

13 M1:哇::哦,再抱起来.

例7节选自亲子互动玩皮球的片段,在这一片段中,婴儿用眼神发出自己的指令。在第1行时,婴儿的眼神一直落在皮球上;在第2行妈妈M1发起话语时,婴儿眼神也是一直聚焦在皮球上,并没有看向妈妈M1 (如图21所示)。第3行,妈妈看到了婴儿的眼神,解读其含义,于是询问:“想要吗?”,这时,妈妈M1把球传给了婴儿:婴儿眼神指令成功完成。但这时婴儿刚拿到球之后,球就滚了,宝宝眼神跟着球的轨迹变化(如图22所示)。第8行,场外婴儿的小姨看到这一场景,帮宝宝把球捡起来。在此过程中,婴儿的眼神指令被小姨成功接收并引起了小姨的捡球行为,同时在图23中,婴儿眼神仍然聚焦在球上,于是我们可以确定,婴儿的小姨指令接收正确。第9行,妈妈M1跟宝宝玩耍,妈妈M1又看到婴儿眼神一直看球(如图24所示),并且之前也没有成功拿到球,所以第11行,妈妈M1就把球给了婴儿玩耍(如图25所示)。在这次亲子互动中,婴儿三次的眼神指令都成功得到了执行,亲子互动得以完成。

Figure 21. Infant look in line 01 and line 02

图21. 婴儿在第01和02行的眼神

Figure 22. Infant look in line 06

图22. 婴儿在第06行的眼神

Figure 23. Infant look in line 07

图23. 婴儿在第07行的眼神

Figure 24. Infant look in line 09 and line 10

图24. 婴儿第9和10行的眼神

Figure 25. Look and movements as infant gets the ball

图25. 婴儿拿到球的眼神动作

5. 结论

经过上述的分析与论证,我们发现:具身资源在婴儿阶段最为重要。因为这是婴儿表达其指令与请求的最有效手段。另外,在序列始发行为的指令,多为动作、语言与手势;在序列中间行为的指令多为身体、动作与眼神。并且当婴儿的指令未得到回应时,婴儿基本会做出两种情况反应:一是通过采取对其语言、动作、眼神、手势与声调的重复来再次发起指令,企图得到回应;二是通过将上述的具身资源相结合,以更好地发起指令。在第二种现象中,我们发现,儿童越渴求得到回应,就会越多的结合已有的具身资源来完成其指令行为。

致谢

首先感谢论文指导老师,在撰写过程中给予的各方面帮助。其次感谢自己在论文撰写中始终秉持着不放弃的态度完成论文,还要感谢家人以及两位宝宝的支持。最后感谢各位同学的帮助。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3年青岛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儿童指令能力发展的多模态会话分析”研究成果;

2022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儿童修正能力发展的会话分析研究”(编号:QDSKL2201246);

2022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国产亲子动画片中儿童利他行为的会话分析及其家庭教育价值研究”(编号:L2022Z06170436);

青岛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师幼互动中幼儿社会行为多模态会话分析研究”(编号:QJK2022C001)。

参考文献

附录

转写体例说明

参考文献

[1] 刘钦宇, 吴亚欣. 多模态会话分析视角下儿童发起的亲子间指令性互动[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9(3): 289-298.
[2] 章婷, 李葆嘉, 邱雪玫. 幼儿语言成长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价值[J]. 语言文字应用, 2022(3): 23-35.
[3] Bucciarelli, M., Colle, L. and Bara, B.G. (2003) How Children Comprehend Speech Acts and Communicative Gestures. Journal of Pragmatics, 35, 207-241.
https://doi.org/10.1016/S0378-2166(02)00099-1
[4] 刘森林. 学龄前儿童语用发展状况实证研究——聚焦言语行为[J]. 外语研究, 2007(5): 9-13.
[5] 程璐璐, 高阳, 刘艳芹. 发展语用学视域下学龄前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3, 31(3): 53-58.
[6] 李宇明. 主持人语惠及儿童的儿童语言学[J]. 语言战略研究, 2023, 8(3): 11-12.
[7] Meltzoff, A.N. (1995) Understanding the Intentions of Others: Re-Enactment of Intended Acts by 18-Month-Old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1, 838-850.
https://doi.org/10.1037//0012-1649.31.5.838
[8] 韩戈玲. 儿童交际行为的认知对比研究[J]. 外语教育, 2004(1): 123-127, 132.
[9] 程璐璐. 学龄前儿童语用发展的取效行为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 2019.
[10] 尚晓明. 言语行为理论与实践——以中英学龄前儿童语用发展语料为例[J]. 外语学刊, 2013(2): 75-80.
[11] 黄华新, 孟慧珊. 亲子沟通中指令行为的语用选择[J]. 浙江社会科学, 2012(5): 111-116, 158.
[12] 罗黎丽. 五周岁汉语儿童的言语交际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广州: 暨南大学, 2012.
[13] 王岩. 功能视角下的普通话儿童3岁前语言发展个案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3.
[14] 陈依菲, 韩戈玲. 幼儿间接请求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5(1): 31-35, 75.
[15] 董博宇. 亲子互动中儿童指称类修正的会话分析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9(3): 277-288.
[16] 刘眉. 皮亚杰的“发展阶段论”与儿童言语阶段发展规律[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1): 119-124.
[17] 唐本予. 个案研究法[J]. 教育科研情况交流, 1984(5): 52-53.
[18] 于国栋. 什么是会话分析[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22.
[19] 李晓婷. 多模态互动与汉语多模态互动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9(4): 45-59.
[20] McNeill, D. (1985) So You Think Gestures Are Nonverbal? Psychological Review, 92, 350-371.
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92.3.350
[21] 附录
[22] 转写体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