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戏台建筑基因识别与图谱构建
Gene Identification and Map Construction of Huizhou Ancient Stage Architecture
DOI: 10.12677/design.2024.92213, PDF, HTML, XML, 下载: 77  浏览: 14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薛蓉蓉, 王雪洁: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马鞍山;张 琼:皖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安徽 马鞍山
关键词: 徽州古戏台建筑基因图谱构建Huizhou Ancient Opera Stage Building Gene Map Construction
摘要: 本研究通过引入景观基因理论并加以转换应用,构建建筑基因识别原则与方法,并对徽州古戏台现存状况、形成影响因素以及建筑基因进行梳理和分析,挖掘徽州古戏台自身价值;本研究从古徽州地区现存古戏台中选取十七处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基因提取和归纳,深度剖析徽州古戏台建筑特色,以平面布局、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装饰、建筑木构架五个方面为切入点,构建系统性、可视化的徽州古戏台建筑基因图谱;并运用基因识别和图谱构建的方法,能对徽州古戏台的建筑文化进行提炼,有效提高徽州古戏台建筑的可传承性和利用率,对徽州古戏台保护提供新视角和模式参考。
Abstract: By introducing the landscape gene theory and applying it, this study establishes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architectural gene recognition, and combs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rchitectural genes of Huizhou ancient opera stage, so as to explore its own value. In this study, 17 existing ancient opera stages in ancient Huizhou area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amples for gene extraction and induction, in-depth analysis of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opera stages in Huizhou and a systematic and visual genetic map of ancient opera stages were constructed from five aspects: plane layout, spatial layout,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and architectural wooden frame. The method of gene identification and atlas construction can be used to refine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Huizhou ancient opera stage,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heritability and utilization rate of Huizhou ancient opera stage architecture, and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and model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izhou ancient opera stage.
文章引用:薛蓉蓉, 王雪洁, 张琼. 徽州古戏台建筑基因识别与图谱构建[J]. 设计, 2024, 9(2): 283-295.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2213

1. 引言

徽州戏曲发展悠久,被称为京剧之源,徽州古戏台作为徽州戏曲的重要载体,其发展与徽州戏曲的发展密切相关,值得对其进行研究。徽州古戏台受到地理环境、宗族文化、程朱理学等多维方面的影响,建筑特征显著,目前对于徽州古戏台的研究成果较为分散,总结性内容相对较少,将徽州古戏台作为主体,结合交叉学科,试图进行系统化、深入性的总结性研究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景观基因即将聚落景观以图示化的方式呈现,并按照内在逻辑进行有序排列,完整地记录地域文化历史信息 [1] 。学者刘沛林提出了景观基因识别的四项基本原则及图谱构建,但应用于建筑研究较少。文章针对徽州古戏台的特点,通过引入景观基因理论并与建筑结合,对徽州古戏台进行整理和细化,并结合调研数据,识别、提取徽州古戏台建筑基因,进而构建徽州古戏台的建筑基因图谱,从而对徽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建筑基因保护、原型挖掘、历史记忆恢复、地方感的建立等方面提供理论、方法和素材。

2. 研究概况

2.1. 徽州地区概况

徽州地区即徽州府,包括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与江西婺源六县。徽州古戏台的发展主要受到徽商的影响,徽商大多因仕途不顺而从商,故崇尚文人之气,致富后投入资金修建祠堂以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宗族、礼制、程朱理学等各方面加以影响以此为徽州古戏台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针对徽州古戏台展开研究,徽州地区建筑特征与其它地区古戏台存在差异性,选取古徽州区域作为研究范围,并进行细化研究。

2.2. 徽州古戏台研究范围界定

徽州古戏台建筑的重要特征就是木结构梁架体系,木构架结构决定了古戏台难以长久保存,据调查:安徽省古戏台共有30处,徽州地区有十七处,其中会源堂古戏台、黟县万年台、吴宅戏园、陈氏宅院古戏台四处戏台无法全面考证,但为保证古戏台研究范围的全面性,也将其包含在内。在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徽派建筑,凸显了当地的人文风貌和特色,徽州古戏台作为徽派建筑中特殊的建筑类型,其凸显了古徽州人的建筑智慧以及传统文化特点(图1)。

Figure 1. Research scope and sample distribution of Huizhou ancient opera stage

图1. 徽州古戏台研究范围及样本分布图

2.3. 研究理论与方法

由于该研究的推进所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复杂,文章用交叉学科方法,景观基因理论结合生物学视角,利用基因分析法梳理建筑基因的遗传信息,融合建筑类型学,反馈并解析建筑基因的本质特征和外在表达及其传承特点 [2] ,通过景观基因识别指标将物质形态分类、分级,基于此,将景观基因理论与徽州古戏台耦合、延伸,并通过图示化进行表达,构建徽州古戏台建筑基因识别与图谱研究方法,从而对徽州古戏台保护等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景观基因识别原则是指由学者刘沛林所提出的内在唯一性原则、外在唯一性原则、局部唯一性原则、总体优势性原则四种原则 [3] ,根据徽州古戏台的形成规律和建筑特点,尝试提出徽州古戏台建筑基因识别原则(表1);以学者申秀英 [4] 提出的景观基因提取方法为参照提出徽州古戏台建筑基因提取方法及建立基因识别路径(图2),从戏台类型、平面布局、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装饰、建筑木构架方面进行基因识别与提取,并以图谱化形式对徽州古戏台建筑构建图谱。

Table 1. Genetic recognition principle of Huizhou ancient stage building

表1. 徽州古戏台建筑基因识别原则

Figure 2. Gene identification path and map construction route of Huizhou ancient stage building

图2. 徽州古戏台建筑基因识别路径及图谱构建路线

3. 徽州古戏台建筑基因的影响因素解析

3.1. 建筑选址与生产生活模式

徽州地区四周环山,“其间山田交半,顾平岗土阜,胥可筑屋;中夹平原,颇开朗”,徽州田地资源匮乏,产业多为桑蚕茶布,致使徽州的社会形态以及生产生活模式产生变化。徽州古戏台建筑选址有“负阴抱阳”的理念,体现在背山以阻挡寒流,面水以接纳凉风以及便于平常用水,向阳以获取日照,这样的选址既便于交通、使建筑层次更加丰富,又利于获得良好的微气候环境,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5] ;其次,选址理念有“村落水口”,传统文化中,“水为财”,新安古戏台以封火山墙于水口营造,凸显较高人文层次的村落布局;最后为“八卦核心”的建筑选址,将古戏台位于“八卦”中心,中心明确,具有明显的聚集性特点,成为村民聚集活动的重要场所。

3.2. 地域文化与建筑基因耦合

徽州地区属于安徽南部,历史悠久且文化发达,徽戏产生于繁荣地带,多元戏曲文化和建筑技艺在此传播与交融。徽州古戏台与祠堂共为一体,含蓄且细腻,其外墙以白石灰粉饰且底部以条石为基础,顶部多为弧形或迭落形,青瓦为堞,端部形似马头,檐部以斗拱,梁架、雀替与斜撑等结构上刻有人物、动物、植物花鸟等图案,在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中独树一帜,整体黑、白、灰层次分明,徽州古戏台多依附于祠堂,总体布局主次分明、平面布局严谨的特征,体现出宗族情节明显,尊祖敬宗。

4. 徽州古戏台建筑基因的识别与图谱构建

4.1. 平面布局

4.1.1. 平面类型与基因识别

1) 戏台类型

徽州古戏台类型一按照使用性质来划分,可分为祠堂戏台、寺庙戏台、宅院戏台、公共戏台四种类型,徽州人的宗族情节很强,几乎是每姓一祠,而徽州古戏台有着“无台不祠”的说法,形成所谓的“祠堂戏台”;“寺庙戏台”指的是以戏曲表演为主要目的且在供奉神的寺庙或者佛殿中建设的建筑 [6] ;“宅院戏台”是指在宅院中建造的供戏曲表演的建筑,一般是指徽商或者家族财力殷实的人家,主要目的是为了宴请时供请朋好友娱乐;“公共戏台”是指在村头或街头等公共场所建设的戏台,此戏台不依附于祠堂等建筑之中,打破了乡村和宗族的界限,独立成台。二按照组合形式来分,主要取决于古戏台是否独立存在,以此来划分为单幢式戏台和组合式戏台,单幢式戏台的外形和内部构造等都是一个整体,组合式戏台就是古戏台建筑与其他建筑相结合的戏台类型;三按照使用方式来分,即戏台是否可拆卸,分为固定式戏台和活动式戏台两种。

因此,徽州古戏台按照使用性质、组合形式以及使用方式可分为不同类型,但其本质都是相同的,单幢式戏台一般都属于固定式戏台的范畴,活动戏台一般都包括祠堂戏台等 [7] 。

2) 平面布局

徽州古戏台有广场式和庭院式两种,广场式主要为开敞式布局,但其对面一般都设有祠堂或寺庙,庭院式古戏台平面布局按照天井数量又分为“口”字形和“日”字形两种,“口”字形为“二进一天井”,“日”字形为“三进两天井”,徽州古戏台中常见于“日”字形平面布局。其中,戏台位于门厅部分且依附于仪门,朝向与一般建筑相反,多为坐南朝北。徽州古戏台的典型特征为面朝享堂,其作用一是为与祖先同乐,在演出时打开享堂隔门,并且有凝聚血缘体现宗族荣耀的作用;二是以演戏处罚违法乱纪的族人,凸显宗族威严、警示全族(表2)。

此外,从现存古戏台的样式来看,戏台为固定式的祠堂在布局中不设有大门或门楼,部分仅在两侧进出;戏台为活动式的祠堂在布局中大都设有大门和门楼,这种戏台无需拆卸,戏台下即可进入祠内。

4.1.2. 平面类型与图谱构建

综合上述徽州古戏台类型和平面布局的基因识别内容,尝试建立了徽州古戏台建筑类型和平面布局图谱(图3)。

Table 2. Identification of plane layout

表2. 平面布局识别

Figure 3. Layout diagram of Huizhou ancient stage building

图3. 徽州古戏台建筑平面布局图谱

4.2. 空间布局

4.2.1. 空间类型及基因识别

1) 引导空间——祠前广场

徽州古戏台大多数都设有祠前广场来作为空间限定。面积为100 m2左右,形状多为不规则多边形,以敞开式为主,一边设有仪门和照壁来作为空间的界定,另一边开敞空间与街道相接。仪门作为空间序列的大门,其设立加以矮墙围合,强化祠堂的庄严肃穆感;照壁相较仪门体量较小,其设立与祠堂入口之间形成开敞或封闭的小空间,作为缓冲和引导,照壁造型有“一”字形和“八”字形两种,“八”字形上有彩绘,较为精美。

2) 入口空间——仪门

仪门设立在依附于祠堂等建筑中的徽州古戏台,相当于整个建筑的门厅,仪门造型有门楼式和门廊式两种,门楼式仪门较为简单,在墙面中间开一扇大门,基本为实面墙,门上设置砖雕门楼,两侧设有小窗,窗子形状有方形、菱形、宝瓶型等;门廊式仪门即在大门之前设置一进轩廊作为过渡,一般为三开间的通廊形式,有时会在距两侧1 m左右的位置设置小柱,形成带回廊的类似于五开间的布局,顶部有轩棚,轩椽上覆盖的望板为弧形,轩廊四周为木隔墙,祠堂大门设立于木隔墙上,此外,有的古戏台还在檐柱外设置栅栏门,显得更为庄重。

3) 表演空间——戏台

徽州古戏台从功能上看分为明间、后台以及文武乐间,一般为三开间,整体平面布局呈现“凸”字形,明间为主要空间,明间后方添加两方柱,形成木照壁来划分空间功能。戏台在空间功能上的安排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小型戏台,这种戏台不设有文武乐间,明间两侧为后台区;二是中等戏台,由于进深的加大,将后台区置于明间照壁之后,而明间两侧则为文武乐间;三是大型戏台,其面阔和进深同时加大,在中型祠堂的基础上会分割出一条小型回廊,空间层次和动线更加灵活 [8] 。

4) 观演空间——前天井及廊庑

前天井和廊庑的空间规模和尺度直接决定场所能容纳观众的数量。天井起到采光、通风、排水的作用,有“四水归堂”的寓意,在祠堂戏台建筑中,将天井下方三面一般用于走水的天井沟中设置排列均匀的石墩,演出时在石墩上铺上木条,扩大观演空间面积的同时防止观众失足;廊庑由简易的台基做成有栏杆的架空形式并覆顶发展为单坡屋面建筑,设有轩蓬装饰,廊庑结构更加固定化和建筑化,脊柱间由边贴枋连接,以三开间最为常见;廊庑后期发展为观戏楼,其受众人群一般为女性或儿童。

5) 仪式活动空间——享堂

享堂的作用是祭祀,也是整座建筑的中心空间,其用材最为考究,空间形式为五开间三进,其中只有中间三间开敞通透,两侧开间一般用于议事和储藏等,整体呈“凹”字形,面阔与进深比例接近于1:1,享堂中所用金柱是整个建筑中最大、柱础雕饰最精美的,从而突出空间地位。

6) 祭祀空间——后天井与寝殿

后天井的作用与平常天井无异且廊庑形制较为简单、尺度较小,寝殿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也是整个建筑地位最高的地方,一般为二层阁楼式,牌位过多时,较远的祖先牌位就会被收藏于阁楼上,因此二楼的作用多为储藏。寝堂在空间、礼制上更高,其台基会高出几个踏步,以此凸显祖先的崇高地位。

4.2.2. 空间类型及图谱构建

综合上述对空间类型的基因识别内容(表3),尝试建立了徽州古戏台建筑空间图谱(图4)。

Table 3. Space type identification

表3. 空间类型识别

Figure 4. Spatial type map

图4. 空间类型图谱

4.3. 建筑结构

4.3.1. 结构类型与基因识别

1) 屋顶

屋顶形式大致有硬山式和歇山式。硬山式屋面居多,根据等级制度将明间和次间分为高低起坡,明间最高且出檐距离更宽,次间次之,建筑层次感更加丰富,两侧为徽派建筑中常见的马头墙,呈跌落的阶梯形式,以它封住木构架来达到防火的作用;歇山式屋顶较少,也被当地人称为“五凤楼”,采用嫩戗发戗做法,主要特点是屋角起翘很高且夸张,视觉冲击较强,如婺源县阳春戏台屋顶。

2) 月梁

徽州古戏台建筑中“梁”的中间部分向上,两端向下弯曲并且整体形似“月亮”,因而得称“月梁”,也被俗称为“冬瓜梁”。其造型打破了固有化的“梁”,使其承重更具安全感且装饰更加丰富。体量大的月梁一般位于屋檐下部,大多有雕刻,两端有卷杀;体量小的位于建筑内部或整体结构两端,部分雕刻细腻,有的则两端做简单的卷杀处理 [9] 。

3) 台基

古戏台的台基有两个明显特征:一“高”二“空”。“高”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观众观看,并且扩大直达声的范围,强化音质效果;“空”台基按照使用情况可分为“固定式”和“活动式”两种,固定式台基即“万年台”,台基部分以砖砌筑,有时在中心开门洞便于人进入,里面作为储藏空间,其上覆台面板,一般公共戏台以及寺庙戏台为固定式台基;活动式台基即以柱支撑,台枋采用榫卯结构相连,台面板直接铺设于横枋上,演出时,搭上台面板即为戏台,平时可拆卸作为祠堂门厅的通道 [4] ,祠堂戏台大多是活动式戏台的形式。

4) 柱与柱础

徽州古戏台建筑构造的特点为一柱双料,即下部为石柱,上部为木柱,是由于徽州地区潮湿多雨,以此来减少雨水和潮气对柱子底部的侵蚀,同时将两种材料完美融合。在徽州古戏台建筑中柱础往往是将柱顶石、柱座、覆盆和柱櫍四部分在一块整石上加工雕刻而成,柱础与柱子之间做榫卯以加强连接,柱础的形式和尺度也会随着空间等级的不同做出调整。

5) 雀替与斜撑

从结构上来讲,雀替与斜撑的功能类似,都是在承重方面起到辅助作用,不同之处在于雀替位于柱和梁之间,减小柱与梁之间的跨度;斜撑位于建筑外围的四周,使柱子上端对该柱子上部构件起到斜支撑的作用,具有稳定性。雀替和斜撑对戏台有美化作用,具有艺术价值。

4.3.2. 建筑结构与图谱构建

综合上述结构类型的基因识别内容,尝试建立了徽州古戏台建筑结构图谱(图5)。

Figure 5. Identification and map of building structure

图5. 建筑结构识别与图谱

4.4. 建筑装饰

4.4.1. 装饰艺术与基因识别

1) 色彩

徽派建筑的颜色在外立面上主要为黑白灰为主,受天然因素的影响逐渐出现不均匀的脱落及晕染,似一幅富有意境的山水画。徽州古戏台内部的色彩大部分都保留了木材本身的颜色,但由于木雕较多且木材名贵,因此会在其上覆以一层桐油,清新淡泊、朴素典雅,在彩绘装饰方面用色较为含蓄,大抵是以大面积红色为底色,黑色为晕染,部分点缀绿色或金色,整体显得简单而克制。

2) 题材

雕刻是徽州古戏台中最具标志性的装饰技法,其纹样和题材也十分丰富,可分为人物类、植物类、动物类、几何纹类。人物类多以戏剧人物来寄托人们对戏曲的喜爱,其中月梁上的戏文雕刻最为丰富,或手持扇子乐器,或舞动身姿,或两人对唱;植物类是通过会意、比拟、象征等形式来表达情感意愿和寓意吉祥 [10] ,如石榴有榴开百子之意等;动物类中典型的有狮、象、龙、凤、鱼等,其中狮子的形象最为频繁且成对出现,如斜撑等部位;几何纹样主要是由一些文字或动物形态转化而来,主要有夔龙纹、万字纹、回纹、如意纹等,其中“寿”字深受徽州地区建筑喜爱。

4.4.2. 装饰构造与基因识别

1) 藻井与轩棚

“藻,水中之物,皆取压水灾也”,即藻井最初的设置与风水有关,在徽州古戏台中藻井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拢音,使顶部通过声反射达到吸顶共鸣的目的,便于远处观众观赏,徽州古戏台中常见的藻井形式有轩棚式、叠涩式两种。轩棚式藻井在形状上有圆形与八角形,是指通过顶棚的结构逐渐汇合于中心 [11] ,如敦典堂古戏台的藻井分上下两层且顶部贯穿28根“S”形构件;叠涩式即用叠落尺度较小的斗拱聚拢成藻井的形式,如阳春戏台藻井为八边形,利用五层斗拱层层叠加,形成穹窿顶。

2) 屏风与门扇

在戏台上,屏风是前后台的界限,一般为实木板且少有雕刻,屏风两侧为上下场门并且悬挂小匾额,一般为“出相”“入将”,中间也悬挂匾额,享堂明间后檐柱的“太师壁”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屏风。门扇的作用与屏风侧重点不同,门扇更倾向于分隔,而屏风是遮挡,门扇多用于文武乐间等。门扇下部为实木板,上部为两端花板,中间是镂空格子窗或直接开启的形式,门板上方设有横风窗。

3) 挂落与栏板

挂落称为“花牙子”“花罩”等,是一种装饰构件并无结构作用,形式上较为自由常为镂空的木格或雕花板,空间之间相互渗透。栏板在戏台建筑是不可或缺的装饰之一,多以实木板或镂空几何纹为主,戏台台口栏板木质居多且与戏台同宽,一般中间低或不设置而两端高,总体呈现倒八字,一般设置于戏台明间栏杆两头,雕刻精细。

4.4.3. 建筑装饰及图谱构建

综合上述装饰艺术与装饰构造的基因识别内容,尝试建立了徽州古戏台建筑装饰图谱(图6)。

4.5. 建筑木构架

4.5.1. 木构架类型与基因识别

中国古建筑最常见的木构架有抬梁式(以梁承檩)和穿斗式(以柱承檩)两种。在徽州古戏台中会将两种木构架形式选取使用,以此形成插梁式木构件(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学者朱永春将徽州建筑大木结构类型分为穿斗基本式、穿斗插梁式、穿斗插额式以及穿斗减柱式四种类型 [12] 。基本式就是常见的以柱承檩;

Figure 6. Identification and map of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图6. 建筑装饰识别及图谱

穿斗插梁式通常是指使用插梁来代替原先的穿枋,将轩廊上的双步梁与享堂明间梁架中的四椽栿加工为月梁形式,梁的两端插入柱中,并且施以弧形尖头状木构架加以稳定;穿斗插额式是指斗枋衍变成插额,檐柱间使用大额枋连接并加工为月梁插入柱中;穿斗减柱式主要是为了增大使用空间,在明间梁架的前后金柱间做了减柱处理。

4.5.2. 木构架类型与图谱构建

综合上述对建筑木构架的基因识别内容,尝试建立了徽州古戏台建筑木构架图谱(图7)。

Figure 7. Identification and map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 wood frame

图7. 建筑木构架识别及图谱构建

5. 结论

研究发现,徽州古戏台建筑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影响,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布局上体现出了强烈的尊宗敬祖和人文情怀,并在建筑结构、装饰构造等方面显示出地域特征与文化融合。文章对景观基因理论转换应用,尝试构建整体化、可视化的徽州古戏台建筑图谱,对徽州古戏台的保护等相关研究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基金项目

安徽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基于记忆场所的徽州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营建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AHSKY20221D104)。

注释

图1~7来源:作者自绘

表1来源:作者自绘

表2来源:作者自绘、安徽文物保护局

表3来源: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 尹智毅, 李景奇. 历史文化村镇景观基因识别与图谱构建——以黄陂大余湾为例[J]. 城市规划, 2023, 47(3): 97-104 114.
[2] 李世芬, 况源, 王佳林, 等. 渤海南域乡村民居建筑基因识别与图谱研究[J]. 建筑学报, 2022(S1): 219-224.
[3] 刘沛林.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大学, 2011.
[4] 申秀英, 刘沛林, 邓运员. 景观“基因图谱”视角的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J]. 人文地理, 2006(4): 109-112.
[5] 王薇, 徐震. 徽州地区明清时期古戏台规划选址及建筑类型[J]. 工业建筑, 2015, 45(7): 62-67.
[6] 章望南. 徽州古戏台及其建筑艺术[J]. 中华民居, 2008(Z1): 48-53.
[7] 李强. 徽州古戏台观演空间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 安徽建筑大学, 2015.
[8] 王薇, 张之秋, 周圆圆. 徽州祠堂戏场建筑的空间形态研究[J]. 工业建筑, 2017, 47(3): 192-197 36.
[9] 王薇, 袁浩浩. 皖南地区古戏台类型及建筑装饰艺术研究[J]. 住宅科技, 2016, 36(4): 35-42.
[10] 张悦. 徽州祁门古戏台木雕装饰艺术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 2022.
[11] 薛林平. 中国传统戏台中的藻井装饰艺术[J]. 装饰, 2008(11): 115-117.
[12] 朱永春. 徽州建筑大木结构类型及其地域特征[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 2014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