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地域主义理论下的传统乡村公共活动中心设计——以泰州兴化东罗村为例
Desig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Public Activity Cent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New Regionalism—Taking Dongluo Village in Xinghua, Taizhou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design.2024.92201, PDF, HTML, XML, 下载: 71  浏览: 14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解晓萱: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新地域主义传统乡村公共活动空间文化特色New Regionalism Traditional Countryside Public Activity Spac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摘要: 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乡村活动中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乡村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乡村活动中心为居民提供了集体活动和社交交流的场所,促进了社区的繁荣与发展,是乡村社会的重要支撑和动力源泉。江苏兴化东罗村具有浓厚的水乡特色,本文围绕新地域主义理论对东罗村地区进行传统建筑的归纳与更新来传承文化特色,并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Abstract: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the village activity cent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al community life, but also an important place for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Rural activity centers provide residents with places for collective activities and social exchanges, 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and are an important support and power source of the rural society. Dongluo Village in Xinghua, Jiangsu Province has strong water village characteristics, an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new regionalism theory of Dongluo area to summarize and update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o inheri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o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s daily life, and to realiz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life.
文章引用:解晓萱. 基于新地域主义理论下的传统乡村公共活动中心设计——以泰州兴化东罗村为例[J]. 设计, 2024, 9(2): 192-197.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2201

1. 引言

中国国土辽阔、历史悠久,传统建筑文化与地域性文化在世界上具有显著特征和深远影响。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地域性建筑形式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如今仅能在博物馆或偏远地区中寻见踪迹。一方面,这些传统建筑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精神,是地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象征,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使传统建筑在舒适性、安全性和建造速度等方面无法与现代建筑比较,产生了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需要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来适应时代的变迁。

近年来,虽然中国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却暴露出公共空间设计中同质化趋势问题和“风格混乱”的困扰。在这种背景下,引入新地域主义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促使设计更好地融合当地文化与环境,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与独特性。

2. 理论概述

2.1. 新地域主义理论概述

新地域主义理论源自对传统地方主义的延伸与发展。起源于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风景造园运动” [1] ,新地域主义在批判性思考国际化建筑的基础上,强调建筑应融入自然条件、历史文脉和本土文化,旨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实现平衡。不同于简单的传统主义或完全融入现代化,新地域主义主张在功能和构造上遵循现代标准,仅在形式上部分吸收传统元素。其核心理念在于对地方认同与现代需求的巧妙平衡,通过对地域主义的批判性思考和再创造,实现对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并且新地域主义强调建筑与社区的紧密关系,需要与社区居民密切合作,深入了解其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需求。设计师需要通过将地方特色融入设计,使建筑成为社区认同感的象征。

新地域主义理论已在建筑、景观规划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设计师需要吸收本地风格,为当代建筑提供一种综合传统与创新的设计思路,这是对全球化趋势的有力回应。通过保留并传承地方文化,建筑在社会、文化和环境中实现更有机的融合,为建筑界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使建筑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共同进步。

2.2. 新地域主义理论的设计方法

新地域主义理论与早期的地域主义不同,新地域主义注重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提炼和体现“空间集体记忆” [2] 。新地域主义并不是单纯的复刻传统,而是对传统建筑进行理解与总结,基于传统建筑外观的继承和新功能的补充,为传统建筑形式赋予新生命,新地域主义理论适用于每一个时代。概括来说,新地域主义的设计方法可以归纳为:

第一,将新技术、新材料融入设计,保留传统建筑设计巧思。

第二,将当地传统建筑特色进行简要概括,提取代表元素融入设计。

第三,关注居民新需求,对建筑空间进行功能更新。

第四,关注地理、生态等周边环境,提炼文化特色,融入建筑场地。

第五,聚焦居住群体的精神需求 [2] ,增进群体感情。

2.3. 传统乡村公共活动空间定义

传统乡村公共活动空间是指在农村社区中,供居民集体聚会、互动交流的特定场所。这类空间通常承载着社会、文化和生活活动,是乡村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和功能旨在促进社区凝聚力、文化传承和居民互动。这样的空间在传统乡村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文化传统的承载者,又是社会联系的纽带。公共活动空间包括村庄广场、宗祠堂院、文化礼堂等,这些地方常常是村民集会、传统节庆、婚丧嫁娶等活动的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共同参与、分享彼此的生活经验,同时,这也是文化传统得以传承的场所,通过各种仪式、庆典和活动,代代相传。

设计传统乡村公共活动空间需要考虑到社区的文化、历史和地域特色,使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建筑风格相协调。在功能上,这些空间要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社交活动,同时提供便利的设施和舒适的环境,以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弘扬乡村文化、促进社区共建共享,使公共活动空间成为乡村社区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3. 兴化东罗村传统乡村地域性分析

3.1. 区位与自然环境分析

兴化东罗村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地处平旺湖北岸。具体而言,东罗村位于里下河地区的中心地带(见图1)。东罗村地理位置独特,享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周边景区包括世界五大花海之一的千垛菜花景区、天然氧吧水上森林公园、平旺湖风景区、千岛果园产业带等。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东罗村提供了独特的生态和文化底蕴。

Figure 1. Map of Dongluo Village

图1. 东罗村地图

3.2. 地方特色和传统分析

1999年,《北京宪章》早已指出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疏离,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特色逐渐消失,城市和建筑物的标准化与商品化使得建筑特色逐渐隐退,呈现出趋同和特色危机。如今,这一现象已经过探讨与实践,尤其在旅游特色小镇、城市公共建筑和地标建筑的建设中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这对于继承传统历史文化,发扬地域民族特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中国的苏州为例,两地同以水乡情调闻名于世,但建筑风格却迥然不同,这得益于它们都很好地保留了各自的地域特色与居住习惯。因此,重视地域特色对于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历史文化方面,兴化保留了传统建筑风格,如瓦片和木雕,这为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了传统元素的选择。同时,庙会、走灯等丰富的民俗活动也是地域特色的一部分,在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中可以通过表演艺术、雕塑、音乐等形式融入设计,为公共空间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

兴化东罗村地域特色主要包括地势低洼、湖荡沼泽连绵、丰富的水系和湖泊,以及独特的垛田景观。这些自然元素对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可能性。农耕文化是地区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垛田则是当地独有的农业景观。在设计中,可以将这些特色融入艺术创作,以突显地域独特性。

综合而言,兴化东罗村的地域特色涵盖了传统建筑风格、垛田景观、农耕文化与景观以及丰富的民俗活动。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可以将这些元素结合起来,打造具有独特自然氛围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公共空间。

3.3. 历史建筑分析

尽管东罗村在传统聚居形态和建筑风格上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但在乡村公共活动空间方面存在不足。缺乏专门设计的、适应当代需求的公共活动中心,可能导致村庄在社区互动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局限。

农宅多采用传统石墙,现在东罗村也建起了很多新楼,但多数是多种风格杂糅式的结合,例如古典建筑风格的立柱,现代主义的建筑立面元素,过多的风格元素堆砌造成建筑拼贴的现象,新旧建筑难以融合。这可能导致村庄整体视觉效果不够统一,缺乏现代化的氛围,影响乡村形象的整体一致性 [3] 。

3.4.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

设计要考虑地区的资源利用情况,包括土地、水源、能源等资源,并采取措施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资源 [4] 。例如,可以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利用设施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并且应当倡导环境友好型建筑,采用可再生材料、节能设备和绿色建筑技术,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例如,选择低碳材料、建造passivhaus (被动式房屋)等,以降低建筑的能耗和碳排放。

对于乡村的主体,则需要促进社区居民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可以通过举办环保教育活动、建立社区园艺和农业项目等方式,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国内旅游行业也促使各地重视本地形象,提高各方面环境要促进循环经济和生态旅游的发展,通过开发可再生能源、发展绿色产业和推动生态旅游等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4. 兴化东罗村建筑现状设计的问题

4.1. 空间布局模糊

首先公共活动中心在设计中还是可以保留一些当地的室内建筑布局特色,以普通农宅为例有现存的几点问题,在建筑中堂屋作为农宅的核心区域,其布局不合理,可能导致通风和采光受到影响。特别是若两侧房间直接邻近客厅,可能限制了客厅的通风和采光效果。卫浴设施与卧室距离远,也会给居民使用带来不便。一般中心院落是下沉式的,各种功能的空间在院落中呈碎片式分布,生活与农耕的界限几乎模糊,很难清晰划分。

4.2. 景观空间的老旧、破坏与缺失

目前乡村景观的通病主要是菜地与景观混淆,村民秉持着不浪费每一寸土地进行耕作,实则是缺乏管理,景观的功能是服务于的群体的,菜地则是私人占有的,这样导致整片村落中除了荒地几乎没有一片可供公共群体观赏的景观场地。

部分乡村景观空间缺乏现代化设计理念,未能有效融入新型农业、生态环保等理念。缺乏科学规划和设计的景观空间,难以满足居民对于舒适宜居环境的期待,也无法吸引游客和外来人口。

5. 新地域主义理论下传统村落设计策略

5.1. 灵活运用材料

设计可以通过适地选择,例如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地形和文化特点,可以根据当地材料的可获得性和适用性,选择符合环境的建筑材料,如利用丰富的竹资源进行建筑;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通过对传统材料的改良和创新运用,提升建筑的功能性和耐久性,例如将传统的砖木墙或者土坯墙与新型的防水、保温材料结合。实现建筑的环境融合、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这种灵活性使建筑更好地适应当地特点,展现了对地域性和可持续性的充分考量。

5.2. 保留传统建筑元素增加“插件”

在兴化很多古建筑,他们大多数都是砖木结构,以郑板桥故居为例,主要特点有坐北朝南,光线充裕,针对这点可以采用新的建筑材料来增加通风、透光;屋顶多数以木制承重,墙体以砖、土为主,虽然这一点如今已不大使用,但是仍可保留相关的元素,以留下传统建筑特征;其次平面布局以堂屋为中心,屋顶的雕刻装饰比较隆重,在设计中可以创新发展 [5] 。

保留建筑外表面的装饰元素但是也需考虑到其使用需求,可以将屋顶,建筑外皮保留,但是在室内空间插入“插件”,类似于集装箱的立方体居住、活动空间,这样更适宜人们的实际需求,另外也可以通过在建筑内组合集装箱的方式丰富建筑的使用功能。

5.3. 公共活动中心功能配置

考虑到公共活动中心是村落的枢纽点,需具备村民日常的生活需求,例如“吃祖”的民俗活动需要全村人出动,这样需要一处开阔没有设备摆放的活动室,平时也可以作为灵活布置的展厅使用;其次为了举办一些群体活动也要准备一间会议室;平时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或者桌游等的娱乐室;一处可让村民安静阅读的阅览区;室外休憩区可规划具有水乡特色的码头休闲区,选用本土植物搭配景观 [6] 。

5.4. 深入场地历史文化与精神

当地的农耕文化比较有特色,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为了防止海水入侵,人们修筑了常丰堤,这是兴化垛田农耕形成的奠基之举。当地居民利用木桩、木架插入水中,以水草和泥土为基础,逐层堆积形成岛状的葑田,也称为架田。在当地“垒土成垛,择高向上”成为了一个口号,蕴含了本地遇到困难排除万难,坚持不懈蓬勃向上的精神,这也是一个地域文化独特性的象征。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对相关文化进行简单概括例如形状的简化、变形,以达到建筑与文化的呼应。

5.5. 加强群众参与和身份认同

在原先的规划中,东罗村在滨水处设计了一块码头交易场所,但是在原先的场地中由于并不是在民宅附近,且与村民们的活动路线也并不契合,所以这一块贸易码头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其他村落走访后发现,村民们会经常在滨水处的码头浣洗物品,在这里是大家的活动重合点,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码头旁都会有坐小板凳闲聊的村民,所以在滨水处的公共活动中心务必要保留码头,设置休憩场所,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公共活动中心的凝聚力,结合传统文化活动和新开展的村民活动能够加强群众的参与度,增加每一分子的身份认同感。

6. 结语

在兴化地区的深度学习和设计方案的探索中,新地域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通过新地域主义的视角,更加关注当地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乡村的深层次特征。设计策略强调了与当地环境相契合的建筑形式,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提倡建筑与自然、历史、文化相融合。从多个方面出发,包括垛田文化的传承、乡村景观的改造、室内空间的设计等。通过这一研究,期望能够为兴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启示。新地域主义的设计理念不仅为当地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更在设计实践中凸显了对社区共同体的关注,为未来的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思路。希望通过这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兴化地区能够在保护传统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路径。

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2019SJA1875苏南地区佛教小木作装饰艺术研究。

注释

图1来源:作者自截, https://www.google.com.hk/maps/place/%E4%B8%AD%E5%9B%BD%E6%B1%9F%E8%8B%8F%E7%9C%81%E6%B3%B0%E5%B7%9E%E5%B8%82%E5%85%B4%E5%8C%96%E5%B8%82%E4%B8%9C%E7%BD%97%E6%9D%91+%E9%82%AE%E6%94%BF%E7%BC%96%E7%A0%81:+225781/@33.0409894,119.7939702,16z/data=!3m1!4b1!4m6!3m5!1s0x35b73df1e61df933:0x62edfbba644a31b0!8m2!3d33.04099!4d119.79912!16s%2Fg%2F11nnnp9z22?hl=zh-CN&entry=ttu

参考文献

[1] 陈淑芸, 陈伟龙. 新地域主义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探析[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10): 38-40.
[2] 张亚莹, 胡振宇, 王畅. 基于空间集体记忆理论的老街更新策略研究——以兴化金东门老街为例[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2(3): 53-55.
https://doi.org/10.13655/j.cnki.ibci.2022.03.012
[3] 汪丽君, 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大学, 2003.
[4] 裴立东, 徐永利, 李旻昊, 等. 新地域·旧传统: 苏州古城悬桥巷五宅更新保护项目的探索[J]. 当代建筑, 2022(11): 92-95.
[5] 李洋. 浅析新地域主义及其设计实践[J]. 城市建筑, 2019(3): 185-187.
[6] 刘永波. 基于新地域主义的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