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式”粤语民谣创作方法与语言特征研究
Research on the Creation Methods and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Style” Cantonese Folk Songs
DOI: 10.12677/ml.2024.124228, PDF, HTML, XML, 下载: 109  浏览: 177 
作者: 黄雅莹:广州工商学院外语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粤语民谣科普性创作手法演唱方式语言特征Cantonese Folk Music Popular Science Creative Technique Singing Style Linguistic Features
摘要: 在广东地区,粤语民谣作为丰富多彩的音乐传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智慧。本研究调查了广东省各地的粤语民谣,特别关注了其语言特征和创作方法,发现其中涵盖了防火安全、交通安全、反诈、禁毒防疫以及普法等主题。这些民谣多采用七字句句式,运用民间常用词和英语单词,突显地方特色和时代感。演唱方式主要分为单人直叙式和双人问答式,其中以单人直叙式为主。这些创作手法使得粤语民谣不仅具有科普性,还富有生动和娱乐性,为粤语地区的科普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Abstract: Cantonese folk songs represent a dynamic musical tradition, embodying a wealth of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practical insights. This study delves into Cantonese folk songs across diverse regions of Guangdong, with a focus on their linguistic attributes and innovative techniques. The investigation uncovers themes encompassing fire safety, traffic regulations, fraud prevention, drug control, epidemic containment, and legal literacy. These songs frequently utilize seven-character phrases, incorporating colloquial expressions and English terms to accentuate local nuances and contemporary relevance. Singing styles predominantly include solo narratives and dialogues. These inventive methodologies endow Cantonese folk songs not only with informative value but also with vivid entertainment, thereby providing substantial reinforcement for science dissemination efforts in Cantonese-speaking communities.
文章引用:黄雅莹. “科普式”粤语民谣创作方法与语言特征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4): 125-13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4228

1. 引言

在广东地区,粤语民谣作为丰富多彩的音乐传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智慧。而“科普式”粤语民谣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寓教于乐的方式,将知识和文化巧妙地融入音乐之中,逐渐成为数字化时代传承、弘扬广东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目前针对粤语民谣的研究主要针对特定地区的民谣种类进行分析,而科普元素如何融入粤语民谣,其创作方法及歌唱技巧还有待考究。

因此,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科普式”粤语民谣的创作背景、科普题材、创作方法等方面,特别关注民谣句式和用词等语言特征,以及单人直叙和双人问答式等演唱方式。通过这些方面的探讨,深入探讨“科普式”粤语民谣的语言多样性,更全面了解这一音乐形式在传达科普信息时的独特之处。

2. “科普式”粤语民谣

2.1. 粤语民谣的概念范畴

粤语民谣,又称为粤地民歌,是以粤方言演唱的传统民谣,是广东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植于广府文化之中,展现出浓厚的岭南地区特色。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工具,粤语民谣承载着广东当地居民自古以来的风俗习惯,真实地反映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1] 。

粤语民谣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最早记载粤语民谣的《全粤诗》足以佐证。由于古代岭南地区原居民越人倾向于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以歌唱的方式表达自己,因此粤语民谣在中国众多地方民谣中居于前列。广东作为中国民歌的盛产地,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为粤语民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随着南北迁移的历史变迁,古粤语不断与其他地区语言融合,最终演变成了现代大众熟知的粤语。如今的粤语民谣经过与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成为了当代艺术的瑰宝。它不仅是承载着时代发展演变的产物,更是古老智慧的传承与结晶 [2] 。

广东各地的民谣在题材上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多样性,从传统潮汕文化到珠江三角洲繁荣城市的现代生活,根据各个地区民谣的研究材料发现,不同地区的民谣承载着各自地域的历史、生活智慧和文化传统。例如,林朝虹(2014)指出潮汕歌谣以潮汕方言为载体,反映了潮汕岁时岁令风俗 [3] ,李冰(2015)说明雷州民歌是雷州半岛独特的音乐文化,以其独特的地方民俗的特质,反映了雷州人民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 [4] 。林鸿鹭(2018)关注开平民歌的曲调特点 [5] 、朱英俊(2017)研究台山民歌的概况 [6] 、林景兰(2020)探讨吴川传统童谣在文化上的功能与影响 [7] ,以及刘思言(2020)研究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情况 [8] ,根据以上民谣研究,可将广东各地民谣按地区进行如下分类:

按地区分类:

1) 潮汕地区:

潮汕歌谣:以潮汕方言演唱,反映潮汕当地的风俗文化,歌词丰富多彩。

2) 雷州地区:

雷州民歌:反映雷州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以特有的音乐表达生活体验。

3) 五邑地区:

开平民歌:描绘开平地区的人文风景和民生百态。

台山民歌:反映台山地区独特的文化和生活风貌。

4) 吴川地区:

吴川童谣:以童真童趣的方式表达生活,歌词简单质朴。

5) 珠三角地区:

广府民歌:以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方言演唱,反映繁荣的城市文化。

6) 中山地区:

咸水歌:描绘疍民生活,以海为背景,富有海洋文化元素。

广东各地区的民谣反映了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共同构成了广东民谣的独特风貌。例如,潮州歌谣体现了潮汕文化的丰富性,雷州歌则通过音乐传达了雷州地区的独特风景。吴川童谣以简单而质朴的方式表达儿童日常生活,展现社区和家庭之间的文化传承 [8] 。这些民谣类型在情感表达上都具有奔放和真挚,丰富地描绘了人们对家乡、生活、爱情等方面的深沉情感 [9] 。

2.2. “科普式”民谣题材

中国的“科普式”民谣,作为一种融合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的音乐形式,不仅在表达地方风土人情上具有丰富多彩的特色,同时也展现了多元化的语言表达。通过对抖音平台、哔哩哔哩视频平台以及各官方新闻网等渠道的调查发现,民谣创作语言的多样性在中国的语言文化地图中得到了体现。这种多样性涵盖了普通话、方言和地方性语言,使得这些歌曲更贴近各地居民的生活、情感和社会关切,具体如下所示:

1) 普通话:《八方佳话新征程》《反诈进行曲》《“无毒”有你》《苏州河畔火焰蓝》

2) 东北方言:《反诈超能力》《反诈骗之歌》

3) 吴语:《养老诈骗共防范》《电信诈骗共防范》《火眼金睛保平安》《防火谣》

4) 客家话:《涯系核酸检测员》《防火意识爱加强》

5) 粤语:《向毒品say NO》《抗疫有我哋》《森林防火歌》

6) 闽南语:《消防歌》《全闽反诈》

从普通话的《八方佳话新征程》到东北方言的《反诈超能力》,再到吴语、客家话、粤语、闽南语等方言的歌曲,每一首歌都是一份关于地域文化和社会问题的音乐篇章。在中国众多方言的“科普式”民谣中,粤语“科普式”民谣在数量上遥遥领先,涵盖了防火、交通安全、反诈意识、禁毒抗疫、普法等多个主题的分类。

粤语“科普式”民谣种类之多,不仅是因为粤语的使用人数众多,更是因为在广东当地仍有许多人只懂粤语。为了更好地传播知识,当地政府和民间人士结合民谣创作出了各类“科普式”民谣。这一创作不仅让老年人更深入地了解各种知识,而且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当地政府对“科普式”民谣创作的重视在推动这一创作形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科普式”新民谣,不仅提高了当地居民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认知水平,也为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动力。这种粤语“科普式”民谣的创作和推广,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

3. 调查文本与数据统计

本研究采用多渠道的数据收集方式,主要搜集了抖音平台、微信公众号、各官方新闻网等渠道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发布的共计13首“科普式”粤语歌曲,科普主题包括防火、电信反诈、交通安全、扫黄打非、普法禁毒和抗疫等,科普主题和歌名如下:

1) 消防防火:《森林防火歌》

2) 电信反诈:《天下无骗》《防范养老诈骗顺口溜》《爷爷奶奶听我讲》《反诈高能》《共同守护养老钱》

3) 交通安全:《安全骑行》《交通安全意识》

4) 扫黄打非:《“扫黄打非”立正道·树新风》

5) 普法禁毒:《禁毒反诈意义深》《向毒品say NO》

6) 抗疫:《同心抗疫乐绵绵》《抗疫有我哋》

“科普式”民谣主要使用粤语标准音广州话,其次是港澳粤语,这两者在语音和语法结构上相似,仅在一些词汇上存在细微差别。另外,还涵盖了五邑方言及方言。多样的语言使用不仅使得这些民谣更具本土特色,也便于更广泛地传达给当地民众 [1] 。

“科普式”民谣主要由官方组织创作,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模式进行普法宣传。例如,由佛山自然资源局和佛山新闻网共同创作的《森林防火歌》即是一个典型例子。同时,也有一些由民间组织和个人为地方民谣传承而创作的“科普式”民谣,如开平非遗传承人张巨山的《“扫黄打非”立正道·树新风》等。这些民间创作丰富了科普性新民谣的多样性。

4. 语言特征

粤语民谣典型地由歌词(即歌唱文本)、旋律(音乐)、演唱方式以及乐器伴奏等要素构成。在其中,粤语民谣的歌词尤其凸显了其独特的语言特征,体现了粤语的鲜明风格和文化内涵。歌词的句式、用词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特色,呈现出粤语民谣独具的韵味。

4.1. 句式

在“科普式”粤语民谣的语言特征中,句式构造起着关键的作用,通常为七字句句式,同时也存在着长度各异的句式。这种多样性的句式结构为歌曲赋予了丰富的韵律,使得歌词更具表达力和吸引力。通过以下例子,详细说明“科普式”粤语民谣中句式特点。

例1:宣传禁毒意义深,拒毒禁毒要认真。《禁毒反诈意义深》

例2:最弊林起火监你坐,余世会漫长过。《森林防火歌》

例3:养老诈骗套路多,骗子手段难捉摸。《防范养老顺口溜》

例4:“无毒”社会需要我们来参与,和谐社会需要大家来创造,生活因有你更加精彩。《“无毒”有你》

例5:若看见诱惑要会say no实做得到!《向毒品say no》

例1~例3采用了七字句的形式,七字句与五字句均为古代诗歌中的诗歌形式,因其韵律感强,便于传播记诵以代代相传,增强了民谣的传播性 [10] 。在民谣中也常用七字句与五字句。七字句与五字句共同点是都采用三字脚 [11] 。七字句的表达方式的可能性更丰富,复杂句形式更多 [12] 。五字句较短易记诵,韵脚自由,感觉紧凑 [12] 。在民谣中,为了吸引听众,会有些设问句式,形成一长一短句式,提问加回答形式,增加民谣的趣味性,凸显出民谣的大众化,自由化,不拘泥于形式 [13] 。另外,使用十字的长句,可以运用一些四字成语,使得句式更复杂、更多变,民谣更灵活。

4.2. 用词

在科普式民谣中,粤语用词作为一种承载着历史痕迹、传承地方记忆的文化符号,将广东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传达给听众。以下详细说明粤语用词的特点:

例6:群星会聚,喜地欢天,流行嘅经典经已五十年。《同心抗疫乐绵绵》

例7:唔好以为吸毒好似好有型。《向毒品say NO》

例8:交通要安全,最紧要有边界。《交通安全意识》

有关不同地区的用字特色,例6中的“经已”与五邑话的“已经”为同个意思,“经已”一词较为古老,是粤语中的一种用字特色。例7中的“好似”等同于普通话中的“好像”,在大部分粤语地区都相同。例8中的“紧要”等于普通话中的“要紧”,在粤语里面,粤语词语常常与普通话的词语顺序调转,但意思一致。总的来说,不同地区的用字仍有较细微的差别,每个地区有共同之处的同时也保留了各地区的用字特色,都存在了粤语语言的特点。

融入英语与粤语元素的民谣呈现了独特的广东文化,以下是使用英语的“科普式”粤语民谣。

例9: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我们对毒品大声say no say no。《无毒有你》

例10:向毒品say no系你必上嘅一堂课。《向毒品say NO》

例11:阿“SIR”说你涉嫌偷骗拐,这样的“警察”肯定假。《反诈高能》

例12:唱着平安歌RE MI RE DO,唔自律爱莫能助。《森林消防歌》

禁毒民谣创作倾向使用外来语,特别是英文,以增强曲调的吸引力,使听众更容易记忆。全中文歌词的确能简化编曲,但为了达到更广泛的社会宣传效果,加入外来语元素是创作中常见的手法,这有助于使歌曲更贴近大众,实现更深层次的社会教育效果。例9和例10中的“say no”,直接翻译成中文即为“说不”,这一用词直截了当,强调了对毒品的明确拒绝。例11中的“阿Sir”是香港地区人们对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公安人员,通常指警察或政府机关公务员等的一种敬称例11中的“阿Sir”是香港地区对具有社会地位的公安人员(如警察或政府机关公务员)的一种敬称,源于英国殖民时期。这个称呼强调了警察的权威性,用以证明禁毒工作的重要性,同时通过独特用语增强宣传效果。这种选择巧妙地结合了语言元素和社会象征,使得禁毒歌曲在地域性和宣传效果上更具独特魅力。

除了民谣创作之外,粤语歌曲中融入英语元素的现象在流行音乐领域也十分普遍。这种设计不仅丰富了歌曲的语言层次,同时为其注入时尚感和国际化元素,如下所示:

例13:我信我能够找到,我信我能够找到,Oh No No。《一加一》

例14:Let it flow let it flow, I believe love will flow,若是终可遇见多好。《Let It Flow》

在粤语歌曲中,英语的引入既为歌曲增色添彩,也使得歌词更加贴近国际潮流,为听众提供了全新的听觉体验。首先,粤语与英语的融合反映了历史的影响,早期的粤式英语被称为“广东洋泾浜”,作为一种辅助性语言,广泛用于交际。其前身是“广东葡语”,是明朝时期澳门葡萄牙人为了与当地人进行交往而创造的中西混合语言。这种语言的形成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也反映了文化融合的特点。其次,粤语对英文的吸纳和改造呈现多种形式,包括音译、意译、混合使用等。例如,“蛋挞”一词来源于英语的“egg tart”,其中“蛋”是字面翻译,“挞”则是“tart”的音译,展现了语言的灵活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一些简短的英文单词和短语,以提高表达的流畅性。

总体而言,这些创作中对外来语的运用既体现了音乐创作的艺术特点,又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实现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宣传。这种语言风格的选择使得粤语歌曲更具时代感,既能传递社会意义,又保持了音乐作品的艺术性。

5. 演唱方式

粤语民谣的演唱方式不仅是歌曲表达情感和传达意义的重要手段,也是拉近歌手与听众之间距离、增加歌曲趣味性的关键因素。通过单人直叙式或双人问答式的演唱方式,不同的表现形式为歌曲赋予了独特的魅力与表现力。

5.1. 单人直叙式

在民谣创作中,单人直叙式是一种常见的演唱方式。这种方式通常源于创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灵感迸发,通过个人的感悟表达情感,而非与他人商量合作。据数据整理显示,单人直叙式的民谣相比双人问答形式更为普遍。在收集的13首民谣中,仅有2首采用了双人问答形式。

例15:今日我要同大家唱一首歌,向毒品say no,系你必上嘅一堂课。《向毒品say NO》

例16:让我买部新手机给爷爷奶奶,今天就让我教你如何用好手机。《爷爷奶奶听我讲》

例15中的“向毒品say no”采用了口头化的表达方式,强调了对毒品的坚决拒绝,使歌词更为明确有力。而例16则通过教导爷爷奶奶使用手机,展现了一种关心和分享的情感。这两首采用单人直叙式的民谣,使歌手更容易直接表达对毒品的反感以及对手机使用的教育观点,与听众建立情感联系更为紧密。单人直叙式有助于简洁明了地表达主题,构建清晰的故事情节。这种方式的歌曲结构相对简单、紧凑,易于理解和传唱。在“科普式”民谣中,单人直叙式更有利于从科普角度出发,更好地影响受众,加深人们对科普内容的印象。

5.2. 双人问答式

在民谣创作中,采用双人问答式的演唱方式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深入表达主题,引起听众的关注。这种对话形式模拟真实生活中的对话情境,通过两个角色之间的交流,更容易让听众产生共鸣,使信息更贴切、自然地传达。

例17:A:喂,唔好以为骑住只绿码就可以系条马路横冲直撞喔。

B:吓?咁要点先得啊?

《交通安全意识》

例18:男:群星会聚,喜地欢天,流行嘅经典经已五十年

女:不过最近疫情,真危险,万民惊恐,叫苦连天

《抗疫乐绵绵》

例17以双人问答的形式呈现,通过A和B的对话,生动地提醒听众不要只因绿灯通行就可以横冲直撞。其中,地道粤语表达突显了地域性和本土文化,如“唔好”(不要)和“咁”(那么)。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如“喂”和“啊”,增添了对话的真实感,使其更贴近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场景。A的直接语气明确传达了交通安全的提醒和警示。例18通过男女两位角色的对话,生动地描绘了近期疫情带来的影响。文学化的表达方式,如“群星会聚”、“喜地欢天”富有感染力的词汇,使得民谣更具诗意。通过对“真危险”、“万民惊恐”等词语的使用,成功表达了对疫情的关切和担忧。这两个例子中,双人问答式的形式使得歌曲更富有互动性,更容易引起听众的思考和共鸣。这种表达方式的选择既丰富了歌曲的形式,又使得歌词更具有层次感和生动性。

6. 结论

本研究通过调查广东省各地区的13首“科普式”粤语民谣,对其语言特征和创作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粤语“科普式”民谣种类丰富,得益于广泛的使用人口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广科普知识,促使民谣创作与科普深度结合 [14] 。“科普式”粤语民谣涵盖防火安全、交通安全、反诈、禁毒防疫以及普法等多个领域,覆盖面广泛。在创作手法方面,这些民谣以七字句句式为主,运用地道的民间常用词,甚至穿插英语单词,使得歌词更具接地气和时代感。演唱方式上分为单人直叙式和双人问答式,其中单人直叙式更为普遍。这些创作手法使得“科普式”粤语民谣不仅具有科普性,更富有生动性和娱乐性。总体而言,“科普式”粤语民谣的推广为粤语地区的科普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展现了政府和民间单位的良好合作。未来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创造更朗朗上口的句式、网络热词及歌唱方式,以不断提升其科普性和传播力。

参考文献

[1] 伍巍. 广东方言与广东民歌[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3(1): 22-26.
[2] 陈卫强. 粤语民谣中的语言文化信息[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9): 92-96.
[3] 林朝虹. 潮汕方言歌谣的民俗文化内涵[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 35(4): 27-33.
[4] 李冰. 广东雷州民歌源流考[J]. 当代音乐, 2015(11): 40-42.
[5] 林鸿鹭. 广东开平民歌的曲调特点[J]. 艺海, 2018(9): 48-50.
[6] 朱英俊. 广东台山民歌述略[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2): 125-127.
[7] 林景兰. 吴川传统童谣的文化功能[J]. 戏剧之家, 2020(11): 66-67.
[8] 刘思言.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J]. 河南教育(高教), 2020(2): 6-8.
[9] 陶铸. 广东民歌(第一集)序[J]. 读书, 1958(20): 11.
[10] 李祥文. 中国古代诗歌的句式选择[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4): 113-116.
https://doi.org/10.16246/j.cnki.51-1674/c.1999.04.023
[11] 谢思炜. 线性连接与诗歌构句——五七言诗二字节的考察[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34(2): 14-22 198.
https://doi.org/10.13613/j.cnki.qhdz.002825
[12] 谢思炜. 试论五言诗与七言诗的句式异同——以杜甫七律为例[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3(4): 28-32.
https://doi.org/10.16095/j.cnki.cn32-1833/c.2017.04.005
[13] 吴力菡. 多维度视角下汉语语调的语音和音系学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天津: 南开大学, 2014.
[14] 张颖. 民间民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以粤语童谣为例[J]. 戏剧之家, 2021(34): 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