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思维品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路径——以《老子》四章教学为例
Exploring the Path of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Literacy of “Thinking Quality”—Taking the Teaching of the Four Chapters of “Laozi”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3393, PDF, HTML, XML, 下载: 79  浏览: 135 
作者: 孙 陈: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江苏 苏州
关键词: 思维品质高中语文教学路径Thinking Quality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Path
摘要: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理应成为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集中地,那么如何把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语文课堂教学勾连起来,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终生学习的必修课。本文笔者将从预习任务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形式三方面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探寻“思维品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路径。
Abstract: The classroom is the main battle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be the focus of cultivating core literacy in Chinese language. Therefore, how to link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literacy with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has always been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to learn for lif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will conduct specific classroom teaching design from three aspects: preview task design, 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ing form, exploring the path of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literacy.
文章引用:孙陈. 探寻“思维品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路径——以《老子》四章教学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3): 438-44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3393

1. 思维品质的内涵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1] 。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和部编版课教材的使用,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发展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并坚持“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遵循教育规律,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正常情况下,学生对事物认知的能力越强,学生的思维水平就越高,通过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形成思维品质。

2. 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满足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还能营造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学习氛围。这贯彻了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根本”的原则,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 ‎[2] 。

3. 高中语文教学路径

3.1. 精心设计课前预习任务

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思考成果的主阵地,学生自己在通过与班里不同学生思维深入碰撞后,锻炼自己文本学习思维能力,而课堂思维碰撞的前提是学生充足的课前准备。语文的课前准备主要包含学生的心理准备、角色定位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知识准备占主体。

叶圣陶先生说:“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知识准备大多是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的,预习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那么如何布置学生的预习任务变得尤为重要。

学生的课前预习任务始终为课堂思维碰撞做铺垫的,所以在布置课前任务时,既不能把课堂的探究任务抛在前面,也不能做一些“无关痛痒”任务,只需设计为课堂探究任务做“支架”的任务,不然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知道具体要听什么,在课堂上没有针对性,或者浪费学生的时间。

于学生而言,《老子》四章语言理解上总体没有难度,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课文脚注及手中辅助资料理解老子所言何物,但老子言论的“具体内涵”晦涩难懂 ‎[3] 。因此,本篇字词的讲解早已不再是课堂的落脚点,应该把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老子思想内涵当作教学重难点。

基于此,我们教师可以布置一份导学案作业(包含字词句理解,文章的支架任务问题等)。当然,导学案的制作也要依据不同班级的不同学情做适当调整,不可“一概而论”。

课前导学案内容部分展示:

任务1:文言知识梳理(通假字、一词多义、重点词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判断);

任务2:文化知识的课下查阅。

问题1:结合课下注释,概括每段的大意,并思考:《老子》中的思想常有突破俗见之处——见人所不见,知人所不知,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能言,回归课本找出文章中有哪些突破常规的见解。

任务要求:每一小组课下讨论后,形成文字,派代表课上发言。

部分学生作业展示:

1. “无”的作用

2. 遵循自然规律

3. 提醒我们要“自知”“自胜

4. 要“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

设计意图:如若想从宏观上把握老子思想内涵,则需对老子及老子基本思想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有了课前任务的设计,还需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也就是需要关注学生课前准备的真实性问题,学生手边资料充足,一定要避免课堂展示时出现直接出现网上资料东拼凑西凑的情况。

如:课堂上有一学生针对第二十四章含义概括直接抛出观点:“老子让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就学生的基础而言,仅仅通过文字的表层,学生就能得出这一观点基本不可能,甚至我们老师深入思考也得不一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情况往往是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直接引用了某专家的观点。这类学生不乏少数,其思维往往处于不活络阶段,甚至就是直接拒绝思维锻炼。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在评估时,学着反推来“逼”学生进行思维锻炼,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我们可以继续追问:“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意思是什么,本章中哪些地方可以直接体现呀?”,此时学生哑口无言。这样一来学生就不得不重视课前的任务布置。

预习任务设计的合理,就是一节课的良好开端,接下来的课堂以学生展示为主,老师点拨引导为辅。这样的课堂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积极主动性,学生形成对文本的真实理解,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3.2. 巧妙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每位教师在传授课文知识时所采用的步骤,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做什么,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所以,想要有效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教师在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时,就必须拥有穿插“锻炼学生思维”的意识,保证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有目的、有任务驱动,避免无目的的“走过场” ‎[4] 。

如:在教授《老子》四章前,设计了学生课上三分钟演讲这一教学环节,该学生就当前火爆的“二次元”在一些场合遭遇了一类人的排斥这一事件,引发自己的思考——二次元不是“崇洋媚外”,二次元也有情感价值。看似是一个当下时事热点评论,教师可以从促进学生辩证思维发展的角度进行有价值的点评——论据和论点是否贴切 ‎[5] ?引导学生就“二次元不是崇洋媚外,二次元也有情绪价值”这一论点逆向思考——是否有比该论据更贴切的论据了?如果有,该论点和论据之间就不贴切。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联想到阅读过的《后真相时代》里面的“竞争性真相”这一概念,竞争性真相通俗地说,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 ‎[6] 。看似只是一个三分钟简短的课前演讲,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增强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切忌一切无效的“形式演讲”,坚决抵制“一个人的独奏”“一群人的狂欢”等方式的演讲。

课前演讲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环节之一,一节课中的导入、文本分析、作业布置、作业评价等各个环节是否做到有意无意地提升了学生思维品质,这是检验我们一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尺度。我们教师必须让思维锻炼浸润于每一个教学环节。

4. 多变的教学形式

在语文教学中,如若教学形式陈旧且一层不变,采取“灌输式”“一言堂”式的教学,那么这节课无疑是被学生抛弃的课堂,被时代淘汰的课堂。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从学生的真实需求下,以提高学生真实能力为目标的一种各具特色的课堂 ‎[7] 。

如:老子思想是朴素的辩证主义思想,他总是在不否定常人习惯的认知基础上,提醒人们要关注常被忽视的那一方面,在选择的章节中具体体现在“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胜己”几个对待关系方面。基于思维品质提升与发展这一核心语文素养,我们一线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如可以采取写演讲稿方式,或是直接把课堂摇身一变变为辩论赛场,让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在生活中找到论据来支持或者反驳老子的观点,让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从而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课上辩论范例:

在学完《老子》四章后,本班决定举行一场班级内部辩论赛,女同学为正方,男同学反方,要求:课下写好辩论稿,每组派代表作为本组的辩手,每一方的一次发言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之内。

正方:自知之明更可贵

反方:知人之明更可贵

当然还可以直接采取直接写作的方式,可以把《老子》四章中的每一章节当作四次不同的写作课来上。

课上写作示范:

2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知人与自知”一直是先秦诸子关注的话题: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李叔同)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知人与自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再或者可以创设一个新的真实情境,立足整个大单元教学这一任务,设计一节“寻根”文化之旅,让学生罗列中国人的心理品格,引导学生在选必上这一单元中找到中国人某一种心理品格形成的基础是什么。这样一来在寻找的过程当中就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全面地去看待自己生活的世界。

示例:

“寻根文化之旅”任务单: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文本形式多样,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穿必修、选修,那么文化单元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该类文化依托的文本也确实较难讲解。所以,如何将该类文化单元讲透、讲活,教师需要在教学形式上多下功夫。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传播优秀文化时,一定要避免“干讲”,要积极把优秀文化注入新时代的活水,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优秀文化的魅力和光辉。

5. 结语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四位平直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必须要把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与语文课堂勾连起来,这种勾连需要我们老师做多方面的工作,让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与提升,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我们一直践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4.
[2] 葛满玲. 论课堂教学如何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 [J]. 中学语文: 大语文论坛(下旬), 2017(10): 118-119.
[3] 朱武兰. 问题与改进: 阅读教学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片断的分析[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 36(2): 87-92.
[4] 朱行能. 写作思维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505.
[5] 教育部.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 [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6] 王漫. 学情、知识: 教学的两个支点[J]. 中学语文教学, 2023(3): 28-29.
[7] 李煜晖. 语文核心素养对构建教学内容的启示[J]. 中学语文教学, 2023(9):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