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Critical Theory of Frankfurt School Culture Industry
DOI: 10.12677/ACPP.2024.133081, PDF, HTML, XML, 下载: 100  浏览: 211 
作者: 俎晨雪: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Frankfurt School Cultural Industry Critical Theory
摘要: 《启蒙辩证法》是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的杰出之作,在第二章“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其欺骗大众的本质,指出文化工业具有同一性、欺骗性和反启蒙性的负面特征,致使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丧失了主体性,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工业的深刻批判中,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形成了。
Abstract: The Dialectics of Enlightenment is an outstanding work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of criticizing popular culture. In the second chapter, “Cultural Industry: Enlightenment as a Deception of the Public”, Ar-nold and Hockheimer made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revealing the nature of its deception of the public, and pointing out that the cultural industry has the neg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identity, deception and anti-enlightenment, resulting in the loss of subjectivity of people living in modern society. In the profound criticism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capitalist society, the criti-cal theory of cultural industry came into being.
文章引用:俎晨雪.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研究[J]. 哲学进展, 2024, 13(3): 550-555.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3081

1. 引言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深刻地批判了大众文化,书中指出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致使人的主体性渐趋消失。其后阿多诺在《文化工业述要》等著作中对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经过阿多诺、霍克海默的不断研究,他们认为文化工业是一种资本主义文化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通过各种手段实现文化产品的批量标准化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工厂流水线生产的机械复制品没有区别。尽管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具有进步意义,但受限于历史条件,这一理论存在一定缺陷,需辩证看待。

2.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产生的理论来源

2.1.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他指出,异化劳动问题的具体表现有四个方面:第一,劳动产品与人相异化,即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与劳动者相对立;第二,劳动本身与工人相异化,因为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成为一种强制性活动,工人无法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第三,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因为人的类本质主要体现为劳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产品被异化劳动所剥夺,使劳动变得外在和强制,从而将人的类本质沦为仅仅是为了维持生计的手段;第四,人与人相异化,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劳动活动以及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变得尤为明显。其中,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是人与人相异化的核心表现 [1] 。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状态。在此基础上,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进一步批判了资本主义利用文化手段操纵大众的现象。

2.2.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的物化理论批判并吸收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从商品关系出发,认为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物质形态。卢卡奇认为物化有两种含义:一方面,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售,这就使得劳动者越来越失去了自主性。另一方面,卢卡奇认为,劳动者被人们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商品控制并主宰 [2] 。卢卡奇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的价值在不断地下降,而商品的价值却在不断地增长,而且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影响通过经济、政治和思想的扩散,引起了人民的意识的物化,这就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而“阶级意识”的扩散,使资产阶级可以通过它来控制人民。资产阶级就是通过散布“阶级意识”来操控人民。法兰克福学派通过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文化工业实质上是为了操纵人们的思想,并且他们认为文化已经成为物化体系当中的一个部分。

2.3. 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指出,科技进步推动了大众文化艺术的发展,而复制技术的进步则进一步促进了大众文化的传播。他相信,复制技术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文化和艺术。在本雅明的眼中,所有的艺术都是短暂的,而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它的自我价值得到了释放,更多的艺术作品进入到了人民的生活之中,这就使得文化艺术的参与度得到了提升,也使得文化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一种日常的展览品 [3] 。

阿多诺在批判中继承了本雅明的“机械式复制”学说,并以此作为“反面教材”,对机械复制技术进行了批判和否定。阿多诺虽然借鉴了本雅明的思想,但实际上他对本雅明的观点持批判态度。阿多诺虽然认同机械复制技术对文化艺术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他也指出,这种长久以来的重复已经导致了文化艺术本身的缺失,其表面上具有个性的艺术作品只是“伪个性”。

3.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的特征

3.1. 商品性

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看,文化工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文化的商品性。阿多诺认为,文化具有多重性质,如标准化、机械化等,但它的所有属性都必须在文化变成商品时才能体现。阿多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评价文化产业,它和文化产业的不同之处是,前者无疑也常是商品,但是后者“今天它已经彻头彻尾地变成商品了” [4] 。艺术品的创造者都要依靠这些作品来维持生活,所以一件艺术品的诞生,就必然带有一种商品的性质,不过,这种物品的珍贵之处,在于它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缩影,以及创作者的真实情感,这是根本上的不同。现代社会所产生的文化,并不只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是一出生就必然要变成一种产品,必须在市场中发挥它的作用。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商品化成为一种病态趋势,这种现象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并且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3.2. 标准性

从艺术学角度来看,文化工业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文化的标准性。阿多诺把大众文化称为“文化产业”,他指出,一旦文化成为一种产业,其制造流程必然会被流水线化,从而使其丧失自身的独特性,沦为机械化的复制品。当达芬奇首次创作出蒙娜丽莎时,人们会惊叹于其精巧的构思和高超的技艺,然而,当生活中充斥着大量工业化的蒙娜丽莎复制品时,人们会逐渐失去对它的美感体验。文化标准化对文化作品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产生了冲击,这是文化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阿多诺认为,摹仿是导致文化产品标准化的根本原因。因此文化工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不能使新事物完全脱离旧事物。从这个角度看,这类文化产品之所以会出现、会获得成功,并获得高度繁荣和发展的原因在于它能够使我们远离艺术形式、远离我们的生活方式、离我们的日常经验很远,离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很远。文化工业提供给我们的不是新东西,因此它为我们所拥有、所依赖的对象不是新东西,而是我们已经拥有或熟悉并习惯了的旧有事物。

3.3. 欺骗性

从文化与人的需要的角度来看,文化工业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文化的欺骗性。在文化工业的背景下,所谓的“大众文化”并非真正的大众文化,而是以大众的名义来满足商家的利益。“文化工业不断在向消费者许诺,又不断在欺骗消费者” [4]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要使消费者满意,使消费者买单,以确保生产和销售。文化产业是以生产为目标,通过对商品的品质、种类进行严格的管理,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当流行文化充斥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们便会被大量的工业产品所吞噬,成为一种普遍的跟风,文化产业的制造者通过许诺、无限的娱乐来消磨人的人格和创造性,使他们接受现实,服从社会对他们的审美,最终使他们丧失鉴赏力、判断力和否定力。统治者的政治宣传与商业广告的结合,使文化产业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通过文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广泛传播,将其价值最大化。同时,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借着这个机会向文化行业扩散,但是其欺诈和隐藏却被大众所忽视。这种警惕早就随着不断的满足而消失了。因此,文化行业既有一定的欺骗性,又有较大的隐性。

3.4. 控制性

从人的能动性的角度来看,文化工业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文化的控制性。阿多诺强调,文化工业具有强制性和控制性,主要关注文化工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文化工业产生的文化产品是由生产者强加给消费者的,消费者没有选择的权利,而生产出来的都是标准化的文化产品。这意味着文化工业是有目的地从上而下整合其消费者 [4] ,文化工业把文化看作是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产品,它给它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并在社会上产生了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并不是一个与经济活动相分离的个体,它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经济、社会生活的有机部分。这一现象,既是对传统、社会和传统社会生活的制约,也是对人们关系变迁的一种必然。文化产业是一种以人类创造的文化产物为目标,以实现社会秩序的“创造性毁灭”。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新事物、新思想不断涌现,并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其他的被抛弃是因为人们的思想和思想的改变、更新或改变。阿多诺深入地揭示了文化产业的控制力,他相信,在文化产业里,广告是最大的赢家,因为人们虽然知道它的含义,却不得不“选择上当”。广告的形式与内容都是受人操控的,而广告人则扮演着导演与演员的角色。它们通过操控观众的愿望,操控观众选择的广告内容,影响观众的心理。文化产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充斥着控制者与受控者的矛盾 [5] 。

4.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4.1.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意义

4.1.1. 揭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价值危机

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涌现,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价值的揭示,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危机的重要性。在生产和消费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呈现标准化、模式化、商品化和单向性的特点。资本的逻辑占据了文化的空间,文化和艺术沦为了资本主义牟取暴利的工具,所有的人都变成了研究所里的数据,人类就是消费者,在文化行业里,尊严、人格和自由都是可笑的 [4] 。文化产业只重视利益,资本家只注重利润,而商人则自觉地为大众提供符合其心理机理的商品,正如方便面一样,任你吞咽,无需分析与挑选。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相信,文化的垄断必然是对真正的统治者的一种保护,文化领域表面上繁花似锦,其实是一种暗淡的文化,显示出一种深层的文化价值观危机。

4.1.2. 展现大众文化驱逐高等文化的历史现实

根据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在各个历史阶段,资产阶级的文化可以分为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马尔库塞把这两种文化称为“前技术”和“后技术”。高级的文化是建立在身体和大脑的分离之上的,是少数人和少数天才的特权。文化产业有别于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个人劳动,其前提是科技的机械化。而文化产业的制造者,是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普通人,他们更倾向于以平民的身份参与其中。他们所创造的是一种迎合大众口味的、像方便面一样的精神消费品,这在大众文化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文化产业的产物往往为所有人所用,没有人可以逃避。马尔库塞认为,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发展,打破了人们的愚昧无知,使艺术脱离了天才心灵中的神秘机关,在思想史上,大众文化对高级文化的凌驾,无疑是对人类的一种进步,而大众文化则成为了一种社会聚集的手段。机械化的生产,超越了传统的天才们的手工创作,这对高等文化的生存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这导致了大众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虽然文化的普及,却也极大地伤害了人类的创造力,更让人深思的是,这种思想把高级文明的希望与真理都挖空了,导致了一种单方面的或者积极的思考,这将会威胁到人类自身的未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达的工业时代,大众文化已经完全占据了整个文化市场,而在文明大潮中,科技文化被排挤,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必然。

4.1.3. 揭示个体批判意识和否定性思维的丧失

在工业社会中,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支配需要全面控制人。因此,各种商品和娱乐新闻活动由于强制推销产品和服务,产生了无法遏制的影响。它们对人们进行说教和操控,形成了一种“单面的思想与行为模式”。这种“单面思想”标志着自由与反对的衰落。在文化工业模式下,大众文化是一种片面的文化,它会导致人们失去批判和否定的思考。由文化工业创造的消遣消遣,剥夺了消费者的思想、感情和主体的知觉,使得人们像机器生产那样,变成了一种消遣和消遣的对象,是一种脱离主体本性的物质的生命。总之,人类在工业文明的社会里,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主体和自主权。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产业造成了人类自身的整体异化,单面艺术、单面文化、单面思维、单面人等都是“单面性”的产物。这种“单面性”消灭了所有与现有社会制度相对立的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从而阻碍了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由此,对个人的批判意识和否定思考的缺失,就成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产业”批评理论的重要贡献 [6] 。

4.2. 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局限

4.2.1. 未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

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个层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现代性问题在这个系统中表现为复杂、多角度和多层次的问题。总体而言,法兰克福学派的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从文化、价值观和心理等角度来研究当代问题。马克思没有直接提出“现代性”,而马克思则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资本逻辑”对现代性进行了批判,而“资本逻辑”则是一剂良方,可以治愈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疾病。尽管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文化产业批评理论对于解决大众文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马克思认为,要解决当代性危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在于如何解决资本主义问题,而在于如何改变其逻辑 [7] 。

法兰克福的文化产业批评理论虽然在文化层次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虚伪,但却未能从根本上寻找其根源,更无法从根本上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马克思的资本观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客观地考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产业批评。所以,通过文化产业来统治人民,表面上,人们得到了来自文化产业的回报、幸福和满足,但实际上,他们接受了统治者的暗中控制和欺骗。只有马克思所谓的“废除私有制”,才能真正地解放人民。

4.2.2. 遮蔽技术理性价值

对自启蒙运动以来的资本主义技术理性的批判,是法兰克福文化产业批评理论的核心内容。阿多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技术理性所起的正面效应,正逐步转变成消极的效用,而这一效用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法兰克福学派在认识到技术理性带来的社会危机的同时,又把科技的消极影响放大,带有一种消极的色彩。直到今日,科技依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此外,在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民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的不断提高,大众对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不再是一味的服从,而是成为它的奴隶,具有了辨别能力和反抗的能力。因此,阿多诺对技术理性的批评,显得太过偏激,太过否定。马克思早就谈到了阿多诺的那种对科技的畏惧,它掩盖了技术的价值,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另一方面,他们也深刻地预见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其他以马克思主义“合法”继承者为代表的学者们,在技术理性的批评中迷失了自己的道路。

4.2.3. 忽视大众主体性

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区别在于,大众文化其实是从上层向底层的“伪文化”,而非“服务大众”的自觉选择的“真文化”。他们是大众文化市场的最大受益者,人民大众并非是文化工业的主体 [4] 。阿多诺指出,在文化产业中,人民处于绝对的消极地位,从而忽视了人民的主体性和选择权。

葛兰西作为文化霸权的批判者,他认为,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的主体性是必要的。这也表明,民众不会轻易受文化产业的支配,他们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阿多诺是资产阶级的精英文化主义者,他并没有意识到,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们的文化需要是客观存在的。马克思对此问题的理解非常深刻,他在辩证唯物主义中引进了实践观,科学地分析了主、客体的关系,突出了主体的认识和主体性。关于人与人的关系,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为了我而存在”的关系,以及“有利于我发展”的关系 [1] 。从根本上说,与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相比,马克思的“为我关系”的主客体关系和强调人的主体性的观点更全面和宽泛,不偏颇和狭隘,它肯定大众主体的存在,而不是对其加以否认 [5] 。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 (匈)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0.
[3] 瓦尔特•本雅明.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 王才勇, 译.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
[4] 马克斯•霍克海默, 西奥多•阿多诺. 启蒙辩证法[M]. 渠敬东, 曹卫东,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5] 李声晨.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2019.
[6] 刘倩.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6.
[7] 马克思, 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 [M]. 中央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