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基于广东省本科院校的调查
Explora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s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Based on a Survey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I: 10.12677/CES.2024.123144, PDF, HTML, XML, 下载: 46  浏览: 78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胡俊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杨梦婷:东莞市横沥中学,广东 东莞
关键词: 人工智能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urism Professionals Training Mode
摘要: 人工智能已经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全面推进,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应该通过人和技术相结合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通过对广东省本科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状况的问卷调查,挖掘出目前存在的问题,继而深入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最后,提出构建广东省本科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一核心一平台三联动”的培养模式。
Abstrac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s been comprehensively promoted in various fields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ls by combining people and technology, in order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future development.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training status of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in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current problems were identified,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problems were analyzed in depth. Targete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Finally, it is proposed to establish a training model of “one core, one platform, and three linkage” for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in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文章引用:胡俊杰, 杨梦婷. 人工智能时代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基于广东省本科院校的调查[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3): 147-15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3144

1. 引言

2020年9月,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发布《广东省培育智能机器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为“《粤人工智能2025》”),明确提出到2025年,广东人工智能及机器人技术将在制造、教育、医疗、交通、物流、金融等重点领域全面铺开应用,并将形成新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1] 。《粤人工智能2025》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期望,要求高校加大复合型产业人才的培育力度,以满足我省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结构需求。由此可见,人工智能背景下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指引已经十分清晰。

2020年11月,国家文化旅游部联合十部委重磅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景区,到2022年建成一批智慧景区标杆,到2025年完成4A级以上景区全面智慧景区化” [2]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强调“加强旅游业理论和人才支撑” [3] 。旅游人才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以素质能力提升为重点,统筹推荐五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围绕旅游业态创新、产品创新、科技创新以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适应“互联网+”和“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加强与相关产业部门合作,推进复合型人才开发。可见,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旅游相关产业迈向集群与融合,传统产业间的边界逐渐被打破甚至消解,旅游人才供给侧变革已然成为广东参与全国乃至全球旅游发展新格局之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信息产业等领域的迅猛发展,旅游人才供给侧变革一直是学界和旅游实践场域探讨的重点议题,然而由于旅游人才培养的学科和专业边界、高校与行业企业主体融合等层面一直未能打破人才供给链与产业集群链间的壁垒,虽然一直在推行改革,效果却难尽如人意,存在诸如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交互程度低、院校变革速度滞后、未能把握产业集群方向、缺乏对产业趋势的预测等问题。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讨论旅游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具有以下重要意义:第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逐渐普及,旅游产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旅游类专业人才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实际上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第二,回顾历次技术革命,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的技能结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提出更新的要求,人工智能时代中劳动者的智力属性被提至更重要的位置,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进行动态调整。第三,劳动力结构优化与技术持续进步是一种良性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直接促进劳动力结构优化,从而推动技术持续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本文致力于剖析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旅游类专业人才供给侧变革的动向,以此提升旅游人才供给链与产业链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力。

2. 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2.1. 国外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国外早在20世纪初叶就已经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现代大学论》的作者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弗莱克斯纳,在自己的大学理念中提出了自己的大学人才培养理念。在全覆盖旅游时代背景下,如何应对旅游本科教育的需求,成为所有旅游院校共同关注的课题。目前,国外关于旅游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第一,旅游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总结人才培养模式要素,对比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指出我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索新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4] 。通过分析大数据驱动下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为智慧旅游视角下优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思路 [5] 。旅游管理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人才培养体系内生动力不足、教师教学改革意愿不强、实习实训基地质量有待优化三大问题。为此,提出三大解决方案: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内生驱动能力、不断强化教师改革教学的动力、动态优化调整实习实训基地质量 [6] 。从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要素入手,探讨了创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并探索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形式,以期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7] 。

第二,关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基本现状。通过分析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梳理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根据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8] 。面对当前旅游行业专业就业率低、失业率高的现状,如何培养行业所需要的人才已引起高职教育的重视。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培养过程中应结合地方教学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使学生在接受严格的旅游管理专业培训的同时,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最终适应行业的要求 [9] 。

第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与需求。通过分析新时代背景的人才供给与需求,厘清传统的旅游人才培养供给与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的差异,结合各种技术与信息,研究旅游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借鉴优秀的模式,调整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以推动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进步,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高校旅游专业人才 [10] 。

第四,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实际落实情况。通过分析目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建设情况,梳理此过程的具体内容与优缺点,根据在旅游人才培养的实际建设过程中,旅游人才培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其中的理论依据,提出有利于人才培养建设的建议与改革方案 [11] 。

第五,后疫情时代旅游专业人才的新要求。通过分析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思考怎样的旅游人才可以适应这样的时代,结合旅游业的性质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提出以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化学习项目、国际化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构建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IAH”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转型 [12] 。

2.2. 国内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国内理论界关于“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迅速发展,同时出现一批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学者。国内关于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通过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的新挑战,结合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厘清人工智能与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抓住教育与本专业的特点,指出高校人才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培养方向与应具备的技能 [13] 。

二是旅游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高校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着教育知识大于培养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培养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14] 。通过最近两年的行业数据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存在文化自信不足、知识结构单一、创新能力较弱、信息素养不高等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应及时关注旅游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及时发现旅游人才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提供与行业高度匹配的旅游人才 [15] 。通过分析发现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乡村旅游业发展需求不一致、“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乡村旅游类型创新创业实践开展不够、乡村旅游终身培训体系不完备的现状,提出深化旅游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多元立体的职业培训体系等措施,培养出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乡村旅游人才,助推乡村旅游向高质量、高层次发展 [16] 。

三是旅游人才培养观念。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应重视文化育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培养出既有理论素质,又具有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通过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新时代新要求进行阐述,并对文化育人的实际应用进行思考 [17] 。作为培养旅游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更新旅游人才培养理念、夯实旅游人才培养基础、拓宽旅游人才培育路径、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立德树人,服务产业链,助力红色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8] 。

四是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应当构建以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为目标层,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内部提升层及以高校、产业和政府为外部环境层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19] 。本科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管理人才,学生自我认知欠缺、职业认知模糊、专业技能不精、行业认识片面,与市场需求对接错位,学生毕业后会发现现实工作与未来期望严重不符,不愿从事旅游专业或频繁跳槽。本科院校需要转变教学模式及重新制定教育目标 [20] 。

五是人才培养供需。旅游行业人才供需失衡、高校对旅游人才培养的机制已经跟不上旅游市场的发展 [21] 。旅游人才培养数量、质量无法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22] 。

六是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普遍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观念还停留在“产品观念”阶段,按照学校的标准来培养学生,而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和标准来培养学生,本科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实行知行耦合 [23] 。旅游专业人培养模式单一,缺乏适应性,难以培养出适应新时期旅游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应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的旅游本科教育培养模式以适应旅游人才多样化需求 [24] 。

七是人工智能赋予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内涵。“人工智能 + 教育”的内涵是人工智能与学习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领域,教学模型、领域知识模型和学习者模型是其核心。“人工智能 + 教育”模式与高职旅游教育的结合使当前的旅游人才培训产生了一定的巨变,“人工智能 + 教育”的融合成为推动旅游教育产业和旅游科技创新的动力,对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人才培养体系的复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工智能具有创新型、开发性、个性化、智能化,可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课堂趣味性,促进相关知识的生成、传播、更新和管理 [25] 。

3. 广东省本科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开设情况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大学名单 [26] 和各相关高校发布的招生信息,广东省一共有66所本科院校,其中有30所本科院校设立了旅游管理类专业,占广东省所有本科院校的45%。在所有双一流学校(8所)中有5所设立了旅游管理类专业,占比62.5%。双一流大学开设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时间是相对比较早的,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末;最晚开设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是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2017年设立的会展经

Table 1. Overview of the offering of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s in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表1. 广东省本科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开设情况一览表

济管理。可见,广东省设立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数量相对较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旅游管理专业从最早成立到现在接近40年的时间,专业设置机制相对比较成熟。具体开设情况如表1所示。

4. 广东省本科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情况调查

本研究基于臧新颖(2011) [27] 、杨森(2012) [28] 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围绕课程设计、师资水平与教学条件、综合实训、评价机制、就业方向等方面设计问卷调查的内容,面向广东省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生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162份,回收有效问卷149份,有效回收率达92%。调查主要反映的问题如下:

4.1. 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符

大多数调查对象表示,旅游管理类专业实现专业对口就业难度很大。许多学者的研究也印证了这样的观点。从现阶段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分析,很多培养机制无法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为管理人才,导致学生毕业就业与预期形成落差,进而导致就业问题 [29] 。广东省是全国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只有30%左右。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专业对口就业率更低 [30] 。由以上分析可知,目前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在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对自身实际情况定位不准确。大多数本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未能审时度势,及时跟上市场人才需求,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在基础知识及实践方面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吻合度方面有待优化。

4.2.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完善

调查发现,课程设置的满意度情况为:专业方向教育(50.63%) < 实践与创新教育模块(51.26%) < 学科基础教育模块(58.75%) < 通识教育模块(61.88%);课程体系的满意度情况为:逻辑性(45.61%) < 拓展性(46.25%) < 实践性(46.88) < 适应性(51.87%);反映出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与系统的专业化理论学习和训练存在差距,课程体系相对松散、理论性还不够强,学科基础课程薄弱、专业课程缺乏学术延展和应用 [31] 。由此可知,大多数本科院校开设的课程局限性比较大,课程体系分散,忽视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培养,设立的课程更多的是理论性课程,缺乏实践性课程,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

4.3. 人才培养师资结构单一

调查发现,旅游专业实践课程超过66.58%是由理论课教师教授,其中有一般理论教师的技能性不强,只有不到30%的实践课是由专门教授实践技能的教师进行教授。其中教师教学方式主要有师生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采用实践教学方法比例不超过50%。师资结构的合理化一定程度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的教师主要是理论研究型的导师,对于企业的实际运营操作并非很熟悉,实践性技能有待加强。

4.4. 人才培养综合实训的条件匮乏

调查发现:有48.77%的学校校内并没有实训室,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校内实践锻炼机会,超过50%以上的学生对校内实训的条件不满意,只有提供的相关图书、资源超过50%的学生认为满意。由此可知,大多数本科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综合实训的条件简陋,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综合实践机会,学生很多时候都只是对书本知识的理论学习,并没有得到实际的锻炼机会。

4.5. 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缺乏多样性、多元化

调查发现,超过50%以上的人对评价机制的合理性、多样性、主体多元化不满意。目前本科院校的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单调。大部分停留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督导听课评价,评价方式比较传统,无法真正起到激励与督促作用。评价能够促使学生、教师反思自身问题,促进教学效果。

4.6. 人才就业意向不明确

旅游管理类专业就业方向广泛,但是学生对旅游类职业就业意向不强。在大部分的软件上能看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即失业”的说法。旅游管理类专业涉及的知识多而杂,行业职位要求专而精,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院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并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实践岗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明确就业目标,旅游类职业中的哪些岗位自己更加感兴趣,让学生加强该方面的专业技能,为以后的职业道路做准备。

5. 广东省本科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策略

5.1. 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吻合旅游市场需求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人工智能时代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模式的核心区别,培养定位的确定有利于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方向进行指导。人工智能时代下,本科院校应该更加注重所培养人才与市场、时代需求的适应性,应该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让学生成为一个具备“知识 + 技能 + 素质”的旅游人才,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旅游专业知识又具备旅游专业素质,还具备人工智能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明确了人工智能时代旅游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后,应该结合学校、区域特色,进行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5.2. 构建系统课程体系,符合时代需求

构建人工智能时代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先调整和完善原来的传统的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的实用性与丰富性,避免课程重复、拼装、学的东西多而不精的情况。根据培养目标进行梯队设置,从基础学科知识–专业知识–技能知识,以市场需求为依托设置课程,以理论实用为原则调整课程结构,避免理论与实践的构成头重脚轻。同时可以开设多样性的课程选修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

5.3.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丰富教学方式

目前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是科研能力比较强,实践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团队。因此,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旅游人才的培养,对教师结构进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更多的行业专家与企业精英来给学生上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引进人才,提高、合理分配师资,在学历、职称、专兼职教师、行业企业等结构中应该进行合理分配。此外,院校应形成“金字塔”的教师结构,让优秀的教师带领新教师,使目标与任务更明确,并与企业相互合作,定期让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锻炼,并让企业专家对教师进行评价。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基地,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动态组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也已经慢慢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向多媒体方式转变,我们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也不再是固定的,可以利用很多网上资源、翻转课堂等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技术,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中、真实的案例中获得知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人才。

5.4. 提高科研能力,强化实践教学

本科院校的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都不能忽视,但是目前许多本科院校的学生是两项能力都比较弱。因此,院校应该在学校内开展专门的科研能力培训课程并让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相关的技能,让学生提高科研能力。实践教学是本专业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但是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学校并没有条件让学生进行实践。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载体,只有具备完善是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材料才能进行实践,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因此,院校可以在校内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根据专业特点建设餐饮模拟室、客房模拟室、景区规划模拟室、导游模拟室,同时拓展与教学标准相符的校外基地的合作,与行业领先的旅游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可以实践操作。

5.5. 建立专业平台,完善评价机制,提供就业、实践消息

本科院校应当建立一个专业的平台,平台中可以对各个本科院校的学生进行评价,各院校也可以监督了解本校与其他院校人才培养的效果,同时可以在平台中提供实践消息、就业信息。完善的评价机制,以便于更全面、更真实、更科学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获得学生在不同学科中的反馈信息及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方法多样化,例如电子商务课程的考核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销售旅游产品,让小组提交自己的策划方案,最后结合学生的方案、销售业绩、笔试成绩来进行综合考评,这样可以多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此外,评价主体也可以实施多元化,例如可以包括老师、学院、家长、企业人员、同学。同时,评价的内容也可以多样化,不仅是对知识、技能、能力进行评价,也结合平时表现、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尽可能科学化。实践、就业也是学生大学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平台,让企业、学校、学生双向选择,自己查看消息,选择心仪的岗位、心仪的员工,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校与企业也可以在这里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工作能力,免去许多复杂的过程。

6. 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一核心一平台三联动”培养模式构建

首先,“一核心”时刻关注市场需求,使人才培养与时俱进。这样的模式可以让学校时刻知道现行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否是最优的方案,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改革,根据需求设置课程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使课程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同时学生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自己调整学习状态来达到考核要求。

其次,“一平台”提供实用有效信息,发挥监督管理功能。政府、企业、高校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搭建一个专业平台,平台可提供评价、信息服务,旅游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信息。平台可以给企业、学校、学生提供更多的方便,可以完善评价机制,提供信息、评价服务,使监督机制更科学,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到实习、工作,拥有明确的目标,清楚自己需要培养的能力与具备的知识,给学生一定的就业方向指导。

最后,“三联动”完善师资结构、实训建设,提供人才培养基础支撑。通过政、企、校三方联动合作,政府可以给高校更多的指导方向与财政支持,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而企业与学校可以加强合作,一起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达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吻合,避免出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情况,更加增强了学生的竞争优势。

7. 结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其中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结构单一、实践不足、就业方向不明确等问题,需要通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人才。

基金项目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2023年度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人工智能时代旅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3jxgg49);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人工智能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建构研究”(2021WQNCX056);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新时代广东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及创新潜力评价研究”(GD23XJY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人工智能时代跨界融合技能型人才评价机制重构及实施路径研究”(21YJC880029)。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广东省培育智能机器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 [EB/OL]. http://gdii.gd.gov.cn/zdjc/content/post_3119333.html, 2024-02-05.
[2]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1/20/content_5669468.htm, 2024-02-05.
[3]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东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http://www.gd.gov.cn/zwgk/gongbao/2023/2/content/post_4083103.html, 2024-02-05.
[4] Jin, X.M. (2020)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Mode. 2020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dvanc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EAET 2020), Jeju Island, 25-27 August 2020, 135-138.
[5] Peng, W.X. (2022) Optimiz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Big Data. 2022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Chengdu, 14-16 November 2022, 123-128.
[6] Wei, T. (2022)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Double Innovation Talents” in Tourism Management. Tourism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Economy, 5, 64-69.
https://doi.org/10.23977/tmte.2022.050310
[7] Wang, J. (2020)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2020 2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Madrid, 13-15 March 2020, 865-868.
[8] Liu, X.R. (2019) Research on the Model of Foreign Tourism Talents Training Based on Market Demand. Proceedings of 2019 5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ciences (IWEDSS 2019), Tokyo, 22 February 2019, 132-136.
[9] Zhu, W.Q. (2020)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conomics, Social Science, Arts, Sports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Chengdu, 30-31 October 2020, 665-668.
[10] Wei, F.Y. (2017) A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Tourism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Age of Smart Touris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Management, Computer and Society (EMCS 2017), Shenyang, 17-19 March 2017, 1559-1565.
[11] Sun, Y. and Liu, Q. (2020)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Tourism Talents under the Thought of Supply- Side Reform. Frontier of Higher Education, 2.
https://doi.org/10.36012/fhe.v2i1.1566
[12] Wu, X., Sun, J.R., Yu, Z.P., et al. (2022)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IaH” Talent Cultivation for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s in the Context of the Epidemic: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Proceedings of the 2022 6th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Social Sciences (ISEMSS 2022), Chongqing, 15-17 July 2022, 1340-1346.
https://doi.org/10.2991/978-2-494069-31-2_158
[13] 王婧昕, 杨笑冰.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 山西青年, 2022(19): 24-26.
[14] 潘利. 新时期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教育与职业, 2015(32): 78-80.
[15] 蒯金娜. 当前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其培养建议[J]. 人生与伴侣, 2022(15): 86-88.
[16] 刘立红, 刘增安, 张素娟.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 教育与职业, 2021, 999(23): 70-74.
[17] 秦金, 张翠晶, 侯召军. 文化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旅游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 旅游与摄影, 2021(2): 98-99.
[18] 白稚萍. 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研究[J].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3(1): 80-84.
[19] 林秀治, 陈健平. 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三螺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2, 38(8): 46-51.
[20] 张丹鹤, 秦小冬. 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人才职业生涯规划“链式”培养模式研究——以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 2019, 40(35): 26-29.
[21] 杨美霞. 新时代旅游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路径[J]. 社会科学家, 2022(1): 52-56.
[22] 左芬, 郭璇瑄. 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 41(1): 162-167.
[23] 臧良运, 李直蓉, 邹瑜, 徐彬超. 知行耦合: 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教育现代化, 2019, 6(79): 4-6.
[24] 王丽霞. 智慧旅游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以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 科技创新导报, 2018, 15(22): 192-194.
[25] 李欢. “人工智能+教育”视角下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J]. 当代旅游, 2021, 19(21): 73-75.
[26] 教育部. 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A03/202206/t20220617_638352.html?spm=C73544894212.P59511941341.0.0, 2024-02-05.
[27] 臧新颖.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 2011.
[28] 杨森.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2.
[29] 罗正业. 浅谈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J]. 家庭生活指南, 2019(7): 295.
[30] 罗鑫平, 樊丽平, 黄子园, 刘雪怡, 程翠怡, 梁志威. “六稳六保”政策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广东省民办高校为例[J]. 新丝路, 2022(18): 244-246.
[31] 严旭阳. 旅游教育的困境和旅游学科的使命[J]. 旅游学刊, 2022, 37(4):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