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家风视域下家庭教育的进路
The Approach of Family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Style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VE.2024.132079, PDF, HTML, XML, 下载: 126  浏览: 174 
作者: 江 楠: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家风新时代家庭文化家庭教育Family Style New Era Family Culture Family Education
摘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注重家庭、家教以及家风的价值观念,这种传统习俗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优良传统家风文化。家风具有时代性,需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家风进行思考,从而运用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家风助力新时代家庭教育。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对传统家风的意识淡薄、育人价值取向出现偏差、育人的载体相对单一、家风未与新时代接洽等问题。为了摆脱家风在当代家庭教育中的困境,本文从树立家庭观念,加强家风文化建设;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德育为本理念;形成教育合力,系统助力家风教育;增添家风新观念,创立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方面进行了探究,从而使家庭教育与传统家风产生新的碰撞,为我国创建与新时代背景相适应的家风及其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提供选择。
Abstract: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Chinese nation has always paid attention to the values of family, family education and family style. This traditional custom has formed a fine traditional family culture with rich connotation. Family styl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so it is necessary to think about the family style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so as to use the family styl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ra to help the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such as weak awareness of traditional family style, deviation of educ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 relatively single carrier of education, and family style not in touch with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dilemma of family style in contemporary family education,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concept of family and strengthens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style culture. Change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to form a joint force of education and systematically help family style education; adding new concepts of family style and creating modern family education concepts have been explored, so that family education and traditional family style have a new collision, providing a choice for China to create a family style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and family education under its influence.
文章引用:江楠. 新时代家风视域下家庭教育的进路[J]. 职业教育, 2024, 13(2): 480-486.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2079

1.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1年10月颁布,总则第一条明确提出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以增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该法规明确了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个需要家庭为主、国家支持、社会协同和法律保障的系统工程。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家庭文化便是这一丰富传统的精神缩影和体现。家庭教育是在整个家庭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整个家庭文化都对家庭成员产生着影响。家庭精神文化则是家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窥见其所受的家庭教养,从而了解家庭的精神风貌。

家风具有时代性,需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家风进行思考,从而运用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家风助力新时代家庭教育。家风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历史的各个阶段,家风所体现的内涵也各有不同。优良家风的传承经历了近代、现代、当代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价值取向,都反映了当时主流的价值观和社会的精神风貌,家风有着时代烙印,因此家风具有时代性的特征。不管世界如何变化,形式如何的复杂,我们的家风文化传统在新的时代依然有它的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家庭文化已经不再符合当代家风建设的需求。本文将对与新时代背景相适应的家风及其影响下的家庭教育进行理性思考。

2. 家庭教育重探家风的时代意义

家风依托于家庭,是在家庭产生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风尚,是思想观念、价值遵循、文化传承、行为习惯、习俗风尚的集合,集中体现了家庭的伦理观念和美德传承。家风以人际关系为核心,调节家庭内部、与社会他人乃至国家间的情感和利益关系,具有无形性、实践性等特征。基于此,可以从家风的无形性、实践性两个方面来剖析家庭教育重探家风的时代意义。

2.1. 无形性:使家庭教育从显性的教育走向隐性影响

当代家庭教育的形式存在单一的说教的现象,“耳提面命”虽可贵,“耳濡目染”价更高。家风是家庭教育的无形力量,具有较强的感染性与持久性。家风润物无声,对家庭成员的影响是悄无声息的,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性,通过长辈的一言一行来影响晚辈,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耳濡目染的效果。家风对个体的影响深远持久、潜移默化,家风在无形间改造人的思想观念,影响人的心性品质,不动声色,不留痕迹,隐秘又长久地塑造人的意识。家风建设的无形性还表现在家风教育浸透家庭环境的方方面面。中式建筑汲取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依山傍水等民族特征,家中的布置摆设都有其特殊寓意,如字画、屏风、匾额、花草等。中国传统建筑多为对称状设计,寓意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大门窗、大进深、大房间等大气的舒展感寓意“天人合一”顶天立地的思想;屋檐四角飞起、雕刻动物纹饰,寓意家庭传承富有生气;家庭布置中常出现梅兰竹菊等感物喻志的意象,寓意傲骨淡泊、潇洒飘逸、不屈炎势的高洁品质。这些布置和意象虽未明言教导家庭成员应当作何取舍,但其内在寓意深深地镌刻在家庭成员的内心,作为家风教育的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家庭成员的价值取向。

家风文化价值体现的是无需思考就能直接做出反应的潜在的意识。共有两种价值意识:一种是无需做出任何思考就能迅速做出反应的直觉价值判断;另一种通过文化特有的意义系统使个体形成具有反思和抽象能力的逻辑价值判断,领悟文化本质,自觉主动投身于文化建设和文化实践活动。家风文化价值体现的就是无需思考就能直接做出反应的潜在的意识。与目的性强、系统性强的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与优良家风教育均是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通常都会在不自觉之间就将优良家风传承外化为行为,代代相传,具有较强的感染性与持久性,家庭文化的隐性影响要比显性教育更为深刻和全面。

2.2. 实践性:使家庭教育向着生活化和情景化发展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提出当代远离生活的家庭教育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强调“家庭教育要回归和创造美好生活。当代的家风建设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家风源自于家庭,最终通过家庭成员的实际行动得以体现。家风为家庭道德教育多重领域提供了具体经验可供操作,家风的内容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从饮食起居规范到处世哲学,都对家庭道德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指导,提供了诸多经验。

家风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最大不同就是家风与生活具有一体性,家风教育通过日常化的德育影响家庭成员的道德思想、价值取向,具有生活化的特征。中国的家风建设长期以来都是通过家长、长辈在日常生活的道德实践来墨染熏陶子孙后代,通过长辈的言行举止传递家庭的道德价值观念,培养家庭成员对家庭伦理观念的内在认同,并通过实际的道德践履将家庭共识转化为自身的自律实践。

3. 新时代家风视域下家庭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我国拥有着丰厚的优秀家风文化资源,这些优秀家风本身蕴含的育人价值还未被充分发掘和利用,特别是在家风教育方面,并且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对传统家风的意识淡薄、育人价值取向出现偏差、育人的载体相对单一、家风未与新时代接洽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3.1. 家风的特征淡化——濡化减弱,家长对传统家风的意识淡薄

文化濡化是指通过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信仰和意识形态,塑造个体的过程 [1] 。家庭在文化濡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家庭濡化会伴随着人的一生。家风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一种文化濡化方式,年轻一代在长辈的引导下,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受社会广泛认可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虽然米德也认为前喻文化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但笔者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这种前喻文化依然不可忽视,因为,我们强调的它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并没有否认其他形式的文化学习,比如米德的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影响,所以,家风文化在现在以及将来的家庭中教育意义的重要性。

新时代长辈权威有所弱化,濡化性减弱。长辈的权威指他们具备的让人信服和尊崇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使子女自愿地服从并支持长辈,是传统家庭教育所产生的效果和家风教育规范作用的重要保障。当今社会,在家庭层面,道德约束力逐渐减弱,父辈和祖辈对子辈或孙辈的影响日益减少,而社会层面的影响力则不断增强。首先,信息化和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导致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方式与他们的父辈、祖辈有着明显的差异。传统的父子相传、祖孙教诲等信息传递方式已经不再适用,甚至父辈、祖辈所习惯的信息传递和接收方式已经成为年轻人戏仿的对象。其次,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公众对家风观念的转变。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导致以三口或四口之家为主的小型核心家庭取代了人数众多的大家庭。这种核心家庭的结构模式导致家风建设失去了过去的特色,不再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家庭规模由大到小,家庭结构由紧到松,家庭观念由浓到淡”。 [2]

3.2. 家风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家长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普遍

一方面,西方的“人本主义”在国内广泛传播,部分中国民众将其误解为“只有对我有用的才是有价值的”,产生了较强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这种趋势强调个人的价值、利益和发展,同时忽视了他人和集体利益 [3]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家风教育出现偏差,重智育、轻德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更多地成为当前社会大多数父母对孩子期许的真实写照。对应试教育的关注度远远高于优良家风的培养,忽略了好家风的培养才是家庭教育重中之重。在家风教育中对孩子德育方面的教育很少,很多家长误把智育教育等同于德育,甚至是家风教育。另一方面,在当今社会和谐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在价值追求上普遍更加重视物质层面,实用主义也更为盛行。这种片面理解“文化”的内涵,可能导致实践中出现思路狭窄、单一的情况。有些人只关注家庭表面上具象的文化,甚至把物质建设作为衡量家庭文化水平的唯一标准。这种狭隘的理解,可能导致人们只将经济发展程度作为衡量文化水平和品位的标准,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家庭精神面貌、家教家风、情感互动、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培养。

3.3. 家风育人的主体缺失——各方重视力度不足,缺乏系统合力

家风建设不是单靠哪一方就能够得以建设的,而是需要多渠道的传播、传承和发扬,当前家风构建还未形成系统全面的机制。有研究表明,多达59%的学生认为家风构建缺乏系统合力,目前家风建设处于自发的、无组织状态;32.9%的学生认为家风构建不缺乏系统合力机制,各层面积极配合;只有8.1%的学生表示不知道 [4] 。

首先,学校家风教育体系不完善。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与当代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存在内在的契合关系 [5] 。当代学校教育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纵观当前学校教育在家风教育方面有所欠缺,在中小学课堂中对传统优良家风文化渗透的少,家风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存在,这就需要学校积极营造良好的家风氛围。中小学阶段学校应重视对家风教育课程的开发,渗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加强家风德育教育。但学校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智育”上,德育课程或其他课程有时常被语数英等主科挤占,德育方式也不是春风化雨般的道德教化,而是批评处罚方式,极少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性情变化,心理变化,这会制约家风教育的实施。另外,学校教育中对优秀家风的普及力度不够,当前各学段学校的教学内容中很少有关于优秀家风内容的直接描述,更无设置专门的学习课程。

其次,家庭中父母主体的缺位。在古代中国,个体的教育接受都来自家庭,家庭教育主体,即家长、族长承担着教育子孙的责任。现代社会社会分工明确,学校成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再加上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仅靠家庭教育无法满足个体的成长需求,社会更多地承担了对个体的培育,家长也把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社会,家长的家风教育意识不足,家庭教育缺失,家风的培育场所缺位。而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面向的是全部个体,具有普遍性,无法针对每个个体的不同情况展开教育,再加之学校相比德育更重视智育。

最后,就整个社会而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具有实用价值的人才,因而人才的录用重学历的高低而轻道德素质的高低,这种潜意识里重智轻德的观念,在当前的社会教育市场上随处可见。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地、见效慢,需要多方共同涵育,全方面熏陶地、训练的过程。

3.4. 家风的发展停滞——家风未与新时代接洽

首先,传统家风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是家风建设中最为深层次的挑战。在浩如烟海的家训中,无疑精华与糟粕并存。自近现代反儒反孔以及文化大革命后,部分人对于家训、家风似乎形成了一个刻板印象,就是片面的理解甚至曲解家风。历史家风都是时代的产物,有着明显的阶级性、主观性,对历史家风的传承并不是无条件的全盘接受所有家风,需要加以甄别。反之,以部分家风内容不适应现代发展需求来全盘否定家风、家训文化,亦是不可取的做法。

正如我们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去粗取精,对待传统家风也要秉持“扬弃”的观点,汲取传统家风的积极因素,为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注入时代活力。然而部分家长个人的科学文化水平不高、道德素质较低,对于子女的教育没有明确的概念,对中华优秀传统家风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家庭生活中延续了传统家风的负面因素,如家长的绝对权威,这导致传统家风中的积极因素未能与现实的家风建设找到契合,接受现代化教育的子女对这些消极负面的家风观念深恶痛绝,孩子认为家风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是旧社会的糟粕,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极易产生对家风建设的排斥心理,这样反而背离了家风建设的初衷,将父母与子女的距离越推越远,严重影响新时代的家风建设。

4. 新时代家风视域下家庭教育建设的实践要求

根据家风育人的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提出了需要树立家庭观念,加强家风文化建设;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德育为本理念;形成教育合力,系统助力家风教育;增添家风新观念,创立现代家庭教育理念。

4.1. 树立家庭观念,加强家风文化建设

要树立注重家庭的观念,构建科学的家庭生活仪式。家庭生活仪式,就是“家庭遵守着一套礼仪。通过这些礼仪,家庭成员不断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从而强化了家庭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6] 因此,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归属感,需要构建科学的家庭生活仪式。第一,确立合适的家庭规则。“仪式是一整套行为上的程序规范,后经约定俗成而对人的内在情感表达产生反作用,并指向或表达一种象征意义。” [7] 因而,要在家庭范围内构建科学的生活仪式,首先要确立合适的家庭规则,在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中建立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规则以贴近生活的方式对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行为进行了合理的定位,对家庭成员的行为起到良好的整合和规范作用,为协调家庭关系、进行家庭决策提供了依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构建科学的家庭生活仪式起到良好的制度保障作用。第二,定期举办家庭会议。仪式感是建立在仪式的基础上,以外在仪式活动的语言、音乐、场景、舞蹈等为载体,存在于主体内心的感性活动。其中,家庭会议就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家庭仪式。“创建新的民主和睦家庭的关键,通过家庭会议的方式来解决纠纷。” [8]

加强代际之间的相互交流。其一,在新时代的小家庭结构模式下,家庭成员构成简单,子女与父母的住在同一屋檐下,交流沟通会多一些。但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运行模式,父母双方有时忙于工作和生活琐事,没有合理安排时间与子女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无法进行有效的家风建设。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父母在工作之余要多抽出时间与孩子相处。父母可充分利于中国传统节日带着子女出游或组织活动,让子女深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加强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其二,因家庭结构的变迁,大多数成婚的子女都会离开父母出去居住,导致祖孙两代相处机会减少。祖孙两代之间本就存在着较大的代沟,相处时间的不足会使这种代沟加深,不利于家风建设。因此,父母在家风建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祖孙两代的相处。

4.2.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德育为本理念

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这不仅古人德性教育的要求,也是如今学校教育延续古代教育理念,进行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还是家风教育必须遵循的育人理念。家庭是践行“立德树人”育人理念的逻辑起点,为此家长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要“拆掉思维里的墙”,不唯分数论,充分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与学习成长的规律,切乎“拔苗助长”,树立德育为本的育人理念,注重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品质、自由创新的意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等方面内容。在家庭教育中应重视家风教育、品德教育,以优良家风涵养品德。当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逐渐腐蚀传统家庭核心价值观,动摇家庭美德根基的现实背景下,家风教育实质是通过家庭教育功能,纠正重智轻德的育人偏误,重释家风的德育价值。

4.3. 形成教育合力,系统助力家风教育

家风的塑造和建设需要依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紧密合作。各主体应积极参与其中发挥作用,家长自身注重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学校在学生德育活动中对家风进行有意灌输,社会无形的熏染家风,只有联合起来互相牵制共同发挥作用形成系统合理机制,才能使我国当前优良家风建设的更好更完善。

1) 要大力发展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发挥父母主体作用。

家庭日常教育中融入优良家风。强化家长的亲身示范作用。在家庭教育中,最为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家风教育,即父母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父母可以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向孩子讲述家风良好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家族的故事,也可以是有关名人的优秀家风故事。通过讲述这些故事,父母可以将其中蕴含的良好品德传递给孩子,并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让孩子参与感受到浓厚的家风氛围;其次,父母带领孩子多参与长辈间的家庭聚会。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的亲身感受长辈对子孙的关爱,子女对长辈的孝敬,营造和谐友爱的家风氛围。

2) 学校德育活动中开展优良家风

学校的教育理念应该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的核心,坚定不移地坚持德智双修的育人目标,将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纳入当前的教育体系之中,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制定符合各自学习规律的家风学习内容,在中小学学段应以通俗易懂、故事性强为主,加强学习的乐趣。在大学阶段,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设计适当比例以传统家训为代表的传统优秀家风教学内容,编写优良家风家训文化的特色教材,增设学习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必修与选修课程,将良好家风案例融入到思政课程中,引发学生共鸣。

3) 社区文明建设中创建优良家风

在社区文明建设中优良家风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代大力弘扬优良家风,建设美丽、和谐的社区文明环境是推动社区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首先,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积极组织创建社区家风宣传队伍;其次,引导社区家庭向“最美家庭”学习,带动其他家庭积极参与和自觉建设自家的优良家风。

4.4. 增添家风新观念,创立现代家庭教育理念

家风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需要创立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传统的家庭教育无视主体性,尤其是孩子的主体性。在教育的过程中过分强调绝对服从、规范划一、灌输注入和知识能力。忽视对孩子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启发自省能力,理想信念的培养,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为了提高家庭的教育质量和构建新时代家庭文化,就必须创立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从专制向民主转变。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体现出家长对孩子的控制与支配,这种专制的教育理念对孩子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独立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中国传统家庭理论的著述中蕴含了很多家庭教育思想,例如《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弟子规》等等。这些有关家庭教育的论述为传统家庭家庭文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其中过分专制的教育方式严重阻碍了子女的发展,导致孩子的个人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实现。因此,这种专制的教育理念应该实现转变。现代的家庭教育理念应该向着民主的方向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倡导民主的教育方式,倡导孩子与父母拥有同样的人格、权利、地位。

以“反哺”为家风增添年轻一代的新观念。在传统家庭教育中,年长者常常拥有相对的权威地位,社会化过程通常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重要影响。然而,随着科技尤其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的日益多元化和个性表达的增强,现代家庭教育中出现了反向社会化现象——年轻一代开始向年长一代传授自身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形成了一种双向的社会化过程 [9] 。许多学者称之为“反哺”。在当今时代,年轻一代接受多样化的教育和知识获取途径,通过总结自身生活、学习与工作经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亚文化,其中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方面。这种亚文化的形成与传播,不仅影响了年轻一代,也通过家庭内部的交流,深刻地影响了年长一代 [10] 。因此,家风建设应大力提倡这种反哺,引导年轻一代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知识、经验、理念反哺给年长一代,用年轻一代的新思想新观念为家风增添新的内容,这同时也是缓和家风建设中代际隔阂的一种有效途径。

5. 结语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注重家庭、家教以及家风的价值观念,这种传统习俗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优良传统家风文化。家庭教育是在整个家庭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整个家庭文化都对家庭成员产生着影响。家风具有时代性,需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家风进行思考,从而运用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家风助力新时代家庭教育。不管世界如何变化,形式如何的复杂,我们的家风文化传统在新的时代依然有它的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家庭文化已经不再符合当代家风建设的需求。本文对与新时代背景相适应的家风及其影响下的家庭教育进行理性思考。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对传统家风的意识淡薄、育人价值取向出现偏差、育人的载体相对单一、家风未与新时代接洽等问题。为了摆脱家风在当代家庭教育中的困境,本文从树立家庭观念,加强家风文化建设;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德育为本理念;形成教育合力,系统助力家风教育;增添家风新观念,创立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方面进行了探究。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孙芳. 文化濡化与场域视阀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析[J]. 道德与文明, 2009(4): 3.
[2] 邓伟志. 近代中国家庭的变革∙序[M]. 上海: 人民出版社, 1994.
[3] 黄杰, 郭佳鑫. 探讨优良家风在大学生价值观培养中的重要意义[J]. 现代交际, 2016(24): 138-139.
[4] 赵姗. 当代家风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中北大学, 2021.
[5] 吴默闻. 中华优良传统家风与当代立德树人[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11): 68.
[6] 李宝芳. 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生活仪式化研究[J]. 历史教学问题, 2009(1): 62-64, 93.
[7] 屈利明, 梅小青. 仪式感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困境与重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10): 126-129.
[8] 张华. “民主和睦”: 1950年《婚姻法》的宣传实施与新家庭建设[J]. 开放时代, 2018(4): 36-57.
[9] 刁桂梅. 论反向社会化与成人教育创新[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5(5): 28-30.
[10] 张莉. 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现代转型[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25(1): 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