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探索及实践途径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for Military Academy
DOI: 10.12677/CES.2024.123133, PDF, HTML, XML, 下载: 77  浏览: 8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杨朝红:陆军装甲兵学院信息通信系,北京;张丽霞, 周 珣:陆军装甲兵学院车辆工程系,北京
关键词: 军校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实践途径Military Academy Professional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 Practical Approaches
摘要: 针对目前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大多偏重于某个具体专业、课程的实践探索,没有形成相关的理论体系来指导专业课教学活动等问题,本文从课程思政的特点和军队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难点入手,详细分析了军队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分类和应用课程类型,将这些实践探索从经验层面向理论层面进行提升,实现从认识、方法和能力上探索高效的、全面的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途径。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 of emphasizing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a specific major or some cours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ilitary academies, this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classif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military acade-mies’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the types of applied courses, 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and the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ilitary academies, in order to explore efficient and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pproach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understanding, methods, and abilities.
文章引用:杨朝红, 张丽霞, 周珣. 军队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探索及实践途径[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3): 77-81.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3133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 [1]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听党指挥的高素质专业化军事人才,是军队院校的根本职责;不断提高课程思政能力水平、持续提升课程思政效果,成为军队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2. 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本文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平台上,以“课程思政”为主题,检索时间设置为2000年到2020年共20年的平台论文,共检出5911篇论文。特别是自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提出“课程思政”概念以来 [2] ,国内教育界围绕“课程思政”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 [3] [4] [5] [6] ,期间发表了大量文章,采用“标题 + 摘要 + 全文”对文章关注的主要点进行归类,得到图1所示。由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关于课程思政必要性研究590余篇、经验研究500余篇、建设和路径研究3600余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研究830余篇、其余包括创新性研究、学科德育研究等研究200余篇,如图1所示。这些文章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Figure 1. Statistics of research literatur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图1. 课程思政相关研究文献统计

目前,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某个具体专业和课程的实践探索,但是没有形成相关的理论体系来指导专业课的教学活动,因此迫切需要将这些实践从经验层面向理论层面进行提升,实现从认识、方法和能力上探索高效的、全面的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3. 课程思政的特点和难点

3.1. 课程思政的特点分析

1) 潜隐性。从教学实施上看,课程思政一般采取不被受教育者察觉的方式,完成由知识学习到精神指引,润物无声的教育活动,将思政元素化为学员的价值观念。从教学主体上看,这种隐性的教学方式,对学员而言是一种无意而为的学习过程,对授课教员而言则是精心策划的有意行为。

2) 协同性。从思政内容上看,课程思政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通过课程思政对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打牢理论、强化实践、提升认知、升华主题的再加工过程。从教学内容上看,不是在课程中“嵌入”思政元素,而是要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中,通过“挖掘”专业课程固有的“思政元素”作用于学员,让其学会以专业为基础,从专业中引发与专业相联系的思想政治问题,促使学员触发与教学内容相连的情感和价值取向,达成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推进的目标。

3) 多元性。从思政元素上看,同一个教学内容多数情况下都蕴藏着多个思政元素,而思政主题元素挖掘的角度和深度,产生出的“价值引领”也是多样的;从授课教员上看,同一个思政元素由不同的教员讲授,往往也能形成不同的育人效果,每门课程的思想政治价值观教育的阐释方式、具体的展开内容都各具特色,呈现出的教学形式也多种多样。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员的政治理论水平的高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个体能力经验以及教员对问题的把握和对国家民族军队的情怀和认知等。

3.2. 课程思政的难点分析

根据课程思政特点,军队院校课程思政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思政元素。课程思政要素的挖掘应立足于课程教学目标,以专业思政要求为主线,从专业素养,军人职业素养,情势教育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深刻挖掘思政元素。但由于课程性质,专业要求,授课模式,教学过程的差异,提炼的课程思政元素不可避免的存在分散性和多元化,同时,由于思政元素在课堂中会以不同样态、存在形式和载体体现课程的蕴含价值,彰显的理念以及思想引领,而教员的政治修养,价值观念以及价值理念也必然导致同一课程呈现出并非完全一致的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思政目标出现“贴标签”和“两张皮”现象。因此,需要解决如何设置课程的思政目标,以及如何根据课程的思政目标,合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2) 实现途径。长期以来,由于思政课以外的其它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强调的是“传授知识,学以致用”,过多看中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课程思政过程中,知识目标的实现与思政教育的融入出现生拉硬扯的现象,或思政内容太浅显,没有深度,缺乏内涵,从而使课程思政教育与知识目标不能有机结合,同向而行。因此,需要解决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协调统一,同向同行。

3) 教员能力。由于多大数专业课教员没有经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学理论培训,其思想政治理论往往是凌乱的、割裂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等把握不准,其思政理论知识很难支撑起“课程思政”教学的要求,另外,专业课教员对本门课程的思政目标和单次课程的思政目标定位不准确,往往是随心所欲,想到什么讲什么,降低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效果。此外,部分专业教员缺乏“大思政”“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效应”、“三全育人”等方面的教育理念,对教书育人把握不准,只教书,不育人,认为只要把自己的学科知识教授好、把相关专业技能操作教给学员即可,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员和队干部的职责,与自己无关,甚至有抵触心理,认为课程思政会导致原授课内容的压缩。因此,教员需要解决如何转变思政意识,如何提高思政能力并将二者无缝融合。

4. 思政要素的分类

思政要素的挖掘应以专业思政要求为育人主线,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科角度,思政主题和授课方法等方面深刻挖掘思政元素,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形成不同的德育培养目标。具体思政主题分为以下几类:

1) 兵种文化类。该类思政元素结合装甲兵兵种文化教育,培养学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应从装甲兵实践课程、任职教育课程进行挖掘,课程的德育培养目标结合所学专业和兵种文化,进行装甲兵职业教育和当代军人价值观教育。可采取讲授法、案例研讨法或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教学方式。主要思政元素包括:攻坚克难的动力之源,奉献牺牲的高远追求,全域突击的兵种特质、人车一体的兵种特点和战技一体的兵种内涵。

2) 思维能力类。该类思政主题以专业基础课为主,课程的德育培养目标以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专业课程重要或基本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或哲学问题为主,包括掌握科学的方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分析与综合),形成高尚的科学精神,提高学员的科学素养。主要的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坚持育人教育和专业知识相统一。该类思政库包括: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

3) 创新精神类。该类思政元素应结合发展情势和政策教育,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培养学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等哲学思维,观察把握问题,分析问题,并用好批判的武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课堂辩论、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对相关军事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发挥学员主体性作用。该类课程主要从以下内容进行培养:探索新战争形态的创新意识、研究新制胜机理的创新兴趣、解决新军事问题的创新决心以及突破新军事技术的创新胆量。

4) 战斗精神类。该类思政元素主要结合专业军事发展历史,培养学员战斗精神和家国情怀。该类元素应从概述类课程进行挖掘。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为辅。主要包括: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战无不胜的必胜信心、挺身而出的血性担当、殊死作战的心理素质、把握全局的临机决断以及承压负重的履带精神。

5. 实现途径

1) 一以贯之。思政育人是个系统工程,既要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效协同,又要求各课程间密切配合,更要求每门课各课次的育人内容紧密衔接,必须要采取一以贯之的系统设计的建设管理方式。一是统筹设计育人目标。立足于思政课程“主渠道”和课程思政“微循环”的育人作用,依据课程自身特点和不同阶段学员认知规律,按照一主一辅的标准,初步设定各门课程的思政主题;利用课程思政主题和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建立思政育人目标矩阵,反向优化完善各课程思政主题;将课程思政主题转化为《课程教学计划》的教学目标标准,作为开展思政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逐步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思政育人体系。

思政目标的设计需要注意几点:一是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专业课程群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及如何在课程知识点分布及层次中体现思政教育目标,形成本专业课程群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二是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是课程,因此课程目标的设定应更关注课程知识点所承载和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与思政课程的教育目标的协同性;三是不同课程群之间设置的思想政治如果主题相同,则教学目标应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不同层次、不同维度、不同侧重点,从而促进课程群之间的协调、协同。

2) 择优选择。从思政元素的分类和应用课程可知,每门课程中课程思政元素不可避免存在分散性和多元化,在课堂中会以不同样态、存在形式和载体体现课程的蕴含价值,彰显的理念以及思想引领,导致同一课程呈现出并非完全一致的思政目标,即使同一课程中,思政元素也会由于专业要求、教员理念和授课方式的差异呈现出多个思政目标和思政元素。基于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学中应对学情、教学背景、年度主题教育等维度进行分析,对挖掘的思政元素进行取舍和延伸,形成符合课程特色、契合学员认知、融合时代主题的思政目标和元素。

采取以政治教员为主体、以专家教授为主力的方式,针对各门课程挖掘提炼的思政元素,按照课程类型进行归类、整合、择优、剔除;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补充完善新的思政元素,构建与高等教育相适应、与兵种特点相匹配、与形势发展相一致,动态更新的课程思政元素库。把思政元素库作为下一轮课程思政主题确定、思政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形成闭环、良性、滚动建设的发展态势。

思政元素的择优选择需要注意:一是发挥教研室的力量,通过对授课内容的分析,发挥教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课程的德育资源进行压缩和延伸,形成共性认识;二是发挥专家、骨干作用,通过集体备课中老教员的言传身教,传统老教员的红色基因和军人素质。

3) 教员素质。习主席指出“教育者首先受教育”。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的能力和自我修养的水平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每一门课程的讲授都隐含着教员的政治修养,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某种信仰。通过提高教员的思政意识,让每个教员都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改革中。此外,专业课教员要做好课程思政知识储备,通过不断深入挖掘本课程的思政元素,精准吃透蕴含的思政理念和思政内容,实现课程教员的专业教学能力和思政铸魂育人的同向而行,不断提升。具体途径如下:一是提升思想站位,将师德培育纳入年度主题教育活动中,采取专题授课、参观见学等多种方式,教育引导广大教员树立大育人观、大思政观,筑牢政治意识、家国情怀、职业素养,激发传承红色基因的内生动力、活力和创新力;树立课程思政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生动局面。二是提高育人能力,依托职业教育平台,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等专题培训,教员每年至少应选修1门军事职业教育思政课程;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将课程思政设计、实施的理论和方法,纳入教员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活动;选派课程思政骨干,有计划的参加军内外单位组织的专业培训。三是搭建交流平台,区分学科专业领域、区分课程类型,定期开展课程思政经验交流、教学观摩等活动;鼓励政治教员与相关教研室联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利用校园网,开设课程思政大讲堂,精品课程思政课程专题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推广鲜活有效的经验成果。

6. 结论

要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同向同行,协调一致,还必须综合考虑处理好思政标准和思政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关系。专业课程课时紧张,如何保证专业知识的传授保质保量的同时,潜移默化加入德育内容,思政目标的制定就应该立足“简炼精辟”,时间应把控在2~3分钟,不能喧宾夺主。而思政效果的评价应考查学员能运用哲学思维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分析与解决实践遇到的专业问题的能力,以及结合年终的考核对学员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综合评价。

基金项目

本文由军队院校教育科研项目提供基金支持。

参考文献

[1]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 19(001).
[2]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3-12-01.
[3] 朱征军, 李赛强. 基于一致性原则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12): 24-28.
[4] 刘玉斌. 物理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以理论力学课程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8): 55-58.
[5] 樊海源. 高校工程文化与课程思政的逻辑阐释、价值统一和实践路径[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 36(6): 88-92.
[6] 杨晓宏, 郑新, 梁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20, 41(12): 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