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及培育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ultivation Strategies of Legal Literac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
DOI: 10.12677/CES.2024.123128, PDF, HTML, XML, 下载: 43  浏览: 200 
作者: 何 平, 胡陈思: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大学生新时代法治素养培育对策College Students New Era Legal Literacy Cultivation Strategies
摘要: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核心力量,培育其法治素养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价值意义。本文从法治知识、法治意识、法治能力、法治信仰四个维度出发,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培育面临的挑战,并从大学生个人角度、高校教育、社会环境等维度深入剖析影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问题的原因,提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对策,促进我国法治国家建设。
Abstract: As college students being the core force of the new era, cultivating the legal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of great value in promoting overall law-based govern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facing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egal literacy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legal knowledge, legal awareness, legal ability, and legal belief, and assesses the reasons affecting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egal literacy from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 perspectives, college education,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egal literacy,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rule of law country in China.
文章引用:何平, 胡陈思.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及培育对策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3): 46-53.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3128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更是为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指明了方向。法治素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下日益重要。大学生作为国家的重要人才资源,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法治素养培育情况对我国法治中国建设产生着重要影响,关系着依法治国战略进程。因此,要深入系统地研究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时代意义,采取有效策略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贡献青春力量。

2. 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及培育意义

要提升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需要我们在实践层面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在这些措施中,对法治素养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进行深入探讨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为后面的措施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2.1. 法治素养的的内容构成

本文尝试通过结合大学生群体特征以及学者们的现有研究,并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法治素养的内容框架,最终将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划分成了法治知识、法治意识、法治能力、法治信仰四个要素。

法治知识是培育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基础要素。大学生只有在不断学习积累法治知识后,才能形成法治意识,法治知识是法治意识得以形成的先导。大学生将法治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从而形成法治能力,最终内化为法治信仰。因此,在培育大学生法治素养时,需要注重大学生对法治知识的了解。大学生应首先掌握法律概念、法律运行机制等理论基础知识;其次是掌握我国根本法宪法知识,理解法治含义、国家法律价值取向和国家法律制度;最终形成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法治意识是培育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关键要素。“用法治的思维分析、观察和解决社会问题,已成为社会存在必不可少的视角,法治思维作为现代多元思维的核心之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更是提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指个体在处理事务、解决问题时,摒弃以往“人治”思维模式弊端,而是以法律为准绳,依据法律规范和原则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意识和习惯。法治意识包括了宪法意识、程序规则意识和公正平等意识,以我国根本法为准则规范行为,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规则办事。可以说,从法治知识的掌握,到法治意识的形成,这个过程对于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

法治能力是培育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核心要素。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法治知识的掌握、法治意识的树立归根到底是要用于实践、改造世界。法治能力正是指个体将法治知识和法治意识付诸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体现,是一种能力操作,是衡量大学生法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主要变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在维护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预判自己的行为可能引发的法律后果,确保自身的行为合法;二是能采取合法有效手段维护自身或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三是能以实际行动维护法律权威。

法治信仰是培育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动力要素,也是法治素养的最高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之前,我们通常提的是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我反复考虑,觉得应该把尊法放在第一位。只有内心尊崇法治,才能行为遵守法律。只有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 [2] 。法治信仰就是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和依赖,这种信任和依赖来自于人们对法律的认同和理解,同时也表现为将法律融入个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中。

这个过程,体现了法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价值,也表明了人们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法治信仰使人们更加尊重和信任法律,从而在解决问题时更加倾向于运用法律手段,提高法治意识,从而提高法治能力,更好地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进而推动法治建设,从而促进法治社会的发展。

2.2.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意义

法治素养是大学生行动的精神指南,是他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实现德法兼修并推动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同时,这也是推动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石,是实现良法善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它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从个人层面看,培育法治素养能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当今社会,增强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对其个人的成长和价值取向的塑造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多面临着法律纠纷和问题,如劳动就业、创业创新、交通安全、消费权益以及婚姻关系等。这些情况在近年来的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可见问题的普遍性。因此,培育法治素养至关重要。法治素养能够帮助大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冷静、理性地处理纠纷问题,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培养法治素养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明确权利与义务,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增强法律意识,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法治素养能够促进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法治与道德相互补充,法治通过强制力规范人们的行为,而道德则深入人心,引导人们向善。具备良好法治素养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自觉遵守法律,同时以道德约束自身行为,率先垂范,为全社会树立先锋模范作用。

从社会的层面看,培育法治素养有利于建设和谐美丽的法治社会。首先,培育法治素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在一个法治社会中,公民必须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通过培育法治素养,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稳定。其次,培育法治素养有利于促进公平正义。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公平正义,而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公民具备法治素养。通过培育法治素养,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精神和原则,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最后,培育法治素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素质。法治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育法治素养,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从国家层面看,培育法治素养能推进国家治理、助力法治中国建设。“当代大学生不但是普法教育的重要对象,同时还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担” [3] ,可见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法治中国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可以为中国法治进程注入强大的推动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公平正义。此外,大学生作为法治建设的核心力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他们的法治素养水平对于国家治理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当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法治素养,他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们也会成为法治文化的传播者,引领社会风尚,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3. 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教育原因分析

3.1. 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大学生法治知识欠缺。在自媒体快速普及的今天,大学生每天面临着海量信息的冲击。由于法律条款、法治新闻等比较枯燥,大学生在获取资讯过程中更偏向于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与自身专业学习相关的知识,很少主动学习法治知识。此外,由于中小学阶段课业繁重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往往只关注考试科目的学习,而缺乏系统的法治教育,导致他们的法律知识储备严重不足。进入大学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依然处于“法盲”的窘境。有调查发现,“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缺乏法律常识,有一半左右的大学生不会在实际生活当中运用法律知识,仅有30%左右的大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而且将其灵活运用在现实生活当中解决问题” [4] 。大学生欠缺法治知识将会导致他们无法正确地理解法律法规,在遇到矛盾纠纷时无法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和维护自己的权益。例如,有些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不了解劳动合同法,可能会被用人单位欺骗或者不公平对待。

大学生法治意识淡薄。目前部分大学生尽管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法治知识,以及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不足,使得他们法治知识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对法治实践的重要性无法深刻理解,这使得他们难以形成科学、系统的法治意识。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法律是有用的,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法律只有一些用处,或者认为法律毫无用处” [5] 。由此可见,这表明,许多大学生学习法律主要是为了将其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不是为了理解和尊重法治理念、法律的历史和法理的价值意义等。此外,一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选择利用自媒体的虚拟性、隐蔽性和便捷性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甚至进行违法犯罪行为,如传播虚假信息、浏览非法网站、窃取他人信息、参与实施“网络借贷”等。这种行为不仅表明他们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而且影响了他们法治意识的养成和法治素养的培育,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法治进程。

大学生法治能力有待提高。许多大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法治知识和法治意识,但由于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局限于校园内,很难有机会亲身参与到法治实践中,其实践应用的能力较弱,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此外,一些大学生虽然参与了法治实践活动,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培训,其实践能力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对法治实践的态度不够积极,认为法治实践与自己的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关系不大,因此缺乏主动参与法治实践的动力,对参与法治实践存在一定的畏惧和抵触心理,从而法治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

大学生法治信仰淡漠。美国著名的法学家伯尔曼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信仰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人治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法治信仰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多大学生没有认识到法律是一切工作的准绳,是维护自身权益最有效、最直接的武器,甚至法律信仰缺失。他们在碰到问题纠纷时,往往不会选择寻求法律途径来解决,反而更倾向于通过人际关系、权力干预或其他非正规途径来处理问题。这种做法不仅可能导致问题的复杂化,还可能引发更多的不公平和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他们过于追求个人的舒适和享乐,而忽视了社会责任和道德约束。还有一些学生“过于追求财富和权力,认为这些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6] 。这些不良的价值观念可能会让大学生变得贪图享乐、自私自利,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2. 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小到个体选择,大到宏观政策。本文主要围绕个人层面、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维度深入剖析影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问题的原因,为更好地提出培养策略做铺垫。

大学生法治素养现状正面临着挑战,这一现象的背后,首先是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观念存在偏颇。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思想观念交织、碰撞,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对“正义”、“公平”等法治核心价值产生了误解或忽视,导致了他们在日常行为中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法治观念淡薄。网络媒体构建的虚拟环境也让大学生难以自拔,使得大学生逐渐混淆现实与虚拟的世界。此外,许多大学生过分强调专业的重要性,认为专业知识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专业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 [7] 。这种“专业至上”的观点使得他们对专业学习投入大量精力,但对其他领域的知识却缺乏了解和关注。同时,他们也容易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更注重实用和利益,而法治素养被认为是提升专业技能的非必要因素。由于法律不是他们的专业,他们可能认为法律知识无用武之地,认为学习法律知识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帮助,因此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有的大学生受到法治信仰虚无论的影响,“法治信仰虚无论往往否定法治的可信仰性,对普通公民信仰法治抱有怀疑态度” [8] 。显然,信仰法治不同于信仰宗教,信仰法治具备更多的理性因素以及法治情怀。如果人们不信仰法治,那么法治存在的根基以及国家的组织构成就成了空中楼阁。

高校法治教育是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主渠道,但目前高校法治教育的实效性甚微。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在保障体系、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仍有待加强。一是在保障体系上,由于一些高校培养目标更倾向于服务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对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法治教育时常被隐蔽在思政教育角落,未能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具体落到实处,这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是不合时宜的。二是在法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课堂教学作为新时代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任课教师的法律知识储备以及法律知识的教学方式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质量造成影响” [9] 。但是不少高校在法治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不足,仅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一两门课程来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教育的环节显得相当薄弱,法治教育的课程存在缺失,这导致了大学生的法治素养缺乏深入性和全面性。而且就课堂学习而言,由于课时短、教学形式单调以及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而缺乏实际案例,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三是师资队伍不完善,教学能力不足。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除了法律专业的学校外,其他学校在法治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普遍薄弱。大部分授课教师缺乏专业的法律背景,往往更注重德育教育而忽视法律知识的传授。这种非专业性导致了在教学方式上更多地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方法,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也多是浅尝辄止,难以进行深入的专业性剖析。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方式不仅效果不佳,还可能引发逆反心理。此外,教学考核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未能建立起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法治素养的也极为依赖外部要件 [10] 。学校和课堂无疑在推进法治素养培育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然而,它们并非这一过程的唯一主导者,要真正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更需要营造一个优质的外部环境,从而促使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但目前社会环境的一些不良因素也阻碍其发展。一是法治宣传环境错综复杂。当前社会虽然法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整体上,法治环境氛围仍显薄弱。在自媒体环境中,信息的自由传播导致了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冗余信息。这些信息不仅超出了人们的处理能力,而且存在失实的问题。此外,一些负面的法律案例也利用自媒体平台对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培育环境造成破坏,例如一些执法部门对违法行为的处理不够严格,甚至存在“人情执法”的现象。这使得一些违法者能够逃避法律的制裁,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影响了人们的法治信仰。二是法治素养培育缺少仪式感,社会整体氛围不强。宪法的实践活动较多地反映在丰富的宪法仪式上,从而强化宪法的神圣性 [11] 。通过这些仪式化的活动,学生们对我国的根本法的热爱和尊重得以激发。然而,目前仍有许多仪式性资源,如国家宪法日、宪法宣誓和升国旗奏国歌等,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这不仅对法治素养塑造造成了重大损失,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三是家庭教育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此外,我们必须注意到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实体环境与虚拟环境的分野愈发明显,互联网已逐渐成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平台。然而,网络资源在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利用率低下、质量参差不齐等,这无疑对法治知识的传播造成了影响。

4. 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对策研究

通过前文,在了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促进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开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

4.1. 强化高校大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内驱力” [12] 。在培养法治素养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重视大学生的内在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主体学习意识,以促进法治素养的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当在自我教育中强化学生的法治主体意识。法治主体意识是一个人对于自身与法治关系的认知基础,它决定了人们在法治环境中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法治主体意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他们的法治思维和行为习惯,为建设法治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教育实践中,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普通人与法治没有关联。然而,这种观念忽略了人们作为社会团体成员的身份,显然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漠不关心的消极观念。实际上,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法治息息相关。因此,在法治素养培养中,我们必须让学生意识到他们作为法治的重要主体。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参与感和归属感,从而建立起对法治的坚定信仰。此外,我们应该推动大学生自主组织和参与法治活动,避免形式化和教条化。例如,宪法日庆祝活动、模拟宪法宣誓和法治知识竞赛等,都可以让学生成为活动的核心角色。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宪法,并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如何构建一个能够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例如,我们可以建立以宪法和法律为主题的党团支部和学生社团,以及在班级内部设立法治教育宣讲员的职务。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和自我教育能力。这些平台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在法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我们应该从内因入手,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

4.2. 推动高校法治教育改革

高校应对顶层设计进行深度优化,确保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占据重要位置。这需要我们从学校整体发展的宏观角度出发,真正重视起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工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有效地整合学校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从而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体系。

一是优化健全和科学落实法治教育课程。高校应构建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应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增设与其专业相关的法律必修或选修课程,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和贴近其实际需要。此外,法治教育课程的时间安排也应更为灵活,不能仅限于大一阶段,而应贯穿整个大学期间。在不同的年级、专业和心理状态下,学生需要的教育内容、方法和要求也不同,因此高校应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总之,高校应坚持全过程的法治素质培育,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提升法治素养。

二是创新法治教育的内容和教学形式。传统的法治教育内容往往过于抽象、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因此,我们需要从法治教育的内容上进行创新,以提高教育效果。通过将社会热点或和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的法律案例引入法治教育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对法治的认同感和信仰。同时,法治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如模拟法庭、法律咨询、社区法律服务等。通过实践操作,大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法律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法治教育应该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学科进行整合,形成多元化的教育内容。例如,可以结合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深入探讨法律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法治观念对个体的影响。在教学形式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我们需要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例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这些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此外,高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创新法治教育的教学形式。例如,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远程教育,让学生随时随地接受法治教育;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生动的法治教育课件,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法治知识。

三是建立专业的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素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稳定的渠道。更为关键的是,需要一支具备高度专业素养和法治精神的师资队伍,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行为示范,能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只有这样,大学生的法治素质培育工作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优秀法治人才。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我们仍需深入挖掘和培养。通过开展法治教育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和教学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对法治教育课程规模、体系和数量的有力保障。此外,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取专职、兼职多种方式,构建一支专业、高效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以专职教师为主导,同时吸纳党政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人力资源,并邀请法律实务领域的专家作为有益补充。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形成结构合理、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更好地满足法治教育的需求。

4.3. 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合作机制

要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合作机制。这种机制旨在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资源,共同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的法治教育。

一是社会层面形成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法治氛围是一种整体性感知 [13] ,尽管高校教育在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形成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但大学生对于法治的真实感受和情感理解更多的是来源于整个社会环境。在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下,大学生能够自发地形成法治意识,并对法治产生敬畏之心,从而形成法治信仰。因此,我们必须在整个社会中形成尊重和崇尚法治的风尚。首先是增强社会法治仪式感,如在国家宪法日等重要节日,政府鼓励社会各层举办法律活动,如模拟法庭、法治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能够让大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法律知识,体验法律程序,加深对法治的理解和尊重。其次法律援助社区化,鼓励法学院的学生参与社区法律援助活动。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也能使社区居民感受到法治的温度,从而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最后社会媒体宣传多样化,通过精准的社会舆论引导,构建法治化的社会氛围。社会媒体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法治化解读,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问题,尊重法律,维护法治秩序。也可以注重以案说法、以案普法,通过具体的案例来阐述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些案例来讲述中国的故事,展示中国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和进步。

二是家庭层面注重法治家风的营造。在家庭环境中,我们应该着重构建一种以法治为基础的家风,以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责任感。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风对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培育具有深远影响。在当今法治社会的大背景下,注重法治家风的营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家风中融入法治元素,是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关键。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首先自身要具备强烈的法治观念。要时刻牢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以法律为准绳,做到公正公平,引导孩子从小明白规则和秩序的重要性。家长可以经常性地与孩子讨论法治相关的话题,通过实际的案例,引导孩子分析案例中的法律关系、权利义务等,让孩子明白法律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对于个人权益的保障。此外,我们还应该鼓励大学生自觉抵制生活中的不良信息,培养自我约束力,使法律意识成为他们行为的准则,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法治素养。

5. 结语

高校大学生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法治素养的优劣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未来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结合法治素养和法治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和研究文献,概括出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包含的四个要素:法治知识、法治意识、法治能力、法治信仰。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存在着法治知识欠缺、法治意识淡薄、法治能力有待提高、法治信仰淡漠的问题。

另外,发现导致大学生法治素养出现以上突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来自个人、学校、社会这三方面,具体体现为:大学生价值观存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偏颇、高校法治教育存在不足、社会法治环境薄弱等。因此,本文也从这几个角度探寻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水平的对策:强化高校大学生自我教育、推动高校法治教育改革、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蔡晓卫. 论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4(3): 76.
[2] 习近平.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C].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5: 131.
[3]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N]. 人民日报, 2016-12-26(001).
[4] 张渊博, 周海燕, 赵素英.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 中国市场, 2015(32): 66-69+111.
[5] 王晶, 钟强强. 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法律素养提升路径探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 2(3): 157-158.
[6] 杨彦增, 粟远荣. 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调查[J]. 教育与职业, 2011(1): 48-49.
[7] 杨林. 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及对策[J]. 现代交际, 2019(20): 172-173.
[8] 穆远灿. 当代中国树立宪法信仰的必要性及具体路径[J]. 决策与信息, 2021(2): 23-30.
[9] 李冠霖, 刘淼.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培育路径研究[J]. 作家天地, 2021(18): 149-150.
[10] 范进学. 论宪法信仰[J]. 法学论坛, 2020(6): 5-15.
[11] 骆孟炎, 陈晨. 论法律仪式对宪法信仰的作用[J]. 长白学刊, 2016(5): 84-90.
[12] 温永慧. 自我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20): 56-58.
[13] 邓琼, 龚廷泰. 法治氛围的概念分析[J]. 江海学刊, 2016(2): 207-212,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