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以提高大学生的历史认知和思想政治素质。通过深入分析“四史”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政课与“四史”教育的内在联系、“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实施路径和建议,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historical cogni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llenges of integrating th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series of implementation path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useful referenc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张连云.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2): 785-79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2120

1. “四史”教育的重要性

1.1. 国家层面的意义

从国家层面来看,“四史”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意味着对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不仅是中国人民在近现代的奋斗历程记录,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四史”教育,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更有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民族团结。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各种思潮和价值观相互交织、碰撞。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四史”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意义更加凸显。通过“四史”教育,大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和把握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国家身份,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同时,“四史”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1] ,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1.2. 社会层面的影响

从社会层面看,“四史”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到社会进步的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当前的和平与繁荣。同时,“四史”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做出贡献。此外,“四史”教育还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稳定和谐提供保障。

1.3. 个人成长的影响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四史”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首先,“四史”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其次,“四史”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大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决策力和执行力,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最后,“四史”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四史”教育中,大学生可以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国家、社会、个人成长三个维度来看,“四史”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四史”教育纳入大学生培养的课程体系中,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强化“四史”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2. 高校思政课与“四史”教育的内在联系

2.1. 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目标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 。“四史”教育是具有鲜明政治属性的历史教育。主要是通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则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因此,“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统一。

2.2. 教学内容的互补性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教学内容是服务教学目标,实现知识传授、思想灌输、价值引导的载体 [4] 。“四史”教育侧重于中国近现代史、当代史的内容,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当代史的发展历程,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3. 教学要求的契合性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要求上具有很高的契合性。“四史”教育要求通过生动、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强调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要求的统一,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当代史的发展规律,更好地践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与挑战

作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然而,在现实中,“四史”教育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

3.1. 学生对“四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文化思潮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部分学生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认为“四史”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对个人发展没有直接帮助。加之社会上一些功利化思想的影响,许多学生更关注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就业问题,而对“四史”教育等人文课程持轻视态度。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对本土历史文化的自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各种娱乐、社交软件占据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导致学生对“四史”教育的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

3.2. 教育内容与方法相对单一

当前,“四史”教育的内容仍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为主,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尽管一些高校引入了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但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形式上的改变,未能真正实现教育内容的创新和突破。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从教育者角度看,许多教师对于“四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动力;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3.3. 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

“四史”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实践体验和感悟。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四史”教育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即便有些高校开展了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观革命圣地、历史博物馆等,也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和内涵。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高校对“四史”教育的投入不足,缺乏实践教学所需的场地、设施等资源;二是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不到位,未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和作用。

4.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路径和建议

4.1. 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是“四史”教育中的关键环节。为了确保“四史”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性,教育者必须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和整合。

首先,教育者需要对“四史”教育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结合当前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挑选出最具代表性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例如,针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可以选择与国家外交史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其次,教育者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历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教育者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按照时间顺序或主题分类进行组织,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历史观念。同时,教育者还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既不能过于简单化,也不能过于复杂化,要符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最后,教育者还需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例如,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增加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案例分析、引入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历史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如历史剧表演、实地考察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历史。

4.2.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在“四史”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互动讨论等。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典型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和总结,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问题。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案例,并设计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促进课堂互动。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模拟历史场景和角色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演讲等活动,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特点。通过模拟历史场景和角色,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方面,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和认同感。

互动讨论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设计一些具有争议性和探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促进思维的碰撞和启迪。通过互动讨论,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4.3. 实践教学的强化与拓展

实践教学是“四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深入地理解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实践能力。

首先,高校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场所。这些地方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先烈们英勇奋斗的见证。通过实地参观,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厚重和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和认同感。同时,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现场讲解、实物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

其次,高校可以邀请历史专家、老红军等人士来校进行讲座或座谈。这些人士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亲身经历,他们的分享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过程,以及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同时,通过与这些人士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思考和启示,增强对历史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此外,高校还可以开展一些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如历史剧表演、实地考察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历史,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历史剧表演可以让学生通过扮演历史人物的方式,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实地考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现场,感受历史的真实和厚重。另外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锻炼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和民族精神的力量。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4.4. 评价机制的完善与落实

评价机制的完善与落实是“四史”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有效地检验教学效果,提供反馈,并指导后续的教学改进。

首先,高校应该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评价标准应该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和价值观的塑造。评价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如考试、论文、小组讨论等。

其次,评价过程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除了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外,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同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和价值观的塑造,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变化。

此外,评价结果应该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学生应该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结果了解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改进依据。

最后,高校应该注重评价机制的落实和执行。评价机制不应该只是一种形式,而应该真正起到检验教学效果的作用。高校应该加强对评价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4.5.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训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训在“四史”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实施“四史”教育的关键力量,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

首先,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四史”教育水平。培训内容应该包括“四史”教育的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和掌握“四史”教育的核心要素。同时,高校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历史教师等优秀教师进行分享和交流,提供实际案例和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学习。

其次,教师自身也应不断学习和提升,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变化。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研究项目、阅读专业书籍等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历史知识和教育理念。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教育责任感。“四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和影响学生。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和成长需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5. 结论与展望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四史”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学目标的必然需求,也是新时代高校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切实要求 [5] 。本文通过深入探讨如何将“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和建议。通过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实践教学的强化与拓展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历史认知和思想政治素质。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关注“四史”教育的发展动态,不断完善相关实施路径和建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有益的参考。同时,我们也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积极探索和实践,共同推动“四史”教育的深入发展。

基金项目

1) 本文系南宁学院2022年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22XJJG51):基于“一聚焦两融入三课堂”的“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2) 本文系南宁学院2023年校级科研项目:新时代英雄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XJ25)阶段性研究成果。

3) 本文系南宁学院校级科研平台“南宁学院英雄精神体验传承研究中心”(平台编号:KYPT2022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凤志, 张海娟, 余天桃, 王守箐. 地方院校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以临沂大学制药专业“卓越计划”为例[J]. 化工高等教育, 2014, 31(1): 21-23.
[2] 黄山力.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恩施: 湖北民族大学, 2022.
[3] 张苏峰.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思考[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6(6): 138-141.
[4] 冯霞, 刘进龙.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维审视[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2): 118-122.
[5] 颜威凯.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研究[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36(7): 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