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养老制度及其启示研究
Study on the Endowment System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ts Enlightenment
DOI: 10.12677/AR.2024.111023, PDF, HTML, XML, 下载: 133  浏览: 243 
作者: 李亚林:贵州大学文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养老思想Ancient China Endowment System The Thought of Providing for the Elderly
摘要: 良好的养老制度可以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做到“老有所养”,解除人们对养老送终的顾虑和担心,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减缓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自古以来,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百善孝为先,追求孝道。孝道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历朝历代弘扬发展,因此历代都重视养老制度的建设。对于现今老龄化逐渐加剧的社会,可借鉴古代养老制度与思想,制定科学合理的养老政策,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质量,让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不断加强。
Abstract: A good old-age endowment system can guarantee people’s basic living needs, achieve “old-age support”, and relieve people’s worries and worries about taking care of themselv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and to alleviate social contradictions. Since ancient times, China has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a hundred good filial first, the pursuit of filial piety. Filial piety in China has a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respect for the elderly in the past dynasties to carry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st dynasties, so all previous dynasties hav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dowment system. As for the society of aging, we can draw lessons from the ancient endowment system and thought, mak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ndowment polic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ld people’s life in their old age, let the old people’s sense of well-being, sense of gain, satisfaction to enhance.
文章引用:李亚林.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养老制度及其启示研究[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1): 162-167.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1023

1. 引言

养老是民生发展的基本内容,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1] 。从古至今,养老都是一件不容忽视的重要事情。在现代老龄化趋势下,养老问题只会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困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67亿,占总人口的18.9%。预计到203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这意味着中国的养老问题将越来越严重。要真正实现养老,还需要全社会更多的共同努力,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中国古代养老制度蕴藏着丰富的养老思想,值得深入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为当前社会制定合理的养老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2. 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及其优缺点

2.1. 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简述

学者王志芬指出,原始的尊老养老的美德随着父系氏族公社的确立而被“父权家长制”所强化,并随着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传扬而成为中国核心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形成了一套以家庭养老为主线,家庭孝亲、社会尊长和国家的尊老养老制度这三种尊老养老形式并行的尊老养老体制 [2]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重视养老制度的建设,以下是部分朝代养老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养老制度出现新的突破。北魏首创了“存留养亲”制度,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晚清。如果犯人直系亲属年迈,家中没有其他人可以赡养老人,对于非犯“十恶”重罪的犯人,可从宽处罚,流刑可以免发遣,徒刑可以缓期执行,让他们留下来照料老人,等老人去世后再继续服刑。“存留养亲”的核心是国家部分放弃对犯罪的惩罚权利,帮助犯罪人完成其孝养长辈的责任,以巩固亲伦关系,强化人们的忠孝价值观念 [3] 。

二、唐朝时期,养老制度备受皇帝重视。唐代继承了汉代给老人“赐杖”、“免税”等诸多做法。汉代统治者大力倡导尊老敬老的优良风气,在继承前代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制定了对老年人赐杖的制度来将尊老敬老传统发扬光大。为了确保持杖人的权益,还特别以律令的形式明确下来,专门赋予了持杖人较高的社会地位、免除徭役、刑罚宽待等优待权益 [4] 。唐太宗在“即位赦”中特别提出,“八十以上各赐米二石,绵帛五段;百岁以上各赐米四石,绵帛十段;仍加版授,以旌尚齿”。唐朝还曾有过一项“补给侍丁”制度,官府免费给民间老人安排护工。

三、明清时期,养老制度更加完善。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天下百姓以“户立册”,规定每十户人家必须有一个“里长”,由本乡本土德高年迈的老人担任。而在清朝,康熙皇帝则推出了“养济院”制度,让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有了依靠,它的救助对象以失去劳动能力且没有家庭赡养的残疾人、孤寡老人为主,同时还包括传染病人和老年军流犯人 [5]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上的养老制度丰富多彩,为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2.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养老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养老思想,为后世探寻中国的养老思想提供了参考价值。

首先是强调家庭养老。在古代文学中,家庭是养老的主要场所,在《孝经》等经典文献中多有体现。子女通过物质和精神上的供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体现了孝道观念。传统的孝道思想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敬老养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6] 。《诗经》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诗句,表达了对父母辛勤劳苦的感激。其次是注重尊老敬老。古代文学中强调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从夏商周时期开始,就有“尚齿”的传统,即敬重老年人的地位和尊严。在《左传》中,有“老有加惠”的说法,意指对老人的尊敬和特殊待遇。还注意物质与精神并重。古代文学中的养老思想不仅重视物质上的供养,还强调精神上的关怀。如《孝经》所言,“孝之至也,教人为善,养生送死”,强调除了满足老人的物质需求外,还要关注其精神需求,给予关爱和陪伴。

此外,古代还提倡“色养”。在儒家养老思想中,“色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要求子女在供养父母时要和颜悦色,关注父母的心理需求,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满足。传统文化中的“色养”即现代所谓的精神赡养,而“色难”是传统文化对“色养”问题总结的命题 [7] 。《论语》中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意为除了疾病外,要关心父母的内心感受。还有社会支持。古代文学中也有关于社会支持养老的思想。例如,《礼记》中提到“大同社会”的构想,提倡社会成员共同承担养老责任,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儒家大同思想是古代思想家对于人类美好社会的理想追求 [8]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养老思想体现了家庭养老、尊老敬老、物质与精神并重、色养以及社会支持等多元维度,这些思想为现代社会的养老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2.3. 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优点

中国古代养老制度蕴藏着丰富的养老思想。第一,强调家庭养老,注重孝道。中国历朝历代都强调家庭在养老中的作用,子女需要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同时,国家也通过法律和政策鼓励家庭养老,如周朝的“三免政策”(免费发肉、免费医疗、家人免徭役)、汉朝的赐杖制度、唐朝的免除赋税、清朝的“千叟宴”制度等,都是为了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这种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方式,既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传承孝道文化。

第二,政府积极参与,提供支持。中国历朝历代政府都积极参与养老事业,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支持和服务。如汉朝的里长制度、南北朝的“养济院”制度等,都是政府为老年人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以彰显国家对养老的重视。政府在养老事业中的积极参与,既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关爱,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制度设计合理,注重细节。中国历朝历代养老制度的制定都十分注重细节,从各个方面考虑如何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如唐朝的养老法令,规定了赡养老人的标准、方式、责任等,非常具体明确;清朝《大清律例》明确了对不赡养父母子孙的严厉惩罚,轻则杖责,重则流放或充军。这种注重细节的制度设计,既有利于制度的执行,也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的权益。

第四,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中国历朝历代养老制度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从周朝的“赐杖”制度到现代的各种养老方式,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种文化底蕴的传承,不仅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五,不断创新发展,适应时代。中国历朝历代养老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的。如现代的养老院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都是根据时代发展需要而产生的。这种创新发展的精神,使得养老制度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综上所述,中国历朝历代养老制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强调家庭养老、政府积极参与、制度设计合理、文化底蕴深厚以及不断创新发展等方面。这些优点为现代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2.4. 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不足

虽然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可圈可点,但其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虽然历朝历代都有养老的相关制度,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撑,导致一些不法分子钻空子,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第二,资源分配不均。在古代,养老资源有限,往往只有少数贵族和官员能够享受到较好的养老待遇,而普通百姓的养老条件则相对较差。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不平等。第三,缺乏社会福利意识。在古代,人们普遍缺乏社会福利意识,往往只关注家庭和家族的利益,而忽视了对社会福利的关注和投入。这也导致了养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社会层面的支持。第四,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和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的寿命普遍较短,老龄化问题并不突出。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条件的改善,现代社会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传统的养老制度难以应对这一挑战。第五,养老服务水平不高。在古代,由于种种原因,如技术水平、经济条件等,养老服务水平普遍不高,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例如,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服务水平较低,无法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中国历朝历代养老制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资源分配不均、缺乏社会福利意识、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养老服务水平不高等方面。为了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养老问题,需要不断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和社会福利意识,实现养老资源的均衡分配。

3. 中国古代养老制度与西方的对比及差异

3.1. 中国古代养老制度与西方的对比

中西方养老制度在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养老方式和政府角色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各自的优缺点,为进一步完善养老制度提供借鉴和启示。

首先,在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方面。西方个人独立和自我实现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因此,在退休后,老年人更倾向于独立生活,寻求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如到海边或山区居住,或者选择背包旅行。一些身体健康、有积极生活态度的老年人还会继续工作,这不仅让他们保持活力,还能继续得到社会的关注,如“北欧模式”、“英国模式”等养老政策,注重“从摇篮到坟墓”,其服务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责任和尊重老人的价值。老年人通常与儿女同住,互相照顾。家庭对于老年人来说非常重要,带孙子被认为是幸福和体现家庭传统意义的方式。

其次,在养老方式方面。西方老年人更倾向于独立生活和自我照顾,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不依赖他人,社会提供了一些养老服务和福利,以支持那些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养老方式是多元并存的。在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是主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一些新的养老方式也逐渐兴起,如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最后,在政府角色与政策方面。在西方国家,政府在养老制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美国有《社会保障法案》《美国老年人法》,英国有《养老金法案》《国民保险法》等,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福利和服务。例如,社区养老是英国政府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核心政策。政府与民营机构合作,由政府出资,民营机构提供服务。这种模式旨在为在家中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照顾和治疗,满足他们的物质、情感和精神需求。在中国,政府也在养老制度中起着主导作用,现今的宪法第四十九条、民法典第二十六条、刑法第二百六十条等相关规定,切实保障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政府正在探索和实施各种养老政策,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

3.2. 中国古代养老制度与国外的差异

中国古代和外国的养老制度在养老责任、理念、政府角色、政治关联以及制度化程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下人们对养老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处理方式。

第一,养老责任。在中国古代,子女承担主要的养老责任,这既是一种道德要求,也是家庭养老的主要形式。而在近代西欧,子女并不承担养老责任,而是通过契约和保险等方式来处理老年人的生活问题。第二,养老理念。中国古代强调孝道,注重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养老,认为子女应该尊敬和赡养父母。而近代西欧则更注重物质养老,通过经济手段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第三,政府角色。在中国古代,政府通过立法等形式来保障养老制度的实施。而在近代西欧,政府并不直接参与养老,其主要职责是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来规范养老行为。第四,政治与养老。在中国古代,养老和政治是相互关联的,例如明代制定的官员60岁退休的政策就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而在近代西欧,养老与政治并无直接关联。第五,制度化程度。中国古代的养老制度虽然有相关法律和政策支持,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制度。相比之下,近代西欧的养老制度更加制度化,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4. 现代养老制度对古代的传承及发展

4.1. 现代养老制度对古代的传承

现代的养老制度与古代的养老方式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古代的养老主要依赖于家庭和宗族,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是支撑这一制度的基石。在汉朝,以孝治天下,首创了“老年证”,为每位老人配发“鸠杖”,这可以看作是现代养老制度的雏形。朝廷每年会直接给老人发放食物,不赡养老人者或被“弃市”。此外,还制定了“存留养亲”制度,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晚清。在唐朝,有“精神养老” [9] 一说,即奉养父母时要和颜悦色,不能让老人不开心。唐律还规定,父母在世时,子孙不能出远门,不能分家,不能存私房钱,否则要被治罪。此外,唐令还制定“补给侍丁” [10] 制度,为高龄老人安排专人照料。这些古代的养老制度为现代养老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现代的养老制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完善,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4.2. 现代养老制度对古代的发展

第一,重视老年人的权益保障。古代养老制度通过各种措施保障了老年人的生活和尊严,如赐杖、免税、提供住所等。在现代社会中,老年人仍然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注 [11]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老年人的权益保障,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方面。

第二,加强家庭养老模式。古代养老制度大多以家庭为核心,强调子女对老人的赡养义务。这种模式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家庭仍然是每个人最重要的支持系统之一。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家庭成员之间加强沟通和互助,共同照顾老人。

第三,推进社区服务建设。古代养老制度中的“里长”制度和“养济院”制度都体现了社区在照顾老年人方面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社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居民提供了各种便利和服务。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社区服务建设,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

第四,倡导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历朝历代养老制度都强调了对老年人的尊敬和关爱。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积极倡导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让老年人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心。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媒体宣传、教育引导、法律保障等方面。

第五,推动科技创新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古代养老制度中的一些做法已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如利用水车给老人送饭等。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创新在养老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在养老领域的应用,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12] 。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最高峰值25%,妥善解决大量人口的养老需求成为中国面临的紧迫而严峻的课题 [13] 。中国历朝历代养老制度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借鉴其中的优秀经验和做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以求更好地解决中国的老龄化问题。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陈茉. 中国养老政策变迁历程与完善路径[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9.
[2] 王志芬. 浅析中国古代的尊老养老体制[J]. 学术探索, 2003(7): 53-56.
[3] 张纪寒. 存留养亲制探源[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9(4): 476-480.
[4] 张如栩. 汉代赐杖制度探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9): 105-106.
[5] 刘宗志. 浅析清前期的养济院制度[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5(4): 144-147.
[6] 曹立前, 高山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探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53(5): 88-91.
[7] 牛贵宏, 尤吾兵. 论传统文化中的“色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 中州学刊, 2018(4): 80-86.
[8] 孙聚友. 儒家大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J]. 东岳论丛, 2016, 37(11): 63-67.
[9] 陈昫. 城市老年人精神养老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67(4): 129-133.
[10] 范忠信. 中国古代福利救济制度及其精神[J]. 中西法律传统, 2002, 2(1): 202-220.
[11] 刘文学.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改:精神赡养得到重视[J]. 中国人大, 2013(1): 34-35.
[12] 洪银兴. 科技创新与创新型经济[J]. 管理世界, 2011(7): 1-8.
[13] 郭竞成. 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 社会保障研究, 2010(1): 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