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修养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实践探索
Exploring the Path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Course of Art English Study
摘要: 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及全方位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目前我校ESP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艺术修养外语》尚处发展初期,在理论教学、应用实践教学、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课程评价等环节的思想教育融入不够充分。契合时代要求,进行学科课程思政的创新探索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随着高校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进,对课程思政的开展与反思也成为当下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本文就思政教育建设的主要方向与路径进行探讨,并给出具体的思政实践举措与思政优化思路,以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强化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a necessary way to realize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integrity and all-round talents. At present, our ESP (English for Specialized Purposes) course “Art English Study” is still in the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applied practical teaching, professional teaching team building and course evaluation is not sufficien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it is necessary and urgent to carry out the innov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politics of disciplinary courses. With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the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development and reflection on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the curriculum have also become a hot topic of concern in the education sector at present.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discipline teach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direction and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gives specif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initiativ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ptimization ideas, with a view to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 of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袁阳春. 《艺术修养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实践探索[J]. 教育进展, 2024, 14(2): 1710-171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2265

1. 引言

2020年4月22日,教育部等八部门颁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中要求,要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中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正确性的重要一环 [1] 。新时代背景下,学科课程思政建设,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增强国家文化自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培育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课程思政内涵理解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了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 。

这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与专业知识教育巧妙融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强调思政教育要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也就是从入学到毕业、从课堂教育到实践活动,都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全员,即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全面、均衡的教育,体现教育公平与公正。

课程思政关注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强调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开展,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教师们不仅仅要进行知识的传达,同时更需要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多方面、多角度的重视学生的发展 [3] 。有的放矢的课程思政才能高效助力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道德品质和全面素质的人才,助力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

3. 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3.1. 设定课程思政建设方向

作为ESP专业课程,《艺术修养外语》课程要求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专业英语应用,培养持续的自学能力以及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职业技能与素养。同时,本课程要对课程思政进行积极探索,以“艺术”和“思政”的内在有机结合为基础和目标,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价值,从而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同步发展。它不仅是培养高素质艺术英语人才的需要,也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鉴于课程面向艺术专业学生,课程思政的内容还需充分考虑其趣味性和感染力,以互动式教学开展,努力实现师生双向有效互动,进行价值本位的有效转移,把课程知识和价值引领塑造有机结合、纳入到教学活动中,增加课程思政教学的亲和力,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学习和成长,润物细无声地把课程思政的教育工作在本门课程进行开展。本课程的思政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向进行:

提升课程思政认知层级:教师须充分认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到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创新中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

深化课程思政实践内涵:教师须努力挖掘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民族文化自信、爱党爱国爱家等优秀思想道德相关的思政素材,进行滴灌式教学,引导学生在作品创作、展示中勤思考、多探究,优化设计表达,从内容深度上不断深化课程内涵,向着更高水平人才培养目标不懈努力。

拓展课程思政学科广度:契合我校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教师须整合不同领域的育人因素、探索不同实践载体的育人方式。除了课堂外语习得,更要通过博闻强识来获取相关学科知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打开视野、提升综合素养。

3.2. 搭建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3.2.1. 结合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完善思政内容

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课程应该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除了教授艺术英语直接关联的知识、技能之外,挖掘相关中国传统文化语境,借由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感受到中国风的形式表达、风格与内涵延伸、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和当下社会并建立独立思考,使课程思政的教育活动贯穿“教、学、做”的全过程。

3.2.2. 结合艺术类学生特点和学情,深化思政实践

结合课程思政内容,对本课程学生的应用实践需进行系统化设计,深化课程的理论内涵和表达外延,充分体现ESP课程特点和优势。每单元可设置一定课时的翻转课堂教学。由教师选定思政教育相关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主题,提前布置给学生(实践作业),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找借鉴、找案例,准备讲义,从而进一步丰富课堂之外的学习范畴,拓展知识面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熏陶;课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观点呈现等方式,自主解析案例或原创作品的内容、意义与价值,于无形中提升对思政元素的觉悟与感知。除了监督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课后反思等工作之外,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案例引入、对学生展示、讨论等,进行引领、点评或提示补充,来保障思政实践落地的渗透效果。

以3单元主题“颜色构成”为例,在课前,教师布置了presentation作业,让学生分析中国古建筑用色特点。艺术类学生很多都有美术基础,对颜色既有兴趣,又有自己独到见解。一学生在查找资料后,选择故宫配色进行课堂展示,讲述其颜色鲜艳主要源于大面积互补色与对比色的撞色运用。高反差撞色使其浓艳出挑,让人过目不忘。经学生分析得出:故宫撞色多而不乱的很大原因是这些颜色的纯度和明度都是一致的,如此才能保持整体视觉效果协调统一,避免杂乱俗艳。这种饱和度极高,以红黄蓝绿为主的配色法,也形成了中国宫殿式色彩体系。

在该学生展示后,教师根据展示内容,让学生们一起讨论分析故宫用色的寓意。学生们总结出黄色象征了皇权;朱红色是皇帝御用的颜色。红色象征光明、旺盛和强大;绿色素雅大方,也是故宫中常见的颜色之一,象征春和日丽,万物昭苏,寓意生机盎然。

最后教师点评:色彩的运用与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汉代,中国人就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季节的运行、方位的变化、色彩的分类,都与五行密切相关,五色配五行和五个方位。中国传统建筑大体显现出白青黑红黄五种色系特征,这是建筑色彩演变的一种文化现象。这五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体现着建筑类别模式的多样性,也表达了人、住宅、环境、生态之间的密切关系。

整个讨论,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教师补充为辅,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能力的同时,以古建筑配色为依托,深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3.3. 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在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挖掘思政元素进行教学设计是关键,挖掘的思想政治育人元素既要满足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又要发挥整体育人的价值 [4] 。除此,课程思政内容要基于学情、学习兴趣、思想动态、关注点等,来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思政课中收获成长的喜悦。

《艺术修养外语》课程目前采用的教材是《艺术设计英语》,教学内容为第2到5单元。每个单元有独立的艺术范畴主题,且文章内容均以专业性解读为主。所以,在思政内容的探索上,主要借助多媒体,开展了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案例教学、主题教学、讨论教学,以及多模态教学。在思政元素的挖掘上,一共四个单元,分别从四个维度探索并确定主题,以形成思政内容建设闭环:

传统文化融入:2单元主题是图片设计,围绕主题,拓展思政内容,让学生获取思政语境下的语言习得。比如,以图片设计的基础元素线条展开,引入案例,向学生展示经典中国传统纹样:凤凰纹、福禄寿、龟背纹、盘长、云雷纹与如意纹等。中国传统图案源于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历史悠久且独具民族艺术风格,属中华文化瑰宝。纹样赏析,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自己的文化印记,提升文化自信,同时,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个人素养提升,比如中国结的纹路就基于盘长,通过案例分享,弥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多模态教学下,通过补充大量和单元主题相关的视频、音频和文本材料,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表达,让学生能用英文表达出纹样的寓意、象征与内涵等,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输出中国文化,提升应用实践能力。

红色精神融入:3单元主题为颜色构成,在思政内容的融入上,选用国画大师李可染案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进行分析。大师李可染在写生山水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创新,大胆地将中国红与中国水墨放在一起,不仅营造出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怀,更还有红色革命精神的具体化再现。由此案例,传播普及国画基本常识,比如,掌握中国画、文房四宝、墨分五彩(焦浓重淡轻)的准确表达。而后,让学生从色彩、构图,思考分析该案例的精妙之处,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的同时,让学生感受革命精神,塑造学生爱国、自信的价值观,增进人文素养。最后,让学生思考、归纳、总结中国色彩的主要理念与西方绘画原色理论的差别,以博文强识。

爱国情怀融入:4单元主题为3D构成,在该单元的讲授中,引入了3D打印以及其应用领域的相关词汇。学生们对3D打印比较陌生,对我国在这方面的高速发展更是一无所知。播放特选视频,引入对3D打印技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其发展历程、应用场景以及中国在这方面领先的技术成就,随后,学生分享观后感,以此塑造学生爱国、自信的价值观,增进科技常识与素养的同时,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意识。

价值观念融入:5单元主题为界面与动画设计,教师在提供了动画设计相关词汇与表达后(镜头、构图、景别、角度、运动、剪辑、音效等基础词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中国动画设计特点、设计原理与方法等。并引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案例,一来,借由镜头变化带动场景与氛围的变化,帮助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民族精神的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爱祖国繁荣昌盛。二来,通过角色的表情与肢体表现表现,引导学生认识如何以善良和坚定的自我来面对偏见、歧视,守住自我,掌握自己人生,提升个人品德修养与意志品质。最后,用动画片里那句经典台词“我命有我不由天”升华主题,激发学生思考对自己人生的掌控,勉励学生:自己做自己的贵人、主人。

3.4. 灵活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教学开展要改变传统教学思想,注重教学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空间;要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多媒体数字化的教学设备与项目式创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艺术专业学生特点,可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体验发现式教学以及视多模态学等,来构建互动式或沉浸式的教学情境,促进思政内容的直观化,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知,深化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与探究 [5] 。

3.5. 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课程思政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应兼顾知识掌握与道德素养的培育。科学的评价须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除了考查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应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社会实践等方面。评价的主体、方式也应多元化,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表现,激发学生学习、实践的动力与积极性。

评价学生《艺术修养外语》课程成绩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立足于全面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思政素养。具体课程考核评价设计如下:

学生课程总成绩(100%) = 终结性评价(课程考核50%) + 形成性评价(50%)

形成性评价成绩(100%) = 出勤(20%) + 课堂表现(20%) + 作品成绩(4*15%)

(备注:32课时,共4个单元的教学任务,每单元,各小组须提交1个小组作品或案例课堂展示,每次作品成绩占形成性评价的15%,4次作品实践共占形成性评价成绩的60%。)

单次作品成绩(100%) = 作品展现成绩(60%) + 作品思政成绩(40%)

其中,作品展现成绩由生生互评(小组),各小组根据作品色彩、构图、创意、创新及视觉效果对展示组作品进行评分。小组互评成绩最终得分,取班级各小组互评的平均分。

作品思政成绩由授课教师给分。授课教师根据作品色彩、构图及视觉效果进行考核,视为作品展现成绩;作品思政考核中,根据作品立意、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意、创新、工匠精神进行考核,给出作品思政成绩。

该课程考核评价的设计,注重师生的共同参与,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评价为主体,成绩考核纳入思政元素或理念的体现,以思政评价与思政成绩为导向,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对思政的觉悟与敏感度,坚定立场,发现思政点,培养一定的思政素养。

4. 课程思政优化思考

针对本课程的思政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改善。

强化思政内容融入:思政内容的选定上,可邀请思政类课程老师共同参加定期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结合各单元主题,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革命文化精神相关的作品案例,授课教师通过系统分析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表达的深刻意涵、以及对当时和当前的重大影响等,对案例中的德育元素进行深刻挖掘,让同学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优化思政师资队伍:加强对教师的思政教育培训,提升其政治理论水平、觉悟与教学实践能力;促进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立足学校与专业定位,推动课程思政创新 [6] ;深化ESP教师跨学科学习,使教师能以多领域、多角度的方式探讨和解答重大的伦理、社会、环境等问题,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并培养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选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政治觉悟的老师承担课程思政的教学任务。

充分促进学生思政实践:思政元素贯穿作品实践。在作品介绍分析、设计创作理念与作品启发思考等各项环节中,分层次将思政元素导入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认知认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文化认同、科学精神等思想政治素养与能力。除此,课堂之外还应拓展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课程思政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创新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在线教学、互动式学习平台等,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课堂上利用数字化教学,积极打造具有沉浸感、互动性的课程思政教学场景,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采用多元化评估方式,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报告等,以丰富学生的参与形式、促进其思辨与创新力的提高。

5. 结语

ESP课程《艺术修养外语》是我校大学英语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授课以艺术类专业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为主,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合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从而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与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本课程进行思政建设,一来可以帮助艺术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育其思想政治觉悟,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与综合人文素养;二来,也为学生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新路径,从而,为培养有担当精神、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好准备。就目前而言,本课程思政建设任重而道远,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模式与评价方式等方面积极地进行思政探索,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基金项目

重庆移通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资助。项目名称:混合式教学视域下,基于CBI与翻转课堂理念“英语 + 专业”双融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以《艺术修养外语》为例,项目编号23JG338。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王磊.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途径与策略——以高等院校“室内设计”课程为例[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21(5): 67-68.
[2] 孙鋆.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 成才之路, 2022(10): 128-130.
[3] 孙在福, 丰颖楠, 齐海明. 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究与实践——以《立体构成》为例[J]. 智库时代, 2019(11): 135+137.
[4] 白艳维.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1, 23(2): 72-75.
[5] 石丽娟, 潘雅. 艺术类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路径思考[J]. 成才, 2022(11): 68-70.
[6] 王美虹. 高校艺术类通识课课程思政内容设置与教学效果关系的实证研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 14(3): 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