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辽宁高校校训研究
A Corpus Based Study on the School Motto of Liaoning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ML.2024.122112, PDF, HTML, XML, 下载: 101  浏览: 152 
作者: 梁小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关键词: 高校校训语料库系统功能语言学University Motto Corpus System-Functional Linguistics
摘要: 本文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自建辽宁高校校训语料库,利用语料库分析工具AntConc 4.0.3,从词汇、句型、修辞方面系统分析辽宁高校校训的文本特征,并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探讨其文体功能,同时发现我国校训存在趋同现象的问题。鉴于此,我国大学校训的制定在结合办学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同时,必须展现独特性和差异化,这对校训这一特殊文类的语言学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method of corpus,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a corpus of Liaoning university mottos and uses the corpus analysis tool AntConc 4.0.3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textual features of Liaoning university mottos from the aspects of vocabulary, sentence structure, and rhetoric.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ir stylistic functions and discovers the problem of convergence in Chinese school mottos. In view of this, the formulation of university mottos in China must demonstrate uniqueness and differentiation while combining the history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of education, 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linguistic research on this special genre of school mottos.
文章引用:梁小艳. 基于语料库的辽宁高校校训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2): 818-82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2112

1. 引言

大学校训是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彰显了一所大学承载的办学理念、内在品质和历史积淀,对于师生与学校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大学文化的广泛传播,校训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受到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和研究校训的内涵、意义和影响。本文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辽宁高校校训的文本特征和文体功能,以期为大学校训的制定提供有益借鉴。

在中国知网以“大学校训”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截至2023年11月,共检索到536篇相关文献,经过筛选,排除未将“校训”确定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对象非“大学校训”的以及综述、述评、介绍类论文,共得到411篇文献。通过对研究论文数量和内容的分析发现,国内的大学校训研究呈现如下特点(见图1)。

Figure 1. The number of literature published on the research of university motto in China

图1. 我国大学校训研究的文献发表数量

从文献数量来看,我国大学校训研究的发表数量总体上呈现波动性增长的趋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国内关于大学校训的研究在进入新世纪之前很少,不超过3篇。但进入新世纪后,尤其是2004年以来,学界对大学校训的研究显著增加。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到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和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等措施。相关政策的提出推动了学界对教育相关的研究,校训研究的数量从2004年开始逐渐上升,2016年的研究数量达到了峰值,之后从2017年开始,学界关于大学校训的研究数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从文献内容来看,研究视角不断拓宽。综合411篇研究文献,我国对于校训的研究呈现出多维度的特点,主要可分为以下六类。第一,关于校训的内涵研究,杨晓宏、唐志强从我国目前各类院校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大学校训,对校训进行释义,并对其意蕴内涵作深层剖析 [1] ;王中向还对国外大学校训的内涵和意蕴进行了研究,从康奈尔大学校训的由来入手,分析康奈尔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和办学理念 [2] 。第二,关于校训的功能与价值研究,谢美航认为校训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文化的发展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 ;陈梅香认为校训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校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4] 。第三,关于校训的翻译研究,周永模认为校训的翻译既要正确理解与准确表达原文含义,译语结构也应尽可能简练生动、易诵易记 [5] ;杨春花也提出校训的英译也要具备信誉诉诸、情感诉诸和逻辑诉诸这三个修辞要素 [6] 。第四,关于校训的问题对策研究,杨晓宏、唐志强关注到了校训制定的问题层面,指出大学校训存在如雷同现象明显等问题,并探讨了问题形成的原因 [7] 。第五,关于校训的特征研究,学者们分析了校训的语言特征等内容。张静、周海芬等从话语分析、词源学理论、隐喻映射机制等方面研究校训的话语结构、言语行为、隐喻和文体功能、词源考据,探讨广西高校校训的突出特点 [8] 。第六,关于校训的历时演变研究,李翚梳理了中国大学校训百余年的发展演变与不同时期的特点,以及校训所反映的大学教育理念与价值追求,并提出了21世纪后大学校训的新走向和新趋势 [9] 。

从学界对高校校训研究的数量和内容可以看出高校校训已经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但通过检索发现,从语言学角度对高校校训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少。本文基于辽宁高校校训语料库,对114所辽宁高校校训进行文本分析,并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从概念功能、交际功能、语篇功能三个方面探究校训的功能,最后总结当前校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语料

本文以自建的辽宁高校校训语料库为研究语料。该语料库依据2023年6月15日国家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对其中的辽宁高校进行筛选,共获得114所辽宁高校名单,并从各学校官网收集其校训,共获得校训114条。

2.2. 研究步骤

首先,使用TagAnt软件对收集的114条校训进行分词处理,并进行人工校对,经过对语料的挖掘和处理,形成辽宁高校校训语料库,其中以双音节词为主,还有部分四字词语及成语。其次,使用Antconc 4.0.3软件对处理过的语料进行语料库检索,从词汇、句型、修辞三个层面对辽宁高校校训进行文本分析。最后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从概念功能、交际功能、语篇功能对辽宁高校校训进行文体功能研究。

3. 文本特征

3.1. 词汇特征

3.1.1. 校训的词频统计

辽宁高校校训总计有437个形符(token),却只有214个类符(type),类符形符比只有48.9%,可见辽宁高校校训词汇使用重复率高,各大高校在培养人才的目标方面,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通过Antconc 4.0.3软件,导入自建的辽宁高校校训语料库数据,使用“Word工具”可以检索出高频词。据此,能够直观地看到辽宁高校校训出现频次最高的词为是“厚德”,随后是“博学”“创新”“求实”“笃行”“勤奋”“明德”“笃学”(见表1)。

Table 1. Statistics of high frequency words of college motto in Liaoning (≥10)

表1. 辽宁高校校训高频词统计(≥10)

辽宁高校校训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词为“厚德”,再根据“Cluster”和“Collocate”功能对“厚德”的搭配情况进行了检索,发现“厚德”与频次居于第二的“博学”组合出现的频次最高,为7次。

“创新”一词出现的频次也很高,共出现了20次,通过检索,发现“创新”与频次居于第四的“求实”组合出现的频次最高,为7次,这反映了这些高校校训的时代精神。

根据字词表述的涵义,可将出现频次较高的字词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彰显优良品行、蕴含高尚品德的字词,如“厚德”“求实”“笃行”“勤奋”“明德”“团结”“济世”等,可见辽宁高校校训对学生品德方面要求很高,体现了学校以德行兼备作为培养目标;二是劝勉学生刻苦努力学习的字词,如“博学”“笃学”等,表明辽宁高校校训对学生的学习寄予了非常大的期望。

3.1.2. 校训的词性分析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 [10] 。我们可以通过外在的语言特点知晓民族的精神特性。经过分析整理得到辽宁高校校训共439个词语,其中动词328个、形容词77个、名词31个、介词2个、连词1个。可以看出,辽宁高校校训在选择上以动词为主,校训的用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具有“动词思维”,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行动”的精神,校训倡导亲身实践、付诸行动。如辽宁大学校训“明德精学、笃行致强”,大连交通大学校训“明德求索、锲而不舍”等。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的使用,如沈阳音乐学院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有的学校以一个短句作为校训,会用到介词和连词,如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用忠诚、知识和能力充实人生”。

3.2. 句型特征

句子根据内部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根据句法成分的配置格局,单句还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种句型 [11] 。辽宁高校校训以非主谓句居多,并多以对称句型出现。

3.2.1. 非主谓句为主

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单句叫非主谓句,常以短语或单个字词组成。辽宁高校校训均为非主谓句,没有主语,以简短的词汇或短语来表达意蕴深长的内涵。如东北财经大学仅以四个字“博学济世”构成其校训,取“博学致用、经邦济世”之义。

3.2.2. 对称句型为主

辽宁高校校训常以双音节词语组成。在114条辽宁高校校训中,字数最少的是4个字,最多的有24个字(见表2)。

Table 2. Statistics of sentence patterns of university motto in Liaoning

表2. 辽宁高校校训句式统计

表2是辽宁高校校训的句式统计,从句式上主要分为二言八字式、四言八字式、二言四字式、三言六字式等,最为流行的表述形式是“四言八字”式。其中四言式占56.1%,二言式占30.7%,主要与汉民族的语言形成有关,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和表达习惯。汉语单音节词占优势,单字成义,双字可成句。最早自然形成的诗歌句式应为二言句式,之后的三言句式能够补充二言句式说明简短的不足,结构上也更为灵活,但节奏短促,不够稳定。在古代中国,真正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四言句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四言体在是各种占据主导地位,四言句式结构整齐、内容丰富、容量较大。因此,校训格式的选择上趋于选择“二言八字”和“四言八字”的句式。如大连医科大学校训“甚解、敏行、明仁、济世”,辽宁师范大学“厚德博学、为人师表”。“二言八字”和“四言八字”的句式在句型结构上,均衡对称出现,占86.8%,可见辽宁高校校训句型以对称句型为主,体现汉文化的和谐之美。

此外,还有“二言四字”“二言六字”式,如沈阳工业大学校训“自强、笃行”,大连商务职业学院校训“诚信,热情,高效”。有的大学的校训不一定是由二言、四言的句式组成,如大连翻译职业学院的“用智慧雕琢未来”。

3.3. 修辞特征

通过对辽宁高校校训的分析,发现大学校训也讲究修辞,如对偶、排比、比喻等。校训中使用修辞手法,能够增强校训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3.3.1. 对偶

对偶是指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的辞格 [11] 。对偶是大学校训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手法,如大连海事大学校训“学汇百川、德济四海”,“学”对“德”,“汇”对“济”,“百川”对“四海”;中国医科大学校训“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政治”对“技术”,“坚定”对“优良”。在校训中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其美观悦目,富有鲜明的汉族特点与表现力。

3.3.2. 排比

排比是指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的辞格 [11] 。校训有时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大连理工大学校训“团结、进取、求实、创新”,增强了语势,有助于加深记忆;辽宁政法职业学院校训“遵守法律、践行道德、勤学善思、为人楷模、服务社会、报效祖国”,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强。

3.3.3. 比喻

比喻是指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甲事物来描绘乙事物的辞格 [11] 。大学校训中的比喻多以暗喻形式出现,如大连海事大学校训“学汇百川、德济四海”,“学汇百川”形容海大人具有大海般的胸襟,虚怀若谷,广收博取,又指海大在治学上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德济四海”指做人要以德为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指海大培育的人才应以德为先,具有经邦济世、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志向和能力。

4. 文体功能

韩礼德认为人的话语具有多种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交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这三大元功能是所有语言固有的。下文将从这三方面解读校训的功能。

4.1. 概念功能

概念功能指的是谈话的内容,可分为经验部分(experiential)和逻辑部分(logical),经验部分是关于环境、参与者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的信息,逻辑部分是话语之间的排列关系提供的信息,如并列、条件等关系 [12] 。校训承载的信息主要包括它对学校特色、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反映上,大多数是由述词或述词与名词共同出现。校训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训能够传达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理念,展示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以及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如辽宁师范大学校训“厚德博学、为人师表”体现了师范类院校对于师生品质、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的要求与目标;锦州医科大学校训“厚德修身,精术济世”体现医学类院校倡导师生以德为先,以德为本,学习上要不断精益求精,以高超的医术去服务民众。

但是,运用AntConc 4.0.3分析发现,辽宁高校校训用词上具有趋同性。以“厚德”为例,辽宁高校中使用“厚德”一词有25次,词汇重复率较高,其中包括各个层次、各类院校。另外有四所学校都分别用到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和“紧张、严肃、刻苦、虚心”,还有不少学校仅替换了其中一个或两个词语,无法区分高校之间的类型,校训的概念无法充分实现。

4.2. 交际功能

交际功能是语言表达社会关系和私人关系的功能。交际功能体现在语气和情态上,语气决定讲话人为自己选择什么角色和听话人应是什么角色,情态表示讲话人的判断和预见 [12] 。校训大多数是以祈使句来表现“祈愿”的,其交际功能表现在学校内部间和学校与外界两种关系上。一是学校内部间的交际功能,校训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能够引导、激励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师生养成良好的品格,激发师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学校与外界的交际功能,校训也可以作为学校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桥梁,向社会展示学校的形象与人文精神、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特色等,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3. 语篇功能

语篇功能是指如何使语言的组成部分互相关联 [12] ,使其与语言的语法单位区别开来,成为表达相对完整的语篇。校训多引用古人之语或四书五经的词语,增强了校训语篇的深度,并展现出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从而显示出学校的悠久的文化历史。如东北大学第一任校长王永江题写了“知行合一”四字校训,第三任校长张学良以“自强不息”鼓励东大学生。自此,“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便成为东大师生薪尽火传的信念与理想。

5. 结语

本文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借助语料库分析工具AntConc 4.0.3,从词汇、句型、修辞方面分析了辽宁高校校训的文本特征。词汇特征层面,从词频的角度发现辽宁高校校训词汇使用重复率高,各大高校在培养人才的目标方面有所共识。从词性的角度发现辽宁高校校训具有“动词思维”;句型特征层面,发现辽宁高校校训以非主谓句居多,并多以对称句型出现;修辞特征层面,发现辽宁高校校训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的辞格。并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剖析其概念、交际、语篇的功能,发现我国辽宁高校校训存在趋同现象的问题。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标志,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高校校训目前仍存在问题,虽然每所大学校训的侧重各有不同,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多所大学校训都极为相似,雷同现象比较明显,缺乏学校特色。因此,学校在校训的制定上,应与学校自身特点相结合,尽扫生硬僵化之词,增添生动活泼之语 [13] ,突出学校特色,彰显教育理念,为新时代新征程中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注入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晓宏, 唐志强. 中国大学校训的文化意蕴剖析[J]. 宜宾学院学报, 2007(9): 119-122.
[2] 王中向. 大学精神探究: 以康奈尔大学校训为例[J]. 韶关学院学报, 2013, 34(7): 163-168.
[3] 谢美航. 大学校训功能及其构建研究[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3): 148-150.
[4] 陈梅香. 高校校训的德育功能研究与实践[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6(5): 22-23.
[5] 周永模. 大学校训的主要特点及翻译原则[J]. 中国科技翻译, 2008(2): 51-53+25.
[6] 杨春花. 修辞三要素视角下的大学校训英译[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1, 28(1): 82-84.
[7] 杨晓宏, 唐志强. 大学校训问题现状及其原因分析[J]. 宜宾学院学报, 2007(8): 103-106.
[8] 张静, 周海芬, 周子伦. 广西高校校训的文体特征与词源考据[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 39(6): 87-94.
[9] 李翚. 我国大学校训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走势[J]. 高等教育研究, 2005(1): 82-86.
[10] 威廉·冯·洪堡特.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50.
[11] 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 下册[M]. 增订六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87.
[12] 刘润请. 西方语言学流派(修订本)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 315.
[13] 潘远斌. 中国大学校训研究[J]. 重庆高教研究, 2014(4): 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