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农宅改造设计实践——以高峰镇栗木村桂花大院改造为例
Design Practice of Farmhouse Renov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Taking the Renovation of the Osmanthus Compound in Limu Village, Gaofeng Town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Design.2024.91120, PDF, HTML, XML, 下载: 135  浏览: 19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伍迎萍, 林少骏, 杨廷琳: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文旅融合农宅改造更新Fus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Farm House Transformation and Renewal
摘要: 文旅融合对助力乡村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目前对于文旅融合及乡村住宅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尚且欠缺。本文以高峰镇栗木村桂花大院改造为例,探讨农宅改造基于文旅融合背景的必要性,进而对桂花大院的更新改造提出功能组织优化、空间尺度再分、立面更新整治和场地品质提升的针对性改造策略,并实际运用到改造设计中,以期为和桂花大院具有相似特征的农宅改造更新提供借鉴实例。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help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but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the renovation and design of rural residences. Taking the renovation of the Os-manthus Compound in Limu Village, Gaofeng Tow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renovation of farmhouse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and then proposes targeted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renovation of osmanthus compounds, such as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ptimization, spatial scale redivision, facade renewal and remediation, and site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applies them to the renovation desig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examples for the renovation and renewal of farmhouses with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to the osmanthus compound.
文章引用:伍迎萍, 林少骏, 杨廷琳.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农宅改造设计实践——以高峰镇栗木村桂花大院改造为例[J]. 设计, 2024, 9(1): 1000-1008.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1120

1. 引言

在当前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农宅改造设计实践已成为我国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宅改造不仅关乎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更是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以高峰镇栗木村桂花大院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将文化、旅游与农宅改造设计有机结合,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通过前期的实地调研对研究对象做简要的概述分析;其次探讨农村住宅在改造设计过程中遵循文旅融合背景的必要性;然后,基于研究对象的现状特点探索出适宜其更新改造的策略,强调营造农耕文化的居住氛围,并根据策略做出改造实践;最后总结全文的研究成果,阐述本文的写作目的。

本文旨在为农宅改造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为我国农村地区的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农宅改造设计的新动态、新理念和新方法,以期为农村振兴和文旅产业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2. 项目背景

2.1. 栗木村概况

贵州省贵安新区高峰镇栗木村位于高峰镇西南部,西邻黄蜡乡,南连凯左乡的大堡村,东邻活龙村,北至岩孔村,村域国土总面积7.55平方公里,涉及沙戈、新寨、栗木、麻杆、桥边、大拢等六个自然村寨子,其中沙戈寨为村委会驻地所在地。

根据《贵安新区高峰镇栗木村村庄规划(2021~2035年)》得知,截止2021年底,全村共有户籍人口262户,常住人口1104人,布依族人口占总人口约70%,村内青壮年人口所占比重最大,劳动力充足。栗木村现状风貌较为简单,风貌协调性较好,建筑质量大多为中等,未来建筑改造方向以风貌协调,盘活闲置建筑为主。村内主要种植水稻,以水稻、玉米、油菜等为主要农产品,其规模较小、技术低、收益少。栗木村未来将打造成为布依文化风情小镇,以栗木传统民居为载体,结合北斗湾天然泉、栗木山地越野公园、溶洞、麻线河等资源点,打造以民族文化客栈、森林康养度假为主的民族风情村落。

2.2. 桂花大院概况

拟改造的桂花大院位于栗木村沙戈寨,沙戈寨为栗木村“一轴五区” 产业布局中的精品农业发展区。项目东南侧为栗木村便民服务中心和布依文化广场所在地,其西侧和北侧为沙戈寨居民住宅区,南接通组路,交通十分便利,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见图1)。

桂花大院坐北朝南,整体呈现“L”型布局,主体建筑为三开间双坡屋顶建筑,框架结构,拥有一个半开放型庭院。建筑为局部三层,其中一层层高为3.6米,二层、三层层高为3米,占地面积约为13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310平方米。建筑风貌较为良好,外立面简洁朴素,与村寨整体风貌协调统一,但由于该建筑为自建房,仍存在平面布局不合理、房间采光通风不足、空间利用率低等情况(见图2)。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location of the Osmanthus Compound

图1. 桂花大院区位示意图

Figure 2.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Osmanthus Compound before the renovation

图2. 改造前桂花大院现状图

3. 文旅融合的改造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旅游发展及文旅融合工作,作出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等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基本遵循。本次改造设计实践以文旅融合为背景,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的需求:一是政策指引下的村庄发展需求;二是市场驱动下的消费者需求;三是同质化竞争下的村民需求。

3.1. 村庄发展需求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为促进栗木村的发展,相关部门出台了系列上位规划,其中《贵安新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年)》将栗木村沙戈寨、栗木寨两个自然村寨列为农旅联动型村寨,并将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根据《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的“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塑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的战略定位,和“积极布局集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村寨旅游”等规划策略。栗木村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布依文化与农耕特色,打造具有识别度的村庄风貌,避开“千村一面”的现象,乘政策之风,大力发展特色村寨旅游。

3.2. 消费者需求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旅游体验的要求不断提高,他们对于旅游的体验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除了对居住舒适度有较高要求外,他们还希望在农宅中感受到当地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氛围。因此,农宅改造需要考虑如何满足消费者现代生活需求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结合当地特色文化,提高市场竞争力,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当地消费,达到文旅致富的目的。

3.3. 村民需求

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栗木村当地许多村民都将自家闲置的农宅打造成农家乐或家庭旅馆,虽然农宅的规模各有不同,但实际上建筑风貌和布局都大同小异,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对当地村民带来的经济影响,在满足当地农宅改造标准的前提下,对农宅的外立面和内部空间布局的改造更应注重个性化需求,融入文旅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文旅场所,使其更具竞争力,以此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4. 改造策略及实践

4.1. 功能组织优化

在对改造项目进行现场调研发现,该建筑存在功能布局不合理、空间利用率低等现象。为改善这一问题,在对桂花大院进行改造设计时,笔者秉持尊重建筑现状的原则,对建筑的部分功能进行更新替换,对不合理的流线重新划分。

改造前的农宅作为农家乐其功能过于单一,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于现代生活的需求,且一层的餐厅为黑房间,采光通风条件极差。此外,改造前生活区的卫生间位于楼梯间端部,与各房间交通流线过长,使用者使用起来较为不便;改造前三层阁楼缺乏隐私感,造成空间的极大浪费。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考虑到后期改造要增加游客的住宿功能,在生活区一层增设接待厅、茶室和纪念品商店的功能引,增加农宅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桂花大院的市场竞争力。在农宅所具备的居住空间、餐厅、厨房的基础上只需增加一部分公共空间,通过对农宅闲置空间的改造以及合理划分交通流线即可满足游客的居住需求 [1] ;为使游客流线和农宅使用者流线区分开来,笔者将原餐厅功能替换为通向二层的楼梯间,作为游客单独使用流线。将改造前的凉亭置换为改造后的厨房,生活区原卫生间功能替换为仓库,在杂物间增设卫生间来缩短生活区的流线;二层客厅中间有立柱不便于空间的使用,为了不改变农宅的框架结构,在布置家具时巧妙避开立柱来使空间利用最大化。三层阁楼改造后在中间增加了隔墙,减少了房间的面积,增加了房间的私密性,空出来的空间可作为农宅主人的休闲娱乐场所,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见图3)。

Figure 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floor plan before and after the renovation of the farmhouse

图3. 农宅改造前后平面图对比分析

4.2. 空间尺度再分

通过访谈记录得知,对于桂花大院的改造,农宅主人及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希望在原建筑厨房的上方加建二层作为游客的住宿空间。基于这一诉求,笔者通过对改造前的建筑进行空间拆分、空间加建和空间整合来使改造后的建筑的空间更加丰富和完整(见图4)。

改造前的建筑界面平整简洁,缺乏层次感,改造后在对二层空间加建时,将交通空间做适当的推拉,打破原本平整的界面,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韵律感。改造前的院墙完全封闭,北立面留白较多,笔者通过在院墙中间挖孔来连接院墙内外的空间,增加了空间的通透性和互动性。

Figure 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volume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图4. 改造前后体块对比分析

4.3. 立面更新整治

黔中地区布依族民居建筑风格大多以木石结构为主,墙体为土石材质,屋顶采用歇山顶或硬山顶造型,布局特征多为单列式,正面开敞,空间特征为干栏式空间布局。此次改造为体现当地的布依文化特色,在建筑立面的处理上增加了“吞口”空间(见图5),吞口本意是指云贵川湘一带少数民族挂于门楣上用于驱邪的神兽木雕,其后演变出模仿虎口的建筑空间形制。此外,黔中布依族擅长利用不同的石料特性,垒砌出丰富多样的墙体效果,创造出充满韵律的与自然山体和谐一致的岩石建筑语言 [2] 。对此笔者通过在建筑的外墙及轮廓线位置用页岩垒砌作为外饰面的装饰,以此来展示布依民居的岩石文化(见图6)。改造后的建筑立面共有三种开窗形式,其中包括天窗、侧窗、高侧窗,为房屋内提供了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最后继续优化建筑的采光通风条件,增添装饰细节,使建筑立面更加精致(见图7)。

Figure 5. Swallow space schematic

图5. 吞口空间示意

Figure 6.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exterior finish effect of shale

图6. 页岩外饰面效果示意

Figure 7. Comparison of renderings before and after the renovation of farmhouses

图7. 农宅改造前后效果图对比

4.4. 场地品质提升

通过场地的改造设计来唤醒消费者对于乡土文化的记忆是建筑改造设计的常用手段。改造前的桂花大院缺乏场地特色,景观杂乱无章,没有吸引力。笔者通过对场地的景观进行优化设计、重新规划主入口的景致,打造空间通透感和层次感,来提升场地的品质和文化氛围感。为体现文旅融合的特色,笔者运用了栗木村浓厚的农耕文化,在建筑外墙、招牌、灯具上使用农耕物品作为装饰(见图8)。农耕物品是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用当地特色、使用频率较高的农耕物品,如草帽、簸箕、鸟笼物品等装饰外部空间,不仅展现了当地的农耕文化,还能使游客产生联想、唤起回忆 [3] ;一个有吸引力的主入口设计会为农宅的主人带来更多的收益和市场竞争力。改造后的主入口重新规划了入口景观的景致,使农宅整体呈现出浓烈的田园风情,彰显了该农宅的品质和特色。除此之外,院墙内种植的竹子透过镂空的院墙从外部可以隐约窥探到院内景色,增添了空间的神秘感和氛围感。

Figure 8. Farming items

图8. 农耕物品

5. 结语

本文以栗木村桂花大院为实践对象,通过前期充分的调研和测绘工作,对其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改造更新策略进行针对性提炼,并实际应用于改造过程中。从建筑室内功能与流线的重新规划,到建筑空间、外立面及场地设计的更新,每一步都紧密围绕桂花大院的特点做出合理的改造设计。笔者从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的角度探讨了桂花大院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改造更新才能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为农宅的主人带来更多的收益,同时也为和桂花大院拥有相似特征和需求的农宅更新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基金项目

西南屯堡聚落空间基因图谱及其传播的时空特征研究,批准号:52068006。

注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自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裘鞠, 蒋君. 基于乡村民居改造的民宿设计研究[J]. 四川建材, 2023, 49(11): 51-52+55.
[2] 杜佳. 贵州喀斯特山区民族传统乡村聚落形态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17.
[3] 张晨光. 乡土文化影响下的当代精品乡村民宿空间设计策略探析[J]. 居舍, 2022(30): 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