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建设之路径分析
Path Analysi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DOI: 10.12677/AE.2024.142204, PDF, HTML, XML, 下载: 81  浏览: 12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欧明辉*, 刘胜久: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数据与物联网学院,重庆
关键词: 职业教育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一体化Vocational Educatio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摘要: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乡村工作的重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是乡村工作的着力点,城乡一体、城乡融合、共同富裕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乡村振兴是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的全面振兴,需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理应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乡村振兴的现状与需求,随后论述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职能,继而分析了职业教育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问题。我们提出职业教育应深度融入国家和地区的乡村振兴大局,积极参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各项建设,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更多的“职教力量”。
Abstract: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d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the focus of rural work and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focus of rural work,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are important goals of rural construc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y, talents, culture, ecology, organiza-tion and other aspects, which needs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supposed to play a greater rol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is paper, we first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need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n discuss the function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then study the function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help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We propose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deeply integrated into national and reg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dustry, talents, culture, ec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revitalization, and contribute more “power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the promotion of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文章引用:欧明辉, 刘胜久. 论高等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建设之路径分析[J]. 教育进展, 2024, 14(2): 1315-132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2204

1. 引言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重要报告,并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二十大报告给农业农村现代化赋予了新的内涵,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在建党百年之际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近一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脱贫攻坚结束之后,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在2023年的全国两会上,成立的国家乡村振兴局作为农业农村部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全国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支持,凸显了国家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视。

截止2022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5.22% [1] ,但由于人口基数巨大,我国仍然有近5亿乡村人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城镇化率并不是越高越好。城乡融合意味着城乡二者地位的均等,城乡二者之间不存在主次的区别,不是以往的以城带乡,而是城乡的人口、资源、市场等相互融合,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022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三条第一款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 [2] ,从法律上对职业教育的地位进行了明确界定。职业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的教育类型。普通教育更侧重于培养高学历、高水平的知识型人才;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二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教育发展的一大局势。那么在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实现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建设是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在乡村建设中,前阶段的脱贫攻坚主要指的是乡村从经济、社会等方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阶段的乡村振兴指的是乡村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的全面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前,全国各地的乡村振兴学院、乡村建设学院、新农村建设学院、新农村发展学院等各类学院先后成立,积极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与新方法 [3]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中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4] 。

本文首先针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具体目标,分析了乡村振兴的现状与需求;随后结合职业教育的功能与定位,分析了职业教育的职能;继而分析了职业教育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提出职业教育应深度融入国家和地区乡村振兴的大局,积极参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各项建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任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2. 乡村振兴的现状与需求分析

我国的乡村主要集中在以“老少边穷”为代表的偏远、落后地区,这些地区往往交通相对比较闭塞、发展缓慢、产业单一、收入水平低。在城镇化的大潮下,乡村的青壮年纷纷外出求学或务工,留守乡村的大多是老弱妇孺,使得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成为新的社会问题。总体上讲,乡村振兴面临的现状与需求主要集中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 适应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特点的产业建设

乡村地区大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现阶段的主要产业以农林牧副渔为主,这些产业往往投入多、周期长、收入低,极其依赖气候状况,在部分水利设施不完善的地区甚至存在“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当前,反贫困策略日益强调区域发展的带贫益贫作用 [5] ,部分乡村地区没有合适的产业,直接导致当地居民没有合适的收入,使得乡村的青壮年大量外流到城市,以农民工的身份投入城市建设。农民工在城市获得了较乡村更高的收入,但从长远看来,农民工的外流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6] 。一个地区青壮年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地区的未来,十分有必要通过产业建设留住乡村的青壮年。

(二) 适应乡村地区教育科技特点的人才建设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乡村振兴的重点在于培养与造就一大批扎根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乡村的高素质高技能高学历人才。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均是以城市为中心进行的,农业服务工业、乡村服务城市的方针在我国实行了较长一段时期,使得大量人才从乡村流入城市。在城乡一体、城乡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是全方面的,各行各业的人才均能在乡村振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乡村振兴中,人才建设需要适应乡村地区教育科技特点,通过定向、委培、单招、轮训等为乡村培养自身需要的教育、科技、医疗等方面的人才 [7] [8] 。

(三) 适应乡村地区生活风俗特点的文化建设

众所周知,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持续时间是长久的,有可能会影响上千年之久。我国有着几千年的乡土文化,虽然近几十年受到现代文明的重大冲击,但文脉仍在。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的风俗习惯差异较大。各地风俗文化的存在对新时代乡村文化工作的建设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是乡村振兴工作需要考虑并解决的问题之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行动一方面需要继承并发扬传统乡土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需要学习并借鉴一切先进的现代文化。文化建设需要结合地区的生活风俗特点,移风易俗,与时俱进 [9] [10] [11] 。

(四) 适应乡村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生态建设

“两山”理论及“双碳”目标对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建设工作不仅仅是城市地区,乡村地区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城市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加强及人力、物力、财力的稳步投入,城市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乡村地区由于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相对落后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观念的依然存在,使得部分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部分偏远地区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也不尽完善,使得“脏乱差”的现象迟迟得不到有效地改观,乡村美育迫在眉睫 [12] 。生态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不能简单的“一刀切” [13] 。

(五) 适应乡村地区结构形态特点的组织建设

我国能彻底解决在中华大地上延续千百年之久的贫困问题靠的是强大的国力,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重要体现。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国家和地区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是重要原因。乡村振兴的顺利实施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投入更大的资源,需要更为完善、全面的组织建设作为支撑 [14] 。鉴于乡村地区由于民众的观念更新缓慢,对新生事物的接纳程度不高,更需要注重组织建设。需要按照现代社会结构的标准逐步改进并完善乡村地区现有的组织结构,使得乡村振兴各项政策的落实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提高办事效率。

3. 职业教育的职能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分为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中职教育)。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我国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如在教育部的下属机构中,是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并列的,设置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目前,已经将职业教育提升到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职业教育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如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职能是值得充分研究的时代课题。

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是高等教育的4大职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承担着这4大职能。新时代,职业教育除了承担传统的职能之外,也需要为全面建成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更多的“职教力量”。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职能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 承担符合自身能力的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高等院校是重要的科研基地和人才库,汇聚了各行各业的人才,是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主力军。以985、211及“双一流”为代表的高校历来是科研的主体,承担了绝大部分的科研项目,获得了绝大部分的科研资源。职业教育迎来了40多年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到90年代中后期,高等职业教育才应运而生,通过这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很多方面并不完善,在科研管理的体制机制等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职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国际交流合作等,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大量的科学研究项目,获得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完成了大量的技术发明创造,有力的推进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新时代,尤其是职普一体、职普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必将摆脱旧式的印记。承担符合自身能力的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是职业教育的职能之一。

(二) 培养地区行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为高技能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以工匠精神助力技能强国建设。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专科层次的毕业生为主的,本科层次的职业院校寥寥无几,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职业院校目前仍是一片空白。职业院校普遍办学规模较小,招生主要面向所在的地区及特定的行业,往往只能针对地区和行业的特点开设合适的专业。按照相关规定,专科层次的专业设置只需要省级的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即可,这使得大部分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极为灵活,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招生情况,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原因也在于此。培养地区行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职能之二。

(三)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职业教育的师生员工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仅靠职业教育的师生员工,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职业院校的师生员工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走访、实习实训等,积极投入农村地区、所在社区、田间地头、企事业单位等各地区、各行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带动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了自身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也是矛盾多发期,国际国内的风险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我国的经济社会面临的挑战日趋严峻。职业教育的师生员工必须为化解风险、应对挑战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是职业教育的职能之三。

(四) 传承优良的学风校风并传播先进的文化

高等职业教育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学风校风。在国家和地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本科建设的政策环境下,职业教育优良的学风校风理应得到继承和发扬。职业教育要赢得社会和民众的拥戴,必须使得职业教育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各种途径宣传职业教育的优势与特色,在全社会营造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在职业院校内部,通过传承优良的学风校风,向全社会传播先进的文化理念;在全社会,通过传播先进的文化,助力职业院校优良学风校风的传承。优良的学风校风的传承及先进文化的传播双向互动,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职业教育和全社会整体素质的同步提升。传承优良的学风校风并传播先进的文化是职业教育的职能之四。

4. 职业教育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分析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职业教育的作用责无旁贷,更是下沉到基层、一线的中坚力量。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乡村经济、社会层面的振兴,而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方面的振兴。职业教育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教育优势,积极投入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

(一) 对乡村产业发展及产业政策进行研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在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是排在首位的。在改革开放早期,我国乡村的大部分地区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办了大量的乡镇企业,主要从事纺织、造纸、包装、副食生产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乡镇企业的技术、设备、产线等日益落后,亟需进行现代化改造。乡村居民由于教育文化水平相对较为落后,难以从事高端、精密、对科学文化素质要求较高的工作,外出务工往往从事的是餐饮、服务、建筑等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在产业方面,职业教育可以对乡村产业发展及产业政策进行研究,充分发挥乡村地区独特的优势,开设适合乡村地区实际情况的轻工业产品生产企业。此外,对部分地区的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一定程度的深加工与精加工,切实提高乡村居民的收入也是可行的方法。

(二) 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和资源优势,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地区青壮年人口大量外流使得乡村地区的教育、医疗资源日益短缺,乡村地区的教育人才、医疗人才面临后继高水平、高技能人才缺乏的窘境。在脱贫攻坚行动中,国家通过教育扶贫、智力扶贫、健康扶贫、医疗扶贫等,大大改善了乡村地区的教育状况与医疗状况。扶贫不是长久之计,振兴才是固本之策。最了解乡村地区教育状况及医疗状况的还是乡村自身,解铃还须系铃人,乡村振兴要求乡村必须培养出自己的教育人才与医疗人才。职业教育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和资源优势,在招生方面,可以通过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等,培养乡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及医务工作者;在实习实训方面,可以通过定期及不定期的轮训、培训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医务工作者的医务水平,提高传染病防治能力。

(三)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我国有着将近2400年(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的封建历史,由于历史的惯性,在部分乡村地区,仍遗留了一些封建残余。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地方,如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活动、文化旅游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文化阵地的保护工作显得十分重要。社会上的一些文化企业通过开发传统文化的APP来助力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一些地区通过各种线上线下的文化活动积极引导民众参与到传统文化中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容忽视的是,职业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可以通过与乡村民众联合开展乡村文化艺术节,设计农产品及手工业品包装及标志等,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四) 对乡村生态修复及生态保护进行研究,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我国乡村地区的农产品是以施用化肥为主的,化肥的过量施用使得土壤的肥力持续下降,乡村居民反过来进一步增大化肥的使用量。由于城市的扩容,城市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逐步转移到周边的乡村地区,“三废”使得乡村地区的土壤板结、沙化、盐碱化日益严重。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改变了部分地区土壤原有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如部分地区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有毒化合物含量超标等,使得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遭到破坏。部分乡村地区对生活垃圾没有进行集中化处理,使得白色污染由城市转移到乡村,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职业教育在前期的脱贫攻坚行动中对乡村地区的现状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对乡村的生态状况有一定的研究,可以继续投入到乡村生态修复及生态保护的研究中,建设美丽宜居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五) 以党建引领对乡村组织结构进行塑造,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乡村振兴的领导核心。乡村振兴需要在乡村地区构建强有力的组织结构体系,形成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管理治理网络,带动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城市地区由于民众的素质相对较高,各种组织结构较为完善;乡村地区由于民众的素质相对较低,各种组织结构相比城市不尽完善。在部分乡村地区,宗族社会观念浓厚,乡贤往往比基层官员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乡村地区由于民众居住分散,对政策的理解认识不够,国家和地区的各项政策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大学生村官虽然提高了乡村的管理治理能力,但没有形成有效的治理结构与治理网络。职业教育可以针对乡村的组织结构特点,开展以提升乡村基层干部能力为重点的各项培训,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党建为引领塑造乡村组织结构。

5. 总结

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使得在我国延续千百年之久的贫困现象彻底成为历史,乡村振兴成为乡村工作后续的重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指乡村经济、社会层面的振兴,而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的全面振兴。新时代的职业教育获得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职普一体、职普融通是教育的重大趋势,职业教育理应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针对乡村振兴的具体需求,本文首先分析了乡村产业建设、人才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现状与需求,随后结合职业教育的功能与定位,分析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继而分析了职业教育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提出职业教育应深度融入国家和地区乡村振兴的大局,积极参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各项建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任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基金项目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22024);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项目(CXQT21032)、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cstc2021jcyj-msxmX0532);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ZD-M202203401,KJQN202303419,KJQN202103404,KJQN202103401)。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28_1919011.html, 2023-02-28.
[2]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3] 蔡福康, 和钊萌, 罗贞, 郝晓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探索闵行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路径[J]. 上海农村经济, 2023(3): 10-13.
[4] 钟世潋. 产业学院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以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为例[J]. 教育与职业, 2023(5): 51-56.
[5] 牛胜强. 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产业振兴的现实考量及实现路径[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50(2): 20-30.
[6] 尹成杰.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J]. 农村工作通讯, 2023(5): 25-27.
[7] 刘宇琦. 乡村教师队伍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研究[J]. 南方农机, 2023, 54(3): 121-125.
[8] 吴奉之, 王维, 李桂英.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医生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四川省乡村医生培训为例[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3, 22(1): 228-230.
[9] 郭佳怡. 乡村振兴背景下兰考县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现代农机, 2023(1): 38-40.
[10] 苏媛.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J]. 农机市场, 2023(1): 37-40.
[11] 葛燕, 石宏伟.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23(4): 5-8.
[12] 庞茂琨, 李莹. 以乡村美育助推乡村振兴——四川美院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考与实践[J]. 美术观察, 2023(1): 16-17.
[13] 陈雪清.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以湛江高校艺术专业参与乡村振兴实践为例[J]. 艺术评鉴, 2022(24): 169-173.
[14] 王永龙. 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机制研究[J]. 新乡学院学报, 2023, 40(2): 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