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孝文化视域下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路径探析
Study on the Path of Dealing with Population Ag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DOI: 10.12677/AR.2024.111007, PDF, HTML, XML, 下载: 92  浏览: 202 
作者: 王 惠: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孝文化积极老龄化Population Aging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Population Aging
摘要: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基石,孝是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核心。孝文化更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对于协调人伦、社会传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孝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和中华民族兴衰与共,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丰富自身。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如何以时代的眼光审视传统孝文化精髓,从深厚悠久的传统孝文化中凝练出当代价值,积极应对中国老龄化的现实挑战,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Abstract: As the cornerston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ity, filial piety is the co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concepts. Filial piety culture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 relations and social inheritance. Chines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along with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continues to enrich itself. In today’s increasingly serious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how to examine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imes, extract the contemporary value from the profound and long-standing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and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realistic challenges of China’s aging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文章引用:王惠. 传统孝文化视域下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路径探析[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1): 41-45.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1007

1. 引言

21世纪的今天,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的重大课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现象具有人口多、规模大、速度快等突出特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这一问题不仅与我国人口结构紧密关联,还对于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有重大影响。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不仅是中华儿女优秀品质塑造的推动力,还对于我国甚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当前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突出的问题,就要广泛弘扬传统孝文化观念,深度挖掘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积极意义,把握时代的机遇达到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的目的,缓解人口老龄化难题。

2.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正确的认识是良好实践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首要任务就是厘清概念。老龄化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广泛概念,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可以得出不同的概念判断。从生物学的角度而言,老龄化主要是指人身体机能的老化,主要表现在细胞的衰老和器官功能的衰弱。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老龄化主要是指个体心理年龄的变化。个体开始逐渐认清自己社会地位的变化,并接受这一变化的行为方式过程即为老化。我们最常用的老龄化定义主要源自社会科学视角,即用社会中各个年龄阶段的变迁所带来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来界定老化 [1] 。当前,联合国对于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和标准有了明确的规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7%,即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人口问题在我国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全局性、战略性作用。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人口为141,175万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按照65岁以上人口超过14%的标准,我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2]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具有人口多、规模大、速度快等突出特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这一现象不仅与我国人口结构紧密关联,还对于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有重大影响。在人口规模巨大和人口老龄化加速的现实条件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极其艰巨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前瞻性地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3. 中国传统孝文化概述

赫伯特·麦克卢翰关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这样的评价,即“人类是倒着走进未来的”。这句话一度被西方视为是惊世骇俗的词句,然而在中国翻译过来却成为流传上千年的成语:温故知新。循着麦克卢翰为我们架设的历史“后窥镜”可以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早就有一剂似乎特意为应对老龄化备下的特效药方:贯穿中国文化历史的“孝” [3] 。孝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是指有关孝道的所有物质、精神和制度方面的总和,它也指形成孝敬父母的思想系统 [4] 。《文化学辞典》界定的“孝文化”概念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范式”,也就是中国人的孝思和孝行的内容。《孝经》这一专门论述孝的典籍,在我国传统文化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此外,孝文化也在吸收社会发展精华的基础之上发生着演变,孝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内容,但无论其如何发展,孝文化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社会以及个人。

孝文化以孝观念为基础发展而来,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价值。“孝”源于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这种情感特质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可比拟的,同时也为孝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沃土。“孝”既是一种思想观念,更是一种实践行动。“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据史料证明,最早记载可追溯至《殷商甲骨卜辞》中,“孝”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象形字,上半部分象征着一个老人,下半部分则是一个孩子,作服侍状 [5] 。“孝文化”直到西周时期才被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儒家典籍《诗经》,收集了500多年间的各地民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其中不乏孝的诗句。春秋时期孝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孔子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并提出孝是基本的道德根源与伦理核心;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将“孝”的观点推向社会,丰富了孝的文化内涵,形成孝的社会文化思想体系。久而久之,孝文化成为历代王朝推行的典型范式,逐渐形成以“孝”治国,家国一体。

4. 传统孝文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可行性分析

4.1. 孝文化是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道一直是支撑中华民族家庭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家庭是社会的最小集合,是最重要、核心的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和精神家园。家庭和睦是社会健康和谐稳定的前提和基础,而家庭和睦的关键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孝与敬。传统孝文化重视孝顺长辈和家庭慰藉,这对于团结家庭,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尊敬赡养老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中国传统孝文化还要求子女对父母不仅要能“养”更要能“敬”,强调爱自亲始、推己及人,提倡由爱亲进而尊长,最后普施于天下的仁爱之道。弘扬这种孝文化,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尊老爱老风尚 [6]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还能够持续繁衍与进步,从“尊养”层面出发进而感恩他人,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强大支撑,更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强大精神动力。

4.2. 孝文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价值引领

人口老龄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持久的、深远的,老龄社会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的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从终极意义上说,老龄问题的根本是文化问题,它从根本上要求重构人类文化,建设适应老龄社会要求的价值体系 [7] 。中国传统孝文化具有传世价值这一鲜明特征,其核心价值观是“仁”,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老吾老”,即尊敬父母,反哺父母的养育之恩;二是“以及人之老”,即把这种关爱扩及其他老年群体。在老龄社会中,通过提升孝文化认同来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进而凭借民众普遍认可的传统孝道观念来产生非常积极的社会效应。总之,中国传统孝文化不仅是我们积极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信心所在,也是化解人口老龄化挑战和建设理想老龄社会的重要价值引领。

5. 传统孝文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路径探析

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 [8] 。由此可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就要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状况出发,以中国传统孝文化为依托,挖掘传统孝文化精髓,发挥传统孝文化的积极作用,实现孝文化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教化功能,从思想道德、法律制度等多个角度出发探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型路径,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5.1. 弘扬传统孝文化,强化重老爱老意识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起着精神动力作用。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现状,就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推动孝美德融入日常生活。这不仅有利于营造尊老、重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气,还可以提高社会大众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视程度,在全社会普及积极老龄观。首先,要利用大数据时代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向大众普及我国的老龄化国情,发挥新闻媒介传播和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通过多重手段广泛传播“孝”意识,树立宣扬敬老爱老的模范典型,切实在全社会范围内造成影响;其次,要重视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充分利用学校这一教育阵地,把孝文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之中,开设传统孝道课程实现对孝文化理论精髓的通俗化解读,让更多的人读懂孝、践行孝;最后,赋予孝文化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时代精神。推动传统孝文化同现代文明相适应,同我国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摒弃孝文化中和时代前进发展方向不一致的糟粕部分,把握传统孝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特征,筑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5.2. 规范政策法规,健全老龄化法制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9] 。由此可见,法律作为一种强制而有力的保障手段,对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有重大支撑作用。我国古代历史中存有诸多和孝相关的法律,《王杖诏书令》是中国最早的养老法律;汉代《孝经》把孝的核心内容从善事父母发展到以孝治天下;唐代进一步将“孝道”政治化 [10] 。中国传统孝道的推行依靠就是道德与法律的合力,因而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现状,就要在现行法律中吸收古代经验,有选择地传承孝道,弘扬我国传统的敬老文化,坚持以法助孝、以孝促法,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养老法律制度,加大对不孝行为的法律惩罚力度,明晰损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界限,把法律武器作为社会舆论与道德约束的重要补充和支撑,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孝行为,引导人们行孝。另一方面,要根据现实情况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完善子女对老年人精神方面的赡养法规和尊老爱老法规,同时在制定新法时,要注意弥补现有涉老法律在某些领域的空白,用法律巩固在老龄化领域取得的成果。

5.3. 满足老人精神需求,探寻文化养老新模式

世界各国面临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都建立起了与各自国情相适应的养老保障模式,以改善老年人生活状况。就我国而言,新时代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单只是养老问题,从本质上而言更是一个文化问题。我国老年人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相比于物质生活的富足,他们更加注重精神上的满足,子女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远胜于社会的物质资助。因此,缓解人口老龄化现状就要汲取我国传统孝文化的核心与精髓,提倡新型孝道,不仅需要满足老有所养、老有所居等物质层面的需求,更要满足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精神层面的需求,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进行文化养老,形成真正符合国情和中国老年人心理需求以及行为方式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实施文化养老计划,通过电影、纪录片、示范区设置等方式开展以新时代中华孝敬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养老宣传与实践活动,关注老年人精神世界,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联合多方力量开展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如满足老年人写字、学习、跳舞、打拳等活动的场地需求,提高老年人追求快乐变老、幸福养老的思想意识,使老年人在温饱充足的基础上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生活变得更有价值。

6. 结论

在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老龄化问题事关我国亿万人民福祉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面对这一现状,孝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在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老龄化现象、妥善解决老龄化问题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引领作用。新时代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就要坚持以传统孝文化为指导,拥有全局性系统性思维,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在继承中国传统孝文化优秀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老龄化现实状况,自觉将孝敬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敬老爱老社会氛围、完善孝文化的政策制定和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对孝文化的规范和保障作用、注重老龄群体的精神慰藉,促进文化养老,通过多种途径拓展传统孝文化的发展路径,为化解人口老龄化挑战注入动力,推动我国老龄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么依柔. 新时代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23.
[2] 林宝.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J].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 6(7): 6-7.
[3] 张俭. 孝文化对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理论启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26(6): 294-295.
[4] 行雅楠. 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研究价值[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河南大学, 2022.
[5] 郑晶晶. 传统孝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8.
[6] 张晶. 传统“孝文化”在华侨群体中的现代价值及重构——以中华世纪坛“家风展”中的华侨藏品为例[J]. 历史文化, 2019, 3(13): 54-58.
[7] 党俊武. 老龄社会的革命——人类的风险和前景[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173.
[8]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154.
[9] 习近平. 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2: 68.
[10] 沙艳蕾.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孝与养老问题研究[J].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6, 26(6): 19-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