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Cultivation of Legal Awarenes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overning Schools According to Law
DOI: 10.12677/OJLS.2024.122126, PDF, HTML, XML, 下载: 136  浏览: 308 
作者: 包 琦: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学生法律意识依法治校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Legal Awareness Governing Schools by Law
摘要: 教育的目标在于引导个体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推动整体法治建设。当前大学生基本法律知识薄弱,法律观念不强,高校法治观教学内容优化不够,法治观教育方法缺乏创新。通过创设教育场景、丰富资源、拓宽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帮助大学生全面系统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
Abstract: The goal of education is to guide individuals to the realm of self-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egal awareness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Currently, college students have weak basic legal knowledge and weak legal concepts,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optimised enough, and the education method of the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lacks innovation. By creating educational scenarios, enriching resources, and broadening forms, we can cultivate the legal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a subtle way, and help them to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improve their legal literacy.
文章引用:包琦. 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 法学, 2024, 12(2): 874-878. https://doi.org/10.12677/OJLS.2024.122126

1. 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使中国法治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的良法善治 [1]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巨大实践中,习近平法治思想崭露头角。大学生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力量,其在社会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他们是培养党政领导干部的基础力量,同时也是学习、研究、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包括法治文明的重要推动者 [2] 。在深入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础上,围绕法治中国建设进行全面谋划,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对于培养新时代卓越人才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价值。

2. 依法治校视域下培养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

2.1. 培养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是依法治校的根本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要治国方略,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推进民主化进程,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维护和遵守的宣传和教育,以确保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在这一进程中,大学生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其法律意识将直接关系到整体治国方略的最终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及促进整个大学生群体法律意识的提升,成为国家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3] 。高校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通过培养法律意识,有助于在他们的思维中深植法治理念,使之成为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的基本准则。

2.2. 培养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是建设法治校园的要求

培养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是建设法治校园的必然要求,旨在通过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推动学校内外法治理念的融入,为全面法治社会的建设培养具备法治素养的优秀人才。建设法治校园是构建全面法治社会的基础。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一流人才的地方,其内部法治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稳定、有序运行。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是构筑法治校园的基础步骤,有助于形成规范、公正、法治的校园环境。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犯罪问题呈现上升趋势。据康树华教授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的比例逐年上升,从1965年的1%到1966~1976年期间的2.5%,近年来已占到整个社会犯罪的17%。以个别案例为例,例如在“硫酸泼熊”案件中,刘海洋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导致对自身行为的正确性缺乏认知,不知道伤害狗熊是违法犯罪。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在高校不断扩招的背景下,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4] 。

2.3. 培养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法律意识培养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公民责任感,理解法律的目的和原则有助于形成积极的社会参与态度,使他们更有责任心地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这不仅有益于个人发展,也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培养法律意识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也至关重要。法律是社会道德的具体体现,通过学习法律,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公正与公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综合素质。

依法治校离不开广大大学生,他们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强化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积极倡导大学生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培养他们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态度,谨守法律底线,弘扬社会正气,强化社会责任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卫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言:“高校将一个无知(犯罪)的人送到社会,就是给社会增加一个危险分子。” [5] 特大杀人案的发生提醒我们,高等院校用四年的时间为国家培养的学生若缺乏法治观念,可能会威胁社会治安。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和综合管理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3. 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高校学生基本法律知识薄弱,法律观念不强

法律观点、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淡薄的法制观念,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高校对大学生懂法、用法等方面的培养较为欠缺,更多是停留在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教授,导致大学生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无法将法律意识很好地转化为行动。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是构成法律意识水平的要素,也是评估该水平的依据。它们与个人的法律知识紧密相关。鉴于当前大学生在法律知识方面相对薄弱,容易产生错误观点和淡漠的法制观念,部分大学生对实施法律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 [6]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了解、运用法律方面还有所欠缺,更多地注重传授纯粹的知识和技能,导致大学生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无法有效地将其转化为行动。此外,大学生缺乏权利意识,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运用合适的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相反,他们以消极态度看待法律甚至会放弃使用合理手段来争取“公道”,从而增加违反规定或犯罪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3.2. 法治观教学内容优化不够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学内容也在逐步地发展、演化。教材之中有关法治观教育的部分相对而言篇幅较少,对满足新时代法治观教育需求还稍显不足。其一教材是“静态的”或者说“死的”,需要教育者将其“活化”,教育者对教材的“活化”不够。表现在没有完全将教材潜在的内容挖掘出来,尤其是蕴含在教材中的相关思想挖掘不足。其二,教材的大多数内容都是抽象的,以结论的方式呈现。作为部分教育者没有把教材所呈现的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相结合,教学就会出现机械的、直观的反映教学过程,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接受教学内容。

3.3. 法治观教育方法缺乏创新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一是往往陷入以案例为主导的讲授,变成普法模式;二是容易讲成法学课程,以专业法学的讲授法方法进行授课,教学内容比较知识化、概念化。这两种做法都属于法治观教育的定位不准确。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在高校实施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以“教材篇幅大小、多少”衡量法治教育的地位。各式各样的信息媒介带来的海量信息充实了新时代青年的头脑,增加了他们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思维敏锐、视野开阔是新时代大学生的主要特点。目前可以发现大学生在法治教育方面仍缺乏实践导向,这导致法治实践教育成为当前最为薄弱的环节,学习中缺乏以实践教育为指导,缺乏反复的实践活动,也不能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法治教育的教学。

4. 依法治校视域下培养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措施

4.1. 高校应营造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学校环境

高等院校的管理应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在学校的环境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应做到:首先,应从“依法治校”开始,因为一个学校的“法治”状况直接影响对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效果。高校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日常管理中,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照章处理,决不因人而异、因人而改,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榜样,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日常教育主阵地作用,“滴灌式”引导学生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蕴含的理论观点和深刻道理来武装自己,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大学生在意识形态上的政治辨别力、领悟力和执行力。

4.2. 注重培养优秀教师队伍,打造优质课程资源

重视培养优秀教师队伍,构建优质课程资源。一是优化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结构,开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法律公共课程。合理增设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治课程,提高针对性。二是着力改革教学方式,不断提高网络教育,实践教育,文化教育的实效。探索利用网络媒体推广优质网络法治学习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利用校园各种空间,在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中培养和升华学生法治素养,突出法治教育实效性。再次,法治实践学习,广泛开展组织学生参观,开展模拟法庭和普法宣传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将所学的法律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实现学生法律知识、法律意识与守法行为的统一,全面系统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最后,还应构建大学生法治教育评价机制,形成高校、学生、家长、社会四位一体的共同评价体系。

4.3. 创设多元化的法治教育场景,拓宽教育形式

通过模拟法庭、法律讲座、案例分析等多元化的场景,让大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法律的原则和程序。引进实地调查和法治实践活动,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利用网络技术提供在线法律资源,方便学生获取最新法律信息和法律案例。建立法治教育数据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拓展法律知识。开设多学科法律课程,将法治教育渗透到各专业,培养全方位的法治素养。

5. 结语

总之,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对促进我国的依法治校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法规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因此,高校和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到目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并通过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窦贤琨. 运用法治思维指导高校法治工作体系化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2): 97-99.
[2] 李晓兰, 刘金莹. 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路径探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8): 118-121.
[3] 蔡芳.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培养路径探析[J]. 才智, 2016(33): 163.
[4] 李根, 刘蓉. 习近平关于青年修德重要论述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 大学教育, 2020(2): 142-144.
[5] 魏一悦. 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思想及其对少先队的启示[J]. 新课程导学, 2023(17): 11-14.
[6] 郭泽慧. 全面依法治国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对策研究[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31(12): 124-127.